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觀遺傳蛋白修飾專題】詳解賴氨酸巴豆醯化研究進展

2020-12-05 生物谷

隨著人們對蛋白質功能和生物學機制研究的逐步深入,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比如磷酸化、乙醯化、泛素化、琥珀醯化等翻譯後修飾是真核細胞生物調節蛋白質發揮生物學功能的重要方式,對發育、代謝、疾病等眾多生理過程均起到關鍵的調控作用。相比於磷酸化乙醯化等早已被人熟知的修飾類型,賴氨酸巴豆醯化(Lysine Crotonylation, Kcr)可以算是修飾領域的"晚輩",其在2011年才由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研究團隊發現,刊發於頂級期刊Cell雜誌,並被Cell雜誌評選為2011年表觀遺傳領域的研究亮點。巴豆醯化發現之初就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短短5年時間,巴豆醯化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長足發展,下面,小編就帶各位梳理下近些年巴豆醯化研究的熱點發現。
 
1.Identification of 67 histone marks and histone lysine crotonylation as a new type of histone modification.巴豆醯化修飾被首次發現
Cell, IF= 32.242, PMID: 21925322

 
摘要
前體蛋白是沒有活性的,常常要進行一個系列的翻譯後加工,才能成為具有功能的成熟蛋白。加工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一般分為四種:N-端fMet或Met的切除,二硫鍵的形成;化學修飾和剪切。這些翻譯後修飾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這些修飾,蛋白上被加上小化學基團,比如乙醯化的作用是將一個乙醯基因吸附到蛋白質,這是一種常見的修飾模式,蛋白的功能因此大大被改變。在幾種胺基酸中,賴氨酸由於其非凡的化學反應活性,常常成為被修飾的目標。

 
1)本次研究在細胞中篩查出了67個新組蛋白修飾標記,並由此發現了一種新型組蛋白翻譯後修飾方式--賴氨酸巴豆醯化(Crotonylation) 修飾。
2)通過進一步的結構及基因組定位分析,證實了氨酸巴豆醯化修飾是一種進化高度保守,且在生物學功能上完全不同於組蛋白賴氨酸乙醯化 (Kac)的蛋白質修飾方式。
3)在人類體細胞和小鼠精子細胞基因組中,組蛋白Kcr分布於基因活性轉錄啟動區域或增強子上。在減數分裂後的精子細胞中,Kcr高豐度集中在性染色體上標記睪丸特異性基因,其中包括大量性染色體活性基因。
 
新研究首次報導了新型蛋白質琥珀醯化修飾後發現的又一種新型的蛋白質修飾方式----賴氨酸巴豆醯化修飾,並闡述了其生物學功能。證明該修飾能與活性轉錄啟動區域和增強子密切作用,並與減數分裂後期精子細胞中性染色體的活性基因密切相關。這些研究發現對於深入了解蛋白的多項生物功能,以及蛋白翻譯後修飾對於蛋白功能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文獻全文連結:
http://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11)00891-9?_returnURL=http%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0092867411008919%3Fshowall%3Dtrue
 
2.Intracellular crotonyl-CoA stimulates transcription through p300-catalyzed histone crotonylation.細胞內crotonyl-CoA複合物通過p300催化的組蛋白巴豆醯化刺激轉錄
Molecular Cell, IF=14.018, PMID: 25818647

  
摘要
特定基因組處的組蛋白可發生多種翻譯後修飾,激活調控元件,因此在轉錄調控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了解組蛋白修飾調控的關鍵是對共價修飾特定靶位點的催化酶系統的鑑定和表徵研究。細胞調節和快速擴張的化學修飾的功能相關性,如組蛋白的醯化修飾,很多重要過程仍然未被探明。眾多被鑑定出的新型修飾,比如丁醯化、琥珀醯化、巴豆醯化等,在化學結構及修飾位點上有所不同,它們相互之間以及與乙醯化修飾是否存在功能上的差異仍未可知,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組蛋白賴氨酸多種修飾之間潛在的複雜性。

