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大學建成生物能源實驗平臺 目標:從微藻中提煉柴油

2020-11-29 東方網

  東方網11月3日消息:一個月前,上海海洋大學在臨港校區的西門闢出半畝地,豎起了三排透明的光生物反應器。昨天記者在現場看到,其中10個柱狀反應器裡已經分別翻滾著60升的綠色液體。這是從浦東一家奶牛場汙水裡採集來的綠藻,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周志剛教授帶領團隊把它們放在露天的微藻生物能源實驗平臺上進行培育,目標只有一個:發現油脂含量高的微藻種類,為將來製備生物柴油尋找最有效的生物質能。

  從室內光下搬到自然光下,上海海洋大學科研團隊把微藻生物能源向規模化研究推進了一步。

  來自汙水的微藻最有生命力

  「既然能在汙水中長,說明耐汙能力強,存活能力也強。」周志剛前年從奶牛場灌滿了三個礦泉水瓶的汙水帶回實驗室,先進行分離,把不同種的藻類分出來,然後挑選出油含量超過20%且生長速度快的微藻,在室外的光生物反應器裡加以培養。

  一個月的時間,藻含量以每天每升100毫克的速度增長。

  端詳這些圓柱裡的綠色液體,很難看出微藻在哪裡。周志剛解釋說,像現在培養的這種綠藻是一種單細胞藻類,直徑僅僅為10-20微米,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得出。顯微鏡下,微藻呈現出桌球、橄欖、梭子、小船等各異的形態。「生活在水中的微藻其實有3萬多種。」

  與陸地植物相比,微藻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陽能,將水和二氧化碳等無機物質合成為有機物。全球每年經過光合作用儲存的能量大概是全人類使用能量的十倍,其中藻類單位面積的生物量是陸地作物的4-5倍。

  200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植物科學系訪學,2007年赴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應用生物科學系訪學,長期研究藻類的周志剛瞄上了微藻製備生物柴油這一國際新能源熱點研究。他告訴記者,微藻能提供不同種類的生物燃料,比如甲烷、生物柴油甚至生物乙醇,從微藻中提煉出高附加值的生物柴油,被視為替代化石柴油的最好原料。

  篩選油脂含量高的株種

  目前國內微藻能源研發一般停留在異氧發酵階段,通過增加葡萄糖來提高微藻細胞數目。而周志剛則設計定製了光生物反應器,在室外光合自養,發揮藻類優勢,試圖規模化生產能源微藻。

  其實在周志剛辦公室門外的走廊裡,早就立著十幾個光照培養箱。這些像電冰箱一樣的培養箱一字排開,裡面豎著一根根放置著不同微藻的玻璃反應器。微藻在日光燈的光照下,發生著光合作用。與室內反應器裡的日光燈比,自然光更利於藻類生長,在《能源微藻規模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課題獲得國家海洋局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基金支持後,他把平臺搬到了室外。

  「一個細胞即使含有100%的油,但是沒有一定的量,也不可能產業化。」周教授說,他的研究就是為達到這個「量」在鋪路。

  藻類品種繁多,但可用的並不多。「未來的目標是構建一個微藻資源庫,藻株數量超過500株。然後篩選出一兩株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可持續穩定培養、油脂含量高的微藻,從而提高油的品質。」周志剛說。

  科學家們當然明白,微藻生物柴油的生產成本在短期內要遠高於化石柴油,因此目前國內市場還沒有使用藻類生物柴油。在尋找到最有效的微藻後,他們還要形成一套高油脂含量微藻培養與廢水、廢棄處理相結合的技術,以及開發可規模化利用微藻生產生物柴油的整套技術與裝備。

  通過高附加值產品帶動能源微藻產業

  周志剛教授找微藻,就是為了應對能源危機。「用10-15年,有可能解決瓶頸問題。」

  他告訴記者,我國「十二五」生物技術規劃中,生物質能已經被列入。他的看法是,「十二五」期間,先要通過高附加值產品帶動微藻能源產業。比如微藻中蝦青素含量高,可以提煉出來使用;花生四烯酸是嬰兒奶粉不可或缺的成分,如果提煉出來,通過高附加值產品推動,則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企業就願意投資,從而帶動微藻能源產業。據他估計,「十三五」期間,我國有望製備出微藻生物柴油。

  「燧人氏鑽木取火,那是人類最早使用生物質能。1900年巴黎世博會的時候,有科學家提出花生油變生物柴油,但是當後來發現了石油這樣的化石能源後,人們就放棄了對生物質能的探索,我們現在是回到生物質能的起點。」周志剛說。

