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組蛋白修飾的記憶遺傳研究

2020-12-06 生物谷

專題:Cell專題

來自埃默裡大學生物系和耶魯大學遺傳學系的研究者在最新一期的Cell雜誌上發表了他們在表觀遺傳學方面的新見解,文章標題為:A C. elegans LSD1 Demethylase Contributes to Germline Immortality by Reprogramming Epigenetic Memory。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埃默裡大學生物系的William G.Kelly教授,第一作者David J.Katz,他是William實驗室的博士後,現任埃默裡大學副教授。William教授的實驗室主要以C.elegans為模型研究幹細胞的「母親」受精卵的發育情況,研究胚胎發生期幹細胞的發育情況,和多能性的維持機制。

幹細胞一直都是生命科學領域的香餑餑,誰都在研究它,可是卻沒有人知道幹細胞究竟是如何從受精卵逐步發育成胚胎幹細胞的呢?當中的各種分子機制和表觀遺傳學機制沒人清楚。而William的實驗室正是要解開胚胎幹細胞的身世之謎。

博士後David說,我們的這篇文章解釋了受精卵發育的機制,簡單的說,受精卵首先要清除來自母體和父體的遺傳程序信息才可能分化成一個全新的生命。生物學的一個經典難題是,一個卵細胞和一個精子如何蛻變成一個新生命?當精子遇上卵細胞時,受精卵首先要清除來自親代的特殊程序信息(精子或卵細胞自身的遺傳程序信息),然後再開始生長成為一個新的生命。也正是這個原因,子代與親代的表觀遺傳信息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研究人員發現程序重排與一個特殊的組蛋白修飾作用有關,這個組蛋白修飾作用牽涉到H3K4me2 demethylase LSD1/KDM1。如果這個組蛋白修飾發生突變將導致清除作用(清楚親代的表觀遺傳學信息)失效。正常的C.elegans繁殖下一代的時候組蛋白的修飾信息不會傳遞給下一代。而如果發生突變,組蛋白的修飾信息會一代代傳下去,研究小組做了個實驗,把spr-5突變(這一突變會導致不孕),同時再突變LSD/KDM1,結果發現子代變得越來越繼承親代的不孕性狀。而如果再從外界引進LSD/KDM1又使得子代清除親代的表觀遺傳修飾程序的功能得以恢復。

這些結果表明,H3K4是一個具有維持子代表觀遺傳學記憶的蛋白,而在正常情況下LSD/KDm1(一種酶)能清除這些記憶,使得子代按照新的表觀遺傳學信息發育。

研究小組下一步將在小鼠模型上驗證這一結論。(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Cell, Volume 137, Issue 2, 308-320, 17 April 2009 doi:10.1016/j.cell.2009.02.015

A C. elegans LSD1 Demethylase Contributes to Germline Immortality by Reprogramming Epigenetic Memory

David J. Katz1,T. Matthew Edwards1,Valerie Reinke2andWilliam G. Kelly1,,

1 Biology Department, Emory University, Atlanta, GA 30322, USA
2 Department of Genetics, 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New Haven, CT 06520, USA

Epigenetic information undergoes extensive reprogramming in the germline between generations. This reprogramming may be essential to establish a developmental ground state in the zygote. We show that mutants in spr-5, th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ortholog of the H3K4me2 demethylase LSD1/KDM1, exhibit progressive sterility over many generations. This sterility correlates with the misregulation of spermatogenesis-expressed genes and transgenerational accumulation of the histone modification dimethylation of histone H3 on lysine 4 (H3K4me2). This suggests that H3K4me2 can serve as a stable epigenetic memory, and that erasure of H3K4me2 by LSD/KDM1 in the germline prevents the inappropriate transmission of this epigenetic memory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Thus, our results provide direct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processes that are required for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 between generations.

