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合成生物醫學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21-01-21 科學網

 

地球上存在著一類喜歡生活在高鹽環境中的微生物,極端的生活環境使這類嗜鹽微生物進化出了特殊的生存能力。對嗜鹽微生物的研究不僅為探索生命的極限適應機制提供了重要啟示,同時也為其特殊功能和代謝產物的利用提供了可能。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向華研究組一方面從事極端嗜鹽古菌遺傳機制(如基因組複製和CRISPR功能)的基礎研究,另一方面長期開展嗜鹽微生物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應用基礎研究。通過10餘年的系統工作,該團隊已從基因組層面系統闡明了以地中海富鹽菌為代表的嗜鹽古菌參與生物可降解塑料PHBHV合成與降解的關鍵酶、關鍵途徑和相關調控因子,並利用代謝工程提高了PHBHV的產量。近兩年,向華團隊以此為基礎,在利用嗜鹽古菌合成高附加值生物醫學材料基礎研究方面又取得了系列新的進展。

 

地中海富鹽菌可利用多種廉價碳源高效合成3HV單體比例恆定(~10 mol%)的PHBHV,並可採用水提法方便地提取,因此具有重要的工業開發潛力。針對該菌合成PHBHV種類較單一的問題,向華團隊以該菌為細胞工廠,通過發酵工程技術合成了具有不同單體聚合方式的系列R-PHBHV和O-PHBHV。聚合物的3HV單體含量由10 mol%提高到了60 mol%,豐富了嗜鹽菌PHBHV的材料性能,如材料的斷裂伸長率由5%提高到了508%。有趣的是,O-PHBHV同時含有無規共聚物片段和嵌段共聚物片段,膜表面具有規則的微米級孔洞,表現出了優良的凝血性能,可以作為潛在的創傷修復材料,相關工作前期已發表在Biomacromolecules, 2015,16:578-588上。為了進一步推動嗜鹽微生物合成的PHBHV在再生醫學領域的高附加值應用,該團隊對材料在模擬體液(含有脂肪酶的PBS)和兔子體內的降解性能以及生物相容性進行了系統研究。與PLA(FDA批准的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以及細菌來源的Reu-PHB和Reu-PHBHV相比,嗜鹽微生物來源的PHBHV更有利於成纖維細胞和成骨細胞的貼附和增殖,表現出了更好的細胞相容性。嗜鹽微生物合成的PHBHV在兔子皮下的降解速度要比在模擬體液中的降解速度快,且不同材料表現出不同的降解速度。其中,膜表面具有微米孔洞的O-PHBHV降解得最快,這是首個被報導降解速度快於PLA的PHA材料。同時發現,當植入兔子皮下,與細菌材料和PLA相比嗜鹽古菌PHBHV僅僅引起了輕微的炎症反應。因此,嗜鹽微生物合成的PHBHV具有多樣化的降解速度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暗示這類材料將在不同的生物醫藥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相關工作最近發表在生物材料期刊Biomaterials, 2017,139:172-186上。

 

