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細菌合成生物學研究進展

2020-12-04 生物谷

光合生物製造技術是指以光合生物為平臺,將太陽能和二氧化碳直接轉化為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學品的技術,可以在單一平臺、單一過程中同時取得固碳減排和綠色生產的效果。藍細菌是極具潛力的光合微生物平臺,相比較於高等植物和真核微藻,具有結構相對簡單、生長快速、光合效率高、

遺傳

操作便捷等優勢,易於進行光合細胞工廠的開發。藍細菌光合細胞工廠開發和優化的重要方向是對胞內光合碳流分配模式的調控和重塑,使更多的碳流向目標代謝產品的合成。糖原代謝是藍細菌中重要的天然碳匯機制,儲存了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和能量中超出細胞生長代謝所需的溢出部分。藍細菌代謝工程領域傳統上將糖原合成視為光合細胞工廠中目標產物合成的重要競爭途徑,目前已經有大量通過阻斷和弱化糖原合成途徑來提高目標產物合成、優化藍

細菌

光合細胞工廠效能的嘗試案例,然而大多數案例未能取得效果,不同研究團隊的類似操作甚至取得了矛盾的結果。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組前期圍繞藍細菌糖原代謝調控策略,以及糖原代謝擾動對藍細菌生理和代謝功能影響的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在此基礎上,近期該研究組在生物技術領域綜述期刊Biotechnology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on cyanobacterial glycogen metabolism engineering 的綜述論文,對藍

細菌

糖原代謝工程的進展和前景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展望。


基於對藍細菌糖原代謝工程改造靶點、改造策略以及生理和代謝功能影響的全面總結,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組的研究人員提出,隨著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策略和工具的不斷開發和優化,對藍細菌糖原代謝(合成、降解和儲備)的調控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然而,在此基礎上要全面深入地認識藍細菌糖原代謝的生理代謝功能,進而開發出能夠有效優化細胞工廠效能的藍細菌糖原代謝工程策略則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如圖1所示,糖原代謝對藍細菌細胞生理和代謝功能的影響可以總結為兩個方面:(1)作為最主要的天然碳匯機制,吸收光合固碳的「溢出」部分,保持光合碳流-能量流「輸入」和「輸出」的動態平衡;(2)作為重要的生理保護機制,促進細胞內穩態的維持。藍細菌光合細胞工廠中,簡單的阻斷糖原合成、移除糖原儲備,會抑制藍細菌光合效能、降低藍細菌生理和代謝魯棒性,最終限制目標代謝產物合成能力的提升。未來,在糖原代謝擾動的基礎上,對人工引入的代謝模塊進行針對性設計,驅動細胞中能量-還原力、氧化-還原、光合-光呼吸等生理和代謝狀態重平衡的實現,輔之以細胞生理保護機制的改造和強化,將有望實現對光合碳流真正有效的優化和控制,進而大幅提高藍

細菌

光合生物製造的效能。


近期,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組還應邀在生物技術領域另一期刊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上發表了題為Engineering cyanobacteria chassis cells toward more efficient photosynthesis 的觀點性綜述論文,對面向未來光合生物製造需求的藍

細菌

合成生物技術底盤細胞的設計原則、改造策略和發展方向進行了總結和展望。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藍細菌光合生物製造技術在概念上已經得到充分驗證,已經實現了基於藍細菌光合底盤的數十種天然或非天然代謝產物的光碟機固碳合成。然而,目前藍

細菌

光合細胞工廠無論是產量還是生產強度上較之經典的異養細胞工廠(大腸桿菌、

酵母

、乳酸菌、枯草芽孢桿菌等)都有著數量級的差距。從根本上分析,藍細菌光合細胞工廠效能受制於其底盤細胞光合固碳系統的效率,高效的光合作用對於解鎖藍細菌光合細胞工廠的合成潛能至關重要。近年來,海量

