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博士創立中國合成生物學第一股!打破國外壟斷,單項產品年入17億

2020-12-02 騰訊網

又是一家超過 500 億元市值的公司將登陸科創板,這次不是熱門的晶片、醫藥和網際網路小巨頭,而是普通投資者可能關注並不多的合成生物科技公司。

2020 年 8 月 7 日,被稱為 「合成生物學第一股」 的凱賽生物發布公告稱已完成新股認購,即將在科創板掛牌上市。從認購情況來看,除了戰略配售 1.96 億元,網上網下投資者繳款認購金額合計達53.62億元,超出預期水平。

圖|科創板市值前十

凱賽生物成立於 2000 年,從發展年頭上來看已然是家資質夠老的公司。事實上,凱賽生物早在 2011 年就曾推進赴美 IPO,不過由於多種因素最終鎩羽而歸。

根據 2011 年 8 月凱賽生物向 SEC 遞交的上市申請文件顯示,凱賽生物 IPO 發行價區間為 12-14 美元,計劃募資 7000 萬 - 8000 萬美元,而當時的中概股如今天一般,正面臨信任危機,數十家公司被揭財務漏洞,美股市場並沒有給予這家公司太多關注。

據凱賽生物創始人之一張啟先當時透露:「海外投資者給的估值太低,價格殺得很厲害,我們計劃每股 15 美元之上,但他們殺到了不到 5 美元。」

為避免流血上市,所以暫緩決定 IPO 進度,而這一暫緩就過了 9 年時間,且伴隨著這家公司上市進程的,還有一樁索賠數千萬的「中國專利署名第一案」,凱賽生物與中科院微生物所、山東瀚霖生物之間的專利署名糾紛斷斷續續打了十多年官司,至今才有所緩和。

現在,投資熱情高漲的科創板已成為很多本土科技公司的上市首選,「合成生物學第一股」能藉此完成新的跳躍麼?

年入 17 億,全靠生物基「長鏈二元酸」

首先來看一下合成生物技術的宏觀潛力。生物產業可以稱為是 21 世紀創新最為活躍、影響最為深遠的新興產業之一,與半導體晶片產業一樣,同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2015 年~2017 年間,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都陸續出臺過相關鼓勵政策,來加速生物技術的創新發展。

合成生物學是 21 世紀初興起的生物學分支學科,科學家們嘗試在現代生物學與系統生物學的基礎上,引入工程學的思想和策略。

早在 2004 年,《麻省理工技術評論》就曾把 「合成生物學」 評為十大突破性技術,科學家們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改造生命體以設計合成,使得在生物體內定向、高效組裝物質和材料逐步成為可能,研發成果可應用於生物材料、生物燃料、生物醫藥等多種領域。

圖|部分成熟的合成生物材料

在過去二十年中,合成生物學表現出巨大發展潛力,理論上大多數現有石油化學品物質、材料都可以被生物合成,但是生物轉化的效率以及從實驗室合成到產業化放大過程中,仍有大量需要解決的科學和技術問題,而這就是凱賽生物在做的一件事情。

凱賽生物當前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旗下 「生物法長鏈二元酸」 系列產品,報告期內(2017、2018、2019 年),該系列產品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 99.62%、99.70% 和 99.56%,2019年達17.71億元。

二元酸和二元胺聚合可得到聚醯胺,可作為香料、熱熔膠、潤滑油、塗料等合成原料。因此,凱賽生物計劃圍繞聚醯胺產業鏈生產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系列、 生物基戊二胺及生物基聚醯胺產品等,有望廣泛應用在汽車、電子電器、紡織、醫藥、香料等多種領域。

招股書披露,杜邦、艾曼斯、贏創、諾和諾德等國際知名企業目前都是其大客戶,凱賽生物的 「生物法長鏈二元酸」 系列產品在全球市場已處於主導地位,此外還有重要儲備級產品,例如生物基聚醯胺及其單體生物基戊二胺也已完成中試,這些產品後期規模化生產有望解決國內雙單體聚醯胺行業核心原材料依賴進口的瓶頸難題,這是凱賽生物被稱為 「合成生物第一股」 的前提。

