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際維持的組蛋白H4第16位賴氨酸乙醯化影響子代的基因激活

2020-12-05 科學網

代際維持的組蛋白H4第16位賴氨酸乙醯化影響子代的基因激活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7 0:26:36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Asifa Akhtar研究組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代際維持的組蛋白H4第16位賴氨酸乙醯化影響子代的基因激活。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6月4日在線發表在《細胞》上。

研究人員發現,在果蠅和哺乳動物中,從卵母細胞到受精胚胎的組蛋白H4第16位賴氨酸乙醯化(H4K16ac)得以維持。H4K16ac形成大的區域,可控制果蠅中合子基因組激活(ZGA)之前啟動子的核小體可及性。引起H4K16ac丟失的MOF乙醯轉移酶母源敲低會導致異常的RNA Pol II募集,損害ZGA期間活性基因組區室的3D組織,並導致合子後基因表達的下調。

 

組蛋白去乙醯基酶的生殖敲低表明,其他乙醯化標記不能補償卵母細胞中H4K16ac的丟失。此外,MOF的合子重新表達既不能恢復胚胎活力,也不能恢復X染色體劑量補償。因此,母源H4K16ac為後代提供了指導功能,可引起子代的基因激活。

 

據了解,在ZGA之前,靜態基因組經過重新編程以過渡到轉錄活性狀態。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早期胚胎發生過程中常染色質建立的機制。

 

附:英文原文

Title: Intergenerationally Maintained Histone H4 Lysine 16 Acetylation Is Instructive for Future Gene Activation

Author: Maria Samata, Anastasios Alexiadis, Gautier Richard, Plamen Georgiev, Johannes Nuebler, Tanvi Kulkarni, Gina Renschler, M. Felicia Basilicata, Fides Lea Zenk, Maria Shvedunova, Giuseppe Semplicio, Leonid Mirny, Nicola Iovino, Asifa Akhtar

Issue&Volume: 2020-06-04

Abstract: Before 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 (ZGA), the quiescent genome undergoes reprogrammingto transition into the transcriptionally active state. However,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euchromatin establishment during early embryogenesi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Here,we show that histone H4 lysine 16 acetylation (H4K16ac) is maintained from oocytesto fertilized embryos in Drosophila and mammals. H4K16ac forms large domains that control nucleosome accessibility ofpromoters prior to ZGA in flies. Maternal depletion of MOF acetyltransferase leadingto H4K16ac loss causes aberrant RNA Pol II recruitment, compromises the 3D organizationof the active genomic compartments during ZGA, and causes downregulation of post-zygoticallyexpressed genes. Germline depletion of histone deacetylases revealed that other acetylmarks cannot compensate for H4K16ac loss in the oocyte. Moreover, zygotic re-expressionof MOF was neither able to restore embryonic viability nor onset of X chromosome dosagecompensation. Thus, maternal H4K16ac provides an instructive function to the offspring,priming future gene activation.

