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資本邦獲悉,上海凱賽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凱賽生物」)的科創板IPO申請已被上交所受理。
招股書透露,凱賽生物本次公開發行股票的數量不低於41,668,198股,預計募資46.99億元。本次募集資金全部用於與公司主營業務相關的投資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具體包括:凱賽(金鄉)生物材料有限公司4萬噸/年生物法癸二酸項目,生物基聚醯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凱賽(烏蘇)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長鏈二元酸和2萬噸長鏈聚醯胺項目等項目。
按照凱賽生物募資額46.99億元及最高發行股份數量4166.81萬股來估算,該公司募資平均發行股票價格是112.77元/股。如果凱賽生物如期完成此次發行,而已上市的科創板公司中IPO首發價最高的公司是昊海生科89.23元/股。照此估算,凱賽生物如願募資後,市值預計超469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凱賽生物是目前第一家申請科創板IPO上市的合成生物產業化公司。該公司更是首家實現生物製造替代化工製造成為材料原料的主導供應商,歷經19年從「概念—團隊組建—資金募集—科學技術突破—產業化實施—產品應用開發—市場開拓」的商業化全過程。可以說,凱賽生物的自主研發技術水平在合成生物學這樣嶄新的學科中領先全球。
或成國內合成生物產業化第一股
招股書顯示,凱賽生物是一家以合成生物學等學科為基礎,利用生物製造技術,從事新型生物基材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
凱賽生物創始人為劉修才,也是公司實際控制人。資本邦了解到,劉修才曾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攻讀博士,耶魯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後供職於美國十大藥企山度士公司任藥物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博士後導師,同時也是美中醫藥開發協會(SAPA)創始人及首屆會長。1995年,劉修才回國後負責「維生素C」的科技攻關項目,奠定了中國維生素C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1997年,劉修才創辦凱賽生物產業有限公司。
合成生物學作為一門新型學科,目前還沒有列在證監會行業分類中,凱賽生物選擇了與之最為接近的化學纖維製造下設子類別中的生物基材料製造。這也是該細分行業首家科創板申請上市公司。
資本邦了解到,凱賽生物專注研發和實踐生物製造產業化技術,是全球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利用生物技術大規模實施綠色長鏈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生物基聚醯胺、聚酯醯胺多項革命性產業化技術的企業。
公司目前實現商業化生產的產品主要聚焦聚醯胺產業鏈,為生物基聚醯胺以及可用於生物基聚醯胺生產的原料,包括
DC12(月桂二酸)、DC13(巴西酸)等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系列產品和生物基戊二胺,是全球領先的利用生物製造規模化生產新型材料的企業之一。
二元酸和二元胺聚合可得到聚醯胺,亦可作為香料、熱熔膠、潤滑油、塗料等合成原料。目前,公司圍繞聚醯胺產業鏈生產的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系列產品、生物基戊二胺及生物基聚醯胺產品廣泛應用於汽車、電子電器、紡織、醫藥、香料等多個領域,公司與杜邦、艾曼斯、贏創、諾和諾德等國際知名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商務合作關係。
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2018年及2019年前9個月,凱賽生物營收分別為9.29億元、13.68億元、17.86億元、15.86億元;同期淨利潤分別為1.45億元、3.37億元、4.68億元,3.73億元。報告期內生物法長鏈二元酸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98.19%、99.23%、97.97%和98.35%。
凱賽生物表示,基於公司2017、2018 年度分別實現歸母淨利潤3.37 億元、4.68 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母淨利潤3.16 億元、4.36
億),並結合報告期內的外部股權融資情況、可比公司市場估值情況,公司選擇適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2.1.2
條款的第一項上市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為正且累計淨利潤不低於人民幣5000萬元。
合成生物領域產業化的成功案例
作為早期回國創業的生物化學學者,劉修才於1995年就將目光放在了當時全球還是空白的合成生物產業。
