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中的研究進展

2020-11-28 生物谷

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中的研究進展

來源:生物谷 2007-12-10 10:51

摘要: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的納米技術在90年代獲得了突破性進展,它給許多行業帶來巨大變化,它對生物醫學的滲透與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利用納米技術可將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聚合物與藥物一起製成納米藥物,作為靶向藥物製劑,直接導入病灶部位的器官、組織甚至細胞,達到提高藥物療效,降低毒性的作用;將納米材料作為藥物載體,可增加某些藥物的胃腸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將納米材料作為載體,可用於基因的輸送和治療。文章就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中的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關鍵詞:納米技術;生物醫學;載體

  納米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逐步發展起來的前沿、交叉性新型學科領域,它的迅猛發展將在21世紀促使幾乎所有工業領域產生一場革命性的變化。納米顆粒是以高分子物質為輔料,將藥物溶解、吸附或包裹於輔料中,分散製成納米級的固態或液態微粒,是一種新型納米粒給藥系統,一般將其粒徑大小界定在1nm~100nm[1],已研究的納米粒包括聚合物納米囊與納米球、藥質體、脂質納米球、納米乳和聚合物膠囊。


  1藥物載體

  利用納米科技可將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聚合物作為載體與藥物一起製成納米藥物,作為靶向藥物製劑,直接導入病灶部位的器官、組織甚至細胞,達到提高藥物療效,降低毒性的作用;將納米材料作為藥物載體,可增加某些藥物的胃腸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2-3]。

  1.1腫瘤的治療

  納米生物飛彈將直接用於治療各種細胞水平的疾病,對病變組織和細胞有特異性殺傷作用。將基因或藥物輸送到癌細胞和器官以達到直接的治療效果;納米藥物載體作為抗惡性腫瘤藥物的輸送系統是納米顆粒最有前途的應用之一。研究表明,納米粒子緩釋抗腫瘤藥物延長了藥物在腫瘤內的存留時間,減緩了腫瘤的生長,與游離藥物相比,延長了患病動物的存活時間。體內和體外實驗均證明,把親脂性免疫調節劑胞壁醯二肽或胞壁醯二肽膽固醇包裹到納米膠囊中,其抗轉移瘤作用比游離態藥物更有效[4]。研究人員將通過化學方法合成的納米紅色元素硒灌餵肺癌移植瘤模型小鼠,結果表明納米紅色元素硒有較好的抗肺癌移植瘤效果。

  1.2感染性疾病的治療

  1.2.1寄生蟲病利什曼原蟲有較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藥物治療效果並不理想並有較大毒性。利用納米載體系統能夠提高藥物在單核巨噬細胞內的活性。研究表明,聚氰基丙烯酸己酯納米囊包被的伯氨喹的對體外巨噬細胞內的杜氏利什曼原蟲的作用比單獨的伯氨喹的作用強21倍;在研究抗肝包蟲病藥物效果時發現:給小鼠靜脈注射6mg/kg阿苯噠唑的聚乳酸納米粒子與口服1500mg/kg游離阿苯噠唑的治療效果相當的效果。

  1.2.2細菌感染體外試驗表明,納米粒子可以作為細胞內藥物輸送系統,用於細胞內疾病的治療。研究表明,納米粒子能夠增加培養基中大鼠肝細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對慶大黴素的攝取,可以作為細胞內藥物輸送系統。對培氟沙星和氧氟沙星抗菌效果研究表明,聚氰基丙烯酸乙基酯納米粒子包被的培氟沙星和氧氟沙星與游離藥物相比,其對標準菌株的抗菌活性增加了2倍~50倍。也有研究表明,納米粒子包裹的氨必西林比游離的氨必西林的療效要高20倍。

  1.3疫苗佐劑

  納米粒子作為疫苗的佐劑,可以使抗原結構更趨穩定,在機體內能引起比常規佐劑更加強烈的、更加特異的免疫反應。由於納米控釋系統能保護抗原並能促進派伊爾氏結的攝取,所以用於包被口服免疫製劑會提高疫苗效果,同時,口服用疫苗利用納米粒子包被後,避免了被胃酶和胃酸分解,而後被腸淋巴組織吸收。而且由於納米粒高度的分散性和巨大的表面積,能增加疫苗與胃腸道壁的接觸,從而增加吸收的機會,提高疫苗的生物利用度;納米粒子的輔助作用還表現在持久地緩慢地釋放被包裹的抗原,加強吸收作用和機體免疫系統對被納米粒子結合抗原的免疫反應。研究發現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納米粒子作為愛滋病毒疫苗的佐劑比用氫氧化鋁作為佐劑產生的抗體滴度要高10倍~100倍[5]。