DOI: 10.1016/j.cell.2020.05.026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621-8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現已證明,轉錄的激活伴隨著組蛋白H3和H4的乙酸化
    在酵母細胞中,磷酸化活性降低的(ien5突變體導致依賴Gen5的啟動子轉錄的降低,組蛋白H3上第10位絲氨酸突變為丙氨酸後也同樣降低這類啟動子的轉錄活性。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生長因子刺激生長停止的細胞後會立即引起早期基因如c-fos1c-jwn的轉錄,在此過程中組蛋白H3的第10位絲氨酸迅速磷酸化,然後第14位上的賴氨酸緊接著發生乙釀化。
  • 【表觀遺傳蛋白修飾專題】詳解賴氨酸巴豆醯化研究進展
    這些翻譯後修飾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這些修飾,蛋白上被加上小化學基團,比如乙醯化的作用是將一個乙醯基因吸附到蛋白質,這是一種常見的修飾模式,蛋白的功能因此大大被改變。在幾種胺基酸中,賴氨酸由於其非凡的化學反應活性,常常成為被修飾的目標。
  • 科學家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細菌染色體分離的調控機制
    ,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天藍色鏈黴菌染色體分離的分子調控機制。賴氨酸乙醯化通過改變賴氨酸殘基的大小和電荷,影響蛋白質結構,進而調控蛋白的酶活性、DNA結合力、穩定性以及細胞亞定位。細胞內蛋白的乙醯化水平主要由乙醯基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調控。  細菌染色體的分離過程調控機制長期以來並不清楚,已知由ParA、ParB蛋白和染色體類著絲粒parS組成的染色體分離複合物在染色體分離起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
  • 研究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細菌染色體分離的調控機制
    ,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天藍色鏈黴菌染色體分離的分子調控機制。賴氨酸乙醯化通過改變賴氨酸殘基的大小和電荷,影響蛋白質結構,進而調控蛋白的酶活性、DNA結合力、穩定性以及細胞亞定位。細胞內蛋白的乙醯化水平主要由乙醯基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調控。細菌染色體的分離過程調控機制長期以來並不清楚,已知由ParA、ParB蛋白和染色體類著絲粒parS組成的染色體分離複合物在染色體分離起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
  • Cell|跨代傳遞的組蛋白H4K16乙醯化決定未來基因激活
    在此過程中,組蛋白乙醯化對於促進轉錄激活非常重要。與其他組蛋白促進轉錄激活不同,H4K16ac在體外抑制染色質壓縮,但在ZGA前這種修飾作用的動態平衡與生理意義尚不明確。16 Acetylation Is Instructive for Future Gene Activation的研究,表明H4K16ac通過母源生殖細胞進行跨代傳遞,並在胚胎早期通過調控染色質可及性控制未來基因激活。
  • 組蛋白研究進展速覽!
    它們還與人類發育障礙和癌症有關,這就支持DNA甲基化在細胞命運的指定和維持中起著關鍵作用。之前的研究已表明組蛋白的翻譯後修飾參與了確定啟動子和活躍轉錄基因體的DNA甲基轉移酶定位和DNA甲基化的模式。然而,控制基因間DNA甲基化的建立和維持的機制仍然知之甚少。
  • 矛與盾之爭---病原菌通過抑制組蛋白乙醯化而調控宿主先天免疫反應
    這項工作由南京農業大學王源超和董莎萌課題組合作完成,他們發現大豆疫黴菌入侵大豆後,釋放的效應子PsAvh23和乙醯化酶複合體SAGA的ADA2亞基結合後,通過幹擾GCN5催化亞基乙醯化組蛋白H3K9而抑制抗病基因的表達,最終導致大豆被該菌感染。該研究揭示病原菌通過影響植物組蛋白乙醯化修飾而逃避植物先天免疫系統的防禦,為抗病植物的開發提供新的思路。
  • 解碼人類結核桿菌賴氨酸乙醯化修飾譜
    2015年5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2015年2月的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雜誌上,來自西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布了他們在結核桿菌賴氨酸乙醯化修飾研究的最新成果
  • 線粒體乙醯化:蛋白組學,sirtuins去乙醯化酶, 以及對代謝和疾病的影響
    賴氨酸乙醯化是第一個被定義的組蛋白殘基的修飾。組蛋白乙醯化修飾同時受組蛋白乙醯基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的調控。在過去的20年中,蛋白乙醯化修飾範圍已經從組蛋白擴展到亞細胞結構及細胞各項生命活動中的蛋白。最近的一項蛋白組學研究確定了蛋白乙醯化修飾的3000多個位點,並且認識到乙醯化修飾是各種醯基化修飾的中心,這些醯基化修飾存在於各種生命中,並且調節細胞的轉錄、代謝等過程。
