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尚永豐院士發表表觀遺傳新成果

2020-12-06 生物谷


近日,北京大學醫學部、天津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與景傑生物合作,證明了組蛋白H3K122 succinylation被Sirt7去修飾,是響應DNA損傷的新的表觀遺傳標記。這是尚永豐院士與景傑生物合作發表的第一篇佳作,發表於7月20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景傑生物所提供的優質組蛋白修飾抗體高質量的質譜分析技術在這篇文章中得到了充分運用。
 
尚永豐院士作為本篇文章的通訊作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基因轉錄調控的表觀遺傳機制及性激素相關婦科腫瘤分子機理的研究。尚永豐院士曾在世界上首次建立哺乳動物細胞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ChIP),為研究DNA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
 
近年,尚永豐院士在Cell、Nature、Science、Molecular Cell、Nature Reviews Cancer等國際主流雜誌發表了大量引人矚目的研究成果。景傑生物作為國內蛋白質組學產業的領軍品牌,在表觀遺傳研究領域與尚永豐院士展開了多項合作,共同推動國內表觀遺傳研究的發展。
 
染色體沉默因子Sir2或sirtuins最初被發現在釀酒酵母中轉錄抑制了幾個基因組位點。Sir2在哺乳動物中有七個家族成員:SIRT1-SIRT7,它們都具有一個高度保守的催化結構域和一個NAD+結合位點,但顯示出不同的亞細胞定位、酶活性、分子靶標和組織特異性。有意思地是,儘管SIRT蛋白一直被描述為III類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s),近期的一些研究提出這些蛋白可能具有其他的酶活性。例如,有研究報導SIRT3發揮去巴豆醯化酶(decrotonylase)作用調控了組蛋白賴氨酸巴豆醯化和基因轉錄。SIRT6能夠移除TNFα賴氨酸(K)19和K20上的脂肪醯修飾。而獲得深入研究的sirtuin蛋白SIRT5證實負調控了幾種醯化作用,包括線粒體內外部蛋白的琥珀醯化、丙二醯化和戊二醯化。
 
SIRT7是這個家族中唯一定位於細胞核仁的蛋白,研究報導SIRT7調控了RNA聚合酶I轉錄。隨後的一些研究發現SIRT7發揮了NAD+依賴性H3K18去乙醯化酶作用。此外,還有研究報導它靶向了幾種非組蛋白,包括p53、PAF53、NPM1、GABP-β1和U3-55k使其去乙醯化,參與了肝脂類代謝、線粒體穩態和脂肪生成。目前SIRT7的酶活性和細胞功能仍有待進一步闡明。

 


在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SILAC蛋白定量技術,發現SIRT7是一種NAD+依賴性組蛋白去琥珀醯化酶。證實了IRT7以一種PARP1依賴性方式被招募至DNA雙鏈斷裂處(DSBs),催化那裡的H3K122去琥珀醯化,由此促進了染色質凝縮和DSB修復。他們證實耗盡SIRT7可以破壞DNA損傷反應過程中的染色質壓縮,使得細胞對遺傳毒性壓力敏感。
 
新研究表明SIRT7是一種組蛋白去琥珀醯化酶,為了解這一sirtuin蛋白介導的表觀遺傳調控提供了分子基礎。實驗揭示出在DNA損傷反應中至關重要地執行了SIRT7催化的H3K122去琥珀醯化,提供了有關SIRT7細胞功能機制的新認識。(生物谷Bioon.com)
 
研究文獻:
SIRT7 is a histone desuccinylase that functionally links to chromatin compaction and genome stability.
 
本研究所用景傑生物提供抗體:
Acetyl-Histone H3 (Lys18) rabbit pAb (PTM-114)
Anti-succinyllysine Polyclonal Antibody (PTM-401)
Anti-acetyllysine Polyclonal Antibody (PTM-105)
Pan anti-succinyllysine antibody conjugated agarose beads (PTM-402)
Pan anti-malonyllysine antibody agarose conjugated beads (PTM-904)
Pan anti-crotonyllysine antibody agarose conjugated beads (PTM-503)

