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餘迪教授團隊在低劑量IL-2改善焦慮行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1-02-13 山東省分析測試中心訂閱號

我院餘迪教授團隊

低劑量IL-2改善焦慮行為研究方面

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齊魯工業大學藥學院/山東省分析測試中心呂翠博士,昆士蘭大學醫學院餘迪教授和山東中醫藥大學魏盛教授開展合作研究,在Nature出版集團旗下的雜誌《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1區Top, IF:8.48)上在線發表了題為「Low-dose IL-2 therapy compensates for metabolic shifts and reverses anxiety-like behavior in PD-1 deficiency-induced autoimmunity」的論文。利用過度免疫激活模型小鼠—PD-1缺陷小鼠,該研究首次證實低劑量IL-2治療可以通過抑制外周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補償神經遞質合成所需的必需胺基酸的缺失,增加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的水平,改善PD-1缺陷小鼠的焦慮樣行為。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常伴隨出現有焦慮、抑鬱和認知功能障礙等心理共病。這不僅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還可以通過神經免疫軸阻礙治療的有效性。因此,目前急需有效的治療手段來打破這一生理-心理相互作用的惡性循環。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模型小鼠中,外周T細胞的過度反應可導致了腦內代謝的異常,大大降低單胺類神經遞質包括多巴胺(Dopamine)和5羥色胺(5-HT)的水平,引起焦慮樣行為的發生。低劑量IL-2治療是新興的一種調節免疫平衡的治療方法,其通過選擇性的擴增調節性T細胞來抑制效應T細胞引起的炎症反應。因此,本文作者假設低劑量IL-2治療可以改善由外周免疫反應失調引起的的焦慮症狀。本研究利用PD-1缺陷(Pdcd1-/-)小鼠,從行為學、代謝學和免疫學等方面進行了探討,證實了低劑量IL-2治療可以通過抑制外周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補償神經遞質合成所需的必需胺基酸的缺失,增加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的水平,改善PD-1缺陷小鼠的焦慮樣行為。

這一研究表明,低劑量IL-2作為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種新療法,在減輕患者身體病痛的同時,還可以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和改善生活質量,為患者帶來積極的療效。此項工作,繼團隊2016年在《Nature Medicine》發表低劑量IL-2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疾病的新療法後,又一低劑量IL-2的臨床應用。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701042, 81974553, 81800187)和山東省青創團隊基金(2019KJK002)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3-020-00562-y


