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體建築材料、微生物燃料電池,材料合成生物學的潛力不止於此

2021-01-09 DeepTech深科技

12 月 23 日,麻省理工學院(MIT)海歸博士後、現為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的鐘超團隊與 MIT 合作者在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雜誌發表了一篇綜述論文,標題為《基於合成生物學技術的材料設計》(Materials design by synthetic biology)。

圖 | 相關論文(來源: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在這篇綜述文章中,鍾超團隊和麻省理工學院的 Timothy K. Lu 團隊定義了材料合成生物學這一新興交叉領域的研究範疇,即綜合合成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的工程原理,將生命系統重新設計為具有可編程和新興功能的動態響應材料。該文闡述了合成生物學方法和工具(包括基因電路,模式生物和相關的設計參數)應用於功能活體材料的構建,並重點探討了該領域的前景和未來挑戰。

材料合成生物學

隨著基因合成及編輯技術的發展進步,生物學家能夠以類似於計算機編程的方式對自然界的活體系統進行定製化的改造設計,在材料領域的應用體現則是將工程改造的生命體作為細胞工廠,以時空可調控的方式合成人類所需的生物材料。基於此,研究者們提出了材料合成生物學這一新興交叉領域,其實質是借鑑並融合合成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的工程原理,一方面藉助合成生物學技術馴化、改造生命,結合理性設計的材料模塊並利用基因邏輯線路調控細胞動態、智能地合成材料;另一方面將功能定製改造的生命體與人工合成材料(比如水凝膠、半導體、混凝土等)合為整體,賦予傳統材料不具有的動態生命特徵,從而創造出具有動態響應能力的複合活體材料。

圖 | 合成生物學和材料合成生物學的主要進展及時間表。(來源: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活體自組裝功能材料

活體自組裝材料是由基因工程編輯的活體系統及其所生產的非細胞自組裝成分組成的一類複合功能材料。由於程序化基因線路能夠賦予活體系統感應環境、邏輯計算以及激活轉錄等能力,因而理論上活體系統能夠根據人工設計的基因線路,動態地合成具有定製化功能的材料。除了執行複雜的應用任務,工程改造的活體材料能夠保留活體系統自我複製和進化等功能,因而也具備高度的再生性和環境適應性。文章介紹了三種活體自組裝功能材料形式,分別是以相分離蛋白與蛋白氣囊為代表的胞內凝聚體結構,以大腸桿菌 curli 纖維為代表的生物被膜材料以及包括有靶心、條紋、細胞自組裝等形成的圖形化結構,分別可用於超聲成像,水汙染處理以及複合活體材料等。

圖 | 基於非活體和活體的自組裝功能材料。(來源: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雜合活體功能材料及其五大應用

合成生物學技術改造的功能活體系統與性能優越的人造材料相結合,將賦予合成材料更多的生物動態特性,比如自我調節、自修復以及對特定環境信號的感知與反饋能力等,而反過來人造材料例如支架材料則可以增強活體功能材料整體的機械強度並拓展其實用性。

因而,雜合活體功能材料結合了人工材料和活體系統的優勢,讓傳統材料的應用層面得以豐富,主要包括:

圖 | 雜合活體材料的代表性示例(來源: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第一,雜合活體傳感材料。合成生物學設計的基因傳感線路賦予工程細胞特異性的環境響應能力,構成了全細胞生物傳感材料的基礎。將合成生物學設計的傳感細菌與生物相容性的支架材料相結合,能夠給予傳感材料更強的實用能力。例如,GPCR 改造的釀酒酵母能夠識別真菌分泌的交配多肽而發生顏色變化,因而可被用於監測環境中的特定病原體。

第二,雜合活體醫療材料。合成生物學可重新編程活體系統基因調控線路,因而為設計具有定製化醫療效果的活體材料提供了可能。除了在體內輸送藥物治療慢性疾病,雜合的活體醫療材料也被嘗試用於清除皮膚表面的病原體感染。