系統生物學

數據的快速積累和高效合成生物技術工具的開發為藍細菌底盤細胞光合固碳系統的功能認識和系統改造打開了大門,具有高溫高光耐受能力和快速生長能力的新型藍細菌藻株的發現和鑑定也為光合系統改造策略的設計提供了更多可借鑑的思路。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組的研究人員比較、分析了上述兩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從光能捕集利用和二氧化碳固定轉化兩個層次,系統總結了「拓寬吸收光譜」、「提高強光耐受能力」、「提高光能傳遞和利用效率」、「加強碳源吸收能力」、「強化碳源固定效率」「減少碳代謝損失」等六種提高藍細菌底盤細胞光合固碳能力的工程策略(圖2)。進而提出,著眼未來大規模工業化體系下的藍

細菌

工程藻株的培養和應用,除了從「硬體」角度升級光合作用系統的組分和途徑外,還應該從「

軟體

」角度考慮發展快速感知和智能響應系統,使藍

細菌

底盤細胞和工程藻株可以針對多變、嚴苛的環境條件進行柔性適應,差異性地激活與之適配的光合固碳模式,實現光合固碳和定向合成的動態平衡,最大化地提升光合細胞工廠合成產出。


相關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

基礎研究

項目以及中科院先導專項等的支持。(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研究現狀及未來發展策略
    當前,隨著基因組學、基因組編輯及合成技術、計算能力的快速發展,一個全新的合成生物學研究模式正在形成:一方面,可以設計並製造全新代謝、結構及調控模式,創製新生物學功能;另一方面,利用該模式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全新研究材料及視角,從而檢驗當前生命科學的基本理論及假設。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在這個多學科融合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楊曉兵合作,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Microbial production of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楊曉兵合作,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Microbial production of limonene and its derivatives
  • Leptolyngbya屬海洋藍細菌次級代謝產物的研究進展|MDPI
    主要從事海洋藍細菌活性次級代謝產物的發現,探索其生物合成途徑並在分子遺傳學和基因水平上對其來源進行研究。Gerwick教授同時致力於開發結構分析新技術例如基於核磁共振技術的S.M.A.R.T.平臺等。
  • 合成生物學重大進展——英國研究人員成功「壓縮」遺傳密碼
    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使一種合成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只需有限的蛋白質合成指令,就能編碼所有常見胺基酸。這是合成生物學的又一重大進展,重新設計細菌微生物基因組,對賦予生物全新的功能和屬性具有深遠意義。該成果5月15日在線發表在於《自然》雜誌。  生命的奧秘與法則隱匿於一套密碼之中——遺傳密碼,也稱為「密碼子」,由A、C、G、T四個不同的化學鹼基(或核苷酸)組成。這些核苷酸按順序每三個鹼基組成一個密碼,每個三聯體「密碼子」代表了一個特定胺基酸的插入或一個蛋白合成的終止信號。
  • 長篇綜述:合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
    介紹合成生物學的定義、相關概念、學科特點與現階段研究內容,並綜述最新研究進展,如基因調控開關、基因計數器、生物邏輯門元件、生物計算、人造生物圖案、可擦寫數據寄存器、電生物反應器「合成」生物燃料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並展望合成生物學的巨大發展前景。
  • 亮點文章|植物固氮細胞器的合成生物學研究
    合成生物學的原理和技術引入固氮生物學以後,誕生了固氮合成生物學的新興交叉學科
  • 藍細菌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研究獲進展
    然而,對原核生物中的賴氨酸甲基化修飾的功能卻知之甚少,特別是在藍細菌中,是否存在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和甲基轉移酶,以及這些甲基化修飾與轉移酶的功能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蛋白質組學課題組證實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在藻類和植物中普遍存在,通過發展賴氨酸單甲基化蛋白質丙醯化修飾技術,結合修飾肽段富集與質譜鑑定等方法,實現模式藍細菌集胞藻PCC6803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蛋白的系統性鑑定。
  • 水生所藍細菌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研究獲進展