另外,經營了 20 年的凱賽生物,財務方面與很多虧損上市的生物技術公司不同,該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比較可觀。截至 2020 年 3 月 31 日,凱賽生物的資產總額為 59.27 億元,負債總額 11.63 億元。

在 2020 年第一季度,儘管有全球疫情的影響,該公司仍實現了 4.06 億元營收,淨利潤達 1.18 億元。其 2019 年全年的營收水平達 19.16 億元,同比增長 9%,淨利潤為 4.79 億元,同比增長近 3%,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持續平穩,4.7% 左右,去年約為 9000 萬元水平。

圖|報告期內財務狀況

還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這些營收不全是來自國內市場。報告期內,凱賽生物的境外營收比例一直大於國內市場,2019 年,境外營收佔比為 54.44%,境內營收的比例則為 45.56%,而在 2017 年的時候,境外的營收比例曾高達 60.16%。

除了主打產品「生物法長鏈二元酸」,凱賽生物旗下的生物基聚醯胺及其單體生物基戊二胺也有少量研發試製和試生產的產品對外出售。2017-2019 年度,生物基聚醯胺及其單體銷售金額分別為 509.00 萬元、3019.04 萬元以及 5806.48 萬元,由於是試生產階段,這部分財務未體現在發行人報告的主營業務收入中,只是作為發行人重要的在研產品及下一步投資建設項目披露,這些新產品也是上市募資後主要的資金使用流向。

圖|上市募資用途

所以從基本面來看,凱賽生物是一家有 「家底兒」 的企業。相比很多虧損上市的科技股,並沒有太強的上市圈錢收割資本的意味,且報告期內沒有出現太大的經營波動,穩中求進,只是近年來單靠 「生物法長鏈二元酸」 系列產品已經顯示出了增長疲態,而關於在建新項目的規劃很大程度上則是為了探索新的增長點。

這些新項目建成投產後,凱賽生物的產品線和產能會得到明顯擴張,全部產品產能預計可達到 7.5 萬噸生物法長鏈二元酸、4 萬噸生物法癸二酸、5 萬噸生物基戊二胺、10 萬噸通用型聚醯胺、2 萬噸高性能長鏈聚醯胺,主要風險就是新產品的研發成果優劣,以及市場客戶買不買單的問題。

50 後海歸創業 20 年,有望突破卡脖子局面

凱賽生物的前三大股東分別是 CIB(持股 31.47%)、山西科創城投(持股 10.15%)、潞安集團(持股 10.15%)。其中 CIB 為凱賽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劉修才家族 100% 控股,而山西科創城投的實際控制人為山西省財政廳,潞安集團實際控制人則為山西省國資委,國資背景還是比較明顯的。

與現在很多風口浪尖的創業明星不同,創始人劉修才生於 1957 年,那一輩人的經歷在如今看來都頗具年代感,比如恢復高考、改革開放、下海潮等。1979 年到 1989 年,建國以來的第一波創業潮造就了很多 「個體戶」,而第二次創業潮約在 1992 至 1997 年期間,不少人放棄「鐵飯碗」 下海經商,也有一批學有所成的知識分子熱情於回國效力。

圖|凱賽生物股權架構

1977 年高考恢復,劉修才就考進了中國科技大學攻讀近代化學。1989 年,他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讀完生物化學博士,並於 1991 年至 1994 年 6 月在美國山度士 (Sandoz) 藥物研究所任資深研究員。

促使劉修才回國創業的契機是 1993 年在紐約召開的一次僑領會議,當時國內改革開放的發展也迫切需要海外華人的努力,受此感召,劉修才在 1994 年從山度士辭職,回國逐夢。

但從科研到創業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在生物製藥和生物化工領域幾經摸索,1997 年,中關村幾間不大的辦公室內,劉修才和團隊正式開始了凱賽生物的早期創業,並於 2000 年正式註冊成立了有限公司。

