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即獲億元級融資,國內合成生物學領域出現新頭部玩家

2020-09-25 生輝SciPhi

「未來 10-20 年,4 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將由合成生物主導。」

2020 年 6 月,麥肯錫在《生物革命:創新將改變經濟、社會和我們的生活》報告中,用這句話總結合成生物產業的未來價值。

三個月後的 9 月初,一家合成生物技術平臺初創公司,恩和生物 Bota Biosciences(以下簡稱「Bota Bio」),宣布完成 1500 萬美元 A 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經緯中國領投,夏爾巴投資、BV 百度風投等機構跟投。

Bota Bio 成立於 2019 年,執行長是哈佛 - 麻省理工學院醫學工程和生物物理博士 Cheryl Cui,她曾入選 2018 年美國福布斯醫療健康 「30 under 30」 榜單;聯合創始人盧冠達(Timothy K. Lu)是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生物工程副教授,他參與創辦的合成生物公司 Synlogic 已於納斯達克上市;首席技術官 Chia-Hong Tsai 博士來自於全球頂尖生物合成公司 Amyris,曾實現多個生物基產品的產業化。

除此之外,Bota Bio 的主要團隊成員均擁有工業生物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經驗,核心技術團隊完整覆蓋生物計算、菌株工程和發酵工藝等各個技術模塊。技術高管來自於 Amyris,生物酶工程巨頭 Codexis、Ginkgo Bioworks、Intrexon、Joyn Bio 等。此前,該團隊曾成功開發 8 種產品,均已實現⼯業⼤規模⽣產。

Bota Bio 本輪融資的背後正在孕育著一股浪潮式的革新力量,它始於合成生物學的理念,發於工程化思維的運用,致力於給傳統化工產業開拓新的技術路徑。當下,全球生物技術產業蓄勢待發,具備研發創新和產業化經驗的 Bota Bio,必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開啟生物製造的可能性

生物製造(Bio-Enabled Manufacturing)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面上,人類早已開始享受其所帶來的種種福利。早在 1971 年,史丹福大學伯格實驗室完成了史上第一次胞外 DNA 重組和基因工程,奠定了生物製造的基礎。1978 年,科學家成功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利用大腸桿菌生產胰島素,並且這項技術很快就得到廣泛應用,這讓全球數以億計的糖尿病人不再受困於胰島素的匱乏及其高不可攀的價格——之前人類依靠從豬、牛等動物的胰腺中提取胰島素,一個糖尿病人每年所用的胰島素需要數十頭、數百頭甚至上千頭牛來生產。

再後來,隨著技術發展,我們利用重組細胞和合成微生物生產了用於預防B肝、狂犬病等各種傳染性疾病的疫苗。合成生物也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比如說生物工程技術改進的洗滌劑——現在的洗衣粉或洗衣液,去汙效果遠好於二十年前的同類產品,重點是因為其中添加了微生物生產的各類酶,它們能迅速分解、剝離那些附著在衣服中的油脂、蛋白質及其它汙垢。

如今,中國的生物製造行業年產量已實現逾 2000 萬噸,尤其是胺基酸和維生素等產品的開發,不論是生產技術還是產量均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但中國還不能定義為真正意義上的生物製造強國,其中問題是國內目前的生物基品種主要集中在大宗低附加值產品的發酵生產,缺乏高附加值產線的布局。合成生物學從工程化的思維方式切入,引入了基因改造、元件設計組裝等理念,實現了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和菌株工程(Strain Engineering)的系統化和智能化,進一步提升了生物製造的潛力。而搭建國際先進水平的合成生物技術平臺,將成為生物製造工業轉型和升級的關鍵,將進一步完善研產結合的產業生態。

然而,與合成生物學真正的潛力相比,這半個世紀它帶給我們的實際應用還遠遠未達預期。問題在於在傳統實驗室中改造、篩選具有目標功能的微生物,是一項極為低效和昂貴的工作。許多科學家或科研團隊投入數十年,也未必能 「合成」 一個具有實際工業應用價值的微生物。合成微生物因其高複雜性,必須以低成本快速持續地運行 「設計-構建-測試-學習」 循環,來進行大量的試錯和實驗。然而必要的大量試錯和實驗,將遠超傳統勞動密集型研究的能力,這帶動了對 「生物鑄造廠(Bio-foundry)」 自動化高通量研究平臺的需求。