相關焦點

  • 曲阜師大曹博教授在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發表最新科研成果
    曲阜師大新聞中心訊近日,曲阜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曹博教授團隊與麻省理工學院、武漢大學等單位合作,在DNA表觀遺傳學研究方向取得突破性進展,分別發表於著名國際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和《Proc. Natl. Acad.
  • 【科研】尚永豐院士團隊Cancer Cell揭示GATA3功能喪失促進乳腺癌轉移的機制
    6月8日, Cancer Cell(5年平均影響因子:27.238)發表了尚永豐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目為Dysfunction of the Reciprocal Feedback Loop between GATA3- and ZEB2-nucleated Repression Programs Contributes to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 著名華人科學家Nature發布表觀遺傳重大發現
    發表在2月10日《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描繪了可顯著促進基因轉換為蛋白質的一種小化學修飾。這一研究發現與近期其他的研究結果一起,為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增添了一個關鍵的新層面:表觀轉錄組(epitranscriptome)。
  • 青年教師張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土壤細菌多樣性分布格局的潛在驅動機制10月27日,環境與規劃學院青年教師張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題為「Local community assembly mechanisms shape
  • 發nature communications了不起嗎
    剛才某上海地區的粉絲突然發信「責問」我為什麼沒有發他們課題組成果的宣傳稿,我表示「一臉懵逼」,想起來原來是前些天他也是這樣「隨意」委託過我,說課題組剛剛發了一篇
  • 表觀遺傳學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來自北京大學醫學部及天津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種組蛋白乙醯基轉移酶HAT4的結構及功能特徵,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生物學頂級期刊《細胞》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
    西工大新聞網2月19日電(榮子強)日前,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IFE)、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與南京郵電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潤鋒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有機長餘輝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熱活化三線態激子釋放實現高效率的三模式有機長餘輝」(Thermally activated triplet exciton release for highly efficient tri-mode organic afterglow)。
  • Nature:清華大學參與表觀遺傳學DNA甲基化的突破研究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雜誌網絡版上。      參予這一研究的中方人員是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吳維(Wei  Wu,音譯)博士。 之前來自加州大學的華人科學家朱健康教授等人發現ROS1是一種對於擬南芥DNA去甲基化重要的5-methylcytosine  DNA  糖基酶,是植物去甲基化研究的重要成果(詳細見著名華人教授解析甲基化倍受爭議問題)。
  • 同濟高紹榮教授實驗室《Nature》發文揭示表觀遺傳學研究重大突破
    9月15日,同濟大學高紹榮實驗室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 「Distinct features of H3K4me3 and H3K27me3 chromatin domains in pre-implantation embryos」 的文章。
  • Nature:發表野生擬南芥表觀基因組圖譜
    基因組中表觀遺傳變化是能遺傳的,近期來自Salk生物學研究所等處的一組研究人員完成了一項野生植物表觀基因組學全範圍內的研究分析,從中發現了這種修飾與遺傳信息相互作用的共同模式。這一成果公布在3月7日Nature雜誌在線版上。
  • 同行評審的演變和編輯的角色: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s主編的...
    論文標題:The Volutioen of Peer Review and the Role of Editors :Thoughts from
  • 吉林大學學術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
    【消息來源:物理學院】7月30日,吉林大學物理學院2016屆唐敖慶班本科畢業生、物理學院預留師資王志偉在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遠離黑洞視界的普通表面不滿足熱力學定律》(「Surfaces away fromhorizons are not thermodynamic」)的研究成果。
  • Nature:華人朱健康教授解析表觀遺傳學
    生物谷報導: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植物科學系,植物分子生物學中心,普渡大學園藝及園林系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組蛋白H2B去泛素化(deubiquitination)在表觀遺傳DNA甲基化和異染色質沉默方面的調控作用,在DNA甲基化修飾與泛素化之間建立了新聯繫,也為DNA甲基化修飾研究提出了新觀點,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6月7日Nature
  • 北京大學王恩哥院士聯合南方科技大學俞大鵬院士發表Nature成果
    【成果簡介】韓國蔚山科學技術院的丁峰、南方科技大學的俞大鵬院士以及北京大學的王恩哥院士、劉開輝研究員(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導了一種製備多種單晶銅箔的晶種生長技術。由此製備的銅箔不僅尺寸高達30*20平方釐米,還具有多達30種晶面。
  • 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院士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北京時間4月2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宣布了最新當選的120名院士及26名外籍院士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曹曉風曹曉風現為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基因組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高等植物表觀遺傳調控及發育可塑性機理研究。
  • 辯論之外的故事:新型組蛋白修飾與表觀遺傳調控(一)
    饒毅教授認為轉錄因子起到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表觀遺傳僅僅只起到一個輔助的角色;而朱冰研究員則認為表觀層面的調節同樣是必不可少的。  此後,清華大學的李海濤教授發文對這場辯論做了評述。李海濤教授認為,饒毅教授使用了很多的例子和言論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但是忽略了一個現狀,那就是轉錄因子和表觀遺傳二者的發展階段不同:轉錄因子的調節理論已經非常成熟和完善,而表觀遺傳的調節理論尚在蓬勃發展之中。從現在的基礎來看,固然可以找到更多的轉錄因子起主導作用的例子,但是隨著表觀遺傳研究的不斷開展,則可能會湧現出更多的表觀遺傳起重要作用的例子。
  • 我國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院士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北京時間4月2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宣布了最新當選的120名院士及26名外籍院士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發表眾多Nature及Science等頂級期刊的美國科學院院士,由於性騷擾...
    他發表了150項研究成果,其中包括Science和Nature等頂級期刊;是Neuron和其他期刊的編輯委員;並且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近期由於性騷擾,而受到大學的紀律處罰,不得已從大學辭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Romo Trujillo由於性騷擾行為,主動辭職本月早些時候,墨西哥的領先大學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UNAM)宣布,著名的神經科學家Ranulfo Romo Trujillo將因未定罪受到紀律處分。根據UNAM 3月4日的新聞稿,Romo Trujillo自願要求在UNAM辭職。
  • 表觀遺傳大牛張元豪繼Cell、Science後,在表觀遺傳領域取得新成果(系統總結!)
    1Nature communications:表觀遺傳學大牛張元豪揭示表觀基因組異質性環境調節方式細胞間變異是影響正常發育和人類疾病的普遍特徵。雖然最近單細胞研究的進展提高了我們記錄細胞表型變異的能力,但是從相同DNA序列產生變異性的基本機制仍然是難以捉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