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細菌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研究獲進展

2020-11-14 中科院之聲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在一個或幾個胺基酸殘基上加上化學修飾基團而改變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參與蛋白質的活性狀態、定位、摺疊以及蛋白質-蛋白質間相互作用。賴氨酸甲基化是常見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類型之一,其調控機制複雜,在生命調控過程中的地位較為重要,尤其在真核生物中的組蛋白上發生的甲基化修飾,對異染色質形成、基因印記和轉錄過程有重要的調控作用。目前在真核生物中已報導多種能夠催化關鍵細胞因子發生賴氨酸甲基化的修飾酶,並對各種關鍵通路進行精確的調節。然而,對原核生物中的賴氨酸甲基化修飾的功能卻知之甚少,特別是在藍細菌中,是否存在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和甲基轉移酶,以及這些甲基化修飾與轉移酶的功能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蛋白質組學課題組證實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在藻類和植物中普遍存在,通過發展賴氨酸單甲基化蛋白質丙醯化修飾技術,結合修飾肽段富集與質譜鑑定等方法,實現模式藍細菌集胞藻PCC6803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蛋白的系統性鑑定。該研究共鑑定到376個賴氨酸單甲基化位點,分布於270個蛋白質中;這些修飾蛋白在光合作用以及能量代謝通路中廣泛分布,提示了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在光合系統以及能量代謝等生物學過程中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圖1)。該研究通過蛋白序列保守性和結構域分析發現,集胞藻PCC6803中的CpcM蛋白具有保守的甲基轉移酶結構域,功能實驗證實,該酶具有催化賴氨酸甲基化的能力;同時,cpcM基因敲除後,藍細菌中賴氨酸甲基化修飾水平顯著降低。為了鑑定CpcM的作用靶標,研究團隊利用高通量質譜技術,鑑定到CpcM蛋白酶的多個靶標底物蛋白(圖2)。進一步的酶活性測定實驗表明,CpcM能夠改變靶標底物Sll0480(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的賴氨酸甲基化狀態,影響Sll0480的轉氨酶活性(圖3)。

該研究還發現,cpcM基因敲除後將導致藍細菌光合作用過程中的能量與電子傳遞受到顯著影響,表明CpcM蛋白通過調控重要底物蛋白的甲基化修飾狀態影響藍細菌的能量代謝等過程。該研究報導了光合生物中的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蛋白組數據,為光合生物中賴氨酸甲基化研究提供數據支持。此外,研究發現並揭示藍細菌中賴氨酸甲基轉移酶的功能與作用機制,為研究賴氨酸甲基化修飾在光合生物中的功能提供新思路。

相關研究成果以Characterization of Lysine Monomethylome and Methyltransferase in Model Cyanobacterium 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為題,在線發表在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上,水生所博士生林小煌(現為福建醫科大學講師)和高級實驗師楊明坤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水生所研究員葛峰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關鍵技術人才項目的資助。

圖1.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在光合生物中普遍存在並參與藍細菌光合作用與代謝過程