 
1)共激活因子p300具有雙重催化活性,同時具有組蛋白乙醯化轉移酶(HAT)和巴豆醯化轉移酶(HCT)的活性。
2)p300催化的組蛋白巴豆醯化能夠直接促進轉錄過程,程度甚至強於通過催化組蛋白乙醯化而促進的。
3)組蛋白巴豆醯化受到細胞內crotonyl-CoA複合物濃度的影響,由此可以通過遺傳和環境兩方面共同調控巴豆醯化修飾。
4)在轉錄激活的巨噬細胞系RAW264.7(模式細胞)中脂多糖(LPS)介導的炎症應答反應表明,增加或減少細胞內crotonyl-CoA複合物的濃度會分別增強或減弱基因表達水平,這與活化基因相應的調節因子周邊的組蛋白巴豆醯化水平變化相一致。
 
這項研究闡明了細胞內外的代謝狀態直接影響到染色質的狀態,這是通過引起組蛋白巴豆醯化和乙醯化所需的代謝物/輔因子濃度的變化而導致的。
 
文獻全文連結:
http://www.cell.com/molecular-cell/abstract/S1097-2765(15)00143-4?_returnURL=http%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1097276515001434%3Fshowall%3Dtrue
 
3.Molecular Coupling of Histone Crotonylation and Active Transcription by AF9 YEATS Domain. AF9 YEATS 結構域研究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與轉錄活性的關係
Molecular Cell, IF=14.018, PMID: 27105114

 
摘要
通過染色質結合蛋白型(chromatin-binding protein modules)這種蛋白質閱讀器(reader)對組蛋白修飾的識別是表觀調節的一種主要形式,Bromo結構域就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家族。而一些新發現的非乙醯化組蛋白賴氨酸醯化修飾,如巴豆醯化、丙二醯化、丁醯化等,在前人的研究中還沒有找到相應的閱讀器。

 
1)這項研究首次發現了YEATS 結構域可以作為一種巴豆醯化閱讀器,更重要的是,證明了AF9這種轉錄調控因子上的YEATS 結構域直接將蛋白巴豆醯化與轉錄調控聯繫在了一起。
2)AF9對組蛋白H3的9、18和27位賴氨酸巴豆醯化(H3K9cr,H3K18cr,和H3K27cr)的識別能力比相應的乙醯化提高2-3倍;相比之下,同樣是組蛋白乙醯化修飾閱讀器家族成員的Bromo結構域卻並不具備組蛋白巴豆醯化識別偏好性。
3)AF9 YEATS結構域擁有特異性針對巴豆醯基的苯環夾籠結構(aromaticsandwiching cage),剛好適合crotonyl-lysine進入,並由巴豆醯基和苯環之間芳環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強化。這在YEATS中被保留,但在Bromo結構域中卻並未出現。
4)利用內毒素(LPS)刺激下的巨噬細胞基因表達體系,研究人員進一步證實AF9 YEATS依賴的組蛋白巴豆醯化識別可以激發內毒素誘導的炎症應答基因表達。
 
文獻全文連結:
http://www.cell.com/molecular-cell/abstract/S1097-2765(16)30011-9?_returnURL=http%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1097276516300119%3Fshowall%3Dtrue
 
