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 研究』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納米科技獨佔2席

2020-09-24 智識諮詢

2019年2月27日,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牽頭舉辦的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該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14屆,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開展基礎研究科普宣傳,促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程序分為推薦、初選和終選3個環節。《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5家編輯部推薦了353項科學研究進展,所推薦的科學進展須是在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期間正式發表的研究成果。

2018年12月,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組織召開了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初選會議,按照推薦科學進展的學科分布,分成數理和天文科學、化學和材料科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生命和醫學科學等4個組,邀請專家從推薦的科學進展中遴選出30項進入終選。

終選採取網上投票方式,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諮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部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負責人等2600餘名專家學者對30項候選科學進展進行網上投票,得票數排名前10 位的科學進展將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這十項成果中納米技術相關的項目共兩項:

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

利用納米醫學機器人實現對人類重大疾病的精準診斷和治療是科學家們追逐的一個偉大的夢想。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聶廣軍、丁寶全和趙宇亮研究組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顏灝研究組等合作,在活體內可定點輸運藥物的納米機器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實現了納米機器人在活體(小鼠和豬)血管內穩定工作並高效完成定點藥物輸運功能。



研究人員基於DNA納米技術構建了自動化DNA機器人,在機器人內裝載了凝血蛋白酶——凝血酶。該納米機器人通過特異性DNA適配體功能化,可以與特異表達在腫瘤相關內皮細胞上的核仁素結合,精確靶向定位腫瘤血管內皮細胞;並作為響應性的分子開關,打開DNA納米機器人,在腫瘤位點釋放凝血酶,激活其凝血功能,誘導腫瘤血管栓塞和腫瘤組織壞死。



這種創新方法的治療效果在乳腺癌、黑色素瘤、卵巢癌及原發肺癌等多種腫瘤中都得到了驗證。並且小鼠和Bama小型豬實驗顯示,這種納米機器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惰性。

上述研究表明,DNA納米機器人代表了未來人類精準藥物設計的全新模式,為惡性腫瘤等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全新的智能化策略。Nature Reviews Cancer、Nature Biotechnology等評論認為該工作為裡程碑式的工作;美國The Scientist期刊將該工作與同性繁殖、液體活檢、人工智慧一起,評選為2018年度世界四大技術進步。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18年3月《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 36(3):258—264]上。相關論文見http://dx.doi.org/10.1038/nbt.4071

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真核細胞內,細胞器和細胞骨架進行著高度動態而又有組織的相互作用以協調複雜的細胞功能。觀測這些相互作用,需要對細胞內環境進行非侵入式、長時程、高時空分辨、低背景噪聲的成像。



為了實現這些正常情況下相互對立的目標,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棟研究組與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和Eric Betzig等合作,發展了掠入射結構光照明顯微鏡(GI-SIM)技術,該技術能夠以97納米解析度、每秒266幀對細胞基底膜附近的動態事件連續成像數千幅。



研究人員利用多色GI-SIM技術揭示了細胞器-細胞器、細胞器-細胞骨架之間的多種新型相互作用,深化了對這些結構複雜行為的理解。微管生長和收縮事件的精確測量有助於區分不同的微管動態失穩模式。內質網(ER)與其他細胞器或微管之間的相互作用分析揭示了新的內質網重塑機制,如內質網搭載在可運動細胞器上。而且,研究發現內質網-線粒體接觸點可促進線粒體的分裂和融合。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杜克大學Xiao-Fan Wang教授評論認為,這項工作發展了一項可視化活細胞內的細胞器與細胞骨架動態相互作用和運動的新技術,將會把細胞生物學帶入一個新時代,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活細胞條件下的分子事件,也提供了一個從機制上洞察關鍵生物過程的窗口,可對生命科學整個學科產生重大影響。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18年11月15日《細胞》[Cell, 175(5):1430—1442]上。相關論文見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8.09.057

在30項進入終選的項目中,共有5項納米領域相關成果入選。除了兩項最終進入十強外,另外3個備選項目分別是:

製備出有序大-微孔金屬有機框架單晶

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李映偉研究組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陳邦林等合作,在ZIF-8單晶中構建了高度有序和定向排列的大孔結構,開闢了在金屬有機框架單晶中構建三維有序大/微孔結構材料(同時包含大孔和微孔結構的材料)的研究領域,也使多孔材料的應用成功延伸到有序大-微孔單晶領域。研究人員採用的方法得益於聚苯乙烯三維有序納米球的強成形效應和雙溶劑誘導的異質成核方法。這種協同過程可使ZIF-8在模板內部有序的空隙中高效異質成核,並進一步原位生長,生成具有定向和有序大-微孔結構的單晶。這種獨特有序大孔框架帶來的優異擴散特性及單晶結構帶來的強穩定性,使其在大分子縮合反應中顯示出普通微孔ZIF-8和多晶ZIF-8空心球無法比擬的優異催化活性和再循環能力。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18年1月12日《科學》[Science, 359(6372):206—210]上。相關論文見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9/6372/206

