系統動態平衡發展理論與中國未來

2020-12-05 環球網

一陰一陽謂之道。這是中國古代對於事物矛盾發展規律的特有的觀念:事物矛盾的兩面總是在不斷消長和變化之中,《周易》的「易」,其中既有「簡易」、「不易」,亦有變易之意。事物內在矛盾既有「不易」的一面(事物的性質保持穩定、恆定和確定的一面),也有時刻保持動態變化的一面,而且就其本質而言,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易」之中,未有絕對靜止之時。中國人常說「知變守常」,其中「變易」是「變」,「不易」即「常」,「常」和「變」相伴而生,從最高意義上而言,「變」即是最本質的「常」,而「常」即是「變」本身。陰陽矛盾的互動造成了萬事萬物,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極其簡單易明,此謂之「簡易」,即所謂「大道至簡」也。

因此,從任何一個巨大的系統來看,動態平衡就是所有複雜事物內在的基本規律:就其穩定的一面來看,它應該保持一定的平衡,以維持其性質的相對恆定性;而就其變易的一面來看,事物要發展,就必須保持動態的發展,不可能保持絕對的平衡與穩定。系統動態平衡,就是從一個複雜的、巨大的「大系統」角度出發,在事物的運動中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既不是追求一種絕對的平衡(事實上也不可能有任何絕對的平衡),絕對的平衡不但於事物發展不利,反而會使事物處於一種能量衰退的境況之中,喪失事物發展的活力、動力和勢能;也不能追求一種絕對的不平衡,當事物處於絕對的不平衡的時候,如同擺動幅度過大而超過一定限度的鐘擺一樣,會使事物陷於崩潰狀態,整個大系統的基本穩定就會難以維持,這個複雜系統就會進行自我的否定,喪失原有的性質,而不是發展。

因此,系統動態平衡理論所要追求的狀態,是既要使事物保持一種相對的不平衡,以使事物充滿活力、動力和勢能,使事物自身處於一種生機勃勃的動態發展狀態之中,又要使事物本身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和平衡性,以保持整個事物的穩定,從不平衡走向新的更高級的平衡。因此,系統動態平衡理論強調的是:不過於追求平衡,過於平衡則亡;也不宜過於不平衡,過於不平衡亦亡。

中國就是一個巨大的、複雜的系統。治大國若烹小鮮。不翻容易糊,亂翻容易散。因此傳統哲學思想的治國智慧,在於教我們掌握平衡與不平衡的辯證法,拿捏好這個動態平衡的度。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經歷了社會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遷,使中國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發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制度變遷的力度、強度也是極為罕見的,對中國社會經濟諸方面的影響也是極為深遠的。制度層面的頻繁變動,是整個系統具有巨大活力和動能的源泉,然而同時也造成了系統的不穩定。然而穩定是不是就不要變革了?恰恰相反,從不平衡和不穩定的系統狀態走向相對平衡和穩定的系統狀態,還要靠深刻的變革,這就是系統動態平衡理論的辯證哲學的要義所在。

一個國家的大系統所包含的問題,無外乎是三個: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和人的關係、人和自身的關係。我們可以從這三大關係看今天中國經濟社會體制的發展與變革及其影響。

從人和自然的關係來說,今天關於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爭議就大多涉及人和自然的關係範疇,外延式增長和內涵式增長、增長速度和質量的爭論,無不與此相關。要實現綠色發展,要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在發展中保持人和自然的平衡與和諧,不要再以過大的生態代價來發展經濟,這是我們在高速發展幾十年後所獲得的感悟。舊的發展觀引發的環境危機、農業安全危機(化學農業所造成的農產品和食品危機)等已經危及民生,從長遠來看更危及可持續發展和長期增長。人和自然不平衡了,人過多地剝奪了自然,過早地耗費了自然資源,現在人需要退一退,使人和自然的不平衡重新走向平衡。這就要求增長模式實現變革,包括工業發展模式、農業發展模式、環境保護政策、資源利用機制等都要發生深刻的變革,才能把人和自然的關係重新搞得和諧一些、平衡一些。當然這個平衡,要動態地獲得,不要走極端,不要追求絕對化,還要兼顧一下其他變量,要照顧系統的整體穩定,要在動態發展中解決。