相關焦點

  • 深圳先進院等在低劑量光聲成像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生物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中心劉成波研究員團隊、醫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梁棟研究員團隊,與武漢協和醫院放射科鄭傳勝教授團隊合作,提出了基於卷積神經網絡的低劑量光聲成像方法,該方法有望推動光聲成像技術進一步臨床轉化。
  • 楊建明教授團隊木質纖維素預處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楊建明教授團隊木質纖維素預處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建明教授團隊在利用木質纖維素降解液合成生物基產品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生物工程技術領域Top期刊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5年影響因子為
  • 清華微納電子系任天令團隊在極低功耗阻變存儲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微納電子系任天令團隊在極低功耗阻變存儲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13日電12月4日,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面向神經計算應用基於機械剝離二維鈣鈦礦材料的極低工作電流阻變存儲器》(「Extremely Low Operating Current Resistive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2月15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矽晶圓集成的單晶鈣鈦礦超快光電探測器」(Ultrafast Photodetector by Integrating Perovskite Directly on Silicon
  • 清華大學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鋰負極的利用給整個電池體系的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電解液及其界面的設計。由於金屬鋰極低的電極電勢和強還原性,電解液在負極的界面反應劇烈。電解液反應造成幹液,導致電池失效;更嚴重的是電解液分解產生大量的可燃性氣體,引發安全隱患。
  • 喜訊 | 我院蘇曉泉教授團隊研發第二代微生物組搜尋引擎MSE 2
    近日,我院蘇曉泉教授團隊研發了第二代微生物組搜尋引擎MSE 2(http://mse.ac.cn),以支撐更全面、更深入、更便捷的菌群大數據挖掘,推動「數據驅動型」的微生態研究和大健康產業應用。該成果於1月20日發表於mSystems(美國微生物學會會刊,SCI IF=6.63)。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聲學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合作在柔性聲學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0月17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柔性二維碳化鈦薄膜用於熱聲器件」(Flexible Two-Dimensional Ti3C2
  •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氣候動力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Three-pattern decomposition of glob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中文:全球大氣環流的三型分解)是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胡淑娟教授與我國著名氣象學家醜紀範院士多年合作,在大氣環流動力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的原創性研究成果。
  • 力學所在異構金屬動態力學行為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先進材料力學行為研究團隊在異構動態力學行為和極端環境下使役行為等方面取得進展。此外,研究人員進一步觀察到異構中剪切帶的萌生和傳播模式主要取決於軟硬區之間的硬度差異,刻畫了其相關性規律。這些研究結果為設計與調控具有優異動態力學性能的異構金屬材料奠定了科學基礎。  針對強韌性匹配優異的跨尺度晶粒異構中熵合金,進行了在廣溫域 (4.2 K–373 K)衝擊加載條件下的裂尖塑性區微結構演化和裂紋擴展行為研究。
  •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乾旱半乾旱區生物土壤結皮系統平衡行為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土壤結皮是乾旱半乾旱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水分平衡、元素循環、能量分配與土壤侵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已有的系統平衡理論研究主要關注維管植物,忽略了生物土壤結皮在系統平衡行為中的作用。1),探討了乾旱半乾旱生態系統在考慮生物土壤結皮時的系統平衡行為。
  • 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月27日,科技部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結果,浙江大學醫學院/求高院雙聘教授胡海嵐主持的「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項目入選。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崔一卉代表團隊接受榮譽證書。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張旭院士對這一項目進行解讀。
  • 山西大學分子科學研究所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山西大學分子科學研究所韓高義教授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山西大學為第一單位在國際權威期刊《德國應用化學》( Angew. Chem. Int. Ed.)因此製備缺陷較少或無缺陷的鈣鈦礦薄膜,對於提高PSC的綜合性能具有重要意義。利用添加劑中硫(S)、氧(O)或氮(N)等雜原子與Pb配位產生的中間絡合物,調控鈣鈦礦的結晶動力學或者鈍化缺陷而改善鈣鈦礦薄膜的結晶質量,進而減少光生載流子的複合,提高PSC的綜合性能是常用的策略之一,但添加劑與鉛離子的詳細作用模式仍有待闡明。
  • 中國科大在準二維kagome晶格新奇電子特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曾長淦教授研究組及其合作者在kagome晶格新奇物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以層狀材料Fe3Sn2曾長淦教授研究團隊與來自韓國漢陽大學的中心訪問學者Jun-Hyung Cho教授、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孫喆教授等合作,結合掃描隧道顯微術、角分辨光電子能譜、第一性原理計算等手段,證實準二維kagome
  • 我院孟夏、闞海東課題組在PM2.5精準暴露評價的方法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我院孟夏、闞海東課題組在PM2.5精準暴露評價的方法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結果以
  • 我校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和生命科學學院林正紅教授團隊分別取得研究領域重要突破
    宋永端教授團隊在控制學科相關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通過與國際著名控制專家密西根州立大學的Hassan Khalil 教授團隊深入合作,成功破解了非線性非最小相位系統輸出調節控制難題。同時,研究團隊將該控制理論及算法成功應用到「平移振蕩器旋轉執行器」實際系統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該項成果標誌著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在控制科學與控制工程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入了世界前列。
  •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面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和武漢市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發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團隊。團隊先後全職引進國家級、省級人才工程人選解明教授、王德宇研究員、劉志宏教授等高層次人才。經過初期的建設和發展,在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學院陳三鳳教授課題組在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種獨特而新穎的固氮調控機制。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GlnR作為一種轉錄因子,同時正負調控固氮類芽孢桿菌中固氮基因的表達。有2個GlnR-binding sites分布於固氮基因簇(nifBHDKENXhesAnifV)啟動子上下遊。
  •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鋰負極的利用給整個電池體系的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電解液及其界面的設計。由於金屬鋰極低的電極電勢和強還原性,電解液在負極的界面反應劇烈。電解液反應造成幹液,導致電池失效;更嚴重的是電解液分解產生大量的可燃性氣體,引發安全隱患。
  • 朱林繁教授課題組在原子分子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朱林繁教授課題組與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日本SPring-8同步輻射等國內外同行合作,在乙炔和氧分子的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ApJS
  • 量子中心謝心澄教授及合作者在反常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
    2019/01/24 信息來源: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 最近,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謝心澄教授與中心訪問學者蘇州大學陳垂針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