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團隊Natrue子刊發文:靶向作用於賴氨酸去乙醯化酶修飾為心...

2020-11-30 健康界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葛均波院士團隊在Natrue子刊發文指出了心血管病治療的新思路:靶向作用於賴氨酸去乙醯化酶修飾。

葛均波等表示,未來的研究重點應放在組織特異性去乙醯化酶抑制劑的設計或尋找組織特異性病理靶標上。

據悉,大量研究顯示,賴氨酸乙醯化修飾與心血管病、癌症等關係密切。賴氨酸乙醯化修飾是一種可逆的蛋白翻譯後修飾,由賴氨酸乙醯基轉移酶(KATs)催化,由賴氨酸去乙醯化酶(KDACs)去修飾。

KATs和KDACs通過組蛋白乙醯化調控基因表達。

其中,KATs分A、B兩型;

KDACs分為I類、II類(細分為IIa和IIb類),III類(sirtuins,其中只有SIRT1,SIRT2和SIRT3具有強去乙醯化酶活力)和IV類HDACs四類。

對於高血壓而言,相關血管內皮細胞的研究發現,組蛋白的乙醯化水平與肌細胞增強因子2下遊基因的表達和內皮素-1的表達相關聯,進而影響到高血壓的發生。

去乙醯化酶HDAC3通過去乙醯化作用增強鹽皮質激素受體的轉錄活性,促進高血壓的發展。而去乙醯化酶

SIRT3通過調控線粒體蛋白的活力,SIRT1調控eNOS的活力,對高血壓的發展起到保護作用。推測去乙醯化酶

HDAC3,SIRT1和SIRT3可能是高血壓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潛在靶標。

在心衰的心肌重構過程中,HDAC4、HDAC5和HDAC9通過抑制肥大相關轉錄因子,抑制心肌肥大,SIRT1、SIRT2、SIRT3也對心肌肥大起到抑制作用,其中SIRT3主要通過調控線粒體功能抑制心肌肥大和抑制

SMAD信號通路抑制心肌纖維化。

與此同時,研究發現某些類型的HDAC可以促進病理的心肌增生,損害心臟功能。據此,去乙醯化酶的抑制劑和激動劑可能對心臟病理重構具有保護作用。

心梗患者經過血管再開通治療後,易引發一過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對心肌細胞造成額外的損傷。研究發現,HDAC6可加重缺血再灌注損傷,而位於心肌細胞線粒體中的HDAC1同樣對缺血再灌注損傷具有促進作用。

相反,SIRT1、SIRT3和SIR-T7通過保護線粒體功能或抑制凋亡通路,而緩解缺血再灌注損傷引發的心肌細胞死亡。

因此,HDAC6和線粒體中HDAC1的抑制劑將是減輕術後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潛在藥物,而Sirtuin家族的激動劑同樣有助於心梗術後的恢復。

除乙醯化外,賴氨酸殘基上還可發生不同類型的醯基化修飾。近年來的研究還現,心血管病或心血管病風險因素與賴氨酸醯基化修飾水平具有顯著相關性。

高水平的組蛋白賴氨酸丙醯化、丁醯化和巴豆醯化與肥胖相關,高水平的賴氨酸丙醯化與糖尿病相關,高水平的賴氨酸琥珀醯化與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關。去乙醯化酶SIRT1、SIRT2和SIRT3、SIRT5和HDAC3可能是幹預這些風險因素和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特異靶點。

這些均提示抑制促進疾病發生、促進疾病恢復的過程,可實現心血管疾病分子層面的控制。

據介紹,目前用於治療癌症的去乙醯化酶抑制劑常與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有關,從而限制了使用。

Isoform-selective去乙醯化酶抑制劑對心血管疾病治療可能將更安全和有效,如HDAC3抑制劑治療高血壓,HDAC6抑制劑治療房顫和緩解缺血再灌注損傷。

與其他去乙醯化酶不同,sirtuin家族的SIRT1,SIRT2,SIRT3和SIRT5可以抑制心血管疾病的進程。因此,sirtuin激動劑如白藜蘆醇(SIRT1激動劑)、SRT2104(SIRT1激動劑)和煙醯胺核糖(泛sirtuin激動劑)是心血管疾病治療的潛在藥物。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白藜蘆醇和煙醯胺核糖對外周動脈疾病、白藜蘆醇對擴張型心肌病治療的臨床III期實驗正在進行,水飛薊賓(SIRT3激動劑)對高血壓患者的臨床IV期實驗2018年已完成,說明sirtuin激動劑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比現有的去乙醯化酶抑制劑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更加有說服力,並有可能對多類型心血管疾病都存在治療的臨床價值。

來源:

[1] Li P, Ge J, LiH. Lysine acetyltransferases and lysine deacetylases as target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at Rev Cardiol. 2019 Jul 26.