相關焦點

  • 海洋微藻可提取生物柴油,或可緩解能源危機
    齊魯網4月24日訊 根據中科院青島能源所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微藻中可以提取生物柴油,甚至是航空煤油,為未來緩解能源危機提供新方案。微藻,顧名思義,就是微小的藻類,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體,它也是食物鏈的起源,在地球形成之初,便已存在,至今已存在幾十億年的時間。而隨著海洋科技高速發展,微藻這種古老的生命體又一次發出耀眼的光芒。中國科學院青島能源所微藻生物技術研究組和單細胞中心經過多年的研究,均成功從微藻中提取出生物柴油。
  • 選擇最佳的微藻生產生物柴油
    微藻是一種很有前途的能源,可以替代化石燃料,與用於商業生物柴油的傳統作物相比,微藻具有若干優勢。微藻的生命周期較短,而且它們可以在不適合農業的環境中發展,因此它們不會與糧食作物爭奪資源。在《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雜誌上,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分析不同物種特性的方法,通過考慮生物、經濟和環境方面的因素,選擇最佳的微藻作為能源。儘管微藻的優勢和培養程序有一定的改進,但作為生物柴油原料的物種研究相對較少。
  • 微藻生產生物柴油規模化,或成現實
    石化油說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這也是我們從小受到的普遍的教育觀點。而生物沉積變油學說則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死去後,屍骸沉積在海底。海洋中含有很多鹽分,所以生物脂肪和蛋白質不能馬上降解,在強大壓力下,脂肪和蛋白質被逐漸液化,變成石油。這一觀點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知曉。 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人類對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多。
  • 青島能源所利用黃絲藻製備生物柴油
    並通過基因改造黃絲藻使其細胞內含油量大大提高,可用於製備生物柴油、航空煤油,未來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微藻怎麼能產油?青島能源所微藻生物技術研究組副研究員汪輝告訴記者,微藻是一類在陸地、海洋分布廣泛,營養豐富、光合利用度高的自養植物,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分辨其形態。「有些微藻能通過光合作用將固定在體內的碳物質轉化為油脂,這種油脂叫做三醯甘油酯。」
  • 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所海洋微藻項目進入產業化開發
    近年來,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圍繞海洋微藻生物能源與資源化利用等領域,逐步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技術示範到產業化開發的完整的研發鏈條,海洋藻類項目的技術和系列產品研發開始領跑世界,取得重要突破。該所創立了基於單細胞技術的微藻種質資源高通量篩選與定向遺傳改造平臺,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微藻產油的遺傳與調控機制,為獲得適於工業化放大的優質藻種資源奠定基礎;發展了高效的微藻生物膜貼壁培養新技術並建成中試系統,培養產率高達6~8噸/畝/年,微藻光合效率平均達到了10%以上,為目前國際報導最高水平。
  • 石家莊煉化:用微藻固碳減排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段麗茜)將煙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冷卻、加壓,直接引入薇藻養殖光生物反應器,反應器內的微藻在生長中,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以上。目前,中石化石家莊煉化分公司以煉廠二氧化碳廢氣為碳源的「微藻養殖示範」進行一年多來,達到了減排固碳的實驗目的。
  • 朱棣文參觀海洋所微藻能源合作企業新奧集團
    美國能源部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對中國的新能源技術研發,特別是微藻生物質能源生產與二氧化碳減排偶合技術研究十分關注,在來華訪問期間專程參觀了中科院海洋所技術研發合作單位——位於河北廊坊清潔能源企業新奧集團。
  • 小小綠藻產出生物柴油
    不久的將來,汽車的燃油可能來自大自然的生物,比如玉米、大豆、菜籽、藻類等產油原料。其中的藻類植物多分布在海洋、江河和湖泊中,近年來,一些藻類植物受到氣候變暖的影響正大規模生長,甚至造成所在水域出現「綠色汙染」,遭遇唾棄。然而,在能源領域藻類卻是新型生物柴油的代表作物,並且廣受重視。
  • 微藻:單細胞植物的大學問
    回看胡強的求學和工作經歷,從武漢到以色列,到日本和美國,再到如今回國,他跟微藻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以色列,胡強獲得本·古裡安大學獲藻類生物技術專業博士學位,隨後他來到日本做博士後研究工作,主要開發一種利用微藻固定電廠廢氣中二氧化碳的技術,為溫室氣體的減排提供新思路。不久,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給胡強發出邀請,希望他能去參與微藻處理廢水項目。
