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微藻產油規模化迎「曙光」

2020-11-25 科學網

不同階段TAG合成的碳來源及主要代謝途徑的活性變化

 

本報記者 廖洋 通訊員 劉佳

面對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兩大嚴峻問題,尋找可再生且對環境友好的新型能源迫在眉睫。微藻能源就被認為是一種極具前景的新能源。

微擬球藻是一種單細胞藻類,廣泛分布於海水、淡水和微鹹水中。其在缺氮脅迫下能大量合成油脂,這一應激反應是微藻能源的科學基礎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與德國魯爾大學植物生物化學系合作,針對微擬球藻,構築了缺氮脅迫下蛋白質組動態模型,揭示了該應激過程的三個生理階段,為油脂代謝工程提供了新的視角。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生物燃料技術》(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構築微擬球藻蛋白質組動態模型

據該成果研究人員、單細胞中心魏力博士介紹,微擬球藻能夠在某些環境條件下以甘油三酯(TAG)的形式儲存所固定的太陽能與二氧化碳,具有生長迅速、甘油三酯含量高、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s)等優點。

此外,微擬球藻還具有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能力,是生物燃料和生物材料的重要來源,在工業煙道氣處理和綠色能源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同時,微擬球藻基因組較小且為單倍體,便於進行遺傳操作。因此,微擬球藻漸成真核微藻合成生物學研究的模式生物。

工業產油微藻在缺氮脅迫下的油脂積累過程,一直受到學界與工業界的密切關注。近十年來,已有數千篇相關文獻發表於國內外專業期刊,且諸多研究已取得進步。

記者了解到,單細胞中心團隊已藉由過表達甘油三酯合成酶的方式實現了對微擬球藻油脂組分的定製,過表達RuBisCO提高了生物質積累。韓國科學家藉由過表達轉錄因子,將微擬球藻的脂質產量提高了30%~50%。美國科學家則通過降低另一種轉錄因子的表達使脂質產量增加了一倍。

此前,單細胞中心已在轉錄組和代謝物組的基礎上構建了其機制模型,然而,轉錄組層面和代謝物組層面的實驗數據存在重要差異,無法完全用基因表達到代謝調控之間的延遲解釋。這是由於從轉錄到代謝物變化的過程中仍受到蛋白質層面的調控作用。現有的研究通常僅涉及一種調控水平,即單個基因的過表達或敲低。實際上,目前無論是微擬球藻,還是一般的含油微藻,對其蛋白質水平上的代謝網絡調控機制都知之甚少。

針對這一問題,單細胞中心遊武欣和魏力博士帶領的中德聯合研究小組,發表了微擬球藻缺氮脅迫下時間系列的蛋白質組數據,結合相對應的轉錄組與代謝物組數據,應用最新的統計分析方法,較為全面地揭示了細胞在缺氮脅迫下合成甘油三酯的過程特徵。

研究人員發現,該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缺氮初期。此時細胞感受到了外界環境中氮元素的缺乏,但由於細胞內還有一定量的氮儲備,其代謝過程的變化不明顯。第二階段是缺氮中期。這一階段細胞保存的氮已大致消耗完,需要通過蛋白質降解等方式來回收胺基酸中的氮,以維持細胞關鍵代謝過程的運轉,同時光合作用與脂質代謝等過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第三階段為缺氮後期。細胞進一步提高蛋白質降解的速率,而三羧酸循環與油脂合成的速率大幅上調,光合作用速率雖有所下降但仍在進行。

這一修正後的模型更加精確地刻畫了缺氮產油過程,並進一步證明甘油三酯從頭合成對油脂積累起著主導作用,而膜脂回收僅佔脂質積累的一小部分。

進一步提高油脂產率

研究團隊建立的新模型,不僅為定向調控微藻代謝調控網絡以提升油脂產率提供了一系列新的策略與目標,也為微藻產油提高工業化產量奠定了研究基礎。

魏力告訴記者,工業產油微藻已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就產業現狀來看,目前,我國臺灣地區已試運行與發電廠相結合的微藻減碳處理項目;我國新奧能源控股公司已經在內蒙古建立了一個利用微藻生產生物柴油的商業工廠。而在全球範圍內,包括傳統能源生產商在內的數家公司都已經建立了試驗基地及中等級別的藻類養殖場來生產生物燃料,例如,加利福尼亞州的ExxonMobile、德國的E.ON等。

