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能源所 | 建立微擬球藻NanDeSyn資料庫網站,支撐「綠色重生」國際合作計劃

2021-03-01 微藻 Cell Factory

微擬球藻作為「光合酵母」模式研究體系的優勢:核基因組為單倍體,且僅有~30M鹼基序列;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多組學數據,如各種營養/環境下的基因表達譜、轉錄因子等調控元件;已經建立起了高效、靈活、多樣的遺傳操作工具,如過表達、RNAi、CRISPR/Cas9、同源重組、亞細胞定位、大片段敲除等。

針對微擬球藻多組學數據缺少儲存、集成與分析平臺的問題,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公衍海、韓國國家先進科學與技術研究院Nam Kyu Kang等帶領的國際聯合開發團隊,通過整合大量公開數據集並引入多個全新數據集,NanDeSyn資料庫收集和整理了微擬球藻的基因組序列、基因注釋、轉錄組、蛋白組、小RNA等包括表觀遺傳學數據在內的系統而全面的功能基因組學數據,並以在線資料庫的形式提供了大量用戶友好的工具,如基因比對、共線性分析、基因富集分析、代謝通路分析、基因組瀏覽器等。另外,NanDeSyn還發布了N. oceanica IMET1和N. salina CCMP 1776參考基因組的高質量升級版本。而且提供了可無償分發的微擬球藻基因工程突變株的信息。NanDeSyn將不斷引入新數據和新功能,從而更好地服務於全球微擬球藻研究群體。

為了構建以微擬球藻為藍圖的第一個基因組從頭設計與合成的綠色植物底盤細胞(「綠色重生」研究計劃),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SCC,QIBEBT)和美國能源部植物研究實驗室(PRL,MSU)、法國原子能研究所(CEA)、韓國國家先進科學與技術研究院(KAIST)、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B)、韓國生命工學研究院(KRIBB)、韓國忠南大學(CNU)、韓國國立蔚山科學技術院(UNIST)、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QNLM)、中國海洋大學(OUC)、美國馬裡蘭大學(UMD)、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IHB)、美國伊利諾伊大學(UI)等的微擬球藻研究團隊組成國際聯盟,主持推動「綠色重生」研究計劃的實施。NanDeSyn資料庫系統將為該計劃提供數據倉庫和整合分析工具,從而促進該計劃的順利執行。