從人和人的關係來說,今天熱烈討論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公平和效率問題、收入分配問題、貧困和富裕的關係以及扶貧問題、城鄉問題、東西部問題、族群問題,乃至國企和民企關係問題等等,本質上都是涉及人和人的關係問題。人和人的關係的不平衡,已經成為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和系統穩定的大問題。這裡面既有經濟學意義上的發展戰略的調整問題,也有政治學和社會學範疇的問題。要建立一個人和人的關係基本平衡的社會,建立一個人和人和諧的社會,而不是一個隔閡的、撕裂的、二元對立的社會。處理好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問題,事關國家這個大系統的基本穩定,沒有基本穩定,遑論發展?而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的和諧,是有利於發展的,可以降低發展的成本,降低發展的社會代價(社會震蕩成本和社會摩擦成本),甚至可以說,人和人關係的問題的解決,可以為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可以激發更多的需求,激發更多的發展動力。我們以往的發展得益於一定的不平衡,打破原來的僵化的平衡,這在一定歷史時期是對的;現在要從系統穩定的視角出發,矯正過度不平衡帶來的弊端,並從不平衡到平衡的動態發展中獲得更多的發展動力。今天中國的反貧困力度的加大、效率和公平兼顧方針的提出、區域發展戰略的調整、城鄉一體化和城鎮化戰略的推進、人口政策的改變等,都是從不平衡到平衡的努力,在這個調整過程中,所激發的國內需求和增長動力是無窮的。所以,人和人的關係解決得好,可以激發新潛能,釋放新動力,形成新的改革紅利,實現人和人的利益格局的再配置與再調整,為中國未來幾十年的長遠穩定增長奠定一個好的基礎。

而最深刻的關係是人和自身的關係。人與自身的和諧,是一切和諧的基礎。這個問題,涉及到極為廣泛而複雜的學科體系,甚至可以說,就人和自身的和諧這個主題而言,它可以調動一切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智慧,舉凡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以及藝術、哲學、文學等,都在試圖為這個問題提供答案。人與自身的和諧,取決於人自身所具備的調整人與自我內心的一切矛盾的能力,使人處於一種均衡的、穩定的的狀態,這種狀態體現為一個人的滿足感、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以及自我成就感,而與這種和諧的狀態相反的,則是匱乏感、絕望感、喪失感、危機感和自我否定感。而人所有的積極的感覺,即人和自身的和諧感,既有賴於外部的因素(包括可見的、物質的因素,也包括不可見的、社會關係的因素),也有賴於內部的因素的支撐。就人的外部因素而言,人類的各種制度安排(社會福利制度、醫療制度、教育制度,甚至信貸制度、財政制度等)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都會影響人與自身的和諧程度,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幸福」這樣的心理狀態僅僅是一個人自己內心的事情,實際上人作為社會的動物,其內心的幸福感從來就不是一個人自己的問題,而是牽涉到整個社會的制度設計與制度安排。一個沒有任何社會保障和社會資本(社會交往所帶來的特殊資本)的人,是很難有真正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但是外部制度條件僅僅是一個人與自身和諧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事實是,很多人儘管具備優厚的外部條件,具備極高的物質條件、社會地位帶來的巨大社會資本、極為完善的社會保障等,但他仍然有可能是一個不具有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人。反之,有些人可能並不具備優厚的外部條件,但是很有可能是一個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強的人。這就涉及到一個人與自身和諧的內部條件,這個內部條件的具備,主要有賴於一個人內心世界均衡性心理結構的建立,這個均衡性的強大的內部心理結構的建立,本質上也是社會教育(或古代稱之為教化)的產物。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孔子的治國智慧:當他的弟子問他如何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時,他依序給出了三個答案:庶之、富之、教之。教化的功能,既有幫助人和人之間獲得和諧關係的功能,更有幫助一個人獲得穩定的均衡的內部心理結構的功能。「教以人文,化成天下」,這是治國的最難的部分,也是至為重要的部分。一個國家的教化傳統、文化積澱、傳統意識、人文記憶,其落腳點,實際上都是為人與自身的關係和諧而服務的,此所謂立人之道、達人之道。富了就安了嗎?富了就樂了嗎?衣食足就知榮辱了嗎?不見得。