第三,雜合活體電子材料。程序化設計的活體系統與電子設備相結合,為簡化生物傳感器的檢測過程以及實現對生物材料的遠程實時控制開闢了新的方向。例如,MIT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可吞服微生物電子設備(IMBED),方便患者對腸道健康(例如慢性出血症)進行實時監控。

第四,能量轉換材料。微生物燃料電池是依靠希瓦氏菌一類活體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產生電能的裝置,在汙水處理方面應用廣泛。通過合成生物學手段設計基因線路優化調整電子代謝途徑能夠加強微生物的電子生成能力以及體外傳輸渠道。此外全細胞人工光合體系整合了無機材料吸收光能的特性以及活體生命催化合成的能力,加速了光能至化學能的有效轉化,因此有望用於未來的太空探索。

第五,雜合活體建築材料。部分微生物能夠依靠分解尿素或者通過光合作用提高環境中的 pH,並誘導鈣離子礦化形成碳酸鈣沉澱。將這些微生物培養在含有營養物質與鈣離子的砂漿中可以用於生物磚塊的製造,得到的建築材料具備良好的機械強度,且生產過程不需要藉助燒窯加熱,因而大幅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

展望與當前的挑戰

根據材料合成生物學當前取得的進展與不足之處,研究者指出了這一研究方向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應當著力提升的幾個方向。

圖 | 材料合成生物學的挑戰和未來方向。(來源:鍾超團隊)

當前,材料合成生物學的大部分工作局限於模式生物的開發和使用,大腸桿菌這類模式微生物儘管易於工程設計,然而由於缺乏通用的材料修飾或分泌代謝途徑,在多數情況下並不是材料合成的完美宿主。所以,未來材料合成生物學的基因操作工具的發展應當向可生產高附加值材料的非模式生物傾斜,比如家蠶、蘑菇等高等生物。

除了基因工程重組代謝途徑,當前工程菌株產生新功能的另一種方式是通過定向進化策略優化其基因線路。通過迭代誘變以及選擇性篩選,活體系統能夠代謝非常規底物並高效的應用於生物材料合成。

此外,當前的基因誘導表達系統中存在的操控不嚴格,背景洩露也會成為材料應用中的負面影響因素。定向進化技術可以用於優化啟動子 - 調控子對,減少基因背景洩露,增強線路敏感度以及擴大動態調控範圍。

在當前發展的雜合活體材料中,細胞與水凝膠僅僅是簡單的封裝,而成熟的產品通常需要在更高的程度上將生命成分與非生命材料有機結合在一起。未來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的幫助下,活體系統和人工材料的無縫集成可能很快將成為現實。

並且,考慮到現實應用與產業化的需要,該領域的研究人員還應努力解決合成生物學技術目前在可擴展性和安全性方面存在的問題,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安全問題一直以來就是阻止轉基因生物進入市場的重要障礙。

儘管材料合成生物學領域尚未開發完全,還有很多難題與挑戰需要逐步破解,但正如鍾超等人所說,這一跨學科新興領域蘊藏著的巨大潛力。因此,其誕生不僅為創建具有定製形態和功能的新型材料提供了可能性,還為生物醫藥、能源環境、國防軍事等領域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思路。