「而關於微擬球藻的翻譯後修飾(PTM)領域研究尚是一片空白,對於微藻的PTM研究也鳳毛麟角。」遊武欣補充道,「我們正在開拓這一全新的研究領域,以微擬球藻為模式生物,研究真核藻類碳代謝途徑上PTM的調節響應機制。這項工作有助於填補目前關於微藻PTM領域研究的空白,也為提高微擬球藻碳固定和油脂轉化能力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已有的微藻蛋白質修飾的研究通常採用的方法局限於特定殘基上修飾的確認和功能的推測。而在已構建的蛋白質組調控模型的基礎上,嘗試對不同環境條件下蛋白質修飾的動態分析,將環境因子對蛋白質修飾的影響作為影響代謝調節網絡的重要因素之一納入考量,將為微藻PTM研究打開新的視角。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86/s13068-020-01748-2.

 

《中國科學報》 (2020-07-01 第3版 能源化工)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微藻產油規模化迎「曙光」
    微藻能源就被認為是一種極具前景的新能源。  微擬球藻是一種單細胞藻類,廣泛分布於海水、淡水和微鹹水中。其在缺氮脅迫下能大量合成油脂,這一應激反應是微藻能源的科學基礎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與德國魯爾大學植物生物化學系合作,針對微擬球藻,構築了缺氮脅迫下蛋白質組動態模型,揭示了該應激過程的三個生理階段,為油脂代謝工程提供了新的視角。
  • 青島能源所建立工業產油微藻基因組編輯技術
    因此,作為一種潛在可規模化的清潔能源生產和固碳減排方案,微藻能源近年來受到了廣泛關注。然而,高效遺傳工具的匱乏,極大限制了工業產油微藻的機制研究和分子育種。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以微擬球藻為模式,率先建立了基於Cas9/gRNA的工業產油微藻基因組編輯技術,打開了其反向遺傳工程的大門。
  • 微藻生產生物柴油規模化,或成現實
    最近,據《中國科學報》報導,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利用微藻規模化生產生物柴油的方法。微藻能源已經被認為是一種極具前景的新能源。微藻是一種單細胞藻類,廣泛分布於海水、淡水和微鹹水中。其在缺氮脅迫下能大量合成油脂,這一反應是微藻能源的科學基礎之一。
  • 研究揭示工業產油微藻二氧化碳濃縮機制全局特徵
    利用微藻將工業源CO2直接轉化為生物燃料,在碳中性能源體系的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是,工業微藻如何高效固定CO2呢?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等發現,作為一種工業產油微藻,微擬球藻細胞集至少三種碳濃縮機制(CO2 Concentrating Mechanism,CCM)的特徵於一身。
  • 青島能源所通過代謝工程提升工業產油微藻固定二氧化碳效率
    工業產油微藻能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與光能大規模地轉化為油脂,因此作為一種清潔能源生產和二氧化碳高值化的潛在方案,在國內外受到了廣泛關注。針對如何提升工業產油微藻的固碳能力這一關鍵問題,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示範了一種通過調控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的激活酶來增強細胞固碳活性,從而大幅度提高微藻生物質與油脂產率的策略。
  • 石家莊煉化:用微藻固碳減排
    據了解,生物吸收二氧化碳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微藻作為可以進行固碳的生物之一,具有光合速率高、繁殖快、適應環境性強等優點,相當於森林固碳能力的10-50倍。每年由微藻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佔全球二氧化碳固定量的40%以上,在能量轉化和碳元素循環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 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建立—新聞—科學網
    工業產油微藻能夠規模化地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油脂,因此是人類社會糧食、營養和燃料可持續供應的潛在解決方案之一。
  • 科學網—開發出「油脂結構定製化」微藻細胞工廠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
  • 選擇最佳的微藻生產生物柴油
    微藻是一種很有前途的能源,可以替代化石燃料,與用於商業生物柴油的傳統作物相比,微藻具有若干優勢。微藻的生命周期較短,而且它們可以在不適合農業的環境中發展,因此它們不會與糧食作物爭奪資源。在《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雜誌上,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分析不同物種特性的方法,通過考慮生物、經濟和環境方面的因素,選擇最佳的微藻作為能源。儘管微藻的優勢和培養程序有一定的改進,但作為生物柴油原料的物種研究相對較少。
  • 微藻不起眼 固碳立大功