中國正處在由一個「以發展為導向的社會」向一個「以均衡為導向的社會」的轉變之中。一個「以發展為導向的社會」,從非均衡中汲取動力以保持平衡;而一個「以均衡為導向的社會」,是從均衡中獲得長久發展的動力。在這個新的時期,不僅增長的動力源泉和增長的模式發生了轉換,而且人和人的利益關係格局也在發生深刻變化,人和自身關係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一個焦灼的、汲汲於發展的社會,逐漸轉型為一個穩健的、追求社會「良治」和人類「良知」的社會;一個浮躁的、追求外在物質滿足的、以財富和資本為中心的社會,逐漸轉型為一個從容的、追求內在心靈滿足的、以幸福和自我實現為中心的社會。這是中國未來社會的總方向、大趨勢、大潮流,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相關焦點

  • 2020年甘肅省社會工作師考試:系統理論和生態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和生態系統理論1.系統理論(1)系統理論的歷史系統理論的核心觀點在於它以整體的視角來看待人和社會,而不是將人和社會分割開來。在系統論看來,系統在動態的變化過程中維持穩定和平衡。系統內部的子系統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聯繫,而是存在著多元互動或互為因果的循環關係。
  • 未來自動化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方向
    導讀 該綜述結合中國自動化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狀況和中國絕大多數大學設有自動化專業的現狀, 借鑑自動化科學與技術發展歷程中的成功經驗, 結合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對自動化系統的未來需求, 以生產製造系統、重要運載工具和人參與的信息物理系統為主要對象, 以自動化系統的發展方向—智能自主控制系統、智能優化決策系統和智能優化決策與控制一體化系統的願景功能為目標
  • 系統論 丨 盧曼:一般系統理論的兩個早期模型——「平衡」與「輸入/輸出」
    這種嘗試也並非沒有收穫,但我認為,最有意義的是回溯到這些思考的源頭,列舉出不同的出發點,從而找出不同脈絡中的理論要點以及需要歸納概括的問題。由此我們也將看到,系統論的發展為何一直未能突破特殊的瓶頸。在這一講中,我將首先介紹一般系統理論的發展情況並闡述其局限性,然後給出「二階控制論」的研究進路——它將為我們帶來「觀察系統理論」的嶄新概念,並提供一種經過改進的獨特視角。
  • 探究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與發展——評《創新生態系統:理論與實踐》
    該書對創新生態系統的理論論述和實踐分析進行結合。從全面性上,理論部分不僅涵蓋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特徵和功能等方面,而且也詳盡分析了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演化、運行以及治理等機制,前者是從靜態角度研究創新生態系統,後者則是從相對動態的角度探究創新生態系統,既有基本概念,又有理論支持。
  • 倒立擺理論在直立自平衡智能車系統中的應用
    直立自平衡智能車主要簡化為倒立擺模型,把倒立擺理論引入並通過PID控制,能得到良好的控制效果。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0/308179.htm0 引言近年來,國內外有很多關於兩輪自平衡直立電動車的研究,甚至已經生產出相應的代步產品。
  • 堅持系統觀念的理論邏輯
    當前,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從理論上搞清楚堅持系統觀念的內在邏輯,有助於謀劃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錯綜複雜的矛盾,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遵循系統的動力學特性  經濟社會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始終處於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
  • 徐浩然:堅持系統觀念的理論邏輯
    當前,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從理論上搞清楚堅持系統觀念的內在邏輯,有助於謀劃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錯綜複雜的矛盾,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遵循系統的動力學特性經濟社會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始終處於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中。那麼,系統演化的動力來自哪兒?
  • 實現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在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的同時,注重需求側管理,「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雙向發力,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暢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 新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升華
