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玲組發現組蛋白巴豆醯化促進人類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分化

2021-01-15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兮

細胞代謝不僅僅提供細胞生長所需的能量和物質,還產生許多代謝中間產物來修飾組蛋白,從而影響細胞的表觀遺傳和基因表達【1,2】。因此,細胞的代謝狀態和細胞的功能及命運息息相關。研究特定生物過程中代謝的變化及其作用機理因而能為我們提供幹預這一過程的分子機理。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胚胎幹細胞先分化為內、中、外三個胚層,然後這三個胚層再發育為全身各個器官和組織。代謝上,胚胎幹細胞和外胚層依賴於糖酵解,而中內胚層則轉而依賴於氧化磷酸化【3】。糖酵解產生的乙醯輔酶A已知能提高H3K27ac 和H3K9ac 水平,從而促進維持幹細胞多能性(pluripotency)的基因表達【4】。然而氧化磷酸化對中內胚層的分化有沒有直接的影響目前並不清楚。

組蛋白巴豆醯化(crotonylation,Kcr)是近年來由質譜發現的一種新的組蛋白修飾。和組蛋白乙醯化(Kac)一樣,Kcr也促進基因表達,然而它在體內到底有什麼生理功能一直未知 【5-8】。巴豆醯輔酶A是組蛋白巴豆醯化的底物。它可以由短鏈脂肪酸中的巴豆酸加輔酶A 而來,也可以由賴氨酸,色氨酸的分解產物和丁酸(一種4碳的脂肪酸)氧化降解產生(圖1)。

圖1 巴豆醯輔酶A的代謝生成途徑

2021年1月14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NIEHS)李小玲(Xiaoling Li)研究組,聯合該所生物信息學組的徐肖江(Xiaojiang Xu)和李建良(Jian-Liang Li)博士, 以及芝加哥大學的趙英明(Yingming Zhao)和Temple University的Nathaniel Snyder教授等,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Histone crotonylation promotes mesoendodermal commitment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究論文。該文通過一系列高通量測序分析,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單細胞測序分析,以及分子、細胞和小鼠實驗,揭示了短鏈脂肪酸代謝所產生的中間產物巴豆醯輔酶A能夠修飾組蛋白,進而促進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分化。該研究為代謝調節細胞分化提供了新的分子機制。

在誘導人類胚胎幹細胞分化成三個胚層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三個產生巴豆醯輔酶A的酶在分化的中內胚層細胞中表達增加。這三個酶中,ACSS2催化給巴豆酸加上輔酶A,而ACADS和ACOX3則分別是在線粒體和過氧化物酶體中催化脂肪酸氧化降解的酶。以誘導幹細胞分化為內胚層細胞為例,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ChIP-seq分析發現組蛋白Kcr在內胚層基因的啟動子和/或增強子上顯著富集,且其富集程度和基因表達正相關。而分別敲除這三個酶降低了組蛋白Kcr的水平,且抑制內胚層細胞的分化但同時促進了外胚層的分化。更重要的是,給細胞孵育巴豆酸不僅能促進野生型幹細胞分化成內胚層細胞,而且能夠完全補救因ACADS/ACOX3敲除而引起的Kcr水平的降低及向內胚層分化的缺陷,證明脂肪酸代謝產生的巴豆醯輔酶A是內胚層細胞分化必須的。在進一步採用在細胞培養中通過胺基酸進行穩定同位素標記(SILAC)的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個只在分化的內胚層細胞才有的組蛋白巴豆醯化的位點,而把這兩個位點分別突變則抑制了內胚層細胞的分化,有力地證明了組蛋白巴豆醯化是內胚層分化所必須的。

圖2 組蛋白的巴豆醯化促進胚胎幹細胞的中內胚層分化

此項由NIH領導的研究首次揭示了脂肪酸代謝可以通過產生的代謝中間產物來修飾組蛋白,從而調節基因表達及決定細胞命運,同時也首次揭示了組蛋白巴豆醯化在體內的生理意義(圖2)。該研究同時發現了巴豆酸可以作為營養添加劑來促進體外中內胚層細胞的分化,從而優化了中內胚層細胞體外分化的條件。這將有力地推動有關中內胚層細胞分化的研究及其在幹細胞療法中的應用。

該項研究是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芝加哥大學, Temple University等機構合作完成。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的代謝基因環境研究組的李小玲資深研究員為高級作者和主通訊作者,該組的research fellow方禕(Yi Fang)是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stem.2020.12.009

參考文獻

1. Folmes,C.D., et al., Somatic oxidativebioenergetics transitions into pluripotency-dependent glycolysis to facilitatenuclear reprogramming. Cell Metab, 2011. 14(2): p. 264-71.

2. Carey, B.W., et al., Intracellular alpha-ketoglutarate maintainsthe pluripotency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Nature, 2015. 518(7539): p. 413-6.

3. Cliff, T.S., et al., MYC Controls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Fate Decisions through Regulation of Metabolic Flux. Cell Stem Cell, 2017. 21(4): p. 502-516 e9.