上述最新進展為進一步開發極端微生物資源、合成高附加值生物醫用材料開拓了新的方向,也將提升嗜鹽微生物PHBHV在疤痕癒合、軟骨修復、神經修復等多個領域中的醫用價值。向華團隊青年學術骨幹韓靜(副研究員,中科院青促會2015年度會員)是上述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向華為通訊作者。相關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資助。(來源: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嗜鹽古菌合成多樣性生物醫學材料PHBHV及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Biomaterials,2017,139:172-186)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楊曉兵合作,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Microbial production of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Achievements and perspectives的綜述論文,討論近年來學界通過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策略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高價值萜類化合物檸檬烯及其衍生物的研究進展。檸檬烯及其衍生物是天然單萜類化合物,具有工業和醫學應用價值。目前,檸檬烯的工業生產主要依靠植物提取法和化學合成法,但存在原料來源有限、供應鏈不夠穩定、生產過程效率低、能耗高等弊端。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的快速發展為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實現檸檬烯及其衍生物的可持續高效生產提供了新思路。
  • 天津工生所微生物電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微生物電合成(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是微生物利用電能作為還原力將CO2、葡萄糖或其它底物還原合成為各種化學品的過程,其系統包括陽極(對電極)、參比電極和陰極(工作電極)。
  • 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基礎研究和醫學應用研究取得...
    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基礎研究和醫學應用研究取得進展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是一種具有高比表面積、大孔容、形貌和尺寸可控的新型無機生物材料,但是,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真正使用前必須全面深入了解其包括毒性、降解性等在內的一系列生物相容性問題。然而,在這方面國際上的基礎研究工作的報導還十分有限。
  • Metabolic Engineering: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萜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類胡蘿蔔素是一類代表性的萜類化合物,包括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蝦青素等。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前期在改造大腸桿菌生產類胡蘿蔔素方面有較好的研究基礎,一方面通過對中央代謝途徑的系統改造提高ATP和NADPH供給,解決萜類化合物合成途徑中輔因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細胞膜形態和細胞膜合成的改造提高大腸桿菌的細胞膜含量,解決萜類化合物在底盤細胞中的存儲問題。
  • 張先正課題組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據武漢大學消息,該校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張先正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研究。基於前期積累,研究課題組近日提出合成材料強化微生物(Material-Assisted MicroOrganisms,MAMO)概念,將微生物與納米材料相結合,使其功能互補,以實現對疾病更好的治療(圖1)。
  • 萜類化合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萜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   類胡蘿蔔素是一類代表性的萜類化合物,包括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蝦青素等。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前期在改造大腸桿菌生產類胡蘿蔔素方面有較好的研究基礎,一方面通過對中央代謝途徑的系統改造提高ATP和NADPH供給,解決萜類化合物合成途徑中輔因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細胞膜形態和細胞膜合成的改造提高大腸桿菌的細胞膜含量,解決萜類化合物在底盤細胞中的存儲問題。
  • 活體建築材料、微生物燃料電池,材料合成生物學的潛力不止於此
    Lu 團隊定義了材料合成生物學這一新興交叉領域的研究範疇,即綜合合成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的工程原理,將生命系統重新設計為具有可編程和新興功能的動態響應材料。該文闡述了合成生物學方法和工具(包括基因電路,模式生物和相關的設計參數)應用於功能活體材料的構建,並重點探討了該領域的前景和未來挑戰。
  • 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科學家師法自然,藉助各種非共價鍵作用和超分子組裝仿生合成了大量具有新穎結構和獨特性能的自組裝納米材料。作為一類重要的納米結構材料,半導體納米線(semiconductor nanowires)因其獨特的電學、光學、熱學以及電化學特性日益成為國際納米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課題。半導體納米材料與器件涉及化學、材料科學、微電子、信息科學以及生物醫學諸多學科,並在新能源、智能納米傳感器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首頁 » 人物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來源: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 β-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科研人員在β-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方面獲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歐洲微生物學會聯合會微生物快報》。
  • 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中的研究進展
    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中的研究進展 來源:生物谷 2007-12-10 10:51 摘要: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的納米技術在90年代獲得了突破性進展,它給許多行業帶來巨大變化
  •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院   發布者:管理員   日期:2015-01-05   今日/總瀏覽:1/3128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藍細菌合成生物學研究進展
    光合生物製造技術是指以光合生物為平臺,將太陽能和二氧化碳直接轉化為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學品的技術,可以在單一平臺、單一過程中同時取得固碳減排和綠色生產的效果。藍細菌是極具潛力的光合微生物平臺,相比較於高等植物和真核微藻,具有結構相對簡單、生長快速、光合效率高、遺傳操作便捷等優勢,易於進行光合細胞工廠的開發。
  • 口腔醫學領域3D列印材料的研究進展
    隨著口腔醫學的不斷發展,3D列印材料的研究已成為許多研究者的研究重點;近年來取得了較大突破,不斷有新型3D列印材料應用於口腔醫學領域。本文將從金屬,高分子,陶瓷和生物活性材料這4大口腔醫學領域的3D列印材料展開綜述。
  • β-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構建高效合成β-胡蘿蔔素的微生物菌株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學科組碩士研究生李倩在章焰生研究員的指導下,於釀酒酵母中重構了β-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途徑,將來源於紅髮夫酵母中與β-胡蘿蔔素合成相關的基因crtYB(八氫番茄紅素合成酶及番茄紅素環化酶基因)和crtI(八氫番茄紅素脫氫酶基因)轉入釀酒酵母,並對這兩個基因進行了密碼子的優化;同時通過過量表達異戊稀代謝途徑中的關鍵限速酶HMGR(3
  • 南科大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李凱課題組與合作課題組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在生物醫學診斷領域中取得多項研究成果進展,相繼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研究團隊通過理論計算驗證其設計理念和策略,得到了多種具有近紅外二區光學活性的高性能光聲及螢光成像材料,並將其成功應用於血管成像、腫瘤檢測等研究領域。
  • 微生物所在流感病毒聚合酶調控RNA合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為了系統比較不同類型流感病毒聚合酶結構和功能特徵以及分析聚合酶在與不同RNA啟動子結合時的構象和工作機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以D型流感病毒聚合酶為對象來展開研究。該研究得到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所研究員鄧濤、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章新政、南方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教授王培毅、微生物所研究員齊建勳和嚴景華等的大力支持,並得到中科院戰略先導B專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科院國際合作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支持。
  • 安徽大學在新型螢光碳納米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碳點(CDs)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和細胞相容性,是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的理想納米材料。然而,CDs在近紅外(NIR)區域的微弱響應阻礙了其實際應用。近日,安徽大學畢紅教授團隊與田玉鵬教授團隊以及鄭州大學盧思宇教授合作,在新型近紅外多光子發射碳點的可控制備和生物標記的相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