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04 新華社

  新華社武漢12月25日電(記者李偉)飛秒強雷射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飛秒強雷射誘導的電離電子波包或可重新返回母離子實並與之發生再散射過程,由再散射引起的高次諧波譜或光電子譜為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態超快演化提供有效途徑。當前,發展時空高分辨的原子分子結構及動力學探測方法為研究領域廣泛關注。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柳曉軍研究員、全威研究員等人與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陳京研究員、吳勇副研究員等合作,提出一種新的雷射誘導非彈性電子衍射方案,並採用這一方案實驗測定了電子與惰性氣體離子碰撞引起的非彈性散射微分截面。  據介紹,在這一方案中,專家利用飛秒強雷射驅動原子產生的再散射電子波包替代傳統電子束,通過電子碰撞的方法對惰性氣體母離子結構進行探測。結合武漢物數所前期建成的高分辨電子-離子動量譜儀裝置與符合測量方法,他們實驗測量了對應於電子-離子碰撞電離過程的光電子二維動量譜,並從中提取出電子與母體離子作用的非彈性散射微分截面,實驗結果與扭曲波波恩近似理論計算結果吻合。  這一方案繼承了傳統電子衍射方法的超高空間分辨優點,而且具有超高時間分辨能力,為在飛秒乃至阿秒時間尺度研究雷射誘導的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過程提供了重要手段。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完)

