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細菌染色體分離的調控機制

2021-01-18 生物谷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所副研究員趙維與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趙國屏團隊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誌上發表文章"Deacetylation enhances ParB–DNA interactions affecting chromosome segregation in Streptomyces coelicolor",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和蛋白質組學等方法,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天藍色鏈黴菌染色體分離的分子調控機制。李鵬為該工作的第一作者,深圳先進院與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為該工作的通訊單位。

天藍色鏈黴菌(Streptomyces coelicolor)是研究細菌發育分化的模式生物,具有相對複雜的生活史,其細胞由孢子萌發後形成基質菌絲,基質菌絲分支產生氣生菌絲,氣生菌絲繼續發育形成孢子鏈,成熟脫落後變成孢子,完成一個細胞周期。天藍色鏈黴菌的細胞發育伴隨一系列細胞形態分化和染色體複製分離過程,受多種胞內外信號的精密調控。賴氨酸乙醯化通過改變賴氨酸殘基的大小和電荷,影響蛋白質結構,進而調控蛋白的酶活性、DNA結合力、穩定性以及細胞亞定位。細胞內蛋白的乙醯化水平主要由乙醯基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調控。

細菌染色體的分離過程調控機制長期以來並不清楚,已知由ParA、ParB蛋白和染色體類著絲粒parS組成的染色體分離複合物在染色體分離起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研究團隊通過蛋白質組學分析的方法,首先發現乙醯化修飾富集在細菌染色體分離通路,進而揭示ParB對類著絲粒parS位點的結合活性受乙醯化修飾調控。調控細胞乙醯化修飾水平包括兩個關鍵酶:乙醯化酶ScCobB1和乙醯轉移酶ScPat。研究比較分析了ParB蛋白在不同的乙醯化修飾水平下DNA結合力的改變。生化研究結果發現,乙醯轉移酶ScPat能夠乙醯化ParB蛋白並降低DNA結合力;相反,去乙醯化酶ScCobB1能去除ParB蛋白的乙醯化修飾,同時上調ParB-parS結合水平(圖1)。

ParB與parS結合形成的核蛋白複合物是細菌染色體正常分離的基礎。ParB複合物可以在天藍色鏈黴菌氣生菌絲中形成可見的螢光焦點。科研人員通過螢光顯微鏡分析不同遺傳背景下ParB-parS複合體在細菌細胞內的形成情況,驗證ScCobB1對ParB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團隊進一步通過ParB點突變進一步證明K183是主要的乙醯化修飾功能位點。相對於野生型和ΔScpat菌株,敲除SccobB1基因後,ParB在細胞體內無法形成有效的染色體分離複合物。有意思的是,在ΔSccobB1菌株表達模擬去乙醯化狀態的ParBK183R,染色體分離複合物又能恢復形成,這說明乙醯化修飾調控染色體分離是通過靶向ParB的K183位點直接起作用。通過DAPI染色,研究人員發現ΔSccobB1菌株中出現大量的無核或染色體分布不均的孢子,該表型與敲除parB基因非常類似。觀察發現,回補parBK183R至ΔSccobB1菌株只能部分恢復由SccobB1敲除引起的異常產孢表型,這一結果暗示還有其他乙醯化靶標參與調控了天藍色鏈黴菌的分裂或產孢。

該研究率先證明天藍色鏈黴菌的染色體分離受乙醯化修飾調控。通過生物信息學比對,研究人員發現ParB乙醯化修飾位點在其他細菌中保守存在,預示著此調控機制的通用意義。

在體內體外數據的基礎上,科研人員提出賴氨酸乙醯化修飾調控天藍色鏈黴菌染色體分離的分子模型(圖2):ScCobB1去乙醯化修飾增強ParB蛋白對類著絲粒parS位點的結合,進而促進了染色體分離複合物的形成。敲除SccobB1 後,ParB的乙醯化水平過高,導致無法形成有效的染色體分離複合物;而當外界營養缺乏時,胞內NAD+水平升高,其作為輔因子激活ScCobB1,誘導形成ParB 染色體分離複合物,促進起始染色體分離。