景傑生物(PTM BIO)獨立開發了巴豆醯化泛抗體及組蛋白修飾抗體,同時成功開發了世界上種類最多、覆蓋位點最全的蛋白質修飾泛抗體與組蛋白表觀遺傳標記抗體。公司基於世界領先的蛋白質組學技術、高靈敏度生物質譜儀和生物信息學數據挖掘能力,為全球著名生物醫學研究實驗室、大中型醫院、個體化藥物研發中心提供蛋白質組學相關服務。全球研究人員及藥物研發中心基於我們高質量產品與技術已累計發表數百篇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論文及專利,其中在頂級學術期刊Cell、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上已先後發表論文數十篇。(www.ptm-biolab.com.cn)
(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清華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發文報導組蛋白巴豆醯化新閱讀器
    清華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發文報導組蛋白巴豆醯化新閱讀器清華新聞網10月31日電 近日,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在自然子刊《自然化學生物學》(Nat Chem Biol)在線發表題為 「MOZ和DPF2的雙PHD鋅指結構域選擇性識別組蛋白巴豆醯化」(Selective Recognition of Histone Crotonylation
  • 【重大發現】表觀遺傳修飾家族又添新成員 & 組蛋白丁醯化新功能詮釋
    近年來,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課題組運用高分辨質譜技術發現了多種組蛋白密碼,極大豐富了表觀遺傳修飾調控機制。在剛剛上線的國際知名期刊Molecular Cell上,該課題組又同時報導了三項最新研究成果。
  • 【重大發現】表觀遺傳修飾家族又添新成員 & 組蛋白丁醯化新...
    近年來,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課題組運用高分辨質譜技術發現了多種組蛋白密碼,極大豐富了表觀遺傳修飾調控機制。在剛剛上線的國際知名期刊Molecular Cell上,該課題組又同時報導了三項最新研究成果。
  • 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課題組Cell撰文系統總結表觀遺傳學組蛋白密碼
    近日,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尖的生命科學期刊《Cell》上發表題為"SnapShot: Histone Modifications"的論文,系統、精煉地總結歸納了18類共四百多個組蛋白密碼。其中,趙英明教授課題組率先發現其中一半密碼,是目前國際上發現組蛋白密碼最多的研究團隊。
  • 冉冉升起的新星:非組蛋白的巴豆醯化修飾及其調控
    Kcr修飾最早由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實驗室鑑定,文章發表在2011年的Cell (文章第一作者譚敏佳博士現為中科院藥物所研究員)。該修飾通常出現在轉錄活躍的染色質區的組蛋白上,Kcr修飾和生殖調控密切相關,參與精子細胞發育基因的調控。上述研究分別被Cell雜誌和Faculty1000評選為表觀遺傳領域的研究亮點。
  • 利用特殊表觀遺傳修飾機制有望徹底擊敗潛伏中的HIV!
    ,通過增加巴豆醯化(Crotonylation)修飾或許是暴露隱藏的HIV及促進病毒對抗HIV藥物變得敏感的關鍵,巴豆醯化是一種存在於組蛋白賴氨酸上的醯基化修飾,同時也是一種指導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機制。
  • 【開門大吉之 Nature Chem Biol】賴氨酸巴豆醯化 新型閱讀器...
    本工作是李海濤研究團隊繼今年年初首次把YEATS結構域鑑定為組蛋白巴豆醯化閱讀器後(Li et al,Mol Cell 2016;Zhao et al,Cell Res 2016),在組蛋白修飾調控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深化了人們對巴豆醯化修飾生物學的理解和認識。景傑生物全球獨家開發的系列賴氨酸巴豆醯化抗體為本研究的順利實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 【Nature Communications】尚永豐院士發表表觀遺傳新成果
    近日,北京大學醫學部、天津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與景傑生物合作,證明了組蛋白H3K122 succinylation被Sirt7去修飾,是響應DNA損傷的新的表觀遺傳標記。景傑生物所提供的優質組蛋白修飾抗體和高質量的質譜分析技術在這篇文章中得到了充分運用。 尚永豐院士作為本篇文章的通訊作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基因轉錄調控的表觀遺傳機制及性激素相關婦科腫瘤分子機理的研究。
  • 基礎醫學院張宏權教授團隊非組蛋白新修飾研究成果在
    該研究得到杭州景傑蛋白質翻譯後修飾有限責任公司的協助。該研究首次發現了能夠催化非組蛋白巴豆醯化和去巴豆醯化這兩個相反過程的酶。乙醯轉移酶CBP、PCAF、hMOF也能夠催化非組蛋白的巴豆醯化,而去乙醯化酶HDAC1和HDAC3也能夠發揮去巴豆醯化的作用。
  • 趙英明課題組揭示新型蛋白質翻譯後修飾並鑑定出63個組蛋白修飾位點
