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工程生物產業數據分析平臺亮相!首發全球合成生物學企業...

2021-01-07 騰訊網

12 月 19 日 - 20 日,在首屆光明科學城 2020 工程生物創新大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生命科學創業大賽決賽大會上,作為本次會議的重要成果,工程生物產業數據分析平臺 Engineering Biology Insights(EB Insights)首次亮相,該平臺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所戰略發展辦公室、CB Insights China 、以及生命科學產業領先媒體 「生輝」 共同打造,旨在深度分析工程生物產業的發展方向和未來價值。中科院代表劉陳立、袁海、傅雄飛、鍾超,CB Insights China 聯合創始人劉炯,DeepTech 代表周爾方、陳禺杉、李航共同啟動該儀式。

圖丨 Engineering Biology Insights 啟動儀式

啟動儀式結束後,劉炯圍繞《全球最值得關注的 50 家合成生物學企業》發表了主題演講,他在演講中分享了合成生物學的演進過程及重要意義,他指出,真正的合成生物學讓人類擁有了一種造物能力,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同時也是多學科交叉的產物。

圖丨 CB Insights 中國聯合創始人劉炯

傳統工業生產的效率亟需 「提速換擋」,這一訴求橫跨化工、能源、環境、食品甚至是醫療等眾多板塊。競爭加劇,執牛耳者必須在效率端自我充能。

以合成生物學為基石的生物合成和製造正在成為引發變革的主力軍。用工程化思維對生命體進行改造,讓其按需發揮作用,高效、高質量、高集成,這些特性決定了合成生物學未來將勢必激起層層新浪潮。

多學科交叉是合成生物學的基本特點,這讓其應用情況並不囿於單一領域,同樣呈現交叉和多面的發展態勢。與基礎學科和單一技術不同,合成生物學更像是一個 「工具」,它從利用生物技術構建功能性生命體(細胞)出發,散射到不同的應用版圖。發展至今,相關技術的發展也逐漸由科研探索驅動開始轉向工程能力驅動。

圖丨合成生物學的概念解讀及應用方向(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目前,基於合成生物學理念所成立的公司主要分為三類:

開發使能技術,如 DNA 合成和測序;

製造 DNA 構件及集成系統,如軟體服務;

利用合成生物學平臺生產所需產品,如生物體改造平臺。

不同的技術應用方向讓合成生物學的落地更加多元化,且已具備成熟的市場規模。

具體來說,開發使能技術的公司為行業提供關鍵的產品,如 DNA 測序、合成、基因編輯、生物信息學或細胞培養基產品。該領域的公司包括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Atum(DNA2.0)、Blue Heron Biotech(Eurofins)、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GenScript、Ginkgo Bioworks 、Cellectis、CRISPR Therapeutics、Editas Medicine、Intellia Therapeutics 和 Sangamo BioSciences 等。

生物元件和集成系統的公司主要有 Scarab Genomics、enEvolv、New England BioLabs、Bota Biosciences、Codexis、DowDuPont、Novozymes、BASF、Synthetic Genomics 和 Zymergen 等。

產品導向型的公司由於市場領域多種多樣,其分布也比較分散,主要包括工業化學品、醫療保健、食品和飲料、農業、消費品以及化妝品和皮膚護理等。由此可見,合成生物已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眾多公司的建立也說明其已具備成熟的市場規模。

哪些 「力量」 正在推動合成生物學的市場增長?

