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建立微擬球藻資料庫支撐「綠色重生」計劃

2020-11-25 科學網
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等
建立微擬球藻資料庫支撐「綠色重生」計劃

 

本報訊(記者廖洋 通訊員劉佳)為了促進全球微擬球藻研究群體的資源共享和合作、加速工業產油微藻合成生物學和分子育種技術的進展,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聯合來自韓國、德國、美國、法國等國的14個實驗室,發布了「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NanDeSyn)。該工作近日發表於《植物學期刊》。

工業產油微藻能夠規模化地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油脂,因此是人類社會糧食、營養和燃料可持續供應的潛在解決方案之一。記者了解到,微擬球藻的單倍體核基因組較少、DNA轉化簡易可靠、基因組編輯效率高,而且基因表達調控技術靈活多樣。

該資料庫系統地收集和整合了包括微擬球藻屬內所有種的最新基因組序列、基因注釋、轉錄組、蛋白組、小RNA等的功能基因組學和表觀遺傳學數據。同時,資料庫通過網站提供了基因信息搜索、基因組比對、共線性分析、基因富集分析、代謝通路分析、基因組瀏覽器等在線數據挖掘工具。此外,研究人員還結合文獻調研,展示了每個基因的研究現狀,以及相應的基因突變載體和突變株等信息,以支撐這些研究材料的無償共享。

據悉,在NanDeSyn資料庫的基礎上,相關國際合作研究網絡將不斷拓展,共同推動以微擬球藻為底盤的光碟機固碳合成生物學技術,即「綠色重生」研究計劃的實施。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tpj.15025

