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研究現狀及未來發展策略

2020-11-25 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太陽光能,以 CO2和水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學過程。光合作用為人類提供糧食、能源,同時也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碳循環和水循環中的關鍵一環。光合作用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使得對其的研究及應用一直代表著人類探究自然、改造自然的最前沿。當前,隨著基因組學、基因組編輯及合成技術、計算能力的快速發展,一個全新的合成生物學研究模式正在形成:一方面,可以設計並製造全新代謝、結構及調控模式,創製新生物學功能;另一方面,利用該模式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全新研究材料及視角,從而檢驗當前生命科學的基本理論及假設。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在這個多學科融合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的實質是利用光合作用基本原理,整合多學科理論、技術方法,通過理論設計、工程改造及人工進化等手段,創建新型光合系統,為社會創製更好的糧食、能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供給方式,並為光合作用研究提供新材料及資源,提高人類認識光合作用、利用光合作用的能力。

我國及國際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研究現狀

歷史上,我國在光合作用基礎研究上曾經作出重大貢獻。早在 20 世紀 60—70 年代,我國集中開展了光合作用光能磷酸化的機理研究,提出在 ATP 合成過程中需要有高能態存在,支持了 ATP 合成過程中的電化學勢梯度學說;同時,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殷宏章等在 20 世紀 60 年代就認識到冠層光合作用效率對產量有重大貢獻,並系統開展其定量研究。近年來,我國在光合作用光反應色素蛋白複合體的結構與功能、C4光合作用等領域、Rubisco 結構與功能、光合作用光系統調控及建成等研究領域獲得較大進展。然而,整體而言,我國光合作用研究與美國相比,研究規模及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對 1997—2017 年光合作用相關研究的 SCI 論文進行統計發現,美國在光合作用領域的研究數量及質量都佔世界首位,其 10 年論文量為 22 312 篇,佔該領域世界總文章量的 26.04%;ESI 高水平論文量 521 篇,佔 ESI 高水平論文量 1 201 篇的 43.38%;發表在 Nature、Science、Cell(CNS)三大刊的論文量為 247 篇,佔 CNS 論文量 403 篇的 61.29%。1997—2017 年光合作用領域專利申請量中國(12 102 件)超過美國(4 288 件)排名世界第一,但專利強度為 5 分及以上的專利數量,美國(1 025 件)排名世界第一,中國(654 件)排名第二。

在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領域中,近年來國際相關研究團隊獲得長足發展。尤其是以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支持的國際 C4水稻項目、國際以 C3改良為核心的 RIPE 項目為支點,當前國際上已經建立了多個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研究高地,建立了高度合作的國際研究團隊,創建了開展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研究的關鍵工具、平臺及資源,並取得重大進展。與此同時,以色列威茲曼研究院在自養大腸桿菌創建方面獲得長足進展,實現了利用丙酮酸支持大腸桿菌自養生存,為自養型工業微生物建成跨出實質性一步。

在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研究領域,我國科學家也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幾個研究領域中佔據國際領先或者齊平的地位。首先,在國家相關經費尤其是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我國建立了從分子、細胞器、細胞、葉片、冠層乃至整個個體的系列光合作用系統模型,對於指導 C3、C4及全新光合途徑的改造起到支撐作用;近期又連同國際同行,創立了專業學術雜誌 in silico Plant,這為我國在該領域持續開展國際領先性的研究、確立標準制定權奠定了基礎。同時,我國也在光呼吸支路改造、藻膽體重建、光合特定基因改造等方面開展了研究。

同時,我國研究人員也建立了以藍細菌等單細胞藻為底盤,生產各類能源及高附加值分子的研究體系及平臺,樹立了以微擬球藻為代表的工業微藻合成生物學模式物種,建立了能源微藻合成生物學國際研究合作網絡,為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網絡調控機制,以及設計與構建高效、低成本、可規模化部署的光合產能細胞工廠奠定了基礎。同時,結合化學、材料和合成生物學等方面的技術,國際上正在開展有機/無機人工光合複合催化體系,這代表著人工光合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這種具有廣闊前景的人工光合作用體系結合了生物系統的催化特異性,以及無機納米材料的高光電轉換效率等優點。其中蛋白酶-納米材料體系和活細胞-納米材料體系是該領域中較為常見的兩種方法。以活細胞-納米材料體系為例,這個體系巧妙地結合了細菌體內的代謝通路和無機材料提供代謝通路所需的還原力,從而通過模擬光合作用產生具有高附加值的產物。例如,日本科學家利用光能夠讓特定半導納米材料產生電子,電子通過甲基紫精跨膜傳遞到細胞體內,能驅動含有氫化酶的細菌連續不斷地產生氫氣。美國科學家則通過 CdS 量子點在細菌的表面原位沉積:在光照條件下,電子傳遞到細菌體內提供還原力來促進 Wood-Ljungdahl 循環的進行;最後,通過模擬人工光合作用,能直接將 CO2代謝生成乙酸,實現了光能到化學能的轉化和存儲。