合成生物技術是綜合了科學與工程的一項嶄新的生物技術,藉助生命體高效的代謝系統,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改造生命體以設計合成,使得在生物體內定向、高效組裝物質和材料逐步成為可能,該技術應用於生物材料、生物燃料、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
2004年美國MIT出版的《技術評論》把合成生物學選為將改變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據SYNBIOBETA數據,過去10年,合成生物行業的融資金額超過123億美元。僅僅過去一年,就有98家合成生物公司籌集了合計38億美元資金;而在十年前,這個數字還不到4億美元。
然而,在關注度越來越高的同時,合成生物產業仍存在產業化難題。據悉,生物製造涉及基因改造、基因篩選、微生物發酵、提取、生物純化,聚合高分子材料等諸多複雜技術,需要應用到分子生物學、發酵過程工程、高分子材料等專業領域的研究,而底層技術的突破需要漫長的研發周期。
在這種行業背景下,凱賽生物將獨家研發的生物法長鏈二元酸大規模產業化技術就顯得特別難能可貴。技術解決了生物法製造長鏈二元酸產業化的難題,並將生物法製造成本降低到可與化學製造法相匹敵的程度,而產品毛利率則遠高於普通化工法。事實上,這也是世界上首個使用生物法產品取代石油化學法產品的商業成功案例。
據資本邦了解到,凱賽生物是目前該賽道上唯一一個已經實現從概念到團隊組建、資金募集、技術突破、產品應用開發、產業化、市場開拓等全鏈條跑通的生物製造企業。招股書披露,凱賽生物生產的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系列產品在全球市場處於主導地位,於2018年被工信部評為製造業單項冠軍。
截至招股說明書籤署日,公司生物基戊二胺(目前階段以內部使用為主,作為公司生物基聚醯胺生產單體;部分提供給下遊客戶進行應用開發)和生物基聚醯胺產品已完成中試,烏蘇工廠的大規模產線正在進行設備調試,該等產品規模化生產有望解決國內雙單體聚醯胺行業核心原材料依賴進口的瓶頸難題,為市場、客戶提供來源於可再生生物質原料的新型「生物製造」新材料。
這得益於凱賽生物過去近二十年的研發投入和技術積累。自成立起,公司堅持研發驅動戰略,在生物製造的理論研究和產業化實踐兩大層面持續研發開拓,注重研發與市場的結合、研發與生產的結合,以市場有效需求引領技術研發的方向。公司的主要經營模式為通過不斷研發改進生產工藝、降低成本、提升質量,將技術優勢不斷向生產力轉移。
過去20年,凱賽生物在合成生物學、細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等學科積累了大量研發成果,並且在產業化試錯過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有效降低後續研發成本。
招股書顯示,2016 年、2017 年、2018 年和2019年1-9月,凱賽生物研發費用分別為3752.41萬元、6107.90萬元、9120.79
萬元和7110.66萬元,佔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4.04%、4.47%、5.11%和
4.48%,佔比較為穩定。同時,公司建立了一支多學科交叉的專業研發隊伍,在分子生物、化學、聚合、材料應用等方面具備豐富經驗。截至2019年9月30日,公司核心技術人員、研發人員合計206人,佔公司總員工數1330人的15.04%。
凱賽生物招股書顯示,公司旗下設有合成生物學、細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等學科的研發團隊,並擁有上百項專利。目前公司擁有以下行業領先的先進性技術,包括:利用合成生物學手段,開發微生物代謝途徑和構建高效工程菌,微生物代謝調控和微生物高效轉化技術,生物轉化/發酵體系的分離純化技術和聚合工藝及其下遊應用開發技術等。
資本邦從凱賽生物招股書看到,公司產品覆蓋聚醯胺全產業鏈,包括生物基聚醯胺及其單體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系列和生物基戊二胺,圍繞該產業鏈,具體規劃如下:
(1)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系列產品戰略。公司密切跟蹤行業發展趨勢和競爭格局,積極把握行業發展機遇,進一步優化公司的生產布局,擴充生物法二元酸品種,陸續開發包括九碳、十碳、十八碳以上二元酸產品,並配合下遊客戶開拓相關產品應用。
(2)生物基戊二胺戰略。公司通過不斷研發積累生物基戊二胺產品迭代性技術工藝升級,並計劃進一步將相關技術投入應用與生產,降低成本,提升產品綜合競爭力。
(3)生物基聚醯胺戰略。結合公司自有二元酸與二元胺單體,通過有機組合可以合成一系列生物基聚醯胺 5X 產品並具有與傳統產品接近的性能,例如聚醯胺 56
產品性能接近通用型聚醯胺 66,戊二胺與長鏈二元酸(十六碳以上)聚合得到的長鏈聚醯胺產品具有接近聚醯胺 11、12
的低溫柔韌性能。公司將擴充生物基聚醯胺產品線,打造完整的生物基聚醯胺系列產品平臺。
此外,在聚焦聚醯胺產業鏈基礎上,凱賽生物將進一步向下遊聚酯醯胺PETA延伸,公司籌劃與下遊客戶合作構建循環經濟一體化產業園,通過不斷優化公司的產品結構和產業鏈布局,並持續關注行業整合升級機會,使公司在行業中佔據更有利的競爭地位。
凱賽生物進一步強調,公司持續關注生物基產品應用開發升級,積極拓展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系列新產品種類,並在此基礎上,積極與下遊行業合作,開發新應用領域。「公司憑藉生物基戊二胺獨特優勢,將打造高性能生物基聚醯胺系列產品平臺,並將進一步聚焦其材料改性、紡織等應用開發領域。」
(文章來源:資本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