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乾旱半乾旱區生物土壤結皮系統平衡行為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10-15 蘭州大學

生物土壤結皮是乾旱半乾旱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水分平衡、元素循環、能量分配與土壤侵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已有的系統平衡理論研究主要關注維管植物,忽略了生物土壤結皮在系統平衡行為中的作用。

為此,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長明教授、陳寧青年研究員,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賈榮亮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餘開亮博士合作,率先建立了全球生物土壤結皮分布數據集(圖1),探討了乾旱半乾旱生態系統在考慮生物土壤結皮時的系統平衡行為。研究首次證明了生物土壤結皮(結皮蓋度~80%,維管植物蓋度<10%)是除裸地態(結皮與維管植物蓋度均<10%)和維管植物態(結皮蓋度~5%,維管植物蓋度>50%)以外的另外一種穩定態,在此基礎上首次提出「交叉」分叉(「crossed」 bifurcation)來描述其系統平衡行為,而非傳統的摺疊分叉(fold bifurcation;圖2),並界定了多穩態區間為乾旱指數0-0.6(圖3)。

近日,該研究結果以「Biocrusts as one of multiple stable states in global drylands」為題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蘭州大學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陳寧青年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趙長明教授、餘開亮博士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加深了對生物土壤結皮的理解,提高了生物土壤結皮研究工作的理論化水平,進而為乾旱半乾旱區荒漠化防治、生態恢復與管理提供了新視角。

近年來,陳寧青年研究員立足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圍繞系統平衡理論,將生物土壤結皮納入生態水文模型,在乾旱半乾旱生態系統的恢復動態、未來變化、系統躍變及早期預警信號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已在The American Naturalist,Ecosphere,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Hydrology,Plant & Soil等國際主流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上述研究成果豐富了乾旱半乾旱生態系統的系統平衡理論。

以上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博士後科學基金、蘭州大學人才隊伍建設經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等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9/eaay3763