Bota Bio 搭建的生物鑄造廠,用 「集成化」、「自動化」、「模塊化」的解決方式,高效精準改造、高通量有效篩選目標微生物。

一邊是市場需求,一邊是技術革新

過去一個多世紀,人們已經習慣於用 「化學合成」 的方式生產物資原料。化學工業每年生產的產品價值近 5 萬億美元。行業排名前五十的製造商(如巴斯夫 、中石化、 RIL 、杜邦、 SABIC ) ,每年共銷售約 7500 億美元的塑料、溶劑、塗料和其他化合物,涵蓋了從維生素到飛機建材的方方面面。

對於簡單的分子,化學合成確實可以滿足人們的預期。但是,對於過於複雜的分子,工藝的複雜性、在使用原料生產過程中的副產物、無法回收的催化劑、廢棄溶劑等都會造成嚴重汙染。

種種阻礙正束縛著化工企業的手腳。隨著生物技術的迭代更新,在一些情況下生物合成其實是一種更低成本、更高效、更環保、以及更安全的生產方式。對於特定品類,它可以彌補化學合成的短板,完成化學合成無法完成的任務。

2015 年,波士頓諮詢 (BCG) 的統計數據突顯了這種替代趨勢。

如上圖所示,歷史悠久的百年化工大廠正在被 「後浪」 追趕甚至趕超。鑑於合成生物學的巨大應用前景,不少創新型企業投入諸多資源展開合成生物學產業化開發,以搶佔合成生物學研究和發展先機,他們成為上圖中的新興市場參與者(EMP)。藍色邊框中暫時處於下風的企業,如杜邦、拜耳等在平均增長率上已經略顯疲態,他們多是擁有悠久的發展史、國際化業務及相對傳統技術布局的跨國公司(MNC)。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傳統的化學公司已經開始轉型布局,杜邦公司以 63 億美元收購了酶工程公司 Danisc;拜耳則與 Ginkgo Bioworks 共同投資 1 億美元創建 Joyn Bio。尋找轉型的巨頭遠不止於這幾家,日本的住友、三井、日本化藥公司和三菱,韓國 LG 化工,以及荷蘭的 DSM,都已展開合成生物學的戰略布局。

以百年荷蘭化工巨頭帝斯曼(DSM)為例。2002 年帝斯曼剝離傳統石油化工業務,大筆購入可持續發展業務,收購羅氏維生素 E;2010 年底併購全球領先的微生物發酵工程公司 Martek(馬泰克),帝斯曼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藻油生產商及維生素生產商。大刀闊斧改革的結果就是,帝斯曼股價年複合收益率達 13.1%,遠高於同期荷蘭 AEX 指數的 2.6 倍收益。對於一家早年間依賴石油原材料製造基礎化工產品的龍頭來說,尤為難得。

化工巨頭們緊鑼密鼓的布局說明其對生物合成產業的 「需求」 正在日益增長。

「2010 年之後,分子生物學工具和科學基礎設施有了很多突破性進展——DNA 測序、合成和篩選成本大幅度降低,基因組編輯的工具 CRISPR/Cas9 的出現與成熟,生物信息學發展及人工智慧應用,提升了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數據分析和設計能力——從而觸發其產出效益 / 成本投入的比率,實現每年成倍增長。」Bota Bio 在接受生輝採訪時解釋了為什麼在這個時間節點最有可能實現大規模產業化。這些關鍵技術的突破,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將有助於推進其商業發展的高速增長。「但是項目的成功仍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系統性研發,這也是大家從激進熱情轉為基礎建設的過渡的原因之一,希望可以從基礎建設的過程中降低成本、測試更多想法,進一步提高項目成功率。」

生物合成裡的 「新基建」公司

綜上所述,市場需求的大門正在打開,帶來的是更加聚焦且複雜的需求。

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的 「平臺型研發公司」 因此誕生,這和 Bota Bio 的定位不謀而合。平臺型公司最大的亮點是不會局限於單個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而是以行業需求為出發點,劃分業務板塊。舉例來說,Bota Bio 以計算為基礎搭建酶工程、菌株工程和發酵工藝工程平臺,涵蓋生物催化、生物轉化和生物全合成三大技術路徑,來滿足不同工業生物技術的市場需求。