相關焦點

  • Cell:在細胞分裂時,組蛋白化學修飾也可遺傳,並在維持後代細胞身份...
    此外,已知組蛋白的「尾巴」延伸到核小體的外面,使得它們可發生化學變化,這些化學變化決定著一個染色質區域是否「開放」,這就決定著DNA是可接近的,還是緊密壓縮的,這也就決定著這個區域中的基因是發生沉默,還是進行轉錄。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方法來追蹤核小體中組蛋白發生的化學修飾是否準確地從親本細胞傳遞到細胞分裂後形成的兩個子細胞中的相同DNA區域。
  • 【表觀遺傳蛋白修飾專題】詳解賴氨酸巴豆醯化研究進展
    相比於磷酸化乙醯化等早已被人熟知的修飾類型,賴氨酸巴豆醯化(Lysine Crotonylation, Kcr)可以算是修飾領域的"晚輩",其在2011年才由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研究團隊發現,刊發於頂級期刊Cell雜誌,並被Cell雜誌評選為2011年表觀遺傳領域的研究亮點。
  • 【重大發現】表觀遺傳修飾家族又添新成員 & 組蛋白丁醯化新功能詮釋
    近年來,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課題組運用高分辨質譜技術發現了多種組蛋白密碼,極大豐富了表觀遺傳修飾調控機制。在剛剛上線的國際知名期刊Molecular Cell上,該課題組又同時報導了三項最新研究成果。
  • 《Cell》:單細胞組蛋白修飾模型展示表觀遺傳多樣性隨著衰老而增加
    染色質修飾包括組蛋白轉錄後修飾,組蛋白多樣性。連同DNA一起調控表觀遺傳表型。雖然染色質修飾在多種生理學過程和人類疾病中都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於此前存在的技術檢測通道有限,無法同時檢測各種免疫細胞亞群特異性marker和各種染色質修飾。因此在人類免疫細胞中進行染色質研究具有挑戰性。
  • 【重大發現】表觀遺傳修飾家族又添新成員 & 組蛋白丁醯化新...
    近年來,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課題組運用高分辨質譜技術發現了多種組蛋白密碼,極大豐富了表觀遺傳修飾調控機制。在剛剛上線的國際知名期刊Molecular Cell上,該課題組又同時報導了三項最新研究成果。
  • 辯論之外的故事:新型組蛋白修飾與表觀遺傳調控(一)
    "表觀遺傳調控的分子本質是修飾依賴的識別和催化",李海濤教授說。實際上,近年來隨著高分辨質譜分析技術和生化實驗手段的綜合運用,除了傳統上的組蛋白乙醯化和甲基化,陸續發現近十幾種新型組蛋白修飾類型,大大拓展了對組蛋白表觀遺傳的認識。,這些組蛋白上的各種修飾在多個位點上相互交織影響,形成了複雜的組蛋白修飾調控網絡,發揮了遠遠超過辯論所涉及內容的表觀遺傳調控新機制。(圖1)。
  • 組蛋白修飾
    組蛋白修飾(histone modification)是發生在組蛋白上的翻譯後修飾,主要發生在核心組蛋白的某些胺基酸殘基上,包括乙醯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特定的修飾狀態可以決定組蛋白的活性,是招募一些蛋白質與之結合,還是解除已結合的蛋白質,從而決定DNA的命運?是打開基因的表達,還是關閉?是進入複製,還是進行修復?這些都有可能受到組蛋白修飾方式的影響。
  • 研究揭示SHL蛋白對抑制和活性組蛋白修飾的識別機制
    組蛋白的轉錄後修飾作為表觀遺傳中重要的調控機制之一,在包括基因表達調控等多種生物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組蛋白修飾的識別因子具有對於不同的組蛋白修飾特異性識別的能力,並進而在染色體的狀態調控中起重要作用。
  • 組蛋白甲基化修飾識別研究獲進展
    Spindlin1蛋白識別組蛋白 組蛋白甲基化是表觀遺傳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其中關於甲基化的識別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甲基化識別蛋白是表觀遺傳信號的執行者,它們特異地識別不同位點、不同形式的甲基化修飾,把信號傳遞給下遊與其相互作用的分子,行使表觀遺傳的生物學功能。
  • 【盤點】2019年一季度組蛋白修飾重大學術研究
    解讀/景傑學術2019年年初,我們回顧了過去一年表觀遺傳領域的亮點研究(回顧 | 2018年表觀遺傳學亮點研究(上)、表觀遺傳學亮點研究(下)),了解到組蛋白修飾在癌症發生、衰老、HIV與宿主互作、腸道微生物代謝等領域的關鍵調控作用
  • 淺談組蛋白修飾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PTM) of histone蛋白質在翻譯後需要經過合適的摺疊及翻譯後修飾(PTM)才能行使正常功能,對組蛋白而言通常是甲基和乙醯基集團的修飾,常被成為histone marks。這些蛋白質在疾病中有重大作用,但可以被很多小分子抑制,進而調控疾病,所以是持續熱門的研究方向。2.