圖2.藍細菌中賴氨酸甲基轉移酶CpcM的鑑定

圖3.CpcM調控底物蛋白甲基化修飾狀態,影響底物蛋白酶的活性

來源: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水生所藍細菌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研究獲進展
    然而,對原核生物中的賴氨酸甲基化修飾的功能卻知之甚少,特別是在藍細菌中,是否存在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和甲基轉移酶,以及這些甲基化修飾與轉移酶的功能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蛋白質組學課題組證實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在藻類和植物中普遍存在,通過發展賴氨酸單甲基化蛋白質丙醯化修飾技術,結合修飾肽段富集與質譜鑑定等方法,實現模式藍細菌集胞藻PCC6803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蛋白的系統性鑑定。
  • 研究突破賴氨酸單甲基化研究瓶頸
    組蛋白甲基化修飾的失調會導致基因表達網絡的重組且與多種疾病狀態相關。所有在組蛋白上發現的翻譯後修飾同樣存在於非組蛋白上,然而,非組蛋白的甲基化修飾卻大多都不為所知。 鑑定到某種修飾對應的蛋白底物是PTM功能研究的關鍵性步驟,但甲基化底物的發現卻沒那麼簡單。這是因為適用於放射性標記方法採用的3H或14C的放射性很低,很難檢測到甲基化。
  • 組蛋白甲基化修飾識別研究獲進展
    組蛋白甲基化是表觀遺傳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其中關於甲基化的識別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甲基化識別蛋白是表觀遺傳信號的執行者,它們特異地識別不同位點、不同形式的甲基化修飾,把信號傳遞給下遊與其相互作用的分子,行使表觀遺傳的生物學功能。
  • 蛋白質的甲基化修飾
    蛋白質的甲基化(methylation)是指將甲基酶促轉移到蛋白質的某個殘基上,通常是賴氨酸或精氨酸,也包括組氨酸、半胱氨酸和天冬醯胺等。蛋白質的甲基化是一種普遍的修飾,在大鼠肝細胞核的總蛋白提取物中,大約2%的精氨酸殘基是二甲基化的。
  • H3K4去甲基化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組蛋白修飾是一種重要的調控染色質結構和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修飾,這種發生在染色體組成成分--組蛋白上的修飾,主要有甲基化(me)、乙醯化(Ac)、磷酸化(P)、泛素化,ADP-核糖基化等修飾方式。 其中,組蛋白甲基化修飾比較複雜,可以發生在賴氨酸或是精氨酸上,而且每個修飾位點可以有不同的甲基化修飾狀態。
  • 研究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細菌染色體分離的調控機制
    賴氨酸乙醯化通過改變賴氨酸殘基的大小和電荷,影響蛋白質結構,進而調控蛋白的酶活性、DNA結合力、穩定性以及細胞亞定位。細胞內蛋白的乙醯化水平主要由乙醯基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調控。細菌染色體的分離過程調控機制長期以來並不清楚,已知由ParA、ParB蛋白和染色體類著絲粒parS組成的染色體分離複合物在染色體分離起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
  • MCB:蛋白質組學中心賴氨酸琥珀醯修飾獲新進展
    蛋白翻譯後修飾對蛋白的結構和功能起著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賴氨酸琥珀醯化是上海藥物所和芝加哥大學共同合作在原核和真核細胞中最新發現的蛋白翻譯後修飾通路。研究團隊開創性地對哺乳動物細胞中的去乙醯化修飾酶Sirt5調控的琥珀醯化修飾底物進行了系統的蛋白質組學研究,發現了琥珀醯化修飾對能量代謝中的關鍵酶的調控作用,文章相繼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和Molecular Cell上。但在原核生物中,控制該修飾的琥珀醯化底物及調節酶仍然未知,成為該修飾在原核生物研究的障礙。
  • EMBO reports:袁增強等揭示FOXO3的賴氨酸甲基化及在神經細胞凋亡...
    近日,國際著名雜誌EMBO reports在線刊登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袁增強研究組等的最新研究成果「Lysine methylation of FOXO3 regulates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neuronal cell death」,文章中,研究者報導了轉錄因子FOXO3的一種新的翻譯後修飾—賴氨酸甲基化及其在在神經細胞凋亡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 科學家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細菌染色體分離的調控機制
    Streptomyces coelicolor",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和蛋白質組學等方法,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天藍色鏈黴菌染色體分離的分子調控機制。賴氨酸乙醯化通過改變賴氨酸殘基的大小和電荷,影響蛋白質結構,進而調控蛋白的酶活性、DNA結合力、穩定性以及細胞亞定位。細胞內蛋白的乙醯化水平主要由乙醯基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調控。  細菌染色體的分離過程調控機制長期以來並不清楚,已知由ParA、ParB蛋白和染色體類著絲粒parS組成的染色體分離複合物在染色體分離起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