該工作由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徐健、韓國國家先進科學與技術研究院Byeong-ryool Jeong和Yong Keun Chang、韓國生命工學研究院Won-Joong Jeong主持完成。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委、韓國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的資助。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建立微擬球藻資料庫支撐「綠色重生」計劃
    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等
  • 【中國科學報】青島能源所建立微擬球藻資料庫支撐「綠色重生」計劃
    為了促進全球微擬球藻研究群體的資源共享和合作、加速工業產油微藻合成生物學和分子育種技術的進展,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聯合來自韓國、德國、美國、法國等國的14個實驗室,發布了「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NanDeSyn)。該工作近日發表於《植物學期刊》。
  • 研究人員建立NanDeSyn資料庫支撐「綠色重生」國際合作計劃
    為了促進全球微擬球藻研究群體的資源共享和通力合作,加速工業產油微藻合成生物學和分子育種技術的進展,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以及來自中國、韓國、德國、美國、法國等14個實驗室的國際聯合團隊,發布「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NanDeSyn)。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學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
  • 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建立—新聞—科學網
    為促進全球微擬球藻研究群體的資源共享和通力合作,加速工業產油微藻合成生物學和分子育種技術的進展,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聯合中外14個實驗室組成國際聯合團隊,發布了「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NanDeSyn:http://www.nandesyn.org),該工作近日發表於《植物學期刊》
  • 青島能源所建立工業產油微藻基因組編輯技術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以微擬球藻為模式,率先建立了基於Cas9/gRNA的工業產油微藻基因組編輯技術,打開了其反向遺傳工程的大門。  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博士研究生王勤濤和博士路延篤等在海洋微擬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
  • 微擬球藻 吃的是二氧化碳 擠出的是燃料
    面對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兩大嚴峻問題,尋找可再生且對環境友好的新型能源迫在眉睫。而作為生物質能一員的生物柴油,不僅可以消納各種有機廢棄物,減輕環境壓力,還可替代化石燃料,緩解能源危機,並且由於生物質資源分布廣泛,生物柴油的開發幾乎不受地理和氣候的影響。諸多優勢使得生物柴油在可再生能源中備受青睞。  生物柴油是指生物油脂與醇通過酯交換反應生成的一種生物燃料。
  • 年中喜報|安諾三代測序助力微擬球藻基因組發布~
    微擬球藻屬物種具有單倍體核和無性生殖的特點,便於進行遺傳育種,主要用作魚類幼體、輪蟲的飼料和人類營養食品添加劑,且能夠積累大量多不飽和脂肪酸,可應用於工業。環境適應能力強、個體小、繁殖速度快等優點,讓微擬球藻屬躋身生產生物柴油的優良藻種行列。
  • 微擬球藻:吃的是二氧化碳,擠出來的是燃料
    能源推動了人類的進化,也決定著人類未來的走向。目前,人類所利用的能源絕大部分仍然來自化石燃料。而根據2017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氣儲存量分別為1.14億噸,1.71 萬億桶和187萬億立方米,分別僅能夠維持153年,50.6年和52.5年的全球生產需要。
  • 微擬球藻擁有獨特固碳能力——吃的是二氧化碳,生出來的是燃料
    人類對能源的利用點燃了璀璨的人類文明,也決定著人類未來走向。  目前,人類所利用的能源大部分仍然來自化石燃料。2017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顯示,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氣儲存量分別為1.14萬億噸、1.71萬億桶和187萬億立方米,分別僅能維持153年、50.6年和52.5年的全球生產需要。
  • 中德微藻能源生物技術第二次研討會舉辦
    11月26日至28日,由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德國魯爾大學(波鴻)共同主辦的中德微藻能源生物技術第二次研討會在青島召開。會議以「單細胞技術在微生物領域的發展趨勢和微擬球藻合成生物學」為主題。來自德國、美國、韓國、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國家,以及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學、暨南大學等國內科研院校、企業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開發出「油脂結構定製化」的微藻細胞工廠—新聞...
  • 【中國科學報】青島能源所開發出「油脂結構定製化」微藻細胞工廠
    日前,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研究證明,自然界中存在對於二十碳五烯酸(EPA)、亞油酸(LA)等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s)分子具有選擇性的II型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DGAT2),並基於此示範了甘油三酯(TAG)之PUFA組成「定製化」的工業微藻細胞工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 青島能源所等在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青島能源所等在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5-02-04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 語音播報   日前,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代謝物組學團隊研究員馮銀剛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柯莎
  • 微擬球藻合成生物學發展前景
    微擬球藻(Nannochloropsis)生長迅速,三醯甘油含量高,油脂含量佔乾重的比重達68%以上,油脂以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和二十碳五烯酸為主
  • 青島能源所通過代謝工程提升工業產油微藻固定二氧化碳效率
    工業產油微藻能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與光能大規模地轉化為油脂,因此作為一種清潔能源生產和二氧化碳高值化的潛在方案,在國內外受到了廣泛關注。針對如何提升工業產油微藻的固碳能力這一關鍵問題,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示範了一種通過調控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的激活酶來增強細胞固碳活性,從而大幅度提高微藻生物質與油脂產率的策略。
  • 青島能源所利用黃絲藻製備生物柴油
    27日,記者從中科院青島能源所獲悉,該所微藻生物技術研究組在國際上首次發現黃絲藻,建起了國際上少有的特色絲狀藻的藻種庫。並通過基因改造黃絲藻使其細胞內含油量大大提高,可用於製備生物柴油、航空煤油,未來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微藻怎麼能產油?青島能源所微藻生物技術研究組副研究員汪輝告訴記者,微藻是一類在陸地、海洋分布廣泛,營養豐富、光合利用度高的自養植物,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分辨其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