幾大技術及因素是推動合成生物學市場增長的 「主力軍」。

第一,DNA 閱讀、寫作和編輯技術的不斷進步、DNA 測序時間和成本的持續降低等以多種方式驅動著合成生物學的發展;第二,合成基因關鍵原材料(即寡核苷酸)的成本及降低推動了市場對合成生物產品的需求;第三,生物鑄造廠(平臺型生產公司)設計、製造、測試新型微生物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

根據 CB Insights 分析數據顯示, 2019 年全球合成生物學市場規模達 53 億美元。預計到 2024 年,與 2019 年相比,合成生物學市場規模的年複合增長率(CAGR)將增長 28.8%,達到 189 億美元。這是上述多方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

在上述基礎上,傳統行業的企業也展開了在合成生物領域的布局。以化工行業為例,杜邦公司以 60 億美元收購了酶工程公司 Danisc;拜耳則向 Ginkgo Bioworks、Joyn Bio 投資了 1 億美元。尋找轉型的巨頭遠不止於這幾家,日本的住友、三井、日本化藥公司和三菱,韓國 LG 化工,以及荷蘭的 DSM,都已展開合成生物學的研究布局。

從 CB Insights 數據信息中不難看出,合成生物領域的投資玩家並非囿於投資機構,化工企業、藥廠、能源公司等也是主要參與者。合成生物公司正在構建底層建築,解決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等威脅人類生存的重大挑戰,以及針對不同應用場景,提供定製化服務及基礎設施。

根據 CB Insights 2010 年至今的數據顯示,合成生物學全球共發生 391 起融資事件,其中 2017 年的融資數量為歷年來最高,為 70 起,而 2018 年創下融資金額最高紀錄,約為 23 億美元。資本和市場的目光正在向合成生物的技術應用層面聚集。

從資本市場表現來看,合成生物行業正在走向爆發期。兩個主要因素促生了這一情況:首先,市場空間巨大。合成生物學的應用範圍廣泛,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具備巨大的市場空間,隨著市場滲透率的加快,爆炸性增長或將到來;其次,新技術爆發。生物體設計的超高通量篩選平臺、酶法 DNA 合成和新型基因編輯平臺等新技術的開發推動者行業創新。

商業化路徑多元化、發展加快也是融資走勢上揚的重要推動力。在所有獲得融資的公司中,累積融資金額最高的 10 家公司分別圍繞在醫療(Moderna Therapeutics、Precigen、Poseida Therapeutics)、食品及飲料開發(Impossible Foods、Perfect Day、Apeel Sciences)、生物體設計(Ginkgo BioWorks)、自動化生產平臺(Amyris 、Zymergen)及能源應用開發(Sapphire Energy)。合成生物的應用場景非常多元,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且已具備成熟的市場規模。

其中,除 Moderna Therapeutics 、Amyris 、Precigen 等公司已成功上市之外,其餘 7 家企業的融資輪次均分布於 D 輪 - G 輪次之間,Zymergen 也於日前對外宣布完成了 3 億美金的新一輪融資。

從 CB Insights 的統計數中不難發現,從 2015 年開始,大批合成生物學相關公司相繼成立。融資階段分布數據顯示,2015-2017 年,融資階段主要分為在種子 / 天使輪,3 年平均佔比超 35%;而 2018 年至今,融資階段向 A 輪及 B 輪轉移,其中 2020 年 1-8 月,B 輪融資佔比已達 33%。

隨後,基於 EB Insights 的研究成果,劉炯在會上發布了 「全球最值得關注的 50 家合成生物學企業」 榜單,並重點介紹深耕中國本土市場的公司,在他們用 「上帝之手」 譜寫生命奧秘的背後,變革的巨浪早已奔湧而至。

立足中國,為了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合成生物學可以獲得能源、化學等方面的可持續產品,也能減少環境汙染。而且更重要的是,合成生物學是一門新興學科,雖然目前中國的生物技術整體而言還趕不上發達國家,但是對於早期階段起步的合成生物學,中國也許能成為這一具有極大潛力的研究領域的主要參與者。

以下為榜單中的中國公司介紹,排名不分先後:

關鍵詞:全球頂尖合成生物學產業團隊,構建計算驅動的生物鑄造廠

上榜理由:Bota Biosciences 成立於美國劍橋,以計算為基礎搭建酶工程、菌株工程和發酵工藝工程平臺,涵蓋酶催化、生物轉化和生物全合成三大技術路徑,通過由雲端遠程操控和自動化設施組成的雲端實驗室,可實現每年 1,000,000+ 通量的菌株構建實驗操作、測試和數據收集,為化 、 品、農業和製藥等行業提供創新產品研發與大規模生產解決方案。團隊成員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多個產品的成功工業化經驗。