從最底層開始,Bota Bio 開發適用於生物技術開發和生產的雲端資料庫和智能化控制軟體,並把溼實驗室中的自動化和高通量硬體設施整合進去,完整記錄整個工作流程中樣品和信息之間的關聯。Bota Bio 所做的可以類比為在生物合成中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新基建」一詞可以概括其主要特點。

Bota Bio 新基建中的 「生態化」,指的是在國內搭建合成生物公司平臺的過程中,與 Twist、華大 BGI 和迪贏生物進行基因合成方面的合作,以及與下遊 Eppendorf 和國內發酵罐生產商之間的業務延展;新基建中的「高速化」,是指通過必要的自動化來開發高通量篩選技術,加速篩選、提高效率;這其中最為重要的「數位化」 和「智能化」,是建立在大量雲端數據收集和連接的基礎上,結合生物信息算法和機器深度學習,採用理性設計(科學家參與)與機器設計並行的研發方案,在基因層面對菌株展開系統工程化編輯;實現對生物的遺傳編碼、改造、篩選,最終成為目標微生物。經過編碼的生物(菌株)將成為可以生產特定產物的微觀細胞工廠,其所產物品類可以涵蓋營養品、食品、香精香料、醫藥和材料等多個領域。

表格丨相比於傳統技術平臺研發探索執行模式,Bota Bio的模塊化自動實驗體系更加高效(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承上啟下,迎接 Bio-economy 時代的到來

在這一體系之下,Bota Bio 利用生物創造經濟價值。這些價值不僅僅體現在上述化工等領域,更在各大產業中扮演著承上啟下的樞紐角色。

新型產品的生產往往建立在技術創新之上。以近幾年大熱的 「人造肉」 產業為例,過去食品原料往往以動物和植物為主,但隨著美國對新型食品原料規定的細化,FDA 提出 「公認為安全」 模式並規定 「植物肉產品」主要以植物蛋白、胺基酸等為製造原料。

這讓生物合成、發酵成為了生產上述 「素肉」 原料的技術載體,發酵產品將是驅動一系列植物肉產品的底層技術。基於減少可病原體(pathogen)感染考量引發的 「去動物化」 的思維,更多產品將利用微生物發酵來釀造蛋白質和營養物質,以生產用於植物性健康食品的原料。相關企業也迎來發展紅利期。其中,頭部公司 Beyond Meat 已成功上市;Impossible Foods 累計融資高達 12 億美元,兩家公司均依靠合成生物指導的微生物發酵生產新型產品。面對前景廣闊的市場,更多公司希望用資本、資源的方式把握住未來的創新機會,在生物合成發酵替代蛋白的市場中提前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領域,美國明星公司 Zymergen 在 9 月初剛剛獲得 3 億美元的大額融資,促進生物基新材料的研發;去年,合成生物學平臺型公司 Ginkgo Bioworks 融資 2.9 億美元,目前的累積融資金額已達 7.19 億美元,估值超過 40 億美元。「巨額」數字背後,昭示著產業界對載體技術的多方重視。

可以說,生物技術的進展和突破開啟了 Bio-economy(生物新經濟)時代的大門,Bota Bio 等平臺型公司的出現希望加速這個領域的發展,將更多安全、環保、實用的產品帶入每日生活。