  2基因載體

  用納米載體系統輸送核苷酸有許多優點,如能保護核苷酸,防止降解;有助於核苷酸轉染細胞,還能夠靶向輸送核苷酸,起到定位作用。ChavanyC等[6]研究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納米粒子包被寡核苷酸時發現,無論在緩衝液還是在細胞培養基中,納米粒子可以幫助寡核苷酸抵抗核酸酶的作用,防止了核苷酸的降解,同時,通過細胞對納米粒子的吞噬作用而增加了寡核苷酸進入細胞內的量。被製成基因載體的DNA和明膠納米粒子凝聚體含有氯奎和鈣,而明膠與細胞配體運鐵蛋白共價結合。在TruongL等[7]用明膠納米粒子包被DNA時發現,納米粒子可與反應中超過98%的DNA相結合,DNA的電泳並不受影響,DNA在納米粒子中部分避免了被脫氧核糖核酸酶Ⅰ的分解。
  3展望

  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納米藥物載體的發展,為現代給藥系統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徑,對現代藥劑學的發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納米基因載體的發展,為基因在細胞內抵抗核酸酶的降解、提高細胞對基因的利用度提供了更好的途徑。藥物經納米化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製劑的均勻性、分散性和吸收性。發展納米藥物可定點給藥,製造納米生物飛彈可直接用於治療各種細胞內疾病,特異性地殺滅腫瘤細胞,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吳豔花1,阮文科21.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北京100094;2.北京農學院,北京102206)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谷」或「來源:bioon」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谷網站所有。非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取得書面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生物谷」。其它來源的文章系轉載文章,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

我們聯繫

,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溫馨提示:87%用戶都在

生物谷APP

上閱讀,掃描立刻下載! 天天精彩!

