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氣候變化給鞭毛微藻生存帶來嚴峻挑戰

2021-01-16 科學網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所 氣候變化給鞭毛微藻生存帶來嚴峻挑戰

 

本報訊(記者廖洋 通訊員張雯)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葉乃好團隊在《自然—氣候變化》發表研究論文,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思路。

具有鞭毛的微藻通過垂直、水平和瞬時運動獲取光能、吸收營養、逃避敵害,因而鞭毛的運動能力對其生存和繁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迄今為止,無機碳濃度升高引起的水體酸化對海洋、鹹水和淡水鞭毛藻類運動能力的影響與機制尚不清楚。

研究團隊分別建立了6個不同無機碳梯度的室內微藻長期純化培養體系及野外中試實驗平臺,設計並製作了微藻運動監測計數裝置。通過對極地冰藻、廣鹽性鹽藻和淡水萊茵衣藻長達6年的室內傳代培養及野外中尺度實驗,團隊發現,水體酸化條件下三種微藻的運動速率和再生能力顯著降低。長期酸化條件下,極地冰藻與鞭毛運動能力調控正相關的輪輻蛋白、鈣離子通道蛋白和動力蛋白基因表達下調;磷酸化調節途徑中負相關的蛋白磷酸酶2A和蛋白磷酸酶1基因表達上調,正相關的酪蛋白激酶1與蛋白激酶A基因表達下調。在鈣信號調節和磷酸化調節兩條途徑的交互作用下,極地冰藻的運動能力顯著降低。

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導致極地海冰的覆蓋面積和平均厚度逐年降低,海冰對光照的調控能力日趨減弱,生活在冰下的微藻需要更長距離的垂直運動應對日夜間光照強度變化,鞭毛運動能力損傷加劇了微藻的生存威脅。由此可見,酸化對極地鞭毛微藻的負面影響更加凸顯。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0-0776-2

