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DNA和組蛋白修飾作為表觀遺傳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一直是生物學研究中的熱點領域之一,在細胞正常生理過程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科學意義。組蛋白甲基化或對應的去甲基化過程對於基因的轉錄表達、細胞增殖分化等起著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相關甲基化酶基因的突變異常會導致多種遺傳疾病和癌症。

  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的甲基轉移酶MLL就因為其基因易位重排所引起的混合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而得名,與造血功能密切相關。MLL基因編碼了6個包含甲基轉移酶結構域的相關蛋白。實驗發現,MLL甲基轉移酶與其他修飾酶不同,它行使功能需要多個輔助蛋白WDR5、RbBP5、AshL2組成複合體才能完成甲基化修飾過程。由於缺乏原子分辨的結構,整個複合物如何有效地實現甲基化修飾一直無法被研究清楚。實驗合作者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國家蛋白質中心(上海)研究員雷鳴和陳勇團隊,經過多年的努力,獲得了這一重要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同時被解析的還有MLL酶單體,以及與底物結合的複合體結構,為這一重要生理過程的微觀機理解析奠定了結構基礎。

  儘管有了單體和複合物的晶體結構,但是由於得到的是靜態結構,構象變化不明顯,無法闡明輔助蛋白以及MLL甲基化酶修飾底物過程的動態學分子機制。為了回答這一關鍵科學問題,李國輝與實驗合作者密切合作,提出和設計了結合增強型採樣技術的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案,以及利用QM/MM/MD方法計算底物結合和催化過程自由能的研究思路。通過動態學模擬發現,MLL酶家族不同成員都具有類似的動態學特性。在有輔助蛋白存在情況下,MLL酶活性口袋區域關鍵殘基的動態學特性有很大變化,而且它們之間運動的相關性也有很大差異,輔助蛋白的存在導致了活性口袋區域的關鍵殘基運動更加傾向於一致性,適合於穩定底物,而沒有輔助蛋白存在時關鍵殘基運動趨於無規則,不利於底物結合。這與相應的核磁共振實驗非常吻合,驗證了上述動態學模擬的正確性。同時,針對底物結合和催化過程自由能變化的定量理論計算研究發現,對於同一個MLL甲基化酶而言,有輔助蛋白存在情況下底物催化反應的自由能能壘確實會有所下降,利於反應的進行。對MLL甲基化酶不同家族成員的整個甲基化修飾過程而言,底物結合要比底物催化更具有選擇性,也就是說,當底物結合到活性口袋之後,催化反應的發生對於被研究的MLL家族成員沒有太大差別,整個修飾過程的限速步驟在於底物結合。從動態學和定量角度闡明了MLL甲基化酶及其與輔助蛋白組成的複合物對於底物結合以及催化過程調控的分子機制,為複雜的複合物蛋白酶的功能機理研究提供了嶄新的研究思路。文章得到了審稿人的高度評價:「作者提出了根本性新穎的概念。」

  又訊,該團隊在生物分子理論模擬應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生物分子體系的複雜之處在於它在自身空間尺寸和行駛功能的時間尺度上同時跨越多個數量級,無法用單一時空尺度模型來精確描述,為了研究不同尺度的實驗對象和現象,必須建立和使用多精度理論模型。隨著各種結構生物學實驗技術和手段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越來越多的複雜生物分子的結構被解析出來,使得對於複雜生物現象的微觀機理研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原子分辨信息。但是,目前生物分子模擬研究的模型方法大多數還是局限於傳統的、基於固定點電荷的全原子模型,在精度上還與量子力學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在描述超大型生物分子體系的時候計算速度非常緩慢,達不到微秒甚至更長時間尺度模擬的要求。新的高精度分子模型的提出以及計算機硬體的飛速發展為高精度高效率理論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性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為了研究和回答超大型蛋白質分子機器工作的微觀分子機理,由於計算機速度的限制,以往的粗粒化分子模型都追求計算速度而忽略了計算精度,使得計算結果過於粗糙,物理意義不明確導致無法正確還原成全原子模型,這樣的粗粒化模型對於大尺度的自組裝有一定的用途,但是在描述分子功能的微觀機理方面卻無能為力。大連化物所李國輝研究組自2009年以來,率先在國際上提出了速度與精度均衡發展的新型粗粒化分子模型(GBEMP),針對有機分子溶劑、胺基酸分子、完整蛋白質、細胞膜磷脂等一系列生物分子相關體系,進行了系統理論研究和GBEMP模型搭建及驗證工作,在國際理論計算化學核心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研究論文。近日,該研究組關於鹼基分子以及完整核酸新型粗粒化模型的建立和驗證工作發表在J. Chem. Theory Comp.上,並被選為3月刊的封面。

  針對一些中等複雜的生物分子及其實驗現象,分子之間相互作用描述的精度非常關鍵,全原子可極化分子力場是最近發展起來,並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的高精度分子模型,以多極距描述固有靜電特性和誘導偶極描述可極化效應的AMOEBA分子力場為代表。但是在傳統計算機硬體下基於這個可極化力場的分子動力學模擬計算速度非常緩慢,而且無法針對複雜生物學現象進行增強型採樣模擬,造成了這個高精度力場沒有得到廣泛實際應用。李國輝等近日在最新GPU硬體下實現了這種可極化力場分子動力學模擬程序的高效運行,並且與完整的增強型採樣技術相結合,使得這個高精度分子力場的動力學模擬計算速度提高了5至10倍。研究成果以部分封面形式發表在J.Comp.Chem.上。 