未來,研究團隊預計在50-100種細菌中對該分子模型進行驗證,希望通過對其他細菌中ParB的乙醯化作用的分析驗證,提出通用的細菌染色體分離調控的分子機制模型。對該機制的積極探索將有助於深入理解染色體分裂異常引發的細胞發育分裂紊亂,而且,對ParB關鍵修飾位點的鑑定還可能為指導染色體分離複合物功能改造打下理論基礎。 (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細菌染色體分離的調控機制
    Streptomyces coelicolor",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和蛋白質組學等方法,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天藍色鏈黴菌染色體分離的分子調控機制。賴氨酸乙醯化通過改變賴氨酸殘基的大小和電荷,影響蛋白質結構,進而調控蛋白的酶活性、DNA結合力、穩定性以及細胞亞定位。細胞內蛋白的乙醯化水平主要由乙醯基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調控。  細菌染色體的分離過程調控機制長期以來並不清楚,已知由ParA、ParB蛋白和染色體類著絲粒parS組成的染色體分離複合物在染色體分離起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
  • 解碼人類結核桿菌賴氨酸乙醯化修飾譜
    2015年5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2015年2月的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雜誌上,來自西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布了他們在結核桿菌賴氨酸乙醯化修飾研究的最新成果
  • 【表觀遺傳蛋白修飾專題】詳解賴氨酸巴豆醯化研究進展
    隨著人們對蛋白質功能和生物學機制研究的逐步深入,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比如磷酸化、乙醯化、泛素化、琥珀醯化等翻譯後修飾是真核細胞生物調節蛋白質發揮生物學功能的重要方式,對發育、代謝、疾病等眾多生理過程均起到關鍵的調控作用。
  • 研究發現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
    研究發現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為靶向小分子藥物開發奠定基礎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4-12-15 黃辛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YEATS結構域,揭開了組蛋白乙醯化轉錄調控研究新篇章。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細胞》。
  • 科學網—研究發現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
    研究發現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 為
  • 藍細菌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研究獲進展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在一個或幾個胺基酸殘基上加上化學修飾基團而改變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參與蛋白質的活性狀態、定位、摺疊以及蛋白質-蛋白質間相互作用。賴氨酸甲基化是常見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類型之一,其調控機制複雜,在生命調控過程中的地位較為重要,尤其在真核生物中的組蛋白上發生的甲基化修飾,對異染色質形成、基因印記和轉錄過程有重要的調控作用。
  • 水生所藍細菌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研究獲進展
    賴氨酸甲基化是常見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類型之一,其調控機制複雜,在生命調控過程中的地位較為重要,尤其在真核生物中的組蛋白上發生的甲基化修飾,對異染色質形成、基因印記和轉錄過程有重要的調控作用。目前在真核生物中已報導多種能夠催化關鍵細胞因子發生賴氨酸甲基化的修飾酶,並對各種關鍵通路進行精確的調節。
  • 研究發現泛素修飾調控植物類黃酮合成的分子機制
    科學家對植物中的類黃酮合成途徑在轉錄水平上的調控研究較為深入,但轉錄後、翻譯及翻譯後的修飾機制相關研究較少。在真核細胞中,目標蛋白的周轉主要由泛素/26S蛋白酶體系統途徑完成,這也是植物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主要調控機制。已有研究表明,E3泛素連接酶是調節蛋白質泛素化和降解的關鍵因子,種類最多、結構最為複雜,但由於對E3泛素連接酶組分的鑑定仍較為困難,因此對它在類黃酮合成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 MCB:蛋白質組學中心賴氨酸琥珀醯修飾獲新進展
    蛋白翻譯後修飾對蛋白的結構和功能起著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賴氨酸琥珀醯化是上海藥物所和芝加哥大學共同合作在原核和真核細胞中最新發現的蛋白翻譯後修飾通路。研究團隊開創性地對哺乳動物細胞中的去乙醯化修飾酶Sirt5調控的琥珀醯化修飾底物進行了系統的蛋白質組學研究,發現了琥珀醯化修飾對能量代謝中的關鍵酶的調控作用,文章相繼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和Molecular Cell上。但在原核生物中,控制該修飾的琥珀醯化底物及調節酶仍然未知,成為該修飾在原核生物研究的障礙。
  • 冉冉升起的新星:非組蛋白的巴豆醯化修飾及其調控