    組蛋白的翻譯後修飾,因其會影響基因的轉錄,是表觀遺傳調控的核心部分,對於許多生物過程和疾病發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近日,芝加哥大學趙英明課題組在化學類頂級雜誌Nature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報導了一種新型的組蛋白翻譯後修飾--賴氨酸二羥基異丁醯化,並指出組蛋白H4K8上的二羥基異丁醯化對精子細胞的分化起到重要的調控作用。
  • 組蛋白甲基化修飾識別研究獲進展
    組蛋白甲基化是表觀遺傳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其中關於甲基化的識別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甲基化識別蛋白是表觀遺傳信號的執行者,它們特異地識別不同位點、不同形式的甲基化修飾,把信號傳遞給下遊與其相互作用的分子,行使表觀遺傳的生物學功能。
  • Cell:組蛋白修飾的記憶遺傳研究
    專題:Cell專題來自埃默裡大學生物系和耶魯大學遺傳學系的研究者在最新一期的Cell雜誌上發表了他們在表觀遺傳學方面的新見解,文章標題為:A C. elegans LSD1 Demethylase Contributes to Germline Immortality
  • Nat Struct Mol Biol:證實表觀遺傳標記組蛋白修飾與DNA甲基化之間...
    隨著研究人員發現越來越多的這些表觀遺傳標記,他們已開始想知道所有的這些標記是如何關聯在一起的。如今,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建立起人類兩個最為基本性的表觀遺傳標記---組蛋白修飾和DNA甲基化---之間存在的首個關聯。相關研究於2012年9月3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期刊上。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10-2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這一發現解釋了在營養生長階段擬南芥響應和記憶冬季低溫的分子與表觀遺傳機制。  該項研究揭示了開花後的胚胎發育早期擦除「低溫記憶」,重新激活FLC基因的分子機制;此外,研究發現了植物營養生長期的「胚胎記憶」現象及調控這一現象的表觀遺傳機理。
  • 研究發現不同表觀修飾的相互作用加速MLL白血病進展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王前飛研究組致力於白血病的發生機制、臨床特徵及治療研究。近日,該研究組與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黃剛研究組合作,首次揭示了兩種不同組蛋白表觀修飾相互作用,調控基因表達並加速MLL白血病進展的全新機制。
  • 科學家發現蛋白翻譯後修飾新方式
    其主要方向是蛋白質組學、蛋白翻譯後修飾和生物質譜學。趙教授研究組是目前世界上發現蛋白質新修飾最多的實驗室,已首先報導了賴氨酸的丙醯化、丁醯化、琥珀醯化、巴豆醯化、丙二酸醯等新蛋白修飾。曾在Cell, Nature, Science, Nat Chem Biol, Mol Cell, PNAS等一流學術期刊上發表多項研究成果。
  • 【綜述】胰島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學研究進展
    表觀遺傳調控機制包括DNA CpG甲基化、組蛋白翻譯後修飾、X染色體印記基因滅活、細胞分化調控、染色質重塑與非編碼RNA等。表觀遺傳學調控機制負責整合機體內的基因信息和外部環境信號,從而改變基因表達以適應環境變化。嚴格調控的DNA甲基化模式對於正常發育十分重要。DNA組蛋白的表觀遺傳學修飾與DNA甲基化相互作用,緊密連接於染色體上,可以改變染色質結構促進轉錄因子與啟動子或增強子的結合。
  • 辯論之外的故事:新型組蛋白修飾與表觀遺傳調控(一)
    李海濤教授認為,饒毅教授使用了很多的例子和言論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但是忽略了一個現狀,那就是轉錄因子和表觀遺傳二者的發展階段不同:轉錄因子的調節理論已經非常成熟和完善,而表觀遺傳的調節理論尚在蓬勃發展之中。從現在的基礎來看,固然可以找到更多的轉錄因子起主導作用的例子,但是隨著表觀遺傳研究的不斷開展,則可能會湧現出更多的表觀遺傳起重要作用的例子。
  • 《Cell》:單細胞組蛋白修飾模型展示表觀遺傳多樣性隨著衰老而增加
    染色質修飾包括組蛋白轉錄後修飾,組蛋白多樣性。連同DNA一起調控表觀遺傳表型。雖然染色質修飾在多種生理學過程和人類疾病中都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於此前存在的技術檢測通道有限,無法同時檢測各種免疫細胞亞群特異性marker和各種染色質修飾。因此在人類免疫細胞中進行染色質研究具有挑戰性。
  • Mol Cell丨趙英明組報導二羥基異丁醯化修飾在糖酵解調控中的作用
    編者按組蛋白賴氨酸上的翻譯後修飾是表觀遺傳調控的重要形式,近年來以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課題組為代表的研究成果顯示,除了傳統的乙醯化修飾之外,蛋白質賴氨酸上的類醯化修飾包括丙醯化、丁醯化、琥珀醯化、巴豆醯化、丙二醯化、戊二醯化、三羥基丁醯化和二羥基異丁醯化共8種新型修飾在細胞生命活動中也具有廣泛的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