《中國科學報》 (2020-11-11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青島能源所建立微擬球藻資料庫支撐「綠色重生」計劃
    為了促進全球微擬球藻研究群體的資源共享和合作、加速工業產油微藻合成生物學和分子育種技術的進展,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聯合來自韓國、德國、美國、法國等國的14個實驗室,發布了「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NanDeSyn)。該工作近日發表於《植物學期刊》。
  • 青島能源所 | 建立微擬球藻NanDeSyn資料庫網站,支撐「綠色重生」國際合作計劃
    微擬球藻作為「光合酵母」模式研究體系的優勢:核基因組為單倍體,且僅有~30M鹼基序列;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多組學數據,如各種營養/環境下的基因表達譜、轉錄因子等調控元件;已經建立起了高效、靈活、多樣的遺傳操作工具,如過表達、RNAi、CRISPR/Cas9、同源重組、亞細胞定位、大片段敲除等。
  • 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建立—新聞—科學網
    作為一種模式工業產油微藻,微擬球藻不僅在藻類養殖產業中有廣泛應用,而且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重視的藻類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研究體系。 為促進全球微擬球藻研究群體的資源共享和通力合作,加速工業產油微藻合成生物學和分子育種技術的進展,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聯合中外14個實驗室組成國際聯合團隊,發布了「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NanDeSyn:http://www.nandesyn.org),該工作近日發表於《植物學期刊》
  • 研究人員建立NanDeSyn資料庫支撐「綠色重生」國際合作計劃
    作為一種模式工業產油微藻,微擬球藻(Nannochloropsis spp.)在藻類養殖產業上有廣泛應用,並已成為一個藻類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研究體系。為了促進全球微擬球藻研究群體的資源共享和通力合作,加速工業產油微藻合成生物學和分子育種技術的進展,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以及來自中國、韓國、德國、美國、法國等14個實驗室的國際聯合團隊,發布「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NanDeSyn)。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學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
  • 年中喜報|安諾三代測序助力微擬球藻基因組發布~
    微擬球藻屬物種具有單倍體核和無性生殖的特點,便於進行遺傳育種,主要用作魚類幼體、輪蟲的飼料和人類營養食品添加劑,且能夠積累大量多不飽和脂肪酸,可應用於工業。環境適應能力強、個體小、繁殖速度快等優點,讓微擬球藻屬躋身生產生物柴油的優良藻種行列。
  • 微擬球藻合成生物學發展前景
    微擬球藻(Nannochloropsis)生長迅速,三醯甘油含量高,油脂含量佔乾重的比重達68%以上,油脂以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和二十碳五烯酸為主
  • 微擬球藻 吃的是二氧化碳 擠出的是燃料
    微藻,即微體藻類,大小從幾微米到幾百微米不等,光合效率較高,能高效生產脂類、蛋白質、多糖等有機物,其中脂質可通過酯交換反應轉化為生物柴油。  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能源部以發展可持續能源為目的,對微藻開展了大規模搜集、篩選和鑑定工作,最終獲得了300多種產油微藻,即脂質佔細胞乾重比例超過20%的微藻,其中微擬球藻的脂質比例更是高達68%。
  • 微擬球藻:吃的是二氧化碳,擠出來的是燃料
    其中微擬球藻的脂質比例更是高達68%!微擬球藻(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  作為一種單細胞藻類的微擬球藻  捕捉CO2 的獵人  微擬球藻為什麼能具有這麼高的脂質比例呢?答案在於它獨特的固碳能力。  我們知道,光合作用是自然界生物固碳的基礎。地球上每分鐘通過光合作用大約可以將300萬噸CO2和110萬噸H2O轉化為200萬噸有機物質,同時放出210萬噸O2。  與陸生高等植物不同,微擬球藻生長在海水中。
  • 微擬球藻擁有獨特固碳能力——吃的是二氧化碳,生出來的是燃料
    微藻:取之不盡的能量球   微藻,即微體藻類,大小從幾微米到幾百微米不等,能高效生產脂類、蛋白質、多糖等有機物——其中,脂質可通過酯交換反應轉化為生物柴油。其中,微擬球藻的脂質比例高達68%。  微擬球藻作為一種單細胞藻類,除了脂質含量高外,還具有環境適應能力強、個體小、繁殖速度快等優點,躋身生產生物柴油的優良藻種行列。  微擬球藻為何能具有這麼高的脂質比例呢?答案在於它獨特的固碳能力。光合作用是自然界生物固碳的基礎。
  • 科學網—微藻產油規模化迎「曙光」
    微擬球藻是一種單細胞藻類,廣泛分布於海水、淡水和微鹹水中。其在缺氮脅迫下能大量合成油脂,這一應激反應是微藻能源的科學基礎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與德國魯爾大學植物生物化學系合作,針對微擬球藻,構築了缺氮脅迫下蛋白質組動態模型,揭示了該應激過程的三個生理階段,為油脂代謝工程提供了新的視角。
  • 青島能源所建立工業產油微藻基因組編輯技術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以微擬球藻為模式,率先建立了基於Cas9/gRNA的工業產油微藻基因組編輯技術,打開了其反向遺傳工程的大門。  這一基因組編輯技術的建立,使得微擬球藻基因組上每個編碼或非編碼位點的功能鑑定成為可能。
  • 科學網—開發出「油脂結構定製化」微藻細胞工廠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 通訊員孔鳳茹)日前,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研究證明,自然界中存在對於二十碳五烯酸(EPA)、亞油酸(LA)等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s)分子具有選擇性的II型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DGAT2),並基於此示範了甘油三酯(TAG)之PUFA組成「定製化」
  • 永鏷生技微細綠球藻:自然排毒 癌症康復或有希望
    所以,尋找清除毒素的物質,成為當務之急,微綠球藻進入人們的視線。大自然力量 排毒秘密武器微綠球藻是一種海洋單細胞微藻,它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胺基酸及多不飽和脂肪酸等多種營養成分,特別是多不飽和脂肪酸中的EPA含量較高,並且含有大自然生物中最大量的葉綠素,接受日照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產生地球最基礎的有機物源。
  • 疾病風險資料庫項目被列入上海創新資金擬立項名單
    日前,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度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擬立項名單》,梅斯醫學開發的"疾病風險資料庫據悉,國內此前尚無生物標誌物資料庫方面的成功開發案例。國內關於生物標誌物的研究雖然很多,但研究成果零散瑣碎,沒有一個專業的資料庫可以系統性地收錄相關的研究信息。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可以獲知疾病和風險因素之間的隱含關聯,指導下一步研究的開展,對於經過實驗驗證的關聯,則能進一步用於藥品開發或臨床診斷,加快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速度。
  • 突破 | 中國學者建立大規模腫瘤免疫單細胞資料庫
    傳統的測序技術只能在群體水平進行測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腫瘤微環境圖譜的解析度,使得研究人員可以在單細胞層面探究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組成以及基因表達調控的異質性。近幾年腫瘤病人組織的單細胞轉錄組數據迅速累積,但目前還沒有一個綜合的資料庫將這些已有的數據資源整合起來。
  • 科學家建立碳四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新聞—科學網
    在此基礎上,組裝了高質量參考基因組,構建了全生育期基因表達圖譜和穀子多組學資料庫(http://sky.sxau.edu.cn/MDSi.htm)。 該研究還建立了一套方便快捷、高效穩定的農桿菌介導的xiaomi遺傳轉化體系。該體系遺傳轉化效率高達23.28%,已經接近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遺傳轉化水平,從而解決了xiaomi作為模式植物進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的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