而據早期報導,2010 年,凱賽生物的長鏈二元酸產品就已在中國市場實現了 95% 的佔有率,國際市場佔有率也接近 50%,成為了這個細分賽道的主導供應商,這也是當時該公司試圖赴美 IPO 的一大因素。

長鏈二元酸、戊二胺等物質其實早在 20 餘年前已在實驗室中實現了生物轉化,但在規模化生產過程中存在技術瓶頸,導致產出率低、成本高、產品質量不達標等問題,因而無法實現產業化。

因此,凱斯生物的核心技術便是在這些方面做突破,招股書重點強調了四項核心技術先進性:1、開發微生物代謝途徑和構建高效工程菌;2、微生物代謝調控和微生物高效轉化技術;3、生物轉化 / 發酵體系的分離純化技術;4、聚合工藝及其下遊應用開發技術。這些技術可直接提升產品競爭力,在降低產品成本的同時,讓產品質量、性能不斷改進,加速取代了市場上傳統化學法生產的長鏈二元酸。

圖|合成生物工藝流程

截至 2020 年 3 月 31 日,凱賽生物共取得了 120 項境內授權專利和 19 項境外授權專利,其中劉修才全面負責公司的研發方向和路線制定,並對研發過程把關,個人所取得的專利佔公司專利總數的 51%。

鑽營了 20 年,凱賽生物下一步發力的產品是生物基聚醯胺,產品主要為聚醯胺 56,旨在打破外國公司寡頭對聚醯胺 66 及其原材料的壟斷。

根據相關市場研究報告數據,聚醯胺作為重要的高分子材料之一,2020 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 437.7 億美元。其中,聚醯胺 66 的生產技術、生產規模主要集中在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生產規模最大的英威達約佔全球聚醯胺 66 聚合物產能的 40%,行業前三強英威達、羅地亞、首諾公司掌握著主導地位,產能前 5 位的公司佔據全球 80% 以上的市場份額。

凱賽生物在長鏈二元酸領域的老對手英威達,同步佔據著全球己二腈(聚醯胺相關材料)市場約 60% 份額,奧升德佔據約 23%,這些國際化工巨頭也已經對國內聚醯胺生產形成原材料主導,己二腈依賴進口已成為我國雙單體聚醯胺行業發展核心瓶頸難題之一。

雖說聚醯胺不如晶片產業被卡脖子那麼明顯,但國產替代材料的需求還是日益緊迫,凱賽生物便是具備競爭力的破局者之一。

昔日骨幹被判刑,十年專利糾紛暫緩

綜上所見,凱賽生物所在的細分賽道是一個雖然冷門但卻非常賺錢的行業。招股書數據顯示,凱賽生物的 「生物法長鏈二元酸」 平均銷售單價為 3.86 萬元 / 噸,混合酸的價格能提高至 5.77 萬元 / 噸,2019 年經營期間,儘管原材料以及電力、蒸汽和煤炭等能源主要成本上漲 10% ,但通過技術改良公司實際的毛利率仍能高達 47.78%並未對業績造成重大影響。

賺錢的同時,一項糾葛日久的 「中國專利署名第一案」 也隨之而來。因為對於這個賽道來說,核心產品比較單一,技術是一個強壁壘,對於潛在進入者來說,如何突破生物製造的技術瓶頸,降低成本、提升質量是實現產業化的最大難點,而如果技術被外洩,則會很快失去競爭力。

凱賽生物有一個最早期的歷史問題是,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的發明者並不是劉修才本人,這種生物合成法是由中國科學院已故院士方心芳發明,後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研究員陳遠童承接了這項研究,通過研發新的菌種優化了這項技術。