關鍵詞:國內首個 CRISPR 基因編輯療法臨床試驗申請提交

上榜理由:基於獲獎技術 CRISPR 為多種遺傳疾病和癌症加速藥物研究以及開發創新療法 。今年,該公司宣布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已經受理其針對輸血依賴型 β 地中海貧血的基因編輯療法產品 ET-01 的臨床試驗申請,這是國內首個 CRISPR 基因編輯療法臨床試驗申請提交。ET-01 的通用名為 「CRISPR/Cas9 基因修飾 BCL11A 紅系增強子的自體 CD34+ 造血幹祖細胞注射液」,通過對造血幹細胞的合成改造,解決輸血依賴型 β 地中海貧血患者的患病痛苦。

關鍵詞:全球首次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優化、改造的免疫療法用於治療中晚期腫瘤病人

上榜理由:中國首家致力於合成生物技術在生物醫藥領域應用的高新技術公司,2020 年 11 月 27 日,基於國內原創的合成生物技術開發的首款基因治療產品 SynOV1.1 獲得美國 FDA 臨床試驗許可,用於治療包括中晚期肝癌在內的甲胎蛋白(AFP)陽性實體瘤,並計劃近期在美國紀念斯隆 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開展 I/IIa 期臨床研究。這款藥物在中國的臨床試驗申請亦正在進行中。將全球第一次將經過合成生物學技術優化、改造的免疫療法用於治療中晚期腫瘤病人。

關鍵詞:讓 DNA 技術和應用更好地服務生活

上榜理由:團隊累計具有近 50 年的合成生物學行業經驗。目前公司開發的技術平臺為全球領先的合成生物學完整的 DNA 合成組合平臺 ——Syno1.0,Syno2.0 和 Syno3.0,可以高效應用於人源化抗體庫構建、基因工程疫苗開發、工業酶優化、染色體 / 基因組的合成、分子輔助育種以及 DNA 信息存儲的技術開發。目前,泓迅科技以 Syno 合成技術平臺為基礎進一步設計和開發出先進的生物技術轉化及應用平臺 —— 泓迅 「GPS」 平臺,該平臺依據生物學最核心的中心法則,在基因型 (Genotype)、表型(Phenotype)基礎上引入了人工合成型(Synotype),利用 「設計」、「創建」、 「應用」 結合的方式解讀基因。

關鍵詞:「合成生物學第一股」

上榜理由:被稱為 「合成生物學第一股」 的凱賽生物主打 「生物法長鏈二元酸」 系列產品,長鏈二元酸生產基地於 2003 年實現產業化,目前年產能為 40,000 噸,是該產品的全球最大供應商。此外,凱賽生物已經與杜邦、艾曼斯、贏創、諾和諾德等國際知名企業建立起了客戶關係,其中杜邦(Dupont)近三年以來都是第一大客戶,高性能尼龍瑞士公司艾曼斯(EMS)是其第二大客戶。2019 年,境外營收佔比為 54.44%,境內營收的比例則為 45.56%。

關鍵詞:PHA 生產菌株可以實現月噸級規模化量產

上榜理由:藍晶微生物公司專注於合成生物技術研發和創新應用,主要針對生物功能分子和新型功能材料為客戶提供定製化研發方案,包括完全可降解生物材料 PHA、植物天然藥用分子和新型體外診斷試劑。生物塑料 PHA 已經具備使用需求,2018 年下旬,自主研發的 PHA 生產菌株可以實現月噸級規模化量產,大麻二酚(CBD)是該公司下一個主推的產品。