相關焦點

  • 藍細菌合成生物學研究進展
    藍細菌光合細胞工廠開發和優化的重要方向是對胞內光合碳流分配模式的調控和重塑,使更多的碳流向目標代謝產品的合成。糖原代謝是藍細菌中重要的天然碳匯機制,儲存了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和能量中超出細胞生長代謝所需的溢出部分。
  • 生物質能研究現狀及未來發展策略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生物質能是一種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直接或間接來自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般取材於農林廢棄物、生活垃圾及畜禽糞便等,可通過物理轉換(固體成型燃料)、化學轉換(直接燃燒、氣化、液化)、生物轉換(如發酵轉換成甲烷)等形式轉化為固態、液態和氣態燃料。
  • 長篇綜述:合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
    介紹合成生物學的定義、相關概念、學科特點與現階段研究內容,並綜述最新研究進展,如基因調控開關、基因計數器、生物邏輯門元件、生物計算、人造生物圖案、可擦寫數據寄存器、電生物反應器「合成」生物燃料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並展望合成生物學的巨大發展前景。
  • 合成生物學的發展與面臨的挑戰
    合成生物學的發展與面臨的挑戰 工程師郭婷 發表於 2018-08-29 09:10:36 合成生物學作為一種具有顛覆性意義的新興技術,其未來應用前景正越來越多地在工業界和學術界討論。
  • 植物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植物能合成微量次生代謝物,進而發揮機體生物防禦和信號傳導作用。由於這些植物天然產物對人體有較強的生理活性,已被廣泛應用於醫藥健康等領域。在化學合成方面,由於大部分天然產物結構複雜,具有較多的手性中心,合成過程中容易形成無活性甚至有毒的、難以分離的旋光異構體;而且合成過程步驟繁瑣,轉化率低,能耗高,所用有機溶劑易造成汙染,難以滿足工業化需求。而植物組織細胞培養法操作較複雜、周期長,且由於生產成本過高,所以也不易實現工業化。
  • 天津大學召開合成生物學生物安全研究交流研討會
    本站訊(通訊員 王方忠 宋馨宇)合成生物學是新興的交叉學科,在其推動了生物、醫學及化學合成等領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生物安全問題。為了聚焦合成生物安全這一國家重大需求,綜合運用生物學、管理學、法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深入分析合成生物安全領域中的關鍵問題和破解思路,針對「合成生物學」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徵求意見稿中的合成生物學生物安全研究問題,天津大學於12月21日在衛津路校區召開了合成生物學生物安全研究研討會。
  • ARC合成生物學卓越研究中心推動生物製造業可持續發展!
    由聯邦政府撥款$3500萬澳幣的ARC合成生物學卓越研究中心(CoESB)於2020年在麥考瑞大學落成。合成生物學影響人類數千年數千年來,我們利用微生物製造麵包、葡萄酒和奶酪。如今,合成生物學能夠將工程學和分子生物學相結合來設計和構建新的生物系統,達到將農業或廢水中的生物質轉化為生物燃料、生物塑料和其他高價值化學品。 ARC合成生物學卓越研究中心ARC合成生物學卓越研究中心(簡稱CoESB)由7所澳大利亞大學和全球25個合作夥伴共同支持,該中心將是全球最大的合成生物學領域合作項目之一。
  • 合成生物學:顛覆性生物科技?—新聞—科學網
    過去幾年,合成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以及倫理問題已經有了廣泛介紹,本專刊不再做重複討論,而是重點介紹新近研究進展。然而,即便如此,合成生物學發展速度之快,令撰稿人多次易稿。例如,近日,Science刊出了Sc 2.0計劃中中國學者的重大進展,振奮與鼓舞之餘,本專刊付印前,我們不得不請戴俊彪先生更新他所負責執筆的相關內容。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合成生物學」重點專項啟動暨年度總結會舉行
    在向與會專家學者介紹河南大學的厚重歷史與發展現狀後,宋純鵬表示,我校作為牽頭單位承擔項目的實施任務,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今後將切實落實項目法人單位責任,對項目進行制度化管理,做好項目的組織管理,嚴格落實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和財務管理制度,做好項目開展的各項保障工作,為高水準、高質量地完成項目預定目標創造必要條件。
  • 亞洲合成生物學協會總部落地深圳 助推基礎研究與生物產業發展
    ASBA總部落地深圳揭牌儀式(央廣網發 深圳先進院供圖)ASBA總部負責人,深圳先進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劉陳立表示:「ASBA總部的落地將聚集亞洲合成生物學領域內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提升中國及亞洲各國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影響力及地位,同時也將助力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建設。」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
