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繁教授課題組在原子分子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08 中國科大新聞網

我校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朱林繁教授課題組與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日本SPring-8同步輻射等國內外同行合作,在乙炔和氧分子的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ApJS,234:10 (2018)][ApJS,238:26(2018)]上。

上圖為乙炔分子的電子能量損失譜,下圖為其兩維廣義振子強度密度譜。


宇宙中物質的組成成分及其豐度,是建立元素起源理論的依據和研究天體演化的基礎,對於天體物理和天體化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基於各種外太空望遠鏡和衛星觀測的光譜方法,是確定宇宙物質組成成分和豐度的主要實驗方法之一。作為解釋衛星觀測光譜的基本輸入參數,高精度的原子分子動力學參數是決定所得物理結果準確與否的關鍵因素。

近幾年來,朱林繁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夥伴圍繞精確測定原子分子的動力學參數,發展了用於稀薄原子分子靶的高分辨非彈性X射線技術[PRA 82,032501(2010)],提出、實現並命名了測量光吸收截面的dipole(γ,γ)方法[Sci.Rep.518350(2015)],引入了相對流量技術[JGR 122,3459(2017)],大幅度提高了原子分子動力學參數的測量精度。2018年,他們利用高能電子散射技術和高分辨X射線散射技術,精確測量了乙炔和氧分子的動力學參數。通過採用兩種完全不同的實驗技術,排除了可能存在的系統誤差,解決了以前多個研究組[Tanaka et al.,Rev. Mod.Phys,88,025004(2016)]測量結果的差異,給出了乙炔和氧分子價殼層激發的實驗基準,為確定相關星體大氣成分和豐度提供了源自原子分子動力學參數的支撐。

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均為我校特任副研究員劉亞偉,通訊作者分別為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楊科研究員和我校朱林繁教授。

兩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論文連結1http://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65/aa9cef

論文連結2http://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65/aadd99


(物理學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證券網訊 新華社12月25日消息,飛秒強雷射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科技)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武漢12月25日電(記者李偉)飛秒強雷射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山西大學分子科學研究所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山西大學分子科學研究所韓高義教授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山西大學為第一單位在國際權威期刊《德國應用化學》( Angew. Chem. Int. Ed.)因此製備缺陷較少或無缺陷的鈣鈦礦薄膜,對於提高PSC的綜合性能具有重要意義。利用添加劑中硫(S)、氧(O)或氮(N)等雜原子與Pb配位產生的中間絡合物,調控鈣鈦礦的結晶動力學或者鈍化缺陷而改善鈣鈦礦薄膜的結晶質量,進而減少光生載流子的複合,提高PSC的綜合性能是常用的策略之一,但添加劑與鉛離子的詳細作用模式仍有待闡明。
  • 地球內部結構和動力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由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孫和平研究員承擔的知識創新工程「二期」重要方向性項目——「地球內部結構和動力學研究」通過了中科院資環局組織的驗收,總評為優秀。自2002年以來,孫和平研究員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付容珊教授課題組密切合作,通過與美國、日本、比利時和德國等國家的緊密聯合,利用「國際地球動力學合作網絡」重力測量和「全球地震網絡」地震測量資料,在地球內部動力學和精細結構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郭雪峰課題組在單分子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化學反應的機理對於深度了解化學反應、設計新型化學反應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即使是簡單的化學反應,其反應機理很可能相當複雜。例如對於最基礎的SN2反應機理,目前仍存在爭議,尚無定論。研究化學反應機理的難點之一是:在宏觀實驗中,與反應路徑相關的信息往往淹沒在系綜平均之中,無法觀測。而在單分子層面監測化學反應可以克服以上缺點,成為研究機理的潛在方案。
  • 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化工/文) 近日,我校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為石墨烯光致精準功能化的首例,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Science子刊發表郭雪峰課題組在單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中的重要進展
    化學反應動力學在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中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過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不僅可以揭示化學反應的內在機理,而且能夠對於化學反應進行有效調控,對於合成和化工生產具有實際意義。然而長久以來,由於化學反應速度快、機理複雜,許多化學反應過程仍然尚不明確,亟待研究。
  • 楊金虎教授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可逆晶態相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楊金虎教授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可逆晶態相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6-12-13  瀏覽:
  • 物理系江萬軍課題組在拓撲量子磁性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清華新聞網7月13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物理系江萬軍課題組在拓撲磁結構的旋性布朗運動方面取得進展,在2020年7月美國物理學會出版的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以「拓撲數相關的斯格明子旋性布朗運動」(Topology-Dependent Brownian Gyromotion
  • 同濟大學許維課題組在聚乙炔鏈的表面合成和表徵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9月2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在線發表了同濟大學許維教授課題組與瑞士Empa研究所Roman Fasel教授課題組等關於聚乙炔鏈在表面原子級精準製備、表徵及電子學性質測量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 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學院陳三鳳教授課題組在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種獨特而新穎的固氮調控機制。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GlnR作為一種轉錄因子,同時正負調控固氮類芽孢桿菌中固氮基因的表達。有2個GlnR-binding sites分布於固氮基因簇(nifBHDKENXhesAnifV)啟動子上下遊。
  • 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於低維磁性納米材料的設計合成,研究反應條件、表面結構、界面能等因素對材料成核與生長的影響規律,探索其界面結構、電子結構及微磁學結構與材料表觀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進而在維度、尺寸、形貌、結晶性和異質界面等多個方面實現協同調控。
  • 工學院王前課題組在氮化硼材料的金屬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學會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以全文形式刊發了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王前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題為 「Three-dimensional Metallic Boron Nitride」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他們在三維金屬性氮化硼材料的理論設計與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Angew:雲南大學夏成峰教授課題組在蕊木屬吲哚生物鹼全合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雲南大學自然資源藥物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夏成峰研究員課題組在蕊木屬吲哚生物鹼全合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以題「Enantioselective
  •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氣候動力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氣候預測不準的根本原因在於氣候動力學基礎理論的欠缺。「Three-pattern decomposition of glob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中文:全球大氣環流的三型分解)是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胡淑娟教授與我國著名氣象學家醜紀範院士多年合作,在大氣環流動力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的原創性研究成果。
  • 氟甲烷分子離子解離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張為俊課題組在氟甲烷分子離子解離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期刊
  • 華中科大鄭炎松教授課題組在手性AIE分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英國皇家化學會出版的頂級期刊《Materials Horizons》在線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鄭炎松課題組在用手性AIE分子開發圓偏振發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CPL)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題目為「The Largest CPL Enhancement
  • 我校蘇彥慶教授課題組在非晶合金微觀結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成果
    哈工大報訊(材料/文)7月30日,我校金屬精密熱加工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蘇彥慶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羅伯特·裡奇教授合作研究成果《非晶合金中軟區納米尺度範圍內的梯度原子堆垛結構》(Nanometer-scalegradient atomic packing structure surrounding soft spots in metallic
  • 裴豔中教授課題組熱電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然而,要獲得與現有熱機相當的轉換效率,材料的平均熱電優值(zT)需達3.0左右,現有研究zT峰值可達2.0左右。因此,提高材料熱電性能是提升轉換效率並推進其大規模應用的關鍵。      裴豔中教授2012年加盟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在高性能熱電材料研究與開發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二維超導天線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在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11月6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基於二硒化鈮的超導非互易天線》(Nonreciprocal Superconducting NbSe2 Antenna)為題在線發表於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11,5634(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