相關焦點

  • 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證券網訊 新華社12月25日消息,飛秒強雷射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朱林繁教授課題組在原子分子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朱林繁教授課題組與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日本SPring-8同步輻射等國內外同行合作,在乙炔和氧分子的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ApJS
  • 分子超快成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分子成像技術在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領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X-射線衍射和電子衍射是測定分子結構的兩種典型方法,它們分別藉助外部光子和電子撞擊分子靶實現分子結構成像。近年來,隨著超快強雷射與氣相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可利用強雷射驅動分子產生的相干電子波包對分子自身結構進行自探測,通過解析電子波包與母離子相互作用引起的光電子衍射圖案,獲得分子結構及其超快動力學演化信息,實現分子自成像。相比傳統的X-射線衍射和電子衍射,該方法同時具備亞飛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分辨能力。
  • 超快光譜和動力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氧化石墨烯雙疇結構的揭示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羅毅研究團隊的張群研究小組,在凝聚相微納結構的超快光譜和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採用超快光譜原位、實時測量手段,揭示了氧化石墨烯的雙疇結構。
  • 飛秒強雷射調控二聚體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柳曉軍團隊與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飛秒強雷射與團簇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發現了一種在亞光學周期時間尺度內發生的雷射誘導電子轉移(LITE)現象,為利用飛秒強雷射控制複雜分子化合物的超快動力學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光誘導電荷轉移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種微觀超快物理過程,對光催化和光合反應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氣候動力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我國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受氣象災害的嚴重影響,其中以乾旱和洪澇災害尤為顯著。因此,以旱澇預測為焦點的月-季節尺度的氣候預測一直都是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然而,現有的氣候模式預報的準確率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氣候預測不準的根本原因在於氣候動力學基礎理論的欠缺。
  • 山西大學分子科學研究所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山西大學分子科學研究所韓高義教授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山西大學為第一單位在國際權威期刊《德國應用化學》( Angew. Chem. Int. Ed.)因此製備缺陷較少或無缺陷的鈣鈦礦薄膜,對於提高PSC的綜合性能具有重要意義。利用添加劑中硫(S)、氧(O)或氮(N)等雜原子與Pb配位產生的中間絡合物,調控鈣鈦礦的結晶動力學或者鈍化缺陷而改善鈣鈦礦薄膜的結晶質量,進而減少光生載流子的複合,提高PSC的綜合性能是常用的策略之一,但添加劑與鉛離子的詳細作用模式仍有待闡明。
  • 精密測量院等在飛秒強雷射調控二聚體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柳曉軍團隊與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飛秒強雷射與團簇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發現了一種在亞光學周期時間尺度內發生的雷射誘導電子轉移(LITE)現象,為利用飛秒強雷射控制複雜分子化合物的超快動力學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光誘導電荷轉移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種微觀超快物理過程,對光催化和光合反應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多維超快光譜有望用於研究分子相互作用
    原標題:多維超快光譜有望用於研究分子相互作用   超快光譜的出現,讓人們能通過「慢動作」觀察到化學反應過程中的原子與分子的轉變狀態,給化學以及相關科學領域帶來一場新的革命。而多維超快光譜被認為是研究生物、化學和功能納米材料凝聚相動力學的主要工具之一。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敏化分子三線態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動力學研究表明,在可見光激發下,量子限域的CsPbBr3納米晶可發生到萘的超快三線態能量轉移。研究團隊還發現,在此弱驅動力(-0.03-0.14eV)體系中,能量轉移的速率也隨載流子表面概率密度呈線性關係,與該團隊近期報導的強驅動力體系(0.44-0.73 eV;J. Am. Chem. Soc.
  • 雷射直接度量阿秒電子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阿秒電子動力學領域取得進展,採用高對比度飛秒雷射脈衝技術與等離子體鏡鎖相機制,解決了飛秒雷射脈衝與阿秒電子脈衝的時空同步難題,實驗中觀測到電子在光場調製下的空間條紋圖,實驗驗證了「全光阿秒電子示波器」的可行性。
  • 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超快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羅毅教授團隊葉樹集研究員小組在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振動能量轉移超快動力學研究兩方面取得新進展。圖1、hIAPP在生物膜界面錯誤摺疊過程結構演變機制此外,理解生物膜上蛋白質的能量轉移過程對揭示界面蛋白質分子間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質工作機制非常關鍵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中國科大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超快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大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超快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2019-03-13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小】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羅毅團隊研究員葉樹集小組在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振動能量轉移超快動力學研究兩方面取得新進展
  • 大氣汙染物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劉玉柱博士與瑞士ETH/Paul Scherrer Institute實驗室的Thomas Gerber博士、Gregor Knopp博士在大氣揮發性有機物的光化學動力學的合作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12月22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獲得突破性進展 分子振動對化學反應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一直是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H2以及它的同位素分子是分子反應動力學領域被最為廣泛研究的分子。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對H/D/F/O/Cl/OH+H2/HD/D2等反應的研究極大地推動了反應動力學研究的發展,也大大提高了我們對化學反應本質機理的認識。
  • 上海光機所在雷射直接度量阿秒電子動力學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阿秒電子動力學領域取得進展,採用高對比度飛秒雷射脈衝技術與等離子體鏡鎖相機制,解決了飛秒雷射脈衝與阿秒電子脈衝的時空同步難題,實驗中觀測到電子在光場調製下的空間條紋圖,實驗驗證了「全光阿秒電子示波器」的可行性。
  • 電子與原子分子碰撞反應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圖2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分子動力學組科研人員利用自主研製的反應顯微成像譜儀,在80eV~220eV入射能量範圍內,開展了電子入射Ne、Ar原子以及CH4、N2、CO2等小分子的單電離(e, 2e)反應實驗研究,並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大在激發態載流子動力學與能量轉換過程的微觀機理研究方面...
    中國科大在激發態載流子動力學與能量轉換過程的微觀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利用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凝聚態體系基態的物理性質已經較為成熟
  • 地球內部結構和動力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由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孫和平研究員承擔的知識創新工程「二期」重要方向性項目——「地球內部結構和動力學研究」通過了中科院資環局組織的驗收,總評為優秀。自2002年以來,孫和平研究員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付容珊教授課題組密切合作,通過與美國、日本、比利時和德國等國家的緊密聯合,利用「國際地球動力學合作網絡」重力測量和「全球地震網絡」地震測量資料,在地球內部動力學和精細結構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