此外,藍晶微生物正在構建一個依靠自動化技術研發細胞工廠的流水線,並逐步使用人工智慧來取代傳統人工解讀實驗數據、生成假設、規劃實驗這類工作,公司自主開發的 Holog 系統能夠存儲、分析所有的實驗過程數據。

關鍵詞:中國 CAR-T 「第一股」

上榜理由:傳奇生物的目標是 CAR-T 和相關細胞療法在治療血液惡性腫瘤、實體瘤和傳染病方面的研發。旗下 LCAR-B38M CAR-T 細胞製劑是成為我國首個獲批臨床的 CAR-T 療法。2018 年 5 月底,美國 FDA 授權強生開展 LCAR-B38M 針對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的 1b/2 期臨床試驗。在目前商業化較領先的 LCAR-B38M / JNJ-4528 上,公司計劃通過 LCAR-B38M /JNJ-4528 的推進,獲得在全球範圍內治療 R/RMM 的批准。

關鍵詞:酶定向進化、基因調控網絡優化與發酵過程放大相結合

上榜理由:森瑞斯生物科技是一家全球定位的從事合成生物領域研發及生產的高新科技公司。公司由多位海外名校學成歸國的青年科學家和管理專業人士創立。公司利用高通量合成生物技術,應用創新的生物科學解決方案,藉助工程科學概念,從酶的定向進化、基因調控網絡優化與發酵過程放大相結合,通過誘導微生物和利用細胞的人工設計,革命性地實現大規模低成本合成各種珍稀活性成分及原材料。產品應用在生物製藥、新型菸草到化妝品、香料、燃料、溶劑、農業等等廣闊的領域。