《中國科學報》 (2020-07-07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條件下藻類演變趨勢—新聞—科學網
    6月1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葉乃好團隊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 藻類演變趨勢及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記者6月7日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葉乃好團隊在《自然—氣候變化》發表了研究論文。
  • 科學網—微藻產油規模化迎「曙光」
    不同階段TAG合成的碳來源及主要代謝途徑的活性變化   ■
  • 潘基文指出: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與戰爭一樣嚴重
    潘基文指出: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與戰爭一樣嚴重
  • 氣候變化挑戰下,摩洛哥的水資源短缺
    ,並顯示該北非國家在水資源短缺和物質安全方面面臨嚴峻挑戰。該研究於2月3日發布,其中包含有關摩洛哥氣候變化的新數據和地圖。該研究提供的信息將幫助摩洛哥擴大當地機構和決策者可獲得的知識,特別是有關水和農業管理的知識。
  • 應對氣候變化,德國直面挑戰
    德國聯邦政府上個月出臺了「氣候保護計劃2030」,以期達成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減少55%的目標。這是德國氣候內閣經過近半年的反覆磋商後最終推出的計劃。德國默克爾被稱為「氣候總理」,她希望以此回應德國激烈的黨派競爭和高漲的民眾呼聲,並在應對氣候變化歷史上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 太平洋島國呼籲採取切實措施應對氣候變化—新聞—科學網
    第44屆太平洋島國論壇開幕前夕,在馬紹爾群島首都馬朱羅舉行的氣候變化專家小組會議9月2日呼籲,太平洋島國領導人應採取切實措施應對氣候變化。
  • 氣候變化對我國重大工程的影響和挑戰
    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正在嚴重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阻礙了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對許多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的影響將影響國家的安全策略。  氣候變化導致氣溫升高、降水強度增強、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增加等,在我國,這些變化相應增大了重大工程未來安全運行的風險。
  • 氣候變化或讓颱風範圍越來越「北」—新聞—科學網
    颱風「踏足」之處不僅意味著大風天氣,更帶來多種災害,浙江臨海全市被淹,永嘉發生山體滑坡...... 與以往颱風不同,此次颱風生成的緯度較高,登陸地點不再「偏愛」華南地區,而是選擇華東地區,而後一路向北,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呢?這是否會成為日後的常態?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了業內專家,一探究竟。
  •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今年以來這天氣有點異常,我們把時間拉長一點就是最近10年的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氣候變化對人們生活上的影響,以前四季分明,現在都感覺一年只有兩季而已了,冬天時間短,也不冷,夏天特別長,特別熱.對環境的影響,天氣異常,雨水增多,自然災害經常發生!環境惡化嚴重,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影響,直接影響經濟的發展!
  • 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內涵、挑戰及出路
    氣候變化的不可分割性、滲透性、嚴重性和緊迫性等典型外部性特徵要求國際社會必須儘快採取有效行動,以減緩和適應其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公平性是針對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所承擔的責任而言,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各國在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努力方面的責任是共同的,沒有任何國家有權利逃避這一責任。但這種責任本身又是存在差異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歷史責任不同,在減緩和適應方面的能力亦不相同。
  • 白凡課題組揭示大腸桿菌鞭毛生長新機制
    在該文中,研究人員首次實現了對大腸桿菌周生鞭毛生長的實時動態螢光成像,深入探究鞭毛的組裝過程。該研究發現,同一長度的大腸桿菌鞭毛,其生長速率會呈現較大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於鞭毛組裝過程中的停滯。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和數學模型,論文揭示了大腸桿菌胞質內鞭毛亞基蛋白的供應不足會引起鞭毛生長過程中的停滯,這項研究對於理解細菌蛋白的胞外運輸和組裝具有重要意義。
  • 「溫度計」或引發戰爭 美軍關注氣候變化帶來軍事挑戰
    2007年,11位美軍退休三星或四星將領通過一家諮詢公司成立了針對氣候變化的軍事顧問委員會,來評估全球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重要因素的影響,並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做基礎性的工作。2007 年,該委員會發布了題為《國家安全與氣候變化的威脅》的報告。該報告是美國乃至全世界研究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關係的第一份報告。
  • 專家海水中挑出20種微藻 可用於食品醫療領域
    微藻之小     最小的直徑不到一微米     「最小的微藻直徑不到一微米,這種微藻在現有的400倍顯微鏡下也很難觀察清楚。」逄少軍告訴記者,這次他們提取出來的20種微型海藻中,因為觀察不出具體的形態,最小的這種微藻還沒有確定「身份」。
  • 氣候變暖 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
    氣候變暖是20是70年代開始被引起注意的,然後在想唱的一段時間內,很有爭議,有的認為氣候在變暖,有的反之,認為氣候正在變冷;有的認為氣候變暖是和自然界如宇宙天體運動有關,如太陽黑子活動周期,有人認為主要與人類活動有關等。目前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 2100年氣候變化能殺死大量北極熊—新聞—科學網
    氣候變化可能意味著許多北極熊的滅絕圖片來源:All Canada Photos / Alamy 隨著海冰的消失,不受控制的氣候變化將在本世紀末之前「毀滅」世界上所有的北極熊。 北極熊依靠海冰捕獵海豹,這意味著隨著北極變暖,最後的26000頭北極熊正被推向禁食的生理極限。然而,由於缺乏種群統計數據,科學家很難給出每個北極熊種群在未來還能維持多久的準確時間線。
  • 徐冠華: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
    全球變化指的是什麼?當前的人類會走向何方?如何面對當前全球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挑戰?4月20日,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徐冠華院士在西安向陝西省第十九屆「科技之春」宣傳月領導幹部科技報告會的聽眾做了一場《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對策》的科技報告。
  • 全球氣候變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挑戰
    全球氣候變化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人類對煤炭和石油等碳基能源的大規模使用在滿足各種需求的同時,伴隨而來的全球性氣候變化不斷逼近地球承載能力的邊界。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中國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位置。我們無疑要為明天人類的生存承擔起責任。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適應氣候變化,從本質上說,就是增強人類在不斷變化的氣候條件下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顯然,對氣候變化認知上的不確定性並不影響「適應戰略」的確定性。 節能減排也好,改善和建設防災減災的基礎設施也好,本來都是國家科學發展的內在需求。只是從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表述為「減緩戰略」和「適應戰略」,或者說,客觀上順應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
  • 你知道近幾年環境給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嗎?
    氣候變化問題帶來的影響:1、冰川消融2、極端氣候3、糧食減產4、海平面上升5、物種滅絕近期各地區都有收到暴雨、颱風和持續高溫天氣對環境和生活帶來的危害,近幾年異常頻繁出現暴雨、暴雪、洪水、乾旱、冰雹、雷電、颱風等極端氣候。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多篇論文在名為《超多樣性熱帶生態系統的未來》的文章中,提出熱帶陸地、淡水和海洋生態系統涵蓋了全球78%的物種,包括幾乎全部淺水珊瑚和超過90%的陸地鳥類。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更是地球上面積最大、對人類生存環境影響最大的森林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