  • 地溝油提煉生物柴油前景如何
    在金華武義經濟開發區,有一家浙中西地區唯一專業生產生物柴油的企業。 型號規格為S500的生物柴油,呈清澈的黃色,外觀和普通石化柴油相似,但它是從地溝油中提煉出來的。 近年來,國內有許多企業爭搶生物柴油「蛋糕」,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堅持下來的很少。
  • 中德微藻能源生物技術第二次研討會舉辦
    11月26日至28日,由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德國魯爾大學(波鴻)共同主辦的中德微藻能源生物技術第二次研討會在青島召開。會議以「單細胞技術在微生物領域的發展趨勢和微擬球藻合成生物學」為主題。來自德國、美國、韓國、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國家,以及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學、暨南大學等國內科研院校、企業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 未來能夠代替石油的生物能源出現,微藻造油真的能媲美石油嗎?
    咱們國家卻走向了另外的一個方向,那就是通過研究其他的一些替代品,希望能夠替代原有的石油,而且已經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此次研究學者所發現的這種生物能源,確實是能夠在將來大規模的替代石油,而且它所產生的這種原油可以說在很多方面應用比較廣泛,在未來可以直接提煉出汽油柴油之類的。這種植物其實就是微藻,可能很多人認為這都是無稽之談,一種普通的植物怎麼可能會有石油的出現呢?
  • 青島能源所建立工業產油微藻基因組編輯技術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以微擬球藻為模式,率先建立了基於Cas9/gRNA的工業產油微藻基因組編輯技術,打開了其反向遺傳工程的大門。)的設計和共同表達,結合基於二代測序的高通量轉化株鑑定方法,實現了位於硝酸還原酶基因編碼序列的目標位點上五個鹼基的精確刪除(見下圖),並篩選分離出與預測的表型與基因型均完全契合的基因組編輯突變藻株,從而在工業產油微藻中示範了基因組的精準編輯。
  • 非洲麻風樹可提煉出生物柴油 商業前景看好(圖)
    麻風樹的名字令人生畏,外形也不怎麼美觀,可算是植物界中的「灰姑娘」。但它生長迅速、生命力頑強,一直被非洲人視為沙漠上的「耐旱明星」。  定於下周出版的美國《新聞周刊》報導說,麻風樹現已成為世界上最熱門的綠色能源來源之一。
  • 科學網—微藻產油規模化迎「曙光」
    微藻能源就被認為是一種極具前景的新能源。 微擬球藻是一種單細胞藻類,廣泛分布於海水、淡水和微鹹水中。其在缺氮脅迫下能大量合成油脂,這一應激反應是微藻能源的科學基礎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與德國魯爾大學植物生物化學系合作,針對微擬球藻,構築了缺氮脅迫下蛋白質組動態模型,揭示了該應激過程的三個生理階段,為油脂代謝工程提供了新的視角。
  • 【中國科學報】微藻產油規模化迎「曙光」
    微藻能源就被認為是一種極具前景的新能源。  微擬球藻是一種單細胞藻類,廣泛分布於海水、淡水和微鹹水中。其在缺氮脅迫下能大量合成油脂,這一應激反應是微藻能源的科學基礎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與德國魯爾大學植物生物化學系合作,針對微擬球藻,構築了缺氮脅迫下蛋白質組動態模型,揭示了該應激過程的三個生理階段,為油脂代謝工程提供了新的視角。
  • 微藻,未來生物科技的「綠色黃金」?
    ,通常存在於淡水和海洋系統中。但是,如果生產批量應用的產品,如脂類用於生物燃料,生產過程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以降低成本。此外,瓦赫寧根大學與歐洲卓越可持續水處理中心(Wetsus)合作,致力於利用汙水進行藻類培養,生產有價值產品的研究。
  • 微藻不起眼 固碳立大功
    近日,山東科技大學針對工業的集中排放,研製了一種塔式立體養殖反應器,實現微藻生物固碳,並且利用副產微藻連續溼式生產生物原油的技術,為碳捕捉以及捕捉後的碳處置尋找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這項技術利用電廠煙道氣作為二氧化碳供給來源,在塔式立體養殖反應器中連續培養微藻,達到二氧化碳的固定和微藻的生產,再把成熟微藻引入生物原油製取裝置,從而實現微藻制油的工業化生產。
  • 1000公斤原油,能夠提煉出多少汽車和柴油?讓專家告訴你答案
    直到現在,石油可以說是人類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能源,人類文明的很多行業和領域都需要石油,如果沒有了石油,人類現在的科技發展會陷入巨大的困難。石油剛從地底或海底抽出來之後是原油,這是一種非常難聞的液態黑色物質,人們想要利用它還需要經過各種提煉,那麼一噸原油能夠提煉多少汽油和柴油呢?
  • 【論文推薦】夏奡等:燃煤煙氣微藻固碳減排技術現狀與展望
    作者 夏奡1,2,葉文帆1,2,富經緯1,2,黃雲1,2,朱賢青1,2,付乾1,2,廖強1,2,朱恂1,2 單位 1.重慶大學 低品位能源利用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重慶大學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