利用散點噪聲實現對非局域熱電子的空間成像

在現代的微電子晶片中,熱電子在納米尺度上加速、散射以及耗散能量,其中耗散能量形成的焦耳熱阻礙著晶片技術的發展。儘管近期在納米計溫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但直接對熱電子能量耗散進行實空間成像還是一項挑戰,這是因為現有技術還局限於探測晶格結構而不是電子。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陸衛研究組與復旦大學物理系安正華研究組等合作,通過測量局部的電流隨機漲落或與超快熱電子運動相關的散點噪聲(約21太赫茲)實現了對電子的納米計溫。研究人員利用一個掃描無接觸鎢針尖作為一個局域噪聲探針,直接對與砷化鎵/砷化鋁鎵晶體點陣熱平衡前的熱電子分布進行了空間成像。利用該技術,研究人員在納米受限器件中揭示出了一種偏離歐姆定律決定的非預期的室溫下的非局域能量耗散過程,該過程類似於低溫量子導體中的彈道輸運。該項被稱為「掃描噪聲顯微鏡」的獨特實驗技術開創了固態器件中的納米非平衡動力學研究方向,該技術的應用為後摩爾時代納電子器件的熱管理和新能源光伏器件突破傳統光電轉換理論極限等前沿領域帶來了新的機遇。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18年5月18日《科學》[Science, 360(6390):775—778]上。相關論文見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0/6390/775

通過疊層設計使有機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突破17%

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很多優勢,但其光電轉化效率仍然落後於傳統無機光伏電池。其中一個根本原因是有機光伏材料載流子遷移率較低,導致有機光伏器件活性層厚度受限,從而難以有效利用太陽光。南開大學陳永勝和萬相見研究組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黎明研究組等合作,採取疊層電池策略克服了上述問題。他們首先建立半經驗模型,從理論上預測了有機疊層太陽能實際可以達到的最高效率和理想活性層材料的參數要求。在此基礎上,設計合成了具有高效和寬光譜吸收特性的活性層材料,通過溶液法製備出了創紀錄的、驗證效率達到17.29%的有機疊層太陽能電池。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18年9月14日《科學》[Science, 361(6407):1094—1098]上。相關論文見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1/6407/1094

來源:智識諮詢綜合報導

相關焦點

  •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正式發布
    2019年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在北京召開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發布十大進展遴選結果,並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對十大進展逐項解讀。  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劉敏主任宣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調控植物生長
  •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羅俊團隊「測得最高精度引力常數G...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羅俊團隊「測得最高精度引力常數G值」位列第五金羊網  作者:張璐瑤  2019-03-01 文/金羊網記者 張璐瑤圖片來源:中山大學官方微信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
  • 專家解讀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專家解讀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科技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2月27日 10:23 A-A+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現場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科技部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克隆獼猴等入選
    2019年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 科技部發布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原標題:科技部發布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月20日,科技部基礎研究司與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聯合召開解讀會,發布「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
  •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克隆猴等入選(圖)
    中新網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27日在北京公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它們分別是: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
  • 中科院上海分院兩項科研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2018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華科大「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
    2018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華科大「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入選湖北日報訊(記者方琳、通訊員王瀟瀟、高翔)「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評選剛剛揭曉。
  •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公布,誰是大贏家?
    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發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18年中國科學家做出的這十大進展是: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調控植物生長-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
  • 北大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近日,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正式發布,北京大學工學院周歡萍課題組、化學學院嚴純華/孫聆東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闡明銪離子對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壽命的機理」入選。嚴純華,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蘭州大學校長。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南科大科學家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日前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團隊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研究入選。  入選簡介指出,張立源和中國科技大學喬振華等研究組首次在塊體碲化鋯材料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並指出該量子化現象可能由磁場下相互作用產生的電荷密度波誘導,補全了量子霍爾效應家族的一個重要拼圖。
  • 納米機器人
    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發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 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27日,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舉辦的第14屆「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結果揭曉。《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參與推薦科學研究進展,經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諮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部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負責人等專家學者進行兩輪投票,評選出排名前十位的科學進展。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新華網北京2月27日電(凌紀偉)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2月27日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南方科技大學物理學系張立源研究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系喬振華研究組及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楊聲遠等合作,在塊體碲化鋯(ZrTe5)晶體中首次實驗實現了「三維量子霍爾效應」。該研究進展提供了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實驗證據,並提供了一個進一步探索三維電子體系中奇異量子相及其相變的很有前景的平臺。
  • 專家解讀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17年2月20日下午,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和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聯合組織召開了「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會議由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三處張峰處長主持。    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工作已經完成。為了讓公眾更好地理解各項進展的內容和意義,加強對基礎研究工作的宣傳,今天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和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聯合召開「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正式對外發布遴選結果,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對十大進展逐項進行解讀。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研究佔據兩席
    2月2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從30個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
  • 解讀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編者按 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昨日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等成果入選。  1.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是該領域從無到有的突破,該技術將為非人靈長類基因編輯操作提供更為便利和精準的技術手段,使得非人靈長類可能成為可以廣泛應用的動物模型,進而推動靈長類生殖發育、生物醫學以及腦認知科學和腦疾病機理等研究的快速發展。  2.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 【光明日報】科學大咖帶你看懂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圖片由科技部提供  科技部2月27日在北京公布了「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實現星地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將病毒直接轉化為活疫苗及治療性藥物;首次探測到雙粲重子;實驗發現三重簡併費米子;實現氫氣的低溫製備和存儲;研發出基於共格納米析出強化的新一代超高強鋼;利用量子相變確定性製備出多粒子糾纏態;中國發現新型古人類化石;酵母長染色體的精準定製合成;研製出可實現自由狀態腦成像的微型顯微成像系統
  • 未來醫療納米機器人能否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和成熟應用?
    發表於 2019-03-08 11:16:12 2月27日,在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的「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上,2600多位專家共同評選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其中「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
  • 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月27日,科技部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結果,浙江大學醫學院/求高院雙聘教授胡海嵐主持的「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項目入選。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崔一卉代表團隊接受榮譽證書。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張旭院士對這一項目進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