    Kcr修飾最早由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實驗室鑑定,文章發表在2011年的Cell (文章第一作者譚敏佳博士現為中科院藥物所研究員)。該修飾通常出現在轉錄活躍的染色質區的組蛋白上,Kcr修飾和生殖調控密切相關,參與精子細胞發育基因的調控。上述研究分別被Cell雜誌和Faculty1000評選為表觀遺傳領域的研究亮點。
  • α-微管蛋白乙醯化修飾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揭示α-微管蛋白(α-tubulin)的乙醯化修飾能夠抑制神經元中微管正端的動態性,進而限制神經元軸突的過度分支與生長,維持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   在哺乳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過程中,神經元軸突的生長需受到嚴格調控以保證神經環路的正確形成與功能發揮。
  • 《自然》雜誌:首次揭示組蛋白賴氨酸乳酸醯化(Kla)調控機制
    新聞事件今天《自然》雜誌發表了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小組的一篇表觀遺傳蛋白修飾文章,首次揭示了組蛋白賴氨酸乳酸醯化(Kla)這個調控機制,並證明其在基因表達,微環境中改變巨噬細胞中的作用。作者首先用一系列化學和生化的方法,確認此修飾在組蛋白中的存在。
  • 研究揭示組蛋白H2A泛素化修飾對核小體的調控機制
    核小體,作為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元,在基因複製與轉錄過程中高度動態調控。DNA/RNA聚合酶前的核小體結構要被打開,使得聚合酶能順利通過核小體,對核小體包裹的DNA進行複製轉錄;而聚合酶通過後的DNA要被重新組裝形成核小體,保護DNA免受損傷,並維持或繼承該區域表觀遺傳信息。組蛋白泛素化修飾,作為一類重要的組蛋白化學修飾方式,在核小體結構的動態調控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 PNAS:蛋白質乙醯化修飾精細調控染色體著絲粒與微管連接的分子機制
    該成果表明乙醯化酶PCAF對微管正端示蹤蛋白EB1的修飾可以精細調控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著絲粒(動點)與微管的連接,該調控分子機制的闡明為癌症的治療提供了一條新的線索。細胞精確的自我複製是其生活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複製的高保真性在生物及物種的繁衍生息過程中舉足輕重。
  • 結核桿菌研究新進展:乙醯化修飾圖譜公布
    近年來科學家都非常有興趣致力於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本文中作者首次全面鑑定了結核分歧桿菌的乙醯化修飾。這也是繼公布首張結合分歧桿菌琥珀醯化修飾譜後,景傑生物與國內科學院合作在該致病菌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中的又一重大成果。賴氨酸乙醯化修飾是一種研究較早的重要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廣泛存在於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調節多種生物進程。
  • 代謝物在蛋白質修飾組學及細胞生長信號中的調控作用
    最新研究表明,常見的KATs,p300,同時肩負賴氨酸乳酸化(lysine lactylation, Kla)[2]及賴氨酸巴豆醯化(lysine crotonylation, Kcr)[3]修飾任務;SIRT也被報導在去琥珀醯化及去丙二醯化修飾中發揮功能
  • 葛均波團隊Natrue子刊發文:靶向作用於賴氨酸去乙醯化酶修飾為心...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葛均波院士團隊在Natrue子刊發文指出了心血管病治療的新思路:靶向作用於賴氨酸去乙醯化酶修飾。葛均波等表示,未來的研究重點應放在組織特異性去乙醯化酶抑制劑的設計或尋找組織特異性病理靶標上。據悉,大量研究顯示,賴氨酸乙醯化修飾與心血管病、癌症等關係密切。
  • 揭示組蛋白乙醯化修飾異常導致胚胎發育阻滯的機制,一婦嬰轉化中心...
    揭示組蛋白乙醯化修飾異常導致胚胎發育阻滯的機制,一婦嬰轉化中心高紹榮課題組與江賜忠教授在《Cell… 2020-10-14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代際維持的組蛋白H4第16位賴氨酸乙醯化影響子代的基因激活
    代際維持的組蛋白H4第16位賴氨酸乙醯化影響子代的基因激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7 0:26:36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Asifa Akhtar研究組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代際維持的組蛋白H4第16位賴氨酸乙醯化影響子代的基因激活
  • 【開門大吉之 Nature Chem Biol】賴氨酸巴豆醯化 新型閱讀器...
    of MOZ and DPF2)的研究論文,發現雙PHD鋅指(DPF)結構域具有特異識別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的分子功能。本工作是李海濤研究團隊繼今年年初首次把YEATS結構域鑑定為組蛋白巴豆醯化閱讀器後(Li et al,Mol Cell 2016;Zhao et al,Cell Res 2016),在組蛋白修飾調控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深化了人們對巴豆醯化修飾生物學的理解和認識。景傑生物全球獨家開發的系列賴氨酸巴豆醯化抗體為本研究的順利實施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