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研究發現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

2021-01-18 科學網
研究發現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 為靶向小分子藥物開發奠定基礎

 

本報訊(記者黃辛)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YEATS結構域,揭開了組蛋白乙醯化轉錄調控研究新篇章。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細胞》。

據介紹,真核生物基因組DNA是以染色質形式存在的。其中,組蛋白翻譯後修飾被認為構成一類超越基因序列的「組蛋白密碼」,控制著遺傳信息的組織層次及其在染色質層面的解讀。組蛋白賴氨酸乙醯化是研究最早的一類組蛋白修飾,與基因活化關係密切,但很長一段時間內溴域是唯一一個為人所知的乙醯化組蛋白閱讀器,數個溴域靶向的一類新藥已處於臨床試驗階段。因此,發現新型乙醯化組蛋白閱讀器一直是表觀遺傳學領域的研究熱點。

李海濤等利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解析了2.3埃解析度的AF9蛋白YEATS結構域與組蛋白H3K9ac修飾多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闡釋了該結構域特異修飾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該結構代表了一種全新摺疊類型的組蛋白閱讀器。

AF9基因和MLL基因的融合是導致人類急性髓細胞白血病以及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等疾病的驅動性因素。進一步的細胞生物學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發現,人AF9與H3K9ac修飾在全基因組水平有強烈的共定位,並且調控了一些細胞增殖分化基因的表達;同時,研究首次表明AF9通過識別組蛋白H3K9乙醯化修飾,促進了組蛋白H3K79甲基化的共沉積和基因活化,揭示出一種新型組蛋白修飾交叉會話機制,體現了真核生物表觀遺傳調控的複雜和精密性。