    近日,山東科技大學針對工業的集中排放,研製了一種塔式立體養殖反應器,實現微藻生物固碳,並且利用副產微藻連續溼式生產生物原油的技術,為碳捕捉以及捕捉後的碳處置尋找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這項技術利用電廠煙道氣作為二氧化碳供給來源,在塔式立體養殖反應器中連續培養微藻,達到二氧化碳的固定和微藻的生產,再把成熟微藻引入生物原油製取裝置,從而實現微藻制油的工業化生產。
  • 研究人員揭示工業微藻應激產油的蛋白質組動態規律
    工業產油微藻在缺氮脅迫下能大量合成油脂,這一應激反應是微藻能源的科學基礎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針對微擬球藻,構築了缺氮脅迫下蛋白質組動態模型,揭示了該應激過程的三個生理階段,為油脂代謝工程提供了新視角。研究成果發表於《生物燃料技術》(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 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所海洋微藻項目進入產業化開發
    近年來,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圍繞海洋微藻生物能源與資源化利用等領域,逐步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技術示範到產業化開發的完整的研發鏈條,海洋藻類項目的技術和系列產品研發開始領跑世界,取得重要突破。該所創立了基於單細胞技術的微藻種質資源高通量篩選與定向遺傳改造平臺,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微藻產油的遺傳與調控機制,為獲得適於工業化放大的優質藻種資源奠定基礎;發展了高效的微藻生物膜貼壁培養新技術並建成中試系統,培養產率高達6~8噸/畝/年,微藻光合效率平均達到了10%以上,為目前國際報導最高水平。
  • 中德科學家揭示工業微藻應激產油的蛋白質組動態規律
    工業產油微藻在缺氮脅迫下能大量合成油脂,這一應激反應是微藻能源的科學基礎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針對微擬球藻,構築了缺氮脅迫下蛋白質組動態模型,揭示了該應激過程的三個生理階段,為油脂代謝工程提供了新視角。
  • 微藻:單細胞植物的大學問
    《中國科學報》記者參觀了位於燕郊的國投微藻生物科技中心研發基地,目睹了一排排玻璃管道搭建的光生物反應器。胡強告訴記者:「微藻生物質生產是整個微藻生物能源產業的瓶頸,成本佔全流程的60%以上,而光生物反應器是制約微藻生物質生產的核心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光生物反應器的生產效率、降低它們的製造和運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微藻生物能源和生物資源的產業化進程。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開發出「油脂結構定製化」的微藻細胞工廠—新聞...
    >
  • 【中國科學報】青島能源所開發出「油脂結構定製化」微藻細胞工廠
    日前,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研究證明,自然界中存在對於二十碳五烯酸(EPA)、亞油酸(LA)等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s)分子具有選擇性的II型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DGAT2),並基於此示範了甘油三酯(TAG)之PUFA組成「定製化」的工業微藻細胞工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 海洋大學建成生物能源實驗平臺 目標:從微藻中提煉柴油
    這是從浦東一家奶牛場汙水裡採集來的綠藻,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周志剛教授帶領團隊把它們放在露天的微藻生物能源實驗平臺上進行培育,目標只有一個:發現油脂含量高的微藻種類,為將來製備生物柴油尋找最有效的生物質能。   從室內光下搬到自然光下,上海海洋大學科研團隊把微藻生物能源向規模化研究推進了一步。
  • 科學網—建立微擬球藻資料庫支撐「綠色重生」計劃
    本報訊(記者廖洋 通訊員劉佳)
  • 科學網—氣候變化給鞭毛微藻生存帶來嚴峻挑戰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所   本報訊(記者廖洋 通訊員張雯)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葉乃好團隊在《自然—氣候變化》發表研究論文,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思路。
  • 攜手下一代網際網路國家工程中心 中科曙光助力IPv6規模化部署
    會上,國內信息技術產業領軍企業中科曙光與下一代網際網路國家工程中心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圍繞IPv6打造新一代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加速推動我國IPv6的大規模部署,為各行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強大引擎。 此次中科曙光與下一代網際網路國家工程中心強強聯手,是著眼於共同推動我國網絡升級改造,旨在通過共建、共享的方式部署一批IPv6卓越創新中心,加速推動IPv6下一代網際網路在中國的規模化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