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擬球藻合成生物學發展前景

2021-01-15 萊肯生物

微擬球藻(Nannochloropsis)生長迅速,三醯甘油含量高,油脂含量佔乾重的比重達68%以上,油脂以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和二十碳五烯酸為主,是進行生物柴油煉製和工業化高產油海水藻的理想之選。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轉錄組數據的獲得使得微擬球藻日益成為研究微藻脂類代謝和合成生物學的模式生物。

最近,微擬球藻基因聚合技術發展迅速,多載體、多表達盒、雙向啟動子、雙向順反子等基因聚合策略保證了多個外源蛋白的表達生產,RNA幹擾、同源重組、基因編輯、插入突變等技術的發展使得基因抑制和失活變得更加容易。這些都使得微擬球藻基因功能鑑定、代謝途徑研究、菌種改良以及外源蛋白合成具有更廣闊的前景。


Plant Cell Rep. 2018 Mar 6.

Advanced genetic tools enable synthetic biology in the oleaginous microalgae Nannochloropsis sp.


Author

Poliner E, Farré EM, Benning C*.

*: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USA.

Abstract

Nannochloropsis is a genus of fast-growing microalgae that are regularly used for biotechnology applications. Nannochloropsis species have a high triacylglycerol content and their polar lipids are rich in the omega-3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eicosapentaenoic acid. Placed in the heterokont lineage, the Nannochloropsis genus has a complex evolutionary history. Genome sequences are available for several species, and a number of transcriptomic datasets have been produced, making this genus a facile model for comparative genomics. There is a growing interest in Nannochloropsis species as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icroalga lipid metabolism and as a chassis for synthetic biology. Recently, techniques for gene stacking, and targeted gene disruption and repression in the Nannochloropsis genus have been developed. These tools enable gene-specific, mechanistic studies and have already allowed the engineering of improved Nannochloropsis strains with superior growth, or greater bioproduction.

查看全文請戳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閱讀:

從微藻中挖掘有用的基因資源

綠藻中的蝦青素合成基因



相關焦點

  • 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建立—新聞—科學網
    作為一種模式工業產油微藻,微擬球藻不僅在藻類養殖產業中有廣泛應用,而且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重視的藻類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研究體系。 為促進全球微擬球藻研究群體的資源共享和通力合作,加速工業產油微藻合成生物學和分子育種技術的進展,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聯合中外14個實驗室組成國際聯合團隊,發布了「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NanDeSyn:http://www.nandesyn.org),該工作近日發表於《植物學期刊》
  • 科學網—建立微擬球藻資料庫支撐「綠色重生」計劃
    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等
  • 【中國科學報】青島能源所建立微擬球藻資料庫支撐「綠色重生」計劃
    為了促進全球微擬球藻研究群體的資源共享和合作、加速工業產油微藻合成生物學和分子育種技術的進展,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聯合來自韓國、德國、美國、法國等國的14個實驗室,發布了「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NanDeSyn)。該工作近日發表於《植物學期刊》。
  • 微擬球藻 吃的是二氧化碳 擠出的是燃料
    微藻,即微體藻類,大小從幾微米到幾百微米不等,光合效率較高,能高效生產脂類、蛋白質、多糖等有機物,其中脂質可通過酯交換反應轉化為生物柴油。  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能源部以發展可持續能源為目的,對微藻開展了大規模搜集、篩選和鑑定工作,最終獲得了300多種產油微藻,即脂質佔細胞乾重比例超過20%的微藻,其中微擬球藻的脂質比例更是高達68%。
  • 微擬球藻:吃的是二氧化碳,擠出來的是燃料
    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能源部以發展可持續能源為目的,對微藻開展了大規模搜集、篩選和鑑定工作,最終獲得了三百多種產油微藻,即脂質佔細胞乾重比例超過20%的微藻。其中微擬球藻的脂質比例更是高達68%!
  • 微擬球藻擁有獨特固碳能力——吃的是二氧化碳,生出來的是燃料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物柴油的發展已經經過三代更迭。  第一代生物柴油的原材料主要來自油菜、大豆、向日葵等可食用性的油類作物。這類原材料生產成本高昂,生產周期冗長,油脂產率偏低,對環境要求較為苛刻,因此不適合規模化生產。第二代生物柴油的原材料主要來自麻瘋樹、菸草種子等非糧油類植物,以及地溝油、動物脂肪等,解決了原材料與人爭糧的問題,但仍存在諸多發展制約。
  • 年中喜報|安諾三代測序助力微擬球藻基因組發布~
    微擬球藻屬物種具有單倍體核和無性生殖的特點,便於進行遺傳育種,主要用作魚類幼體、輪蟲的飼料和人類營養食品添加劑,且能夠積累大量多不飽和脂肪酸,可應用於工業。環境適應能力強、個體小、繁殖速度快等優點,讓微擬球藻屬躋身生產生物柴油的優良藻種行列。
  • 青島能源所 | 建立微擬球藻NanDeSyn資料庫網站,支撐「綠色重生」國際合作計劃
    微擬球藻作為「光合酵母」模式研究體系的優勢:核基因組為單倍體,且僅有~30M鹼基序列;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多組學數據,如各種營養/環境下的基因表達譜、轉錄因子等調控元件;已經建立起了高效、靈活、多樣的遺傳操作工具,如過表達、RNAi、CRISPR/Cas9、同源重組、亞細胞定位、大片段敲除等。
  • 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研究現狀及未來發展策略
    當前,隨著基因組學、基因組編輯及合成技術、計算能力的快速發展,一個全新的合成生物學研究模式正在形成:一方面,可以設計並製造全新代謝、結構及調控模式,創製新生物學功能;另一方面,利用該模式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全新研究材料及視角,從而檢驗當前生命科學的基本理論及假設。光合作用合成生物學在這個多學科融合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
  • 倪俊:合成生物學已被認為是21世紀最重要的生物技術平臺
    所謂合成生物學,簡單說就是利用工程設計理念來改造或者創製人工生命系統,從而讓細胞完成設定的任務,其建立在基因讀寫技術發展的基礎上。2000 年,美國科學家 James J. Collins 開發出了遺傳開關,這通常被認為合成生物學的開端。2010 年,Craig Venter 創造出了第一個人造生命。
  • 合成生物學的發展與面臨的挑戰
    美英兩國高度重視的合成生物學 合成生物學在商業和軍事領域的應用前景引起全球各國的高度關注和項目資助,以美英兩國尤為突出。相應的,美英兩國無論在合成生物學研究層面還是應用層面,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以下是美英兩國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項目資助和相關政策盤點。
  • 把微生物變成「超級工廠」,合成生物學在深圳將如何發展?
    合成生物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通過改變微生物內部的代謝途徑使它們合成需要的產品,在產業上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科研圈專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SIAT)合成生物化學研究中心主任傑·基斯林(Jay Keasling)及研究員羅小舟,談談這一學科在深圳的發展前景。羅小舟(左)和基斯林(右)在實驗室裡。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