1994 年回國後,劉修才多方考察市場機會,發現這種生物基長鏈二元酸的產業化前景頗為巨大。本身就是專業技術出身且有國外市場經驗的劉修才很快與陳遠童達成協議,斥資 250 萬元從中科院微生物所買下了生物法中的關鍵 5 個菌種。但是有一個障礙是,如果規模化量產卻很難達到實驗室的水準,隨後又歷時 5 年耗資約 5 億元,劉修才與團隊才突破了 「生物法長鏈二元酸」 量產製備的技術方法。

根據 2000 年 6 月籤訂的《技術轉讓合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授權凱賽生物擁有專有技術改進後的專利申請權。

但在 2008 年,凱賽生物的核心骨幹成員副總經理王志洲和技術負責人葛明華等先後提出辭職,轉身加入了山東瀚霖,王志洲成為瀚霖大股東之一;2009 年,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陳遠童也成為該公司股東,被聘為首席生物科學家,兩個單位經過密切合作後續籤署註冊了不少相關專利,還獲得了當地政府很多的政策扶持和補助。

隨後在 2010 年,山東瀚霖突然發布律師函稱,對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的生產方法享有專利權,非經山東瀚霖和中科院微生物所書面許可進行生產的企業,均可能構成侵權。

都量產了七八年的技術變成侵權了?凱賽生物顯然難以接受,至此,專利大戰正式打響,成為凱賽生物上市進程中的最大幹擾因素。

圖|凱賽生物專利訴訟進展情況

2010 年 5 月,凱賽生物在上海提出訴訟,要求山東瀚霖賠償損失 4500 萬元。而同年 9 月,山東瀚霖聯合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山東提起訴訟,指責凱賽生物侵犯專利,要求賠償 4990 萬元。之後 10 年間雙方打了不下 20 場官司,案件牽連著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幾位相關專家,兩家公司在山東、上海、北京三地多次對簿公堂,至今仍沒有完全結束。

不過據招股書披露,凱賽生物所有涉及關鍵智慧財產權歸屬的訴訟已經審結,公司獲得了勝訴判決,而山東瀚霖和王志洲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分別被處以罰金 500 萬元和有期徒刑 5 年的刑事處罰,關於其他專利權屬糾紛和專利有效性糾紛,招股書顯示還有三樁案件處於一審過程中,截至目前來看,對於其上市後的影響應該不會再形成太大衝擊。

劉修才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說,中國人能做世界上一流的東西也可以創造一個行業,但如果智慧財產權不保護,所有的企業家沒有人願意投更多的錢。

至此,專利糾紛多數勝訴、經營業績穩定、利潤水平可觀,未來戰略可期,諸多利好因素下,凱賽生物終於迎來了第二個合適的上市契機,且由於其技術的獨特性,目前國內在業務模式、產品種類上都完全可對標的企業其實並不多。

從長期趨勢來看,合成生物賽道的技術創新含金量充足,熱度逐漸升高,不排除會有更具競爭力的後來者殺入相關市場掘金,但前提是,他們仍需要繞過凱賽生物的技術專利壁壘,走過耗資、耗時且失敗率高的前期驗證階段,短期內,很難對凱賽生物的合成生物學第一股地位造成衝擊,過去 20 年的時間和磨練,算是有了相應的回報。

-End-

參考:

http://static.sse.com.cn/stock/information/c/202007/1a4f5050f7154cfbaff17021b6b34d28.pdf