相關焦點

  • 成立即獲億元級融資,國內合成生物學領域出現新頭部玩家
    Bota Bio 本輪融資的背後正在孕育著一股浪潮式的革新力量,它始於合成生物學的理念,發於工程化思維的運用,致力於給傳統化工產業開拓新的技術路徑。當下,全球生物技術產業蓄勢待發,具備研發創新和產業化經驗的 Bota Bio,必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 成立即獲億元級融資,萬億生物製造行業出現合成生物學新頭部玩家
    但中國還不能定義為真正意義上的生物製造強國,其中問題是國內目前的生物基品種主要集中在大宗低附加值產品的發酵生產,缺乏高附加值產線的布局。合成生物學從工程化的思維方式切入,引入了基因改造、元件設計組裝等理念,實現了酶工程(Enzyme Engineering)和菌株工程(Strain Engineering)的系統化和智能化,進一步提升了生物製造的潛力。
  • 合成生物學企業瑞德林生物獲超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
    12月4日消息,近日,合成生物學領域領先企業深圳瑞德林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宣布完成了超過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東方富海、力合科創聯合領投,弘富瑞盈、青島德臻跟投,公司管理團隊和天使輪機構地平線投資追加投資。本輪融資主要用於研發平臺的持續投入、產品管線快速擴充和商業化生產線的建設。
  • 合成生物學企業藍晶微生物完成4000萬元A輪融資
    11月15日消息,合成生物學企業藍晶微生物完成 4000 萬元 A 輪融資,投資機構包括中關村發展啟航基金、中關村發展前沿基金和深圳前海母基金,原股東峰瑞資本繼續跟投,探針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至此,成立於 2016 年的藍晶微生物已完成了累計數千萬元的多輪融資,擁有了國內外產業界獨有的基因元件技術平臺,該平臺面向醫療、環保和消費領域的分子和材料創新需求可輻射千億美元規模的全球市場。
  • 國內首個工程生物產業數據分析平臺亮相!首發全球合成生物學企業...
    第一,DNA 閱讀、寫作和編輯技術的不斷進步、DNA 測序時間和成本的持續降低等以多種方式驅動著合成生物學的發展;第二,合成基因關鍵原材料(即寡核苷酸)的成本及降低推動了市場對合成生物產品的需求;第三,生物鑄造廠(平臺型生產公司)設計、製造、測試新型微生物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
  • 合成生物學究竟潛藏著怎樣的價值導向?
    基於工具的進步,以DNA/RNA合成以及工業酶製備的上遊企業快速發展,技術領域不斷突破,從而推動行業加速發展;在下遊環節,隨著生物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深度融合,使得合成生物學下遊的應用探索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Zymergen和Ginkgo Bioworks等行業獨角獸出現,並逐步引領整個產業不斷向前。
  • ...全國九大城市;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魔方」獲億元B+輪融資……
    樂信成立區塊鏈實驗室,目標是三個場景落地昨日消息稱,樂信(NASDAQ:LX)上市之後開啟了新動作,樂信金融架構師、區塊鏈實驗室負責人Bill表示,目前樂信正在探索區塊鏈在小微消費金融領域的落地應用,並成立了區塊鏈實驗室。如今,樂信每天有40萬真實訂單數據入鏈。
  • 探索:掀起「第三次生物科學革命」的合成生物學究竟潛藏著怎樣的...
    基於工具的進步,以DNA/RNA合成以及工業酶製備的上遊企業快速發展,技術領域不斷突破,從而推動行業加速發展;在下遊環節,隨著生物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深度融合,使得合成生物學下遊的應用探索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Zymergen和Ginkgo Bioworks等行業獨角獸出現,並逐步引領整個產業不斷向前。
  • 消費級水下機器人研發商博雅工道獲億元C輪融資
    近日獲悉,消費級水下機器人研發商博雅工道宣布完成億元C輪融資,由領中資本領投,華和資本、鵬博投資、中關村啟航創新基金跟投。博雅工道深耕該領域多年,通過參與前沿項目和自主研發的積累,掌握了水下仿生、推進、導航、控制等核心技術,其水下智能裝備總體設計、研發與生產能力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憑其對水下市場的敏銳判斷,博雅工道已發展為國內該領域的頭部企業,未來將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華和資本董事總經理樓廈表示:「華和資本持續布局智能科技領域,尤其關注技術的應用落地場景。
  • 2018年國內人工智慧領域十大融資事件