圖1 本研究建立的全球生物土壤結皮分布數據集

圖2 系統平衡理論的「交叉」分叉與摺疊分叉模式

圖3 考慮生物土壤結皮的系統平衡行為

文字:陳寧
圖片:陳寧
編輯:李兆秋
責編:許文豔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最新研究: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中科院最新研究: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梁樂 朱彤/科技日報 2018-05-04 10:04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乾旱研究是一個漫長的徵程
    中國氣象局專業氣象研究所2016年度評估報告評價,乾旱所在乾旱氣象和防災減災技術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尤其是作為一個專業研究所,能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實屬不易。  走進乾旱所,探尋乾旱研究的前沿陣地。
  •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氣候動力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我國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受氣象災害的嚴重影響,其中以乾旱和洪澇災害尤為顯著。因此,以旱澇預測為焦點的月-季節尺度的氣候預測一直都是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然而,現有的氣候模式預報的準確率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氣候預測不準的根本原因在於氣候動力學基礎理論的欠缺。
  • 科研: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在乾旱半乾旱區荒地植樹造林,0到30釐米的表層土壤中,有機碳和全氮儲量在造林後分別顯著提升了131%和88%,荒地造林后土壤碳、氮儲量的增幅要顯著大於農田造林和草地造林。  5月3日,一項來自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得出這一結果。該所科研團隊通過數據整合分析對此進行了評估,相關研究近期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
  • 行走在西北的「黃大年」――記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黃建平教師團隊
    黃建平教授在野外做試驗雖身處西北落後地區,在科研和生活條件上有著種種難關,但黃建平團隊的教師們毅然迎難而上,勇於創新,頑強攻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這種高尚情操與蘭州大學「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校訓精神高度契合。
  • 蘭州大學與國內外機構合作在納米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在過去幾十年間,大多數研究工作主要致力於如何獲得細小的平均晶粒尺寸,而對工程可靠性至關重要的微結構均勻性卻鮮有研究。由於宏觀材料的失效通常發生在微結構的最薄弱環節,因此減小晶粒尺寸分布,獲得均勻的微結構,對於包括納米晶材料在內的多晶體材料的開發及應用極為重要。
  • 研究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乾旱區生態系統地區的植物生長及其固碳潛力受到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和溼潤區生態系統相比,乾旱區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對貢獻更大。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
  • 中國乾旱氣象科學研究計劃:讓糧食與生態安全遠離乾旱威脅
    2015年5月19日,來自全國各地的乾旱研究專家聚集在甘肅蘭州,研討項目啟動前的準備工作。這一項目就是中國乾旱氣象科學研究的第一階段:我國北方乾旱致災過程及機理研究。,建立我國北方乾旱監測預警評估服務系統和共享信息平臺。
  • 瀋陽生態所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獲進展
    氮素作為生物生存必須的元素之一,常常是限制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因子,因此研究氮素在乾旱區域的循環對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下陸地生態系統養分循環及生態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2012年7月至8月,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組織了針對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區東西樣帶的科研調查,完成了約4000公裡草地的土壤和植被採樣工作(圖1)。
  •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天津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學院陳春梅副教授,與美國喬治亞大學、愛荷華州立大學、德拉瓦大學的同行合作,在鐵介導的土壤有機碳循環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 探尋西北乾旱區水生態平衡之道
    核心提示  水,萬物之本源,其進與退牽動著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位於西北內陸乾旱區的石羊河流域,是我國內陸生態環境問題最嚴重的流域之一,長期以來受人類開發利用活動影響,水循環平衡遭到破壞,地下水生態危機凸顯,乾旱區綠洲飽受威脅。
  • 西北研究院荒漠生態系統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耦合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在調控植被時空分布格局並影響氣候-土壤-植被系統的複雜動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準確認識生物量與土壤水分的動態耦合特徵,是揭示荒漠生態系統穩定性及可持續性的基礎。因此,在未來氣候(降水格局)變化情景下,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的隨機耦合關係,是乾旱區生態水文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土壤重金屬汙染生物修復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增強教授團隊在土壤重金屬汙染生物修復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三廢」對土壤的汙染日益嚴重,而重金屬對土壤的汙染由於具有隱蔽性、累積性和難降解性而備受關注。目前針對土壤重金屬汙染修複方法有客土法、鈍化法和生物修復法等,其中生物修復法因具有環境友好、不破壞土壤結構和土壤肥力而備受關注。
  • 青藏高原所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乾旱區生態系統地區的植物生長及其固碳潛力受到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和溼潤區生態系統相比,乾旱區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對貢獻更大。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
  • 江蘇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入選Nature研究亮點!
    近日,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劉健教授課題組在明朝末年崇禎大旱的氣候演化模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基於古氣候重建資料和模式模擬數據,首次從內部變率和火山外強迫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究了持續7年之久的崇禎大旱的成因。結果表明,明朝末年的崇禎大旱最初來源於氣候系統的內部變率(1637)。
  • 我院餘迪教授團隊在低劑量IL-2改善焦慮行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我院餘迪教授團隊在低劑量IL-2改善焦慮行為
  •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2020年4月29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在線發表了關於生命耐砷機制起源的研究論文"The Great
  • 沙地土壤結皮微生物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生物土壤結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覆蓋了全球乾旱、半乾旱地區約70%的裸地,具有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養分循環、抵禦土壤水蝕風蝕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闡述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綜述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科研進展,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所需的主要技術手段與能力建設,期望通過「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研究,為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及資源瓶頸等問題起到應有的貢獻。
  •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華南植物園在生物固氮的環境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9-23 華南植物園 【字體上述研究首次系統地揭示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格局,同時暗示了人為幹擾活動對生物固氮產生抑制作用,研究結果有助於人們準確理解、評估、模擬和預測陸地生態系統氮收支、淨初級生產力和生態系統反饋。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