專家表示,這項研究成果不僅揭示了組蛋白乙醯化調控和人類疾病與健康的關係,也為後續YEATS結構域靶向的小分子藥物開發奠定了基礎。

《中國科學報》 (2014-12-15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
    研究發現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為靶向小分子藥物開發奠定基礎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4-12-15 黃辛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YEATS結構域,揭開了組蛋白乙醯化轉錄調控研究新篇章。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細胞》。
  • 【開門大吉之 Nature Chem Biol】賴氨酸巴豆醯化 新型閱讀器...
    近年來,眾多新型組蛋白修飾被不斷發現,其中一大類是組蛋白賴氨酸醯基化修飾,如乙醯化(ac)、丙醯化(pr)、丁醯化(bu),和巴豆醯化(cr)等。其中組蛋白巴豆醯化是一類從酵母到人類都保守存在的修飾密碼,與活躍轉錄和基因激活密切相關,調控著基因表達及配子成熟等生物學過程。
  • 清華李海濤組在《Nat Chem Biol》報導巴豆醯化最新閱讀器
    2014年該課題組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石曉冰實驗室合作,在《Nature》上報到了ZMYND11是組蛋白變異體H3.3特異性的H3K36me3的閱讀器(註:稍晚些時候覆旦大學施揚和藍斐教授課題組在《Mol Cell》也報導了類似研究結果),也是在這一年李海濤與石曉冰合作又在《Cell》發文報導了新的一類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YEATS結構域關聯蛋白;2016年李海濤教授課題組發表多篇有關組蛋白巴豆醯化的識別文章
  •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AF9 YEATS domain links histone acetylation to DOT1L-mediated H3K79 methylation」(AF9 YEATS結構域關聯組蛋白乙醯化至DOT1L介導的組蛋白H3第79位賴氨酸甲基化)的研究論文,發現了一種新型組蛋白乙醯化閱讀器-YEATS結構域,揭開了組蛋白乙醯化轉錄調控研究新篇章。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兩篇文章通過對表觀調控因子AF9和YEATS2的結構與功能研究,首次發現YEATS結構域是一類偏好性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閱讀器,並闡明了該結構域通過特異讀取組蛋白巴豆醯化密碼促進基因轉錄的分子細胞機制。組蛋白翻譯後修飾是一類重要的表觀遺傳調控事件,被認為構成一類「組蛋白密碼」,控制著染色質層面的遺傳信息解讀。近年來,受惠於質譜、修飾特異抗體等技術發展,眾多新型組蛋白修飾被不斷發現。
  • JBC:乙醯輔酶A羧化酶調節組蛋白乙醯化的機制
    乙醯輔酶A(acetyl-CoA)是乙醯基的活化形式,參與各種乙醯化反應,也是糖類、脂肪、胺基酸氧化時的重要中間產物。組蛋白的乙醯化作用依賴於中間代謝來提供乙醯輔酶A。然而,乙醯輔酶A也用於脂肪酸的從頭合成,在脂肪酸的從頭合成過程中,第一個反應同時也是一個限速步驟,即通過乙醯輔酶A羧化酶的催化作用,乙醯輔酶A羧化形成丙二醯輔酶A。所以組蛋白的乙醯化及脂肪酸合成競爭利用了相同的乙醯輔酶A存儲庫。
  • 揭示組蛋白乙醯化修飾異常導致胚胎發育阻滯的機制,一婦嬰轉化中心...
    揭示組蛋白乙醯化修飾異常導致胚胎發育阻滯的機制,一婦嬰轉化中心高紹榮課題組與江賜忠教授在《Cell… 2020-10-14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發文報導組蛋白巴豆醯化新閱讀器
    近年來,眾多新型組蛋白修飾被不斷發現,其中一大類是組蛋白賴氨酸醯基化修飾,如乙醯化(ac)、丙醯化(pr)、丁醯化(bu),和巴豆醯化(cr)等。其中組蛋白巴豆醯化是一類從酵母到人類都保守存在的修飾密碼,與活躍轉錄和基因激活密切相關,調控著基因表達及配子成熟等生物學過程。
  • 【表觀遺傳蛋白修飾專題】詳解賴氨酸巴豆醯化研究進展
    巴豆醯化發現之初就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短短5年時間,巴豆醯化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長足發展,下面,小編就帶各位梳理下近些年巴豆醯化研究的熱點發現。  新研究首次報導了新型蛋白質琥珀醯化修飾後發現的又一種新型的蛋白質修飾方式----賴氨酸巴豆醯化修飾,並闡述了其生物學功能。證明該修飾能與活性轉錄啟動區域和增強子密切作用,並與減數分裂後期精子細胞中性染色體的活性基因密切相關。這些研究發現對於深入了解蛋白的多項生物功能,以及蛋白翻譯後修飾對於蛋白功能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組蛋白乙醯轉移酶活性調節的新機制
    該工作通過解析真菌特有的組蛋白乙醯轉移酶Rtt109與活性調節因子Asf1以及底物H3-H4複合物的晶體結構,結合生化和遺傳學實驗,首次揭示組蛋白伴侶調節組蛋白修飾酶活性的分子機理。這是染色質領域第一個組蛋白修飾酶與完整底物複合體的結構。  核小體是真核生物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元,由約146bp的DNA纏繞在核心組蛋白八聚體而形成的。
  • 辯論之外的故事:新型組蛋白修飾與表觀遺傳調控(一)
    從現在的基礎來看,固然可以找到更多的轉錄因子起主導作用的例子,但是隨著表觀遺傳研究的不斷開展,則可能會湧現出更多的表觀遺傳起重要作用的例子。  "表觀遺傳調控的分子本質是修飾依賴的識別和催化",李海濤教授說。實際上,近年來隨著高分辨質譜分析技術和生化實驗手段的綜合運用,除了傳統上的組蛋白乙醯化和甲基化,陸續發現近十幾種新型組蛋白修飾類型,大大拓展了對組蛋白表觀遺傳的認識。
  • JMC|人工智慧技術發現高效p300/CBP組蛋白乙醯轉移酶抑制劑
    引言上海藥物研究所通過深度學習技術發現p300/CBP組蛋白乙醯轉移酶先導化合物,然後通過結構改造發現活性最強的抑制劑。先睹為快靶點p300/CBP組蛋白乙醯轉移酶模型訓練庫ChEMBL 資料庫(~200000個小分子
  • 飲酒竟會改變大腦組蛋白乙醯化,擾亂基因表達,導致喝酒根本停不下來
    這不,兩年前的BMJ上,就有研究證明了,即使「適度」飲酒也會對認知功能造成損傷[1]。 近日,賓夕法尼亞大學的P. Mews、G. Egervari和S. L. Berger研究發現,酒精代謝產生的乙酸,會進入大腦,乙醯化前額葉和海馬區細胞的組蛋白,改變神經細胞表觀遺傳,形成酒癮。這一研究發表在Nature上[2]。
  • 李小玲組發現組蛋白巴豆醯化促進人類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分化
    糖酵解產生的乙醯輔酶A已知能提高H3K27ac 和H3K9ac 水平,從而促進維持幹細胞多能性(pluripotency)的基因表達【4】。然而氧化磷酸化對中內胚層的分化有沒有直接的影響目前並不清楚。組蛋白巴豆醯化(crotonylation,Kcr)是近年來由質譜發現的一種新的組蛋白修飾。
  • Toll樣受體信號重塑巨噬細胞代謝並促進組蛋白乙醯化
    Toll樣受體信號重塑巨噬細胞代謝並促進組蛋白乙醯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9 14:23:09 德國波恩大學Eicke Latz課題組近日發現Toll樣受體(TLR)信號重塑巨噬細胞代謝,並通過ATP
  • 酒精代謝促進大腦組蛋白乙醯化
    酒精代謝促進大腦組蛋白乙醯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1:00:11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S. L. Berger和G. Egervari等研究人員發現酒精代謝促進大腦組蛋白乙醯化。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利用去乙醯化酶抑制劑阻斷乙醯化的下調,抑制神經細胞的產生而使全能性基因維持高表達狀態;而在神經命運決定階段利用去乙醯化酶抑制劑上調組蛋白乙醯化,則促進神經幹細胞的產生。這些結果提示H3K9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多能性維持和神經命運決定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 矛與盾之爭---病原菌通過抑制組蛋白乙醯化而調控宿主先天免疫反應
    最近,中國科學家在Current Biology上發表關於大豆疫黴菌致病的分子機理的研究成果。這項工作由南京農業大學王源超和董莎萌課題組合作完成,他們發現大豆疫黴菌入侵大豆後,釋放的效應子PsAvh23和乙醯化酶複合體SAGA的ADA2亞基結合後,通過幹擾GCN5催化亞基乙醯化組蛋白H3K9而抑制抗病基因的表達,最終導致大豆被該菌感染。
  • 研究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細菌染色體分離的調控機制
    enhances ParB–DNA interactions affecting chromosome segregation in Streptomyces coelicolor",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和蛋白質組學等方法,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天藍色鏈黴菌染色體分離的分子調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