相關焦點

  • 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
    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21, 68(1): 130-147)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關於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Progress in nanorobotics for advancing biomedicine。
  • 納米生物效應研究進展
    由納米科學、生物學、毒理學、醫學和化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核分析技術的高準確度、微區、微量等非核技術無可替代的特點,檢測生物環境中的納米顆粒。研究納米材料在生物體的吸收、分布、代謝等;研究在常量、微量、超微量的劑量下,對靶器官的生理功能的影響。利用中子活化分析的高靈敏度和小取樣量,使我們能夠將其與細胞分離技術結合起來,定性和定量分析在細胞中,以至不同細胞器中元素的化學種態及其變化。
  • 酶單分子納米膠囊技術生物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態環境評價與分析研究組研究員盧憲波、陳吉平團隊研發的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SMENs)技術的生物傳感器取得新進展,酶傳感器的熱穩定性、有機溶劑耐受性、酸鹼耐受性、存儲穩定性等核心性能實現質的提高,率先將SMENs技術應用於分析和生物傳感領域。
  • 瀋陽自動化所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該論文基於課題組在納米操作機器人單細胞單分子探測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統總結了近年來納米機器人技術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取得的進展,並展望其未來發展前景。  納米機器人技術是指開發可在納米尺度執行任務(如感知、驅動、操作、推進、控制、協同等)的機器人設備/系統。
  • 科研人員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近日,IEEE 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21, 68(1): 130-147)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課題組關於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的研究綜述文章Progress in nanorobotics for advancing biomedicine
  • 【科研進展】化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材料,可變性具有生物醫學潛力
    【科研進展】化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材料,可變性具有生物醫學潛力 2021-01-12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施劍林團隊提出的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納米材料生物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陳春英研究組與納米材料研究室唐智勇研究組合作,在以秀麗線蟲為模型研究納米材料生物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的Nano Letters 雜誌上(2011, 11: 3174-3183)。
  • 大連化物所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技術的生物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態環境評價與分析研究組研究員盧憲波、陳吉平團隊研發的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SMENs)技術的生物傳感器取得新進展,酶傳感器的熱穩定性、有機溶劑耐受性、酸鹼耐受性、存儲穩定性等核心性能實現質的提高,率先將SMENs技術應用於分析和生物傳感領域。
  • 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基礎研究和醫學應用研究取得...
    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基礎研究和醫學應用研究取得進展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是一種具有高比表面積、大孔容、形貌和尺寸可控的新型無機生物材料,但是,介孔二氧化矽納米材料真正使用前必須全面深入了解其包括毒性、降解性等在內的一系列生物相容性問題。然而,在這方面國際上的基礎研究工作的報導還十分有限。
  • 人體組織3D生物列印技術六項研究進展
    近年來,3D生物列印技術在實現列印可移植器官目標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儘管目前仍然遙遙無期,但我們仍在繼續研究和完善該治療方法,這些研究進展可以為脊髓損傷、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症、腦癌等疾病帶來創新性改善療法。
  • 進展 | 生物合成聚蘋果酸可作為癌症醫學的納米載體
    PMLA可天然獲得,鑑於其極其優良的生物可持續性、生物利用度、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其可被用作多種分子的理想載體,包括核苷酸、蛋白質、化療藥物和顯像劑等。目前,PMLA已被成功應用於針對癌症治療的藥物遞送和生物成像等方面的醫學研究。
  • 蘇州納米所新型納米載藥體系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它的主要優點包括:(1)能夠顯著提高靶區的藥物濃度,從而改善藥物的利用率和治療效果,並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2)提高難溶性藥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3)將藥物分子靶向遞送至特定的細胞或器官;(4)可遞送細胞難以攝取的生物大分子藥物(如核酸、蛋白質)至細胞內的活性部位。因此,新型納米載藥體系是目前納米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納米技術如何助力精準醫學發展
    麻省理工學院有一項致力於生物技術和材料科學相結合的研究。比如被燒傷了,我們可以用抗生素軟膏有效進行治療,但嚴重燒傷可能需要更先進的治療,如建立一個皮膚細胞聚合物支架,幫助病人再生他們的皮膚。這就是該研究的用武之地。以上是一個說明如何讓治療患者越來越個性化的一個例子。
  • 『納米 研究』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納米科技獨佔2席
    2018年12月,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組織召開了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初選會議,按照推薦科學進展的學科分布,分成數理和天文科學、化學和材料科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生命和醫學科學等4個組,邀請專家從推薦的科學進展中遴選出30項進入終選。
  • 納米陶瓷的研究進展與創新
    將納米陶瓷引入到坦克裝甲材料中,可以有效提高坦克的抗彈能力;將其引入到炮筒和槍管等表面,可以提高其抗衝擊力和抗燒蝕性。由納米陶瓷和碳納米管制成的防彈衣,具有極優的抗彈效果。 2.生物醫學材料 隨著人們對納米陶瓷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在生物醫學應用方面的潛力得到了較大的挖掘。
  • 助力未來醫學 中醫智慧走進生物傳感與納米技術論壇舉行
    近日,梅奧診所與明尼蘇達大學共同舉辦了2018年「生物傳感與納米技術論壇」。來自全球的醫療專家和不同學科背景的權威專家,聚焦疾病監測和診斷的生物傳感器和納米醫學,特別是生物傳感與臨床領域的融合和集成,共同分享醫學與現代科技的協同創新的最新研究成果。
  • 納米金剛石在生物醫學的應用
    在生物醫學領域納米材料要具備殺死癌細胞,不傷正常細胞的奇特功效,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納米粒子具備一定的超微尺度,在20-100nm之間,二是納米粒子呈現「均勻」分布,才具「藥效」。04▼碳納米材料己廣泛應用於各領域的納米科技研究,構建納米藥物運輸系統是碳納米材料在生物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 納米零價鐵的製備技術及其應用研究進展
    本文結合nZVI近年的進展和最新研究成果,按圖1所示分類方法著重討論nZVI製備技術發展及在水體及土壤環境修複方面的應用前景。系統比較了機械法、氣體冷凝法及還原法製備nZVI技術的特點,重點總結表面改性、金屬改性、載體負載和基質封裝等手段製備改性nZVI的研究進展,及其在水體及土壤環境修複方面的應用。01 nZVI的製備方法製備nZVI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學法。
  • ACS Nano:混合型納米系統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應用
    Terasaki生物醫學創新研究所Ali Khademhosseini和俄克拉荷馬大學健康科學中心Priyabrata Mukherjee對混合型納米系統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應用研究進行了綜述。目前,混合型納米系統除了用於組織再生、疫苗、抗菌、生物分子檢測、成像探針和治療外,還可用於基因治療、藥物遞送和光學治療。這些納米體系雖然有很多的不同點,但可以根據無機/有機的基本組分、附屬組分和混合雜化結構對其進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