4. Moussaieff, A., et al., Glycolysis-mediated changes in acetyl-CoAand histone acetylation control the early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nic stemcells. Cell Metab, 2015. 21(3):p. 392-402.

5. Tan, M.,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67 histone marks and histone lysine crotonylation asa new type of histone modification. Cell, 2011. 146(6): p. 1016-28.

6. Sabari, B.R., et al., Intracellular crotonyl-CoA stimulatestranscription through p300-catalyzed histone crotonylation. Mol Cell, 2015.58(2): p. 203-15.

7. Rousseaux, S. and S. Khochbin, Histone Acylation beyond Acetylation: TerraIncognita in Chromatin Biology. CellJ, 2015. 17(1): p. 1-6.

8. Sabari, B.R., et al., Metabolic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through histone acylations. Nat Rev Mol Cell Biol, 2017. 18(2): p. 90-101.

相關焦點

  • 清華李海濤組在《Nat Chem Biol》報導巴豆醯化最新閱讀器
    )的研究論文,發現雙PHD鋅指(DPF)結構域具有特異識別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的分子功能。近年來,眾多新型組蛋白修飾被不斷發現,其中一大類是組蛋白賴氨酸醯基化修飾,如乙醯化(ac)、丙醯化(pr)、丁醯化(bu),和巴豆醯化(cr)等。其中組蛋白巴豆醯化是一類從酵母到人類都保守存在的修飾密碼,與活躍轉錄和基因激活密切相關,調控著基因表達及配子成熟等生物學過程。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兩篇文章通過對表觀調控因子AF9和YEATS2的結構與功能研究,首次發現YEATS結構域是一類偏好性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閱讀器,並闡明了該結構域通過特異讀取組蛋白巴豆醯化密碼促進基因轉錄的分子細胞機制。組蛋白翻譯後修飾是一類重要的表觀遺傳調控事件,被認為構成一類「組蛋白密碼」,控制著染色質層面的遺傳信息解讀。近年來,受惠於質譜、修飾特異抗體等技術發展,眾多新型組蛋白修飾被不斷發現。
  • 「精」亦求精——巴豆醯輔酶A水合酶CDYL調控組蛋白巴豆醯化而影響...
    為了驗證這個假設,研究者分別使用WB和質譜兩種方法檢測CDYL knockdown前後的HeLa細胞系的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水平。在質譜檢測的層面,結合了高特異性的抗體富集和高分辨質譜分析,檢測到了36個巴豆醯化修飾位點,其中8個位點在CDYL-KO的細胞中顯著上調,並且這些上調位點主要分布於組蛋白的N端,這些位點的巴豆醯化可能對組蛋白的結合和聚集狀態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圖2)。
  • 冉冉升起的新星:非組蛋白的巴豆醯化修飾及其調控
    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團隊首次鑑定到八種新的賴氨酸醯化修飾:丙醯化、巴豆醯化、琥珀醯化、丁醯化、丙二醯化、戊二醯化、二羥基異丁醯化和三羥基丁醯化 (圖 1)。這些醯化修飾多發生在組蛋白上,其中很多和基因表達的調控有關,因此引發研究人員的極大興趣,推動了表觀遺傳學領域的研究。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有些醯化修飾並不局限於發生在組蛋白上:琥珀醯化修飾同樣也可以發生在非組蛋白,如線粒體內中三羧酸循環中的代謝酶。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然而在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和神經命運決定過程中,組蛋白(K3K9)乙醯化作為基因開放表達的分子標記,如何參與細胞的神經命運決定目前仍不清楚。利用去乙醯化酶抑制劑阻斷乙醯化的下調,抑制神經細胞的產生而使全能性基因維持高表達狀態;而在神經命運決定階段利用去乙醯化酶抑制劑上調組蛋白乙醯化,則促進神經幹細胞的產生。這些結果提示H3K9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多能性維持和神經命運決定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 基因頭條 | 最大規模巴豆醯化修飾組學揭示其在DNA損傷修復中重要...
    科研進展 1、最大規模巴豆醯化修飾組學分析揭示其在DNA損傷修復中的重要作用 巴豆醯化在生殖發育、腫瘤發生、轉錄調控、抗逆脅迫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 【開門大吉之 Nature Chem Biol】賴氨酸巴豆醯化 新型閱讀器...
    組蛋白修飾是表觀遺傳調控基本機制之一,被認為構成一類「組蛋白密碼」,調控著遺傳信息在染色質層面的解讀,在基因表達和細胞命運決定等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眾多新型組蛋白修飾被不斷發現,其中一大類是組蛋白賴氨酸醯基化修飾,如乙醯化(ac)、丙醯化(pr)、丁醯化(bu),和巴豆醯化(cr)等。
  • 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全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組學研究項目單一來源採購公告
    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全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組學研究項目單一來源採購公告甘肅中金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受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的委託,對「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全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組學研究項目」以單一來源的方式進行採購。4、項目預算:36.8萬元;5、實施單一來源採購的簡要理由及擬定供應商信息:(1)實施單一來源採購的簡要理由:本項目擬從巴豆醯化影響肝纖維化發生發展的角度開展幹細胞的護肝分子機制研究,經了解杭州景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擁有巴豆醯化泛抗體和修飾檢測服務的公司。
