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中的中國合成生物科研圈
眾所周知,在生物製造技術方面,「合成生物技術」已經成為綠色生物製造產業發展的高速引擎,它不僅改變了傳統工業生產方式,減少了對自然資源的依賴,以更小的環境代價獲得了更高的經濟產出,同時也將進一步破解資源、能源、健康、環境、安全等重大難題。在如此利好的前景下,國內的合成生物科研機構也紛紛展露鋒芒,展示驚人實力。
相較於2002年美國就已開啟的DNA寡聚物合成基因組時代,我國在基因組設計合成領域起步較晚,在前期的病毒和原核生物基因組合成方面也鮮見中國科學家的聲音,彼時中國合成生物界在世界舞臺上短暫呈現出「靜默」的印象。隨著國內科研實力逐漸的展露鋒芒,如國內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浙江工業大學鄭裕國院士團隊,在假糖、酮糖類化合物生物合成、手性生物催化等領域重要成果的取得,我國合成生物學也開始慢慢走進全球的視野並被真正的認可。
2006年合成生物技術的研究被列入國家863計劃,2012年天津大學、清華大學與華大基因據此與美國聯合推動真核生物酵母人工基因組合成(Sc2.0)國際合作計劃,截至目前我國科學家已人工合成16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中的4條,佔據國際已完成總數量6條的66.7%,這使得我國已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不僅證明我國在該領域取得了一系列人工合成的突破性技術和碩果,更代表我國已進入國際合成生物技術領域第一梯隊,由「跟跑」階段進入「並跑」階段。而在「十三五」科技創新戰略規劃中,合成生物技術更被列為重點發展方向,到今年我國已在該領域初步建立起合成生物技術的創新體系,在部分核心關鍵技術上有重大突破,培育形成了相關合成生物技術產業,實現了由部分「並跑」向整體「並跑」、部分「領跑」的突破。
厚積薄發,國內科研鋒芒展露
儘管國外在合成生物學領域長期佔據業界高位,致使多種專業技術、特有設備的壟斷長期困擾國內合成生物學研究機構,但為了打破這種四面環壁,核心技術被壟斷的狀態,我國科研單位經過耐心磨礪,創新研究後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例如:發展多級模塊化和標準化基因組合成方法,實現由小分子核苷酸到活體真核染色體的定製精準合成;創建基因組缺陷靶點快速定位與精確修複方法,解決全合成基因組導致細胞失活的難題;建立基於多靶點片段共轉化的基因組精確修復技術和DNA大片段重複修復技術,首次實現人工基因組合成序列與設計序列的完全匹配等。在生物製造及相關產業應用方面,我國同樣取得了重大進展:創建和優化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人工細胞工廠,高效生產藥物和大宗化學品等;研究培養的人工微生物菌群定向激活稠油死井,並在中石油克拉瑪依、大慶等多個油田推廣應用;設計極端修復和抗逆系統,顯著提高植物對乾旱、鹽鹼及高寒等逆境的抗性……
在國家對合成生物研究規劃了諸多利好政策的大環境下,國內各類合成生物學研究應用機構勢如破竹,茁壯成長。2008年組建測序實驗室的擎科生物,以基因測序起步,堅持走純正民族科研路線,從一家小公司成長為諸多生物科研機構、教育院校、醫院的長期合作夥伴。如今擎科生物授權及申請受理專利共91項、另有軟體著作權27項,專利覆蓋了合成生物學中合成原材料、合成儀器、基因合成技術及相關合成自動化設備等領域。
並且擎科生物憑藉自主研發的CPG(可控微孔玻璃珠),為廣大合成生物學科研機構及廠商提供質量過硬的高性價比的引物合成載體,該載體作為螢光探針合成過程中的關鍵反應裝置,為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的生產也發揮了關鍵作用。目前,擎科生物已成長為國內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基因合成全產業鏈的尖端科技型企業,一舉打破海外公司對CPG的壟斷。
擎科生物:創新專業,帶領國產科研品牌破局
作為一家具備自主研發實力的生物科技公司,擎科生物總部設在北京,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業務矩陣覆蓋合成生物科學研究應用的相關領域(分子生物學試劑 | Sanger測序 | 引物合成 | 基因合成 | DNA/RNA合成儀 | DNA/RNA合成原料 | 項目服務平臺),相關服務以及產品已通過CNAS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成長為國內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基因合成全產業鏈的尖端科技型企業,並且致力於為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科研人員及企事業單位提供高質量、本地化的生物技術服務和產品,專注於自身所長、堅持自主創新和智能服務,在相關領域加速生物科技的普及和落地,推進建設良好的產業生態,持續推動技術創新和應用轉化。
擎科生物為全球的高校、科研機構、醫院與相關企業提供可靠的科研支持。截止到2020年10月,擎科生物客戶服務網絡已覆蓋全國並逐步延伸到美國、韓國等海外國家,總服務客戶超過12萬,支持客戶在相關研究領域發表期刊總影響因子達到10072.138。
以現在起始未來,擎科生物將肩負推動生物科技發展,讓世界更美好的使命,在成為安全智能、生命科學領航者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參考資料來源於網絡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