http://rmfyb.chinacourt.org/paper/html/2013-01/28/content_57354.htm

https://www.ceibsreview.com/show/index/classid/25/id/87

相關焦點

  • 海歸博士創立長鏈二元酸巨頭!打破國外壟斷,佔領全球80%市場
    這麼生硬地說大家似乎仍無法理解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其實簡單來說,這就一種特殊的化學物質,可以用來合成香料、藥品、特種尼龍、聚醯胺熱熔膠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特殊化學品。這種新興的生物材料在自然中是不存在的,國外主要以化學生產法為主。隨著國內汽車、電子、通信等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我國對於長鏈二元酸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 自主人工晶狀體第一股,打破國際廠商壟斷
    愛博諾德的募資用途主要用於4個方面:約33%(2.62億元)用於眼科透鏡和配套產品的產能擴大及自動化提升項目;約27%(2.16億元)用於高端眼科醫療器械設備及高值耗材的研發實驗項目;約19%(1.52億元)用於愛博諾德營銷網絡及信息化建設項目;約21%(1.70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這個股是治療白內障的,打破國際廠商壟斷。
  • 合成生物學究竟潛藏著怎樣的價值導向?
    以「維生素C」為例,凱賽生物董事長劉修才博士承擔「維生素C」國家項目,在短短一年內,利用生物法進行規模化生產,使得「維生素C」的成本實現「攔腰斬」,全球「維生素C」的產能迅速集中到中國並一直持續到現在。   四是「造」新化合物。
  • 探索:掀起「第三次生物科學革命」的合成生物學究竟潛藏著怎樣的...
    根據Crunchbase的數據,2018年合成生物學領域融資總額高達38億美元,相比2017年增長近20億美元,而這一熱度仍在繼續上升。  2019年上半年,65家合成生物學公司共計融資19億美元,其中Ginkgo Bioworks更是以2.9億美元創下了目前合成生物技術領域的融資紀錄。
  • 巨·個股|銷售額歷史新高!OLED行業前景廣闊,龍頭標的已打破國外壟斷
    捕捉龍頭,一份「巨·個股」就夠了! 事件:根據市場研究機構DSCC發布的最新報告,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OLED面板的銷售額預計同比增長46%至119億美元,達到歷史新高。 OLED行業前景廣闊 OLED面板的銷售額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智慧型手機市場,蘋果iPhone12系列和三星Galaxy S21的手機面板成為OLED面板銷量增長的重要動力。
  • 北大碩士創立MEMS晶片小巨頭!打破國外壟斷,全球排名第四
    接下來,他又考入北京大學就讀研究生,又進入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在這期間他的研究方向一直都是MEMS研發。2004年,李剛博士畢業,身邊都同學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美國的公司,謀求高收入的公司。但李剛沒有選擇這條路,「畢業的時候,我很多同學都選擇去美國公司錘鍊自己工作。
  • 探索:掀起「第三次生物科學革命」的合成生物學究竟潛藏著怎樣的價值導向?
    根據Crunchbase的數據,2018年合成生物學領域融資總額高達38億美元,相比2017年增長近20億美元,而這一熱度仍在繼續上升。2019年上半年,65家合成生物學公司共計融資19億美元,其中Ginkgo Bioworks更是以2.9億美元創下了目前合成生物技術領域的融資紀錄。
  • 青海小夥研發「神器」打破國外壟斷
    青海小夥肖煬和他的團隊自主研發的「高效斯特林發動機」,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解決了氣缸動密封等國際難題。目前,項目進入實際應用階段,開始承接省內及國內清潔能源循環項目。這是5月8日記者從青海生科中小企業創業園(簡稱生科創業園)了解到的消息。  由於具有不受熱源形式限制、運行噪聲低、熱效率高等突出優點,斯特林發動機越來越受到市場關注。
  • 凱賽生物衝刺科創板IPO或成國內合成生物產業化第一股
    值得一提的是,凱賽生物是目前第一家申請科創板IPO上市的合成生物產業化公司。該公司更是首家實現生物製造替代化工製造成為材料原料的主導供應商,歷經19年從「概念—團隊組建—資金募集—科學技術突破—產業化實施—產品應用開發—市場開拓」的商業化全過程。可以說,凱賽生物的自主研發技術水平在合成生物學這樣嶄新的學科中領先全球。
  • 安集科技:打破國外壟斷進入全球供應鏈的半導體材料公司
    來源:巨豐投顧雖然我國半導體行業與國際巨頭仍有很大差距,但是最近五年的政策、資金、人力、技術等方面的不斷追趕,國內也湧現出一批優秀公司和團隊,特別是已經陸續看到一些公司在某一細分領域取得的突破進展,打破了國外壟斷甚至開始向國外巨頭接單供貨。今天就來看一家科創板公司---安集科技(688019)。