    中國金融信息網與烯牛數據聯合發布2018年國內一級市場人工智慧領域十大融資事件。商湯科技以高額高頻笑傲江湖,曠視科技6億美元,依圖科技2億美元,十大融資事件計算機視覺「四小龍」獨缺雲從。作為人工智慧三大領域之一的計算機視覺應用,2018年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成為各大投資方追逐的「香餑餑」。
  • 合成生物行業2019年Q2融資報告:半年融資19億美元 重點關注治療領域
    原標題:合成生物行業2019年Q2融資報告:半年融資19億美元,重點關注治療領域近日,synbiobeta網站根據Crunchbase的報告,製作了一份合成生物學的2019年Q2投融資分析文章,動脈網進行了翻譯。Crunchbase的報告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所有行業的總體啟動資金數額保持平穩,而合成生物學行業的表現獨樹一幟。
  • 探索:掀起「第三次生物科學革命」的合成生物學究竟潛藏著怎樣的價值導向?
    基於工具的進步,以DNA/RNA合成以及工業酶製備的上遊企業快速發展,技術領域不斷突破,從而推動行業加速發展;在下遊環節,隨著生物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深度融合,使得合成生物學下遊的應用探索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Zymergen和Ginkgo Bioworks等行業獨角獸出現,並逐步引領整個產業不斷向前。
  • 艾利特機器人 獲億元級B輪融資
    8月20日,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開幕的當天,國內工業機器人智能化創新企業艾利特(ELITE)機器人宣布完成億元級人民幣的B輪融資。此輪融資由國中創投領投,元禾原點、策源創投、索道資本跟投。公司創始人、CEO曹宇男表示,此輪融資將主要用於完成艾利特全系機器人的產品升級和協作化控制平臺建設,完善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及人工智慧領域的布局,提高用戶使用易用性及推進典型場景的落地,深耕垂直行業細分市場,包括汽車、3C、金屬加工和注塑等行業,繼續樹立目標行業的標杆應用場景,深化品牌建設並構建全球銷售及服務網絡。
  • 合成生物學領域又一應用突破,「一兮生物」生物合成母乳低聚糖HMO
    作為生物科學領域的新興技術,合成生物學的相關應用備受國內外資本市場的關注,這一領域也成長出了Ginkgo Bioworks、Zymergen、Biosyntia 等獨角獸,在推動行業發展的同事,也帶動了國內該領域的投資熱度,藍晶微生物、一兮生物、泓迅科技等公司都受到資本關注。
  • 合成生物學領域又一應用突破,「一兮生物」生物合成母乳低聚糖HMO
    作為生物科學領域的新興技術,合成生物學的相關應用備受國內外資本市場的關注,這一領域也成長出了Ginkgo Bioworks、Zymergen、Biosyntia 等獨角獸,在推動行業發展的同事,也帶動了國內該領域的投資熱度,藍晶微生物、一兮生物、泓迅科技等公司都受到資本關注。 現階段,這些公司也紛紛迎來了關鍵技術的突破階段。
  • 【芯融資】超60家企業融資額或超80億元,Q4融資「聚焦」四大熱門領域
    集微網報導,據公開信息統計,2020年第四季度獲得新一輪融資的半導體相關企業超60家,芯融資規模或超80億元,第三代半導體、傳感器、存儲、射頻依然是熱門領域。    2020年第四季度獲得新一輪融資的企業中(除未披露具體融資金額的企業),28家企業融資金額達近億元或超億元。其中,思特威、億咖通融資金額超10億元。
  • 艾利特機器人獲1億元融資,智能工業機器人洗牌將至?
    其次是硬體、本地生活、文娛傳媒行業,均發生了8起融資。上周融資企業在智慧行業布局的共計35家,智慧行業佔比約49%,涉足領域包含智慧文旅、智慧製造、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另外,從融資規模來看,智慧行業公開的融資數額約達24億元,佔上周整體公開融資金額的34.1%。
  • 半年瘋狂吸金16億美金,合成生物學為什麼這麼火?
    根據Crunchbase的數據,2018年合成生物學領域融資總額高達38億美元,並且2019年這一熱度還在持續上升。2019年上半年,65家合成生物學公司共計融資19億美元,2019Q2是有史以來最高的一季度。Crunchbase預計,若投資保持這種速度,2019年將增加33%的投資筆數,總金額和上年的38億美元持平。
  • 累計融資總額超70億元,國內細胞免疫治療企業全圖譜
    動脈網盤點了國內80家細胞免疫治療企業,從投融資的角度分析了行業的融資現狀。截止到2020年4月,國內細胞治療企業累計發生融資事件95起,總融資額達73.5億元 。6月5日,國內第一家CAR-T企業南京傳奇生物也在納斯達克順利上市。
  • 合成生物學(一):「上帝視角」下21世紀最重要的生物技術平臺
    那次會議的最大亮點在於,風險投資機構對合成生物學的進展感到非常興奮,他們看到了該領域研究對於生物學的重大意義,尤其是在生物能源方面。在隨後的幾年內,有很多合成生物學初創公司相繼成立,融資額也相當巨大。但這並不是一個好的轉折點,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使合成生物學的發展遭遇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