    21世紀初,科學家們將工程科學的研究理念融入現代生命科學,發展出以合成生物學為代表的「會聚」研究,促成了生命科學的第三次革命。合成生物學採用工程學「自下而上」的理念,打破「自然」和「非自然」的界限,從系統表徵自然界具有催化調控等功能的生物大分子,使其成為標準化「元件」,到創建「模塊」「線路」等全新生物部件與細胞「底盤」,構建有各類用途的人造生命系統。
  • 活體建築材料、微生物燃料電池,材料合成生物學的潛力不止於此
    Lu 團隊定義了材料合成生物學這一新興交叉領域的研究範疇,即綜合合成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的工程原理,將生命系統重新設計為具有可編程和新興功能的動態響應材料。該文闡述了合成生物學方法和工具(包括基因電路,模式生物和相關的設計參數)應用於功能活體材料的構建,並重點探討了該領域的前景和未來挑戰。
  • 合成生物學的未來在哪?當代基因組學教父帶你一探究竟
    2004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將合成生物學評為改變世界的十大新技術之一。合成生物學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合成生物學的未來發展備受關注。未來合成生物學將如何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又將如何顛覆人類的認知和現有技術?如何將生產、教育、研究緊密結合以促成合成生物學的發展?未來中國將在合成生物學的世界舞臺上扮演怎樣的角色?
  • 倪俊:合成生物學已被認為是21世紀最重要的生物技術平臺
    之後合成生物學快速發展,出現了非天然核酸、蛋白質從頭設計、單條染色體酵母和大腸桿菌基因組全合成等一系列裡程碑式的工作。「雖然合成生物學是生命科學新的分支,但它已經被認為是 21 世紀最重要的生物技術平臺。」 倪俊副教授強調了這種技術的重要性。早在 2004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將合成生物學評為改變世界的十大新技術之一。
  • 合成生物學領域前沿技術
    中國科協與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清潔能源學會聯合體、信息科技學會聯合體、智能製造學會聯合體聯合,通過長期的跟蹤研究,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動態,並定期以「中國科協創新智庫產品」發布報告。本文主要介紹合成生物學領域近五年國際上的新理論、新原理、新觀點、新方法、新成果、新技術,為科技管理人員了解國內外生命科學的前沿技術及發展趨勢提供決策諮詢,也為研究與開發人員提供綜合的參考信息。
  • 2019年合成生物學年度進展回顧
    作者:孟凡康預計閱讀時間:15min合成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發展新方向代表之一,充滿著無限的發展活力。2019年合成生物學領域有很多重大的成果,這代表著我們對於生物的工程化改造和設計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 微擬球藻合成生物學發展前景
    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轉錄組數據的獲得使得微擬球藻日益成為研究微藻脂類代謝和合成生物學的模式生物。最近,微擬球藻基因聚合技術發展迅速,多載體、多表達盒、雙向啟動子、雙向順反子等基因聚合策略保證了多個外源蛋白的表達生產,RNA幹擾、同源重組、基因編輯、插入突變等技術的發展使得基因抑制和失活變得更加容易。
  • 趙立山:合成生物學將來就是一個趨勢和未來
    近日,在深圳舉行的一場生物醫藥論壇上,Amyris中國總裁趙立山表示,以前讀書的時候說生物是21世紀的科學,現在生物就可以變成合成生物學,合成生物學將來就是一個趨勢和未來。 第二,經濟下一步的發展也非常需要,這是一個必然。中國以後在發展中起什麼作用?跟有些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是有的,工業界的研發比較薄弱,怎麼樣把基礎研究到工業界?這是中國要做的。「我認為未來5~10年,深圳從無到有,我是很有信心的,不僅是基礎研究,對合成生物學和產業化都會起很大的作用。」
  • 未來基因編輯和合成生物學將有法可依
    12月7日,「合成生物學倫理、政策法規框架研究」開題研討會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這是我國首次在合成生物學研究領域設立的人文社科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預示著不久的將來我國在該領域及其相關技術工具基因編輯的立法將會擁有價值權衡標準和倫理學依據。
  • 合成生物學究竟潛藏著怎樣的價值導向?
    從「造物致知」到「造物致用」,合成生物將如何顛覆人類認知和現有技術?「產學研」如何緊密結合以推動合成生物學「沿途下蛋」在全球競爭中領佔先機?科學的奧秘如何讓產業煥發新的生機,而資本和產業又會如何反哺科學?中國將在未來合成生物學的世界舞臺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引領怎樣的變革?這一切都需要等待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