[2]科學網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細菌染色體分離的調控機制
    賴氨酸乙醯化通過改變賴氨酸殘基的大小和電荷,影響蛋白質結構,進而調控蛋白的酶活性、DNA結合力、穩定性以及細胞亞定位。細胞內蛋白的乙醯化水平主要由乙醯基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調控。  細菌染色體的分離過程調控機制長期以來並不清楚,已知由ParA、ParB蛋白和染色體類著絲粒parS組成的染色體分離複合物在染色體分離起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
  • 研究發現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對細菌染色體分離的調控機制
    賴氨酸乙醯化通過改變賴氨酸殘基的大小和電荷,影響蛋白質結構,進而調控蛋白的酶活性、DNA結合力、穩定性以及細胞亞定位。細胞內蛋白的乙醯化水平主要由乙醯基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調控。細菌染色體的分離過程調控機制長期以來並不清楚,已知由ParA、ParB蛋白和染色體類著絲粒parS組成的染色體分離複合物在染色體分離起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
  • 線粒體乙醯化:蛋白組學,sirtuins去乙醯化酶, 以及對代謝和疾病的影響
    賴氨酸乙醯化是第一個被定義的組蛋白殘基的修飾。組蛋白乙醯化修飾同時受組蛋白乙醯基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的調控。在過去的20年中,蛋白乙醯化修飾範圍已經從組蛋白擴展到亞細胞結構及細胞各項生命活動中的蛋白。SIRT3是NAD+依賴的去乙醯化酶,以乙醯輔酶A合成酶2為靶點。早期的研究發現SIRT3缺失的小鼠線粒體蛋白乙醯化顯著增加,說明SIRT3是主要的線粒體蛋白去乙醯化酶。而SIRT4或SIRT5缺失的小鼠則沒有出現明顯的線粒體蛋白乙醯化的增加,說明SIRT4或SIRT5僅調控一部分蛋白的乙醯化修飾。SIRT4是目前所知最少酶活性的線粒體sirtuins。
  • MCB:蛋白質組學中心賴氨酸琥珀醯修飾獲新進展
    蛋白翻譯後修飾對蛋白的結構和功能起著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賴氨酸琥珀醯化是上海藥物所和芝加哥大學共同合作在原核和真核細胞中最新發現的蛋白翻譯後修飾通路。研究團隊開創性地對哺乳動物細胞中的去乙醯化修飾酶Sirt5調控的琥珀醯化修飾底物進行了系統的蛋白質組學研究,發現了琥珀醯化修飾對能量代謝中的關鍵酶的調控作用,文章相繼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和Molecular Cell上。但在原核生物中,控制該修飾的琥珀醯化底物及調節酶仍然未知,成為該修飾在原核生物研究的障礙。
  • 清華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表觀遺傳調控具體機制涉及組蛋白修飾、組蛋白變體、DNA 甲基化、非編碼RNA,及染色質重塑等。其中組蛋白翻譯後修飾,被認為構成一類超越基因序列的「組蛋白密碼」,控制著遺傳信息的組織層次及其在染色質層面的解讀。組蛋白賴氨酸乙醯化是研究最早的一類組蛋白修飾。表觀遺傳學的興起就是源於1996年組蛋白乙醯化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轉錄調控功能的發現。
  • Mol Cell:上海藥物所合作賴氨酸琥珀醯修飾通路研究獲進展
    蛋白翻譯後修飾對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起著關鍵作用,是細胞精細調節生理活動的關鍵之一。因而,蛋白翻譯後修飾通路研究是目前新藥研發的重要熱點之一。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化學蛋白質組學研究中心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密西根大學合作研究,首次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對去乙醯化調控酶Sirt5調控的琥珀醯底物進行了系統的蛋白質組學研究,在779個蛋白上鑑定出2500多個琥珀醯位點。
  • 南京大學首席科學家Cell子刊揭示表觀遺傳修飾酶的新功能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是一類蛋白酶,對染色體的結構修飾和基因表達調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般情況下,組蛋白的乙醯化有利於DNA與組蛋白八聚體的解離,核小體結構鬆弛,從而使各種轉錄因子和協同轉錄因子能與DNA結合位點特異性結合,激活基因的轉錄。
  •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表觀遺傳調控具體機制涉及組蛋白修飾、組蛋白變體、DNA 甲基化、非編碼RNA,及染色質重塑等。其中組蛋白翻譯後修飾,被認為構成一類超越基因序列的「組蛋白密碼」,控制著遺傳信息的組織層次及其在染色質層面的解讀。組蛋白賴氨酸乙醯化是研究最早的一類組蛋白修飾。表觀遺傳學的興起就是源於1996年組蛋白乙醯化轉移酶和去乙醯化酶轉錄調控功能的發現。
  • 代謝物在蛋白質修飾組學及細胞生長信號中的調控作用