    ,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等方面,對新發展階段我國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系統闡釋,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經濟關係的發展及其趨勢作出深入探討,促進了新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升華。
  • 形成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12月11日,中國貿促會推出的「出口轉內銷培訓班」在廣州開班,商貿專家為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答疑解惑。同一天,廣西「外貿優品匯扮靚步行街」活動亮相桂林,助力外貿企業拓寬出口產品內銷渠道。
  • 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
    對於「文學」版發展,他建議應更加關注中國現當代文學走向,探討當代文藝思潮、文藝現象、文藝批評新動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推進中華民族文化復興與繁榮。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 中國航天發展的未來展望
    未來,近地空間的開發和利用仍將是世界航天活動的重點,並將進入更大規模開發和服務社會的新階段;載人航天向深空擴展,探索月球以及火星成為深空探測的新熱點;航天活動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大影響進一步增強,呈現蓬勃發展的新局面。目前,中國航天正處在重點跨越、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新階段。
  • ...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個系統完整、邏輯嚴密的科學理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什麼是動力系統理論 | 集智百科
    當動力系統由微分或差分方程描述時,這個方程被稱為動態方程、也常被稱為動力方程;動力系統的變化過程也被稱為動態過程 dynamic process。在認知科學中的應用動力系統理論已經被應用於神經科學和認知發展領域,特別是在認知發展的新皮亞傑學派 neo-Piagetian中。人們相信,物理學理論比句法學 Syntax 理論和人工智慧理論更能代表認知發展。人們還相信微分方程是人類行為建模最合適的工具。
  • SGS助力中國平衡車企業「質」勝未來
    杭州2017年4月24日電 /美通社/ -- 近日,全球領先的檢驗、鑑定、測試與認證機構 SGS 受邀參加在杭州由中國平衡車商會主辦的「2017年平衡車進出口安全工作會議」並現場發表了「平衡車歐洲及澳洲認證測試需求」主題演講。
  • 什麼是動態社交平衡?
    原因很多,但說到底,根本原因,是因為大家都在試圖追求一種,動態社交平衡的狀態,什麼是動態社交平衡呢?人類時刻都生活在兩種,矛盾和利益的,持續壓力之下:哪兩種?第一種是,去獲取資源,包括與他人社交,結盟,第二種是,在去獲取的同時,保護自己不受侵害。這都很重要。人都會儘量在獲取資源,與自我保護之間,追求平衡狀態。當這兩項利益取得平衡,就稱為社交平衡。
  • 高質量實現供給需求動態平衡_新華報業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做出了我國處於新發展階段的判斷。加快構建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今後一個階段的核心任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需要有科學的戰略謀劃,更要形成新的發展動力。
  • 探究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與發展——評張貴等著《創新生態系統:理論...
    張貴教授等學者所著的《創新生態系統:理論與實踐》(經濟管理出版社,2018版)一書正是在以上背景下出版的,該書對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和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該書對創新生態系統的理論論述和實踐分析進行結合。從全面性上,理論部分不僅涵蓋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特徵和功能等方面,而且也詳盡分析了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演化、運行以及治理等機制,既有基本概念,又有理論支持。
  • 如何推動供給和需求形成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核心觀點: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只有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構建供給和需求正反饋機制,才能促使供需兩端相互配合、協同發力,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乾旱半乾旱區生物土壤結皮系統平衡行為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土壤結皮是乾旱半乾旱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水分平衡、元素循環、能量分配與土壤侵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已有的系統平衡理論研究主要關注維管植物,忽略了生物土壤結皮在系統平衡行為中的作用。1),探討了乾旱半乾旱生態系統在考慮生物土壤結皮時的系統平衡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