  • 國產國際先機計算流體力學軟體發布 成功打破國外壟斷(股)
    來源:金融界網站近日,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正式宣布了一則好消息,公開發布了一款名為NNW-FlowStar的純國產氣動分析與設計軟體,打破外國技術在我國航天軟體領域的壟斷。據悉,此次公開發布的NNW-FlowStar軟體,為國家數值風洞工程套裝軟體中的一款,專注於航空航天領域複雜氣動特性分析和多體運動仿真,凝聚了該中心科研人員近20年的軟體研發和複雜工程問題應用經驗,氣動力預測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我國計算流體力學領域從In-house代碼向工業軟體邁進的重要成果。
  • 醫用SEBS材料打破國外壟斷
    202次閱讀 作者:彭展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4年04月17日 收藏
  • 打破國外壟斷,純國產氣動分析與設計軟體發布,2股或受益
    近日,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正式宣布了一則好消息,公開發布了一款名為NNW-FlowStar的純國產氣動分析與設計軟體,打破外國技術在我國航天軟體領域的壟斷。據悉,此次公開發布的NNW-FlowStar軟體,為國家數值風洞工程套裝軟體中的一款,專注於航空航天領域複雜氣動特性分析和多體運動仿真,凝聚了該中心科研人員近20年的軟體研發和複雜工程問題應用經驗,氣動力預測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我國計算流體力學領域從In-house代碼向工業軟體邁進的重要成果。可廣泛應用於國內各大軍民用型號飛機、火箭、飛彈、高速列車、汽車等研發設計中。
  • 中國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
    中國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據「中核集團」微信公號,11月27日00時41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發出第一度電。這標誌著中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這對我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跨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龍一號的信心。
  • 打破國外技術的壟斷,這家中國企業,成功擠進全球十大機器人榜單
    根據知名調研機構IDC預測,在全球機器人主要發達區域,亞太市場處於絕對領先地位,預計其2020年支出將達1330億美元(約合9000億人民幣),全球佔比達七成。中國機器人之王誕生:眾所周知,日本機器人產業非常發達,如發那科、安川機器人、川崎重工等知名企業,在全球工業製造領域具有舉足輕足的地位,可以說日本的企業長期佔據著高端製造產業。
  • 淨利連續三年下滑,打破國外壟斷的復旦系公司即將登「科」?
    來源:野馬財經作者 |王君齊編輯 |李紅梅來源 |風雲資本界上海復旦微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復旦微電子」)作為集成電路的龍頭企業,近年來先後推出MCU控制晶片,億門級FPGA產品等高端產品,打破了國外晶片企業壟斷市場的局面
  • 砥礪前行,國內合成生物學的攀登之路
    在如此利好的前景下,國內的合成生物科研機構也紛紛展露鋒芒,展示驚人實力。相較於2002年美國就已開啟的DNA寡聚物合成基因組時代,我國在基因組設計合成領域起步較晚,在前期的病毒和原核生物基因組合成方面也鮮見中國科學家的聲音,彼時中國合成生物界在世界舞臺上短暫呈現出「靜默」的印象。
  • 山東造醫療用品打破國外壟斷 惠及百姓的「威高製造」成威海驕傲
    近年來,通過不斷創新,威高集團開發的產品打破國外壟斷,迫使進口產品大幅度降價,降低了國家醫療開支,也惠及了百姓。21日下午,「供給側·山東策」——第十二屆網絡媒體山東行活動採訪團就來到了位於山東威海的威高集團,參觀了其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成果。
  • 科銳微磁高性能快淬磁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原標題:科銳微磁高性能快淬磁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近日,內蒙古包頭稀土高新區信息顯示,為了打破高性能粘接磁粉、熱壓磁粉的生產和銷售一直被國外壟斷的局面,內蒙古包頭稀土高新區企業
  • 高端醫用材料打破國外壟斷
    威海帕斯碸新材料: 高端醫用材料打破國外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