    然而,對原核生物中的賴氨酸甲基化修飾的功能卻知之甚少,特別是在藍細菌中,是否存在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和甲基轉移酶,以及這些甲基化修飾與轉移酶的功能尚不清楚。該研究共鑑定到376個賴氨酸單甲基化位點,分布於270個蛋白質中;這些修飾蛋白在光合作用以及能量代謝通路中廣泛分布,提示了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在光合系統以及能量代謝等生物學過程中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圖1)。
  • 科學網—細菌「助力」藍玫瑰在中國綻放
  • 2019年合成生物學年度進展回顧
    作者:孟凡康預計閱讀時間:15min合成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發展新方向代表之一,充滿著無限的發展活力。2019年合成生物學領域有很多重大的成果,這代表著我們對於生物的工程化改造和設計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 【中國科學報】細菌「助力」藍玫瑰在中國綻放---中國科學院
    在英語中,「藍玫瑰」同時意味著無法實現的希望或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它不存在於自然中。園藝師用幾個世紀嘗試繁育藍玫瑰,但一直未能成功。  近日,中國科學家突破了植物通過不同花青素控制花卉顏色的固有思路,利用合成生物學證明了利用細菌產生的藍色色素製造藍玫瑰的可能性。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
    合成生物學,能利用大腸桿菌生產大宗化工材料,擺脫石油原料的束縛;酵母菌生產青蒿酸和稀有人參皂苷,降低成本,促進新藥研發;工程菌不「誤傷」正常細胞,專一攻擊癌細胞;創製載有人工基因組的「人造細胞」,探究生命進化之路;利用DNA儲存數據信息並開發生物計算機……作為科學界的新生力量,合成生物學進展迅速,並已在化工、能源、材料、農業、醫藥、環境和健康等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院   發布者:管理員   日期:2015-01-05   今日/總瀏覽:1/3128
  • 通過合成生物學技術培育藍色玫瑰——利用鏈黴菌的藍色次級代謝產物製造藍色花卉
    ,使其呈現藍色的工作進展。在前期的研究中,陳義華課題組成功地利用穀氨醯胺藍靛素合成酶基因建立了應用於鏈黴菌的高效敲除系統,以及應用於大腸桿菌中的質粒克隆工具,兩部分工作分別於2015年和2017年發表在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雜誌上。
  • 黃芩素和野黃芩素的合成生物學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大量的體內外實驗均證明,黃芩素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凋亡以及改善學習記憶能力等廣泛的生物學活性及藥理學活性,其作用譜廣、作用位點多、作用機制複雜多樣,有望成為安全、價廉且廣譜的有效抗腫瘤藥物及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潛在理想藥物。野黃芩素則主要存在於菊科植物燈盞花(Erigeron karvinskianus)中,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和祛風除溼等功效。
  • 合成生物學壯舉!讓細菌進化成像植物一樣的自養生物...
    ,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場合成生物學壯舉:他們改造了一種通常以單糖為食的細菌,使其可以像植物一樣通過吸收二氧化碳來構建細胞。因此,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合成生物學家Ron Milo及其團隊決定看看是否能將大腸桿菌轉化為自養生物。為此,他們重新設計了這種細菌新陳代謝的兩個基本部分:能量來源和用來生長的碳源。在能量方面,研究人員無法賦予細菌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因為該過程太過複雜。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植入了一種酶的基因,使細菌能以甲酸鹽(一種有機一碳化合物)為食。
  •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圖)
    之後一個多月的時間,國內外掀起一片討論的熱潮,以這項成果為代表的合成生物學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近日,中國科協第40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以「合成生物學的倫理問題與生物安全」為題,探討了這一新興學科的進展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前景。
  • 【JACS】華東理工:超級細菌診療型分子探針最新研究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賀曉鵬教授研究團隊在超級細菌診療型螢光分子探針的構建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JACS)。
  • 合成生物學在美國引爭議
    合成生物學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門學科,與傳統生物學通過解剖生命體以研究其內在構造不同,合成生物學從最基本的生命要素開始研究,目的是建立人工生物體系。換句話說,這門學科是設計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生物或對現有生物進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