關鍵詞:噬菌體的合成生物學、基於深度學習的噬菌體製劑配製

上榜理由:利用噬菌體的合成生物學技術以及 AI 技術,解決了現有噬菌體製劑 的瓶頸問題,並提高噬菌體製劑針對特定病原菌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研發部門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所為平臺,基礎研發實力雄厚,可覆蓋於臨床以及養殖業等領域。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發起國內首支合成生物產業基金
    為推動國內合成生物學快速發展,近日,在第二十二屆高交會信息與生物技術(IBT)之創新醫藥院士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北京演繹科技有限公司(下稱DeepTech)就「星博生輝合成生物產業基金」(下稱星博生輝基金)項目進行籤約。
  • 合成生物學頂級會議「2020 工程生物創新大會」召開 行業龍頭凱賽...
    作為我國合成生物領域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會議,本屆大會吸引了數十位生命科學領域特別是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頂級科學家、商業領袖及投資機構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組長張先恩、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教授 George Church、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工程和生物工程教授 Jay Keasling等眾多大咖雲集,共同探討合成生物學發展現狀及其將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
  • 光明科學城2020工程生物創新大會暨生命科學創業大賽順利舉行
    會議期間舉行了「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揭牌暨企業入駐儀式、高端圓桌論壇、系列主題報告、工程生物產業數據分析平臺啟動等活動。「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揭牌暨企業入駐儀式上,艾學峰、鄧子新、劉勝、曾堅朋、姚高科、呂建成、席衛忠、劉陳立共同為創新中心揭牌,標誌著「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將正式運營並投入使用,打造國內首個「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創新中心首批入駐18家遴選的創新型企業,所選企業將聚焦生物醫藥、生物材料和工程生物自動化設備等國際前沿和「卡脖子」技術,力爭成為全國合成生物產業創新發展策源地
  • 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揭牌成立!光明科學城·2020工程生物...
    據悉,本次大會是我國合成生物領域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會議,是由深圳市、光明區與中科院深圳先進院一同打造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合成生物創新交流平臺。12月19日,在市區兩級政府的見證下,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是依託合成生物領域全球首個大型基礎設施「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搭建的源頭創新至成果轉移轉化一體化創新平臺,建立起了從「科研-轉化
  • 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到來!看合成生物學如何顛覆人類認知
    生物學概念開始與工程學概念結合,合成生物學時代的到來,或將引領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合成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新興工程科學,近年來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被認為是引領生物科技產業第三次革命並將推動第五次工業革命的新學科。合成生物學打破了我們習以為常的 「格物致知」 研究理論,將生命科學推進到了 「造物致知,造物致用」 的新高度。
  • 合成生物學(一):「上帝視角」下21世紀最重要的生物技術平臺
    第二次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分子遺傳學的發展導致產生了基因操作技術,通過基因克隆、表達、修飾或轉移,實現了各種高附加值的生物製品生產,「一個基因,一個產業」,發展成今天的生物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合成生物學則是利用系統生物學知識,藉助工程科學概念,從基因組合成、基因調控網絡與信號轉導路徑,到細胞的人工設計與合成,完成單基因操作難以實現的任務,將極大地提升基因生物技術的能力並拓展其應用範圍。
  • 合成生物學企業瑞德林生物獲超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
    12月4日消息,近日,合成生物學領域領先企業深圳瑞德林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宣布完成了超過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東方富海、力合科創聯合領投,弘富瑞盈、青島德臻跟投,公司管理團隊和天使輪機構地平線投資追加投資。本輪融資主要用於研發平臺的持續投入、產品管線快速擴充和商業化生產線的建設。
  • 探索:掀起「第三次生物科學革命」的合成生物學究竟潛藏著怎樣的...
    從「造物致知」到「造物致用」,合成生物將如何顛覆人類認知和現有技術「產學研」如何緊密結合以推動合成生物學「沿途下蛋」在全球競爭中領佔先機?科學的奧秘如何讓產業煥發新的生機,而資本和產業又會如何反哺科學?中國將在未來合成生物學的世界舞臺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引領怎樣的變革?這一切都需要等待時間的檢驗。
  • 合成生物學領域又一應用突破,「一兮生物」生物合成母乳低聚糖HMO