  • 組蛋白甲基化修飾研究再獲突破
    LSD2抑制OGT引起的腫瘤細胞生長機制示意圖 日前,復旦大學徐彥輝課題組在組蛋白甲基化修飾研究領域獲得新進展
  • Nat Struct Mol Biol:證實表觀遺傳標記組蛋白修飾與DNA甲基化之間...
    隨著研究人員發現越來越多的這些表觀遺傳標記,他們已開始想知道所有的這些標記是如何關聯在一起的。如今,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建立起人類兩個最為基本性的表觀遺傳標記---組蛋白修飾和DNA甲基化---之間存在的首個關聯。相關研究於2012年9月3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期刊上。
  • 組蛋白修飾的研究方法精華篇
    許多組蛋白的各種翻譯後修飾(PTM)(即甲基化,乙醯化,泛素化和SUMO化)發生在賴氨酸位點 [1] 。雖然在被覆蓋的組蛋白摺疊域內發現了少數的修飾位點,但是翻譯後修飾在柔韌的N-末端尾部區域卻是相當普遍的。許多組蛋白修飾能夠調節染色質結構中重要的功能性變化,並通過直接地改變染色質結構/動態變化或通過招募組蛋白修飾蛋白和/或核小體改構複合體來實現 [1] [2] 。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在小鼠卵細胞發育晚期,組蛋白修飾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4me3)和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會以非經典的形式分布,並通過母源繼承的方式傳遞到胚胎中調控子代的基因表達和發育。由於人類卵細胞和早期胚胎樣本稀缺性以及極低量細胞組蛋白修飾技術的缺乏,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規律及功能並不清楚。
  • 組蛋白研究進展速覽!
    組蛋白修飾調節基因表達和發育。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為了解決在人類早期發育中組蛋白修飾如何發生重編程,來自中國的科學家研究了人卵母細胞和早期胚胎中的關鍵組蛋白標記,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3】Nature:研究發現各種癌症組織中廣泛存在的致癌組蛋白!
  • 組蛋白修飾對衰老調控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韓敬東實驗室的這項研究,通過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系統生物學相結合的方法,發現組蛋白H3H27me2/3去甲基酶UTX-1/UTX對衰老發揮了重要的調控作用。在秀麗線蟲中,該基因的雜合突變體及野生型的RNAi敲降後都能極大地延長線蟲壽命,使其抗逆性也大大加強。遺傳學分析發現,其功能依賴於胰島素樣信號通路。
  • 頡偉孟安明等在《分子細胞》發表斑馬魚配子及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
    表觀遺傳學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親本的表觀基因組能否遺傳給下一代以及子代第一個表觀基因組如何建立。前期小鼠和人類研究結果表明,很多親本表觀遺傳信息在受精之後都被擦除,只有部分表觀遺傳信息會保留下來並發揮重要作用。然而,表觀基因組重編程模式在不同物種之間是否保守,是否存在物種特異的顯著差異是領域內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物學的問題。
  • 「珍藏版」綜述|染色質複製與細胞的表觀遺傳記憶
    組蛋白的放置(Deposition)和多種翻譯後修飾在基因調控中起直接作用【8】,因此,這些特徵的遺傳可能賦予細胞記憶。核小體在複製叉位置的組裝與DNA複製緊密結合,因此是理解染色質功能如何在細胞分裂中遺傳的關鍵切入點。染色質組裝代表了一個獨特的實驗系統,可以用以進行表觀遺傳學的研究。
  • 趙英明課題組揭示新型蛋白質翻譯後修飾並鑑定出63個組蛋白修飾位點
    組蛋白的翻譯後修飾,因其會影響基因的轉錄,是表觀遺傳調控的核心部分,對於許多生物過程和疾病發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近日,芝加哥大學趙英明課題組在化學類頂級雜誌Nature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報導了一種新型的組蛋白翻譯後修飾--賴氨酸二羥基異丁醯化,並指出組蛋白H4K8上的二羥基異丁醯化對精子細胞的分化起到重要的調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