  • 復旦團隊合作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3月13日(當地時間),研究成果以《Bach1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並抑制幹細胞向中胚層和內胚層的分化》(「Bach1 Regulates S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種關鍵的轉錄因子Bach1(BTB and CNC homology 1)在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的重要作用及作用機制。研究結果對理解幹細胞維持自身特性、胚胎發育早期階段中胚層和內胚胎的形成過程具有重要啟示,可能為開發幹細胞治療人類疾病的新療法提供新思路。
  • 復旦大學研究團隊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3月13日,研究成果以《Bach1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並抑制幹細胞向中胚層和內胚層的分化》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種關鍵的轉錄因子Bach1在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的重要作用及作用機制,可能為開發幹細胞治療人類疾病的新療法提供新思路。
  • 楊黃恬組揭示TRF3特異性調節人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命運作用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轉錄因子(TATA-box-binding protein-related factor 3,TRF3)在人胚胎幹細胞(hESCs)向中內胚層分化過程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發現進一步加深了對人中內胚層發育機制的了解,對理解人中內胚層發育調節網絡有重要意義。
  • 生命科學學院徐成冉課題組解析哺乳動物早期內胚層特化和軸向形成...
    了解內胚層的時空發育路徑,不僅對於揭示內胚層來源器官的譜系發生和分子調控機制至關重要,也對利用人多能性幹細胞定向分化,構建各類內胚層來源的器官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依此在三維水平上確定了小鼠內胚層的軸向,揭示了各個軸向特異的調控因子和細胞信號。該研究發現Hedgehog通路富集在內胚層前段背側,在內胚層組織體外培養時抑制Hedgehog信號通路會促進細胞向腹側細胞狀態轉變。
  • Cell Stem Cell | 蘇大張文勝組揭示小鼠胚胎幹細胞三胚層分化調控機制
    該研究結果揭示了小鼠胚胎幹細胞ESC分化期間特定BAF和PRC2亞基的不同機製作用。BAF複合物已被證明對哺乳動物植入前後的發育至關重要,並且在控制胚胎幹細胞的自我更新和多能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在胚胎幹細胞和早期胚胎中僅研究了少量BAF複合物亞基的功能,以及BAF複合物如何機械控制細胞命運決定尚不清楚。
  • 中國學者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Bach1維持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並抑制幹細胞向中胚層和內胚層分化的機製圖。校方提供中新網上海3月14日電 (記者 陳靜)復旦大學14日披露,該校基礎醫學院孟丹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張書寧副主任醫師合作,揭示了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 中科院廣州生物院發現PRC2複合物在人胚胎幹細胞命運決定中的重要...
    中科院廣州生物院發現PRC2複合物在人胚胎幹細胞命運決定中的重要作用
  • 科學家分離出人類胚胎中胚層祖細胞
    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絡版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布羅德幹細胞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描述了一個標誌人類胚胎幹細胞分化最初階段的細胞群,這些細胞由此將進入一個發育路徑,並最終形成血液、心肌、血管和骨骼等。
  • 科學家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奧秘
    (蛋白質)「Bach1」在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結果對理解幹細胞維持自身特性、胚胎發育早期的形成具有重要啟示,可能為開發幹細胞治療人類疾病的新療法提供新思路。因此,研究幹細胞如何維持多能性,如何向中胚層分化是亟需解決的科學問題,對人類疾病的再生醫學治療具有重大意義。 為解決這一難題,研究人員在前期研究、篩選中發現了一個新的可調控血管新生的關鍵轉錄因子Bach1,並證實了Bach1在抑制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血管新生方面的新作用和新機制。Bach1基因全身缺失可引起小鼠亞致死,但在人胚胎幹細胞中Bach1蛋白的表達和功能不清楚。
  • 清華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發文報導組蛋白巴豆醯化新閱讀器
    組蛋白修飾是表觀遺傳調控基本機制之一,被認為構成一類「組蛋白密碼」,調控著遺傳信息在染色質層面的解讀,在基因表達和細胞命運決定等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眾多新型組蛋白修飾被不斷發現,其中一大類是組蛋白賴氨酸醯基化修飾,如乙醯化(ac)、丙醯化(pr)、丁醯化(bu),和巴豆醯化(cr)等。
  • PNAS:科學家分離出人類胚胎中胚層祖細胞
    此項發現或將幫助科學家們創建出可用於再生醫學的更好、更安全的組織,也將允許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可成為身體內任何細胞的多能幹細胞與那些失去了多能性、正在變成特定組織細胞的細胞之間的差異。 在早期發育階段,人類胚胎幹細胞遵循3個不同的發育路徑來形成最初的生殖細胞層:中胚層,外胚層和內胚層。這3個胚層細胞接下來會變成各種人體組織。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
    據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網站消息,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瑩璞/徐家偉課題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頡偉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染色質獨特的親本到合子表觀基因組的轉換模式,提出「Epigenome rebooting(表觀基因組重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