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學在美國引爭議

2021-01-09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自本世紀初誕生以來,合成生物學就因其利弊相兼而引起廣泛爭議。據美國9日公布的一項最新民意調查,雖然美國多數民眾支持合成生物學,但也有不少人要求禁止這一學科。

  合成生物學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門學科,與傳統生物學通過解剖生命體以研究其內在構造不同,合成生物學從最基本的生命要素開始研究,目的是建立人工生物體系。換句話說,這門學科是設計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生物或對現有生物進行改造。

  由美國彼得·哈特研究協會和伍德羅·威爾遜中心共同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三分之二被調查者認為,應該繼續推動合成生物學的研究,但三分之一的人要求禁止這一學科,起碼不要在不了解其可能引起的不良後果時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在對合成生物學心存疑慮者中,27%的人擔心恐怖組織會利用研究成果發展生物武器;25%的人擔心合成生物學產生的人造生命會破壞倫理道德;23%的人擔心這些研究會對人們健康產生負面影響;13%的人擔心環境會因此受到破壞。

  調查還發現,一半以上的被調查者希望美國政府制定嚴格措施,以規範合成生物學研究。只有36%的人認為,有關行業可和政府在自願的基礎上共同制定規則。伍德羅·威爾遜中心科技研究創新部主任大衛·雷傑斯基說,這次民調提供的重要信息是,多數美國民眾不相信從事合成生物學研究的行業會自我約束。

  今年5月,被稱為美國「科學怪人」的克雷格·文特爾在《科學》雜誌上公布報告,稱他成功地將人工合成的染色體植入了細菌體內,創造出歷史上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這項研究成果使合成生物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合成生物學研究的支持者認為,這一學科的成果將在開發清潔燃料、新疫苗及廉價藥品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但反對者認為,人工合成的生物系統一旦逃逸到自然界,可能會引發生態災難,而且恐怖分子可能會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製造生物武器。