相關焦點

  • 中國大學生團隊研製出高效混菌微生物燃料電池
    新華網天津10月31日電(張建新 靳瑩)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學生團隊研發出的高效混菌微生物燃料電池,近日獲得2015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金獎及該賽事最佳能源工程單項獎。  以工程理念不斷改進優化微生物燃料電池已成為近年來生物化工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中國大學生研製出高效微生物燃料電池,獲國際金獎
    天大化工學子研製高效混菌微生物燃料電池獲國際比賽金獎裝置圖利用微生物代謝反應中的電子傳遞作為電池中的電子供體這一概念從上世紀70年代被提出。隨著資源能源的匱乏,人們的目光由傳統風能、電能轉向更加貼近自然、廉價的微生物電催化,以工程理念經過不斷改進優化微生物燃料電池已成為近年來生物化工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微生物也能變身建築材料?「新型微生物水泥」了解一下
    由於鋼渣中富含的鈣鎂礦物具有與CO 反應生成穩定的CaCO、MgCO 的潛力,理論上符合 CO 礦化對原料的要求,發展前景樂觀,但是目前碳化養護的鋼渣膠凝材料製品生產工藝要求嚴苛、成本相對較高,體積穩定性問題仍未能完全解決。
  • 天大化工學子研製高效混菌微生物燃料電池獲國際比賽金獎
    天大化工學院團隊第一次將複雜的混菌體系概念應用到微生物燃料電池中,並且得到了較為高效穩定的電輸出結果。目前,國內外研製單一菌種微生物燃料電池較多,但由於產電菌自身代謝能力有限、提升空間小、改造困難、培養條件苛刻等,導致傳統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產電效率低很難實現工業應用。  天大的微生物燃料電池則選取了混合菌群體系。學生們利用基因工程對菌株進行改造,使工程化培養的混菌體系不僅共生,還能高效協同。
  • 新型微生物燃料電池成本低性能高
    【每日科技網】  英國巴斯大學、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和布里斯托機器人技術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共同開發出一種採用廚餘垃圾中典型成分作為有效催化劑的新型微生物燃料電池,體積小,價格低,但性能卻更強大。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電化學學報》上。
  • Update | 用合成生物學降低 PHA 材料成本,「藍晶微生物」獲 Pre-A...
    36氪獲悉,微生物科技初創公司「藍晶微生物」近日獲得 Pre-A 輪 1000萬元融資,由力合創投領投,天使輪投資方峰瑞資本繼續跟投。CEO 李騰對 36 氪表示,本輪融資將用於生產線的擴大,以及微生物數據及實驗平臺的建設。
  • 中國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聚焦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
    本次論壇聚焦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議題包括產電微生物及其電子傳遞機制、微生物燃料電池反應器設計與放大、微生物燃料電池材料、微生物燃料電池模型模擬、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環境應用。 論壇邀請浙江大學長江學者教授成少安、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王愛傑、臺灣宜蘭大學教授王金璨、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趙峰作主題報告。
  • 合成生物學、超材料和人工智慧的融合將出現顛覆性技術突破
    人工智慧從名稱來看包含兩個部分:「人工」和「智能」,其中「人工」指的就是由人工設計、人工創造和製造,而「智能」則來自於生物和活體,這表明人工智慧與合成生物學、超材料同樣具有天然融合的概念內涵。 合成生物學、超材料和人工智慧3個學科的交叉融合會發生什麼?
  • 合成生物學、超材料和人工智慧的融合將出現顛覆性技術突破
    合成生物學與超材料學科不僅誕生時間和發展歷程非常接近,而且具有非常類似的概念內涵,並在2010 年同時被《Science》雜誌評為「21 世紀前十年自然科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人工智慧從名稱來看包含兩個部分:「人工」和「智能」,其中「人工」指的就是由人工設計、人工創造和製造,而「智能」則來自於生物和活體,這表明人工智慧與合成生物學、超材料同樣具有天然融合的概念內涵。
  • 張學禮:合成生物學促進微生物細胞工廠構建
    細胞工廠作業系統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自然微生物能生產的化學品種類很少,遠不能滿足生產能源、化工、材料和藥物領域各種化學品的需求。如何以一種可持續、綠色清潔的方式生產燃料、大宗化學品和天然產物,對於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生物質是一種可再生的清潔資源。通過生物製造技術,生物質可以被轉化為燃料、大宗化學品和天然產物,從而替代石油化工煉製和植物資源提取。生物製造的核心技術是構建高效的微生物細胞工廠,將生物質原材料轉化為各種終端產品。
  • 合成生物學究竟潛藏著怎樣的價值導向?