  • 冉冉升起的新星:非組蛋白的巴豆醯化修飾及其調控
    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團隊首次鑑定到八種新的賴氨酸醯化修飾:丙醯化、巴豆醯化、琥珀醯化、丁醯化、丙二醯化、戊二醯化、二羥基異丁醯化和三羥基丁醯化 (圖 1)。這些醯化修飾多發生在組蛋白上,其中很多和基因表達的調控有關,因此引發研究人員的極大興趣,推動了表觀遺傳學領域的研究。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有些醯化修飾並不局限於發生在組蛋白上:琥珀醯化修飾同樣也可以發生在非組蛋白,如線粒體內中三羧酸循環中的代謝酶。
  • 圖解表觀遺傳學 | 組蛋白修飾
    這些修飾都會影響基因的轉錄活性。而組蛋白H3是修飾最多的組蛋白。下面我們來詳細看看:甲基化取決於其位置和狀態,與抑制或激活有關。組蛋白甲基化的位點是賴氨酸和精氨酸。賴氨酸可以分別被一、二、三甲基化,精氨酸只能被一、二甲基化。
  • 上海生科院揭示支架蛋白BRPF2調控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BO1活性的分子...
    組蛋白的乙醯化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其與染色質的組裝形式尤其是染色質的解聚及疏鬆程度密切相關。不同的乙醯化程度決定了染色質特定位點基因的表達強弱,並進一步影響到DNA複製與修復、細胞分化及發育等多種生理過程。
  • Nat immunol:轉錄組+蛋白組學揭示免疫T細胞迅速激活分子機制
    蛋白組學分析初始T細胞中組成型蛋白質的更新過程首先,從4位健康供體的外周血單核細胞中分離出高純度的初始CD5RA+CCR7+CD4+T細胞,無刺激條件下在含有同位素標記胺基酸的培養基中培養。作者對培養0、6、12、24、48h細胞樣本進行蛋白組學分析,共定量到7029種蛋白質,並計算了1822種蛋白質更新率(基於總蛋白和新合成蛋白質的MS信號強度)。
  • ...Biology | 朱冰課題組揭示增強子的活性需要多個位點乙醯化修飾...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任冰實驗室利用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ChIP)分析了多種組蛋白修飾在基因組上的分布,最早將特定的組蛋白修飾與啟動子和增強子等重要的功能元件聯繫起來【2,3】。隨後,MIT的Rudolf Jaenisch實驗室發現利用H3K27乙醯化修飾(H3K27ac)可以有效地區分活躍增強子和非活躍的增強子【4】。
  • 生物物理所證明增強子活性的維持不依賴H3K27乙醯化修飾
    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的乙醯化(H3K27ac)是活躍的增強子已知的最佳表觀遺傳標記。然而關聯性並不等於因果性。該工作發現當增強子幾乎完全失去組蛋白H3K27ac修飾時,其轉錄調控活性基本不變。因為,增強子的轉錄調控活性並不依賴於單個位點的乙醯化,而是受到多個組蛋白賴氨酸位點乙醯化的協同作用的調控。
  • 【開門大吉之 Nature Chem Biol】賴氨酸巴豆醯化 新型閱讀器...
    本工作是李海濤研究團隊繼今年年初首次把YEATS結構域鑑定為組蛋白巴豆醯化閱讀器後(Li et al,Mol Cell 2016;Zhao et al,Cell Res 2016),在組蛋白修飾調控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深化了人們對巴豆醯化修飾生物學的理解和認識。景傑生物全球獨家開發的系列賴氨酸巴豆醯化抗體為本研究的順利實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 HDAC 組蛋白去乙醯化
    什麼是組蛋白?組蛋白是上面的小球,像繩子一樣的是基因。 基因是繞在小球上面的。染色體是由核小體所組成的。核小體是組蛋白的一個核和組蛋白,基因落在上面,就是核小體DNA的動作。組蛋變成核小體,核小體構成了染色體。
  • 《自然》雜誌:首次揭示組蛋白賴氨酸乳酸醯化(Kla)調控機制
    一系列的實驗證明細胞內源性乳酸的濃度,可以調控該組蛋白修飾的水平。作者以巨噬細胞作為模型初步探索了組蛋白Kla對細胞功能的影響,發現巨噬細胞激活後代謝發生變化、乳酸濃度的提高,進而導致組蛋白Kla水平和基因表達的變化。體外生物化學實驗顯示Kla供體是乳酸醯輔酶,P300純化酶可以催化組蛋白Kla反應。
  • 2018年拉斯克獎 | 他們編織了組蛋白、麻醉、RNA的故事
    許多年來,科學家並不了解組蛋白在基因表達中的重要性。人們很大程度上認為,組蛋白不過是將染色體中的DNA粘合起來的膠水。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這個觀點才開始改變。當時,Grunstein開始了酵母細胞的基因實驗,並證明了基因激活和基因沉默需要組蛋白的N端(氨基端)尾部。然後,他繼續識別組蛋白尾端特定的賴氨酸殘基,這種物質被證明是翻譯後乙醯化的靶點。
  • 科學網—研究發現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
    研究發現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為靶向小分子藥物開發奠定基礎   本報訊(記者黃辛)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