    文章連結:1 2 3

 

大連化物所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相關焦點

  • 生物分子馬達組裝及其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 大連理工大學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號:20676019,20972023,21076037,21231003)的大力支持下,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曲景平教授的「小分子活化與仿生催化」研究團隊,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設計合成了一類新型鄰苯二硫酚橋聯雙核鐵配合物,建立了雙鐵分子仿生化學固氮新的功能分子模型。
  • 化學所在生物分子馬達組裝體性能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以活性生物大分子為構築基元,利用分子組裝策略設計與構建仿生體系,模擬或調控生命體基本單元的結構和功能,已成為化學與生命科學交叉的前沿和熱點。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峻柏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生物分子馬達ATP合酶的分子組裝與應用研究,並取得了系列進展。
  • 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無機催化研究組研究員葉生發團隊與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李位仁、馬克思-普朗克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教授Schnegg合作,在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氧化反應通常是放熱反應,具有很高的驅動力,但需要克服氧分子從自旋三重態轉換到自旋單重態產生的高動力學勢壘。
  • 化學所在新型pi-分子材料的設計及應用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化學所在新型pi-分子材料的設計及應用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12-27 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應物所等界面水的微觀性質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上海應物所等界面水的微觀性質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15-11-13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字體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水科學與技術研究室在相關領域取得系列進展,三篇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PRL 115,164502;PRL 115,186101
  • 華東理工大學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前沿應用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郭志前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的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化學科學》和《配位化學評論》。
  • 分子模擬的普及和應用
    當一種方法和技術被廣泛應用並能取得促進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實際效果時,才能體現它的價值。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美國科學家——馬丁·卡普拉斯、麥可·萊維特和亞利耶·瓦謝爾教授,以表彰他們發展的分子模擬方法對生命科學和藥物研發等領域發展的貢獻。這是近15年來,諾貝爾化學獎第二次授予計算化學學科。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首頁 » 人物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來源: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 【中國科技網】華東理工大學分子機器研究取得新進展
    生物分子馬達在生命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生命體內的ATP合成酶、進行物質運輸的驅動蛋白等,是實現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受生物分子馬達的啟發,化學家們設計合成了一系列人工分子馬達和分子機器來模擬其運轉和功能。
  • 分子機器研究進展
    生物分子馬達在生命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生命體內的ATP合成酶、進行物質運輸的驅動蛋白等,是實現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
  • 人工模擬葉綠體結構與功能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藉助天然ATP合酶的生物活性,構建能進行體外催化生成ATP的超分子組裝體系,成為化學、材料與生物科學領域交叉研究的熱點。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峻柏課題組科研人員長期致力於活性生物分子馬達ATP合酶的超分子組裝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創成果。
  • 微生物合成生物醫學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對嗜鹽微生物的研究不僅為探索生命的極限適應機制提供了重要啟示,同時也為其特殊功能和代謝產物的利用提供了可能。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向華研究組一方面從事極端嗜鹽古菌遺傳機制(如基因組複製和CRISPR功能)的基礎研究,另一方面長期開展嗜鹽微生物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應用基礎研究。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9-30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2016, 7, 6325)報導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螢光分子探針構建與應用方面的研究進展,這是繼今年七月以來(Chem. Sci. 2016, 7, 4004)《化學科學》第二次以封面形式報導上海藥物所李佳課題組在分子探針與診斷方面的前沿交叉科研工作。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1月1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實質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水稻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研究取得新進展
    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將現代生物技術和傳統的雜交育種方法相結合,是一項有效利用隱性細胞核不育特性進行雜交制種的全新方法。,不存在轉基因生物安全問題。    鑑於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在解決不育系穩定性和配組廣泛性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把握時機,積極應對國際前沿技術的發展動態,於2009年立項啟動實施了「水稻智能不育分子設計技術研究及新型不育系的創製」重點項目,通過與相關方開展技術合作,在水稻中進行再創新。
  • 南科大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領域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及其應用方向取得了多項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著名學術期刊《中國化學會會刊》(CCS Chemistry)、《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蘇州納米所新型納米載藥體系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納米藥物遞送體系是指通過物理或化學方式將藥物分子裝載在納米材料載體上,形成藥物-載體的複合體系。它的主要優點包括:(1)能夠顯著提高靶區的藥物濃度,從而改善藥物的利用率和治療效果,並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2)提高難溶性藥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3)將藥物分子靶向遞送至特定的細胞或器官;(4)可遞送細胞難以攝取的生物大分子藥物(如核酸、蛋白質)至細胞內的活性部位。因此,新型納米載藥體系是目前納米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中科院上海應物所等在DNA分子機器領域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與華東師範大學合作,在DNA分子機器方面取得新進展,構建了一種核酸外切酶驅動的高效DNA行走機器人。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855)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