    作為生物科學領域的新興技術,合成生物學的相關應用備受國內外資本市場的關注,這一領域也成長出了Ginkgo Bioworks、Zymergen、Biosyntia 等獨角獸,在推動行業發展的同事,也帶動了國內該領域的投資熱度,藍晶微生物、一兮生物、泓迅科技等公司都受到資本關注。
  • 合成生物學領域又一應用突破,「一兮生物」生物合成母乳低聚糖HMO
    作為生物科學領域的新興技術,合成生物學的相關應用備受國內外資本市場的關注,這一領域也成長出了Ginkgo Bioworks、Zymergen、Biosyntia 等獨角獸,在推動行業發展的同事,也帶動了國內該領域的投資熱度,藍晶微生物、一兮生物、泓迅科技等公司都受到資本關注。 現階段,這些公司也紛紛迎來了關鍵技術的突破階段。
  • 探索:掀起「第三次生物科學革命」的合成生物學究竟潛藏著怎樣的價值導向?
    從「造物致知」到「造物致用」,合成生物將如何顛覆人類認知和現有技術「產學研」如何緊密結合以推動合成生物學「沿途下蛋」在全球競爭中領佔先機?科學的奧秘如何讓產業煥發新的生機,而資本和產業又會如何反哺科學?中國將在未來合成生物學的世界舞臺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引領怎樣的變革?這一切都需要等待時間的檢驗。
  • 合成生物學究竟潛藏著怎樣的價值導向?
    從「造物致知」到「造物致用」,合成生物將如何顛覆人類認知和現有技術?「產學研」如何緊密結合以推動合成生物學「沿途下蛋」在全球競爭中領佔先機?科學的奧秘如何讓產業煥發新的生機,而資本和產業又會如何反哺科學?中國將在未來合成生物學的世界舞臺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引領怎樣的變革?這一切都需要等待時間的檢驗。
  • 合成生物學企業藍晶微生物完成4000萬元A輪融資
    11月15日消息,合成生物學企業藍晶微生物完成 4000 萬元 A 輪融資,投資機構包括中關村發展啟航基金、中關村發展前沿基金和深圳前海母基金,原股東峰瑞資本繼續跟投,探針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據了解,本輪資金將主要用於既有產品管線的產業化落地、多個世界 500 強企業客戶合作研發管線的推進和基因元件技術平臺的深入建設。幾乎同時,藍晶微生物於 2019 年 10 月 28 日與央企化工巨頭中化國際(600500.SH)在清華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共同推動藍晶微生物既有產品管線——生物基可降解材料 PHA 的產業化。
  • 砥礪前行,國內合成生物學的攀登之路
    隨著國內科研實力逐漸的展露鋒芒,如國內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浙江工業大學鄭裕國院士團隊,在假糖、酮糖類化合物生物合成、手性生物催化等領域重要成果的取得,我國合成生物學也開始慢慢走進全球的視野並被真正的認可。在生物製造及相關產業應用方面,我國同樣取得了重大進展:創建和優化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人工細胞工廠,高效生產藥物和大宗化學品等;研究培養的人工微生物菌群定向激活稠油死井,並在中石油克拉瑪依、大慶等多個油田推廣應用;設計極端修復和抗逆系統,顯著提高植物對乾旱、鹽鹼及高寒等逆境的抗性……在國家對合成生物研究規劃了諸多利好政策的大環境下,國內各類合成生物學研究應用機構勢如破竹,茁壯成長。
  • 成立即獲億元級融資,國內合成生物學領域出現新頭部玩家
    Lu)是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生物工程副教授,他參與創辦的合成生物公司 Synlogic 已於納斯達克上市;首席技術官 Chia-Hong Tsai 博士來自於全球頂尖生物合成公司 Amyris,曾實現多個生物基產品的產業化。
  • 成立即獲億元級融資,國內合成生物學領域出現新頭部玩家
    Lu)是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生物工程副教授,他參與創辦的合成生物公司 Synlogic 已於納斯達克上市;首席技術官 Chia-Hong Tsai 博士來自於全球頂尖生物合成公司 Amyris,曾實現多個生物基產品的產業化。除此之外,Bota Bio 的主要團隊成員均擁有工業生物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經驗,核心技術團隊完整覆蓋生物計算、菌株工程和發酵工藝等各個技術模塊。
  • 凱賽生物衝刺科創板IPO或成國內合成生物產業化第一股
    或成國內合成生物產業化第一股招股書顯示,凱賽生物是一家以合成生物學等學科為基礎,利用生物製造技術,從事新型生物基材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凱賽生物創始人為劉修才,也是公司實際控制人。合成生物領域產業化的成功案例作為早期回國創業的生物化學學者,劉修才於1995年就將目光放在了當時全球還是空白的合成生物產業。
  •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DeepTech 發起首支合成生物產業基金
    在今日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信息與生物技術(IBT)之創新醫藥院士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北京演繹科技有限公司(下稱DeepTech)就「星博生輝合成生物產業基金」(下稱「星博生輝基金」)項目進行籤約。
  • 合成生物技術平臺恩和生物BotaBio獲1500萬美元A輪融資
    夏爾巴投資創始管理合伙人蔡大慶表示:「合成生物學將為醫藥、化工、食品、能源等國民經濟核心產業帶來深刻變革。隨著DNA大規模測序及合成、基因編輯等技術進步,合成生物學在加速發展,並逐步顯現成果。Bota Bio團隊順勢而動,建立了符合未來發展方向、擁有巨大產業潛能的技術體系,我們深切期待Bota Bio將於不遠的將來在合成生物產業成為一家領先企業。」
  • 成立即獲億元級融資,萬億生物製造行業出現合成生物學新頭部玩家
    Lu)是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生物工程副教授,他參與創辦的合成生物公司 Synlogic 已於納斯達克上市;首席技術官 Chia-Hong Tsai 博士來自於全球頂尖生物合成公司 Amyris,曾實現多個生物基產品的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