  歐巴馬政府已成立一個總統委員會,專門研究政府在鼓勵和規範合成生物學方面應發揮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圖)
    5月20日,《科學》雜誌上公布了文特爾的最新成果:他在實驗室中通過化學合成「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的DNA,並將其植入去除了遺傳物質的山羊支原體體內,創造出世界上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這個被命名為「辛西婭」(Synthia)的生物立即給公眾帶來了驚嘆、爭議和恐慌。  但在學術沙龍上,多位專家指出,媒體中廣為使用的「首次合成人工生命」之說,並不準確。
  • 合成生物學的發展與面臨的挑戰
    例如美國合成生物學企業Ginkgo Bioworks與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合作生產益生菌,幫助美國士兵在海外抵禦胃病。三是用於開發軍用新能源,如部隊可利用攜帶的少量合成生物體,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能源,從而極大提高部隊的機動性和作戰範圍。
  • 美國院士合成生物學實驗室落戶深圳先進院
    (左)介紹實驗室情況  9月27日,由國際合成生物學產業化先驅,美國工程院院士傑·基斯林(Jay D.該實驗室的成立,將促進中藥資源的合成生物學創新開發與商業化。  美國院士領銜 創新利用傳統中藥有效成分  樊建平在致辭中表示,基斯林院士對於青蒿素的研發,變革了中藥提取青蒿素的傳統手段,是全球合成生物學產業化的最重要案例。
  • 合成生物學:顛覆性生物科技?—新聞—科學網
    為了集中報導本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特組織出版了此合成生物學專刊。本專刊分3個欄目:科學意義、新技術新方法和應用領域,重點介紹了合成生物學的科學內涵、技術方法進步及合成生物學在醫學、藥物、農業、材料、環境和能源等領域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 合成生物學,基因組合成,生物製造,基因編輯 合成生物學是一個新興的科學技術領域。她的形成有一系列標誌性事件。
  • 合成生物學的倫理和治理問題
    1 合成生物學的概念  1.1 合成生物學的發展  2010年5月20日,美國生物技術家但合成生物學家到底能不能從無到有製造或創造生命這一有爭議的想法,在一些合成生物學家中似乎是揮之不去的。  1.2 合成生物學的特點  合成生物學到底是什麼?
  • 合成生物學領域前沿技術
    本文主要介紹合成生物學領域近五年國際上的新理論、新原理、新觀點、新方法、新成果、新技術,為科技管理人員了解國內外生命科學的前沿技術及發展趨勢提供決策諮詢,也為研究與開發人員提供綜合的參考信息。合成生物學的核心思想是在系統生物學的基礎上,借鑑工程學思想和現代生物學技術方法來設計和構建新的生物元件、網絡和體系,最終人工重構新型的生命體。
  • 把微生物變成「超級工廠」,合成生物學在深圳將如何發展?
    合成生物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通過改變微生物內部的代謝途徑使它們合成需要的產品,在產業上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科研圈記者 戚譯引有一個笑話說:「21 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因為學生物的轉行到各行各業。」但是在生物學領域裡,有一個分支正在不斷吸納著來自其他領域的人才,那就是合成生物學。
  • 合成生物學:一種兩用技術的機遇和挑戰
    例如美國合成生物學企業Ginkgo Bioworks與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合作生產益生菌,幫助美國士兵在海外抵禦胃病。三是用於開發軍用新能源,如部隊可利用攜帶的少量合成生物體,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能源,從而極大提高部隊的機動性和作戰範圍。合成生物學在商業和軍事領域的應用前景引起全球各國的高度關注和項目資助,以美英兩國尤為突出。
  • 砥礪前行,國內合成生物學的攀登之路
    在如此利好的前景下,國內的合成生物科研機構也紛紛展露鋒芒,展示驚人實力。相較於2002年美國就已開啟的DNA寡聚物合成基因組時代,我國在基因組設計合成領域起步較晚,在前期的病毒和原核生物基因組合成方面也鮮見中國科學家的聲音,彼時中國合成生物界在世界舞臺上短暫呈現出「靜默」的印象。
  • 合成生物學究竟潛藏著怎樣的價值導向?
    而合成生物學是在系統生物學的基礎上,結合工程學理念,採用基因合成、編輯、網絡調控等新技術,來「書寫」新的生命體,或者改變已有的生命體,這將使人類對生命本質的認識獲得質的提升,從而引領了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   作為21世紀生物學領域新興的一門學科,合成生物學是分子和細胞生物學、進化系統學、生物化學、信息學、數學、計算機和工程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產物。
  • 佩洛西2017年推文引爭議,曾發文稱美國大選「被挾持」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佩洛西2017年推文引爭議
  • 合成生物學第二個十年:2010–2020
    從一個人的成長比喻來說,2010年之後的合成生物學進入了青少年時期。可能與充滿煩惱和問題的「青春期」不同,合成生物學在過去十年蓬勃發展,並帶來了許多新技術和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成就。」2020年,合成生物學已經20歲了。我們在第一個十年看到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成果和許多充滿遠見的思考。但在合成生物學的第二個十年,也就是2010年至2020年,當初的一些炒作真正地被它的成就所取代了嗎?這十年似乎有一個很好的開始。回顧2010年,當年引起全世界關注的合成生物學事件是J.
  • 長篇綜述:合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
    介紹合成生物學的定義、相關概念、學科特點與現階段研究內容,並綜述最新研究進展,如基因調控開關、基因計數器、生物邏輯門元件、生物計算、人造生物圖案、可擦寫數據寄存器、電生物反應器「合成」生物燃料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並展望合成生物學的巨大發展前景。
  • 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研究現狀及未來發展策略
    當前,隨著基因組學、基因組編輯及合成技術、計算能力的快速發展,一個全新的合成生物學研究模式正在形成:一方面,可以設計並製造全新代謝、結構及調控模式,創製新生物學功能;另一方面,利用該模式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全新研究材料及視角,從而檢驗當前生命科學的基本理論及假設。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在這個多學科融合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
    合成生物學,能利用大腸桿菌生產大宗化工材料,擺脫石油原料的束縛;酵母菌生產青蒿酸和稀有人參皂苷,降低成本,促進新藥研發;工程菌不「誤傷」正常細胞,專一攻擊癌細胞;創製載有人工基因組的「人造細胞」,探究生命進化之路;利用DNA儲存數據信息並開發生物計算機……作為科學界的新生力量,合成生物學進展迅速,並已在化工、能源、材料、農業、醫藥、環境和健康等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 DeepMind破解蛋白質摺疊難題引爭議 正準備論文回應
    原標題:DeepMind破解蛋白質摺疊難題引爭議,正準備論文回應   當地時間11月30日,英國DeepMind
  • 2019年合成生物學年度進展回顧
    作者:孟凡康預計閱讀時間:15min合成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發展新方向代表之一,充滿著無限的發展活力。2019年合成生物學領域有很多重大的成果,這代表著我們對於生物的工程化改造和設計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 金斯瑞解讀|綠色的合成生物學
    上期Dr.G向大家解讀了合成生物學在藥物學中的應用,今天,讓我們把繼續目光投向對於人類來說最重要的一類生產活動吧,它就是農業。農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通過種植作物,我們可以生產出源源不斷的糧食、木材,藥物等。
  • 亮點文章|植物固氮細胞器的合成生物學研究
    合成生物學的原理和技術引入固氮生物學以後,誕生了固氮合成生物學的新興交叉學科
  • 「2018首屆國際合成生物學論壇—天然產物的微生物轉化」會議在...
    2018年9月19-21日,由南京工業大學歐陽平凱院士與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Jay Keasling教授共同發起、南京工業大學與楓楊生物研發(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