    從更加深遠的層面來看,面對近年來全球經濟發展受資源與環境制約日漸突出的問題,合成生物學不僅對人類健康和認識生命本質具有主要意義,而且在醫藥、能源、材料、農業、環境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和應用場景。   探索之路總是充滿荊棘,一項新技術的興起一定會牽連著各種各樣的疑問。從技術到市場,從資本到政策,合成生物將如何影響世界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方式?
  • 微生物燃料電池導電外殼
    據外國媒體報導:近日,有研究人員使用電子傳導聚合物塗覆單個細菌細胞,使得微生物燃料電池表現出高性能。    在厭氧條件下,某些細菌會發電,這種行為可以用於微生物燃料電池,特別是廢水處理。但是這種燃料電池的功率密度很低,新加坡和中國科學家現在提出了一個非常規的解決方案:他們用導電聚合物塗覆活的電活菌,並獲得了微生物燃料電池的高性能陽極。
  • 合成生物學企業藍晶微生物完成4000萬元A輪融資
    11月15日消息,合成生物學企業藍晶微生物完成 4000 萬元 A 輪融資,投資機構包括中關村發展啟航基金、中關村發展前沿基金和深圳前海母基金,原股東峰瑞資本繼續跟投,探針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幾乎同時,藍晶微生物於 2019 年 10 月 28 日與央企化工巨頭中化國際(600500.SH)在清華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共同推動藍晶微生物既有產品管線——生物基可降解材料 PHA 的產業化。
  • 微生物合成生物醫學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地中海富鹽菌可利用多種廉價碳源高效合成3HV單體比例恆定(~10 mol%)的PHBHV,並可採用水提法方便地提取,因此具有重要的工業開發潛力。針對該菌合成PHBHV種類較單一的問題,向華團隊以該菌為細胞工廠,通過發酵工程技術合成了具有不同單體聚合方式的系列R-PHBHV和O-PHBHV。
  • 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可將汙水處理廠變電廠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3日報導,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微生物燃料電池的性能,可直接使汙水處理廠的廢水產生電力。從而為未來開啟了一扇大門,汙水處理廠不僅可以電力自給自足處理汙水,還可將多餘的電力出售。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能源與環境科學》期刊上。
  • 利用骨髓間充質幹細胞合成一種活體生物材料,應用半月板
    目前多採用人工合成類材料對半月板進行修復,但是人工合成類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不足,且對半月板損傷的治療效果不佳。因此,急需開發一種具備高生物相容性及組織特異生物活性的材料用於臨床。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於寅團隊在Bioactive Materials發表文章"Injectable ECM hydrogel for delivery of BMSCs enabled full-thickness meniscus repair in an orthotopic rat model"。
  • 微生物燃料電池能以汗液為裝置供電
    研究人員陸續開發出各種發光布料、熱電能量採集織物以及鋅-銀氧化物可充電電池織物,最近又進一步將微生物燃料電池織物添加到這一連串的實驗室技術中,可望用於未來的穿戴式裝置。
  • 劉紹琴教授團隊提出提升微生物燃料電池性能新策略 推動廢水處理更...
    哈工大報訊(王雪/文)近期,基礎與交叉科學研究院微納米技術研究中心劉紹琴教授團隊在微生物燃料電池陽極材料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通過簡便的水熱反應合成了二硫化鐵/石墨烯複合物(FeS2/rGO)作為微生物燃料電池的陽極,並將其用於啤酒廠廢水的處理,獲得了較高的電壓、功率密度和良好的有機物去除率。
  • 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廢水時的產電性能研究
    Logan等[2]以城市生活汙 水為營養物質構造的新型微生物燃料電池實現了汙 水處理的同時回收電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汙 水的處理成本。然而,現在國內外大部分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 都集中在單容器型的微生物燃料電池,重點都圍繞著 減少微生物燃料電池的內阻,從而提高微生物燃料電 池的產電性能[3]。傳統的廢水處理工藝中,生物處理部 分主要是由好氧生物處理和厭氧生物處理組成。
  • 科學網—微生物燃料電池有望走出實驗室
    因此,又能淨化水質、又能發電的微生物燃料電池一旦出現,將有望把汙水處理變成一個有利可圖的產業。Logan認為,未來汙水處理廠通過使用微生物燃料電池不僅可以滿足自身用電,還能向外輸電。 傳統的燃料電池利用氫氣發電,但Logan和他的研究小組首次嘗試使用富含有機物的汙水來發電。理論上說,直接將汙水倒入燃料電池就可以發電同時淨化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