  • 組蛋白甲基化修飾研究再獲突破
    LSD2抑制OGT引起的腫瘤細胞生長機制示意圖 日前,復旦大學徐彥輝課題組在組蛋白甲基化修飾研究領域獲得新進展
  • 相同組蛋白甲基化修飾無須對稱存在
    該文章首次報導了,單個核小體內兩個相同組蛋白上的甲基化修飾狀態並不必須對稱存在。 核小體中有六個主要的甲基化位點。同時,在每個核小體中,各種核心組蛋白都分別有兩個拷貝,但目前並不知道在這兩個相同的組蛋白拷貝上,同一甲基化位點的修飾程度是否必須對稱存在。而這是組蛋白修飾精確實現繼承的前提之一。
  • 植物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招募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植物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招募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9-05-09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4/3206
  • 基因組所等RNA甲基化表觀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基因組所等RNA甲基化表觀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2014年1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百人計劃」研究員楊運桂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劉峰研究組合作開展的「m6A甲基轉移酶複合物鑑定」研究,發現了WTAP(wilms'tumour 1-associating protein
  • Mol Cell:上海藥物所合作賴氨酸琥珀醯修飾通路研究獲進展
    蛋白翻譯後修飾對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起著關鍵作用,是細胞精細調節生理活動的關鍵之一。因而,蛋白翻譯後修飾通路研究是目前新藥研發的重要熱點之一。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化學蛋白質組學研究中心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密西根大學合作研究,首次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對去乙醯化調控酶Sirt5調控的琥珀醯底物進行了系統的蛋白質組學研究,在779個蛋白上鑑定出2500多個琥珀醯位點。
  • JBC:H3K36甲基化可以拮抗PRC2對H3K27的修飾
    該文章主要報導了組蛋白H3第36位賴氨酸甲基化可以拮抗組蛋白甲基化酶PRC2對H3第27位賴氨酸進行修飾。PRC2複合物所介導的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甲基化修飾對於基因的轉錄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PRC2複合物所介導的27位賴氨酸甲基化修飾可以在染色質上蔓延從而形成區域性的抑制型染色質環境。所以,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染色質上哪些組分能夠拮抗這種蔓延。
  • 【表觀遺傳蛋白修飾專題】詳解賴氨酸巴豆醯化研究進展
    相比於磷酸化乙醯化等早已被人熟知的修飾類型,賴氨酸巴豆醯化(Lysine Crotonylation, Kcr)可以算是修飾領域的"晚輩",其在2011年才由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研究團隊發現,刊發於頂級期刊Cell雜誌,並被Cell雜誌評選為2011年表觀遺傳領域的研究亮點。
  • 淺談組蛋白修飾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PTM) of histone蛋白質在翻譯後需要經過合適的摺疊及翻譯後修飾(PTM)才能行使正常功能,對組蛋白而言通常是甲基和乙醯基集團的修飾,常被成為histone marks。這些蛋白質在疾病中有重大作用,但可以被很多小分子抑制,進而調控疾病,所以是持續熱門的研究方向。2.
  • 單分子力譜定量解析泛素修飾對基因調控研究獲進展
    為了保證精確的讀取基因密碼,動態調控染色質結構,生命進化出了紛繁複雜的調控方式,比如DNA甲基化修飾,組蛋白甲基化、乙醯化、泛素化等修飾,組蛋白變體,各種染色質伴侶,多種染色質重塑因子。如何定量地描述這些調控因素對染色質的影響,是人們正確認識基因轉錄機理的關鍵所在。
  • Nat Commun:RNA的甲基化與去甲基化修飾
    2019年12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德國慕尼黑的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LMU)研究人員發現了細菌RNA中一種新型的化學修飾形式。顯然,只有當細胞處於應激狀態時,這種修飾才會附著在分子上,並且在恢復過程中會迅速去除。核糖核酸(RNA)在化學形式上與DNA密切相關,而DNA是所有細胞中遺傳信息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