    同時,文章也為細胞代謝調節細胞信號、轉錄及生長提供了許多直接證據。 這可能是因為在線粒體酸性環境下,賴氨酸易與acetyl-CoA硫酯鍵(thioesterbond)發生親核加成反應(非酶促反應)。與修飾過程不同的是,代謝物修飾蛋白質則必須依賴酶功能,其中,HDACs和SIRT是負責去乙醯化作用的酶[2]。實際上,無論是乙醯基轉移酶亦或是去乙醯化酶,都能調控除乙醯化修飾之外的PTMs。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反應和壽命 2020-09-21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表觀遺傳蛋白修飾專題】詳解賴氨酸巴豆醯化研究進展
    隨著人們對蛋白質功能和生物學機制研究的逐步深入,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比如磷酸化、乙醯化、泛素化、琥珀醯化等翻譯後修飾是真核細胞生物調節蛋白質發揮生物學功能的重要方式,對發育、代謝、疾病等眾多生理過程均起到關鍵的調控作用。
  • 基礎醫學院張宏權教授團隊非組蛋白新修飾研究成果在
    2017年4月21日,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張宏權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題為「Global profiling of crotonylation on non-histone proteins」的論文。論文通訊作者為張宏權教授,其博士研究生許煒智、萬軍虎為共同第一作者。
  • 冉冉升起的新星:非組蛋白的巴豆醯化修飾及其調控
    圖 1 八種新型賴氨酸醯化修飾內 容:廖魯劍教授團隊以HeLa細胞為材料,利用景傑公司開發的高特異性賴氨酸巴豆醯化泛抗體富集作者發現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1也被巴豆醯化修飾,並且該修飾抑制其去乙醯化的活性(圖 3)。
  •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的抗纖維化作用
    核心組蛋白的N端尾部可以通過各種修飾與DNA及其他蛋白發生作用,調整核小體以及染色質結構,從而使被抑制的基因重新恢復活性。組蛋白乙醯化/去乙醯化修飾是基因轉錄調控的關鍵機制之一,這種修飾作用分別由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和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s)調控。HAT促使染色體的解聚,激活轉錄;而HDACs則封閉DNA,抑制轉錄過程。
  • Genes & Development:中科院科學家在白藜蘆醇促進去乙醯化酶SIRT1...
    月29日訊 /生物谷BIOON/ --2015年6月15日,美國Genes & Development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許瑞明研究組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allosteric, substrate-dependent stimulation of SIRT1 activity by resveratrol"的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他們關於白藜蘆醇促進去乙醯化酶
  • 圖解表觀遺傳學 | 組蛋白修飾
    相反,賴氨酸甲基化似乎是基因表達調控中一種較為穩定的標記。例如,這些組蛋白修飾也可以共同作用來完成調控,比如,H3K9ac也與H3K14ac和H3K4me3高度共存共同作為活性基因啟動子的標誌。組蛋白乙醯化主要與基因激活有關,組蛋白乙醯化主要發生在H3、H4的N端比較保守的賴氨酸位置上,是由組蛋白乙醯轉移酶和組蛋白去乙醯化酶協調進行。特定基因區域的組蛋白乙醯化和去乙醯化是以一種非隨機的、位置特異的方式進行。
  • 藍細菌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研究獲進展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在一個或幾個胺基酸殘基上加上化學修飾基團而改變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參與蛋白質的活性狀態、定位、摺疊以及蛋白質-蛋白質間相互作用。賴氨酸甲基化是常見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類型之一,其調控機制複雜,在生命調控過程中的地位較為重要,尤其在真核生物中的組蛋白上發生的甲基化修飾,對異染色質形成、基因印記和轉錄過程有重要的調控作用。
  • 亮點|增強子功能研究新利器:增強子靶向表觀基因組編輯技術
    責編 | 酶美哺乳動物的基因表達調控依賴於順式作用元件(啟動子、增強子和沉默子等)和相關的反式作用因子(主要是指轉錄因子)之間的協作,我們目前對於反式作用因子了解頗多,然而由於現有技術的局限,對順式作用元件的結構,功能及調控還知之甚少
  • 水生所藍細菌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研究獲進展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在一個或幾個胺基酸殘基上加上化學修飾基團而改變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參與蛋白質的活性狀態、定位、摺疊以及蛋白質-蛋白質間相互作用。賴氨酸甲基化是常見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類型之一,其調控機制複雜,在生命調控過程中的地位較為重要,尤其在真核生物中的組蛋白上發生的甲基化修飾,對異染色質形成、基因印記和轉錄過程有重要的調控作用。目前在真核生物中已報導多種能夠催化關鍵細胞因子發生賴氨酸甲基化的修飾酶,並對各種關鍵通路進行精確的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