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0日下午,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和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聯合組織召開了「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會議由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三處張峰處長主持。
一、張峰處長主持並介紹與會專家、領導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工作已經完成。為了讓公眾更好地理解各項進展的內容和意義,加強對基礎研究工作的宣傳,今天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和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聯合召開「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正式對外發布遴選結果,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對十大進展逐項進行解讀。
下面我介紹一下今天與會的解讀專家、有關領導和特邀嘉賓:
中國農業科學院李家洋院士
北京大學謝心澄院士
北京師範大學方維海院士
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許瑞明研究員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徐寧志研究員
北京大學王韻教授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研究員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謝在庫研究員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傅小鋒處長
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耿建東副主任
教育部科技司李人傑副處長
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與教育局齊禾研究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政策局局秘孟慶峰
此外,參會人員還有入選進展代表、高校和科研院所代表、新聞媒體、主辦單位和協辦單位代表等,時間關係就不一一介紹。對大家的到來再次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下面,按照會議議程,首先請科技部高技術中心耿建東副主任宣布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並講話,大家歡迎!
二、耿建東副主任宣布入選進展並講話
各位專家、各位嘉賓、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科技部基礎研究司、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和五家期刊編輯部歡迎大家蒞臨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解讀會。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主辦、《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科學通報》等5家編輯部協辦。旨在深入落實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宣傳科學、崇尚創新和追求卓越的科學創新精神。
2005年至今已成功舉辦了12屆。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是國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關鍵,2016年我國基礎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傑出人才和重大成果不斷湧現,中國科學家為人類的科學創新做出了突出貢獻。
按照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辦法, 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的遴選工作分為推薦、初選和終選三個階段。
一是推薦。五家編輯部共推薦了我國科研機構作為主要完成單位在2015年12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期間完成並正式發表的278項重要基礎研究進展參與十大進展遴選。
二是初選。我們將278項進展按照學科分為4組,2017年1月我們召開初選會議,邀請57位專家參加遴選,遴選出30項候選進展。
三是網絡投票終選。2017年1月我們向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973計劃顧問和諮詢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2000餘名專家發送電子選票,邀請他們對30項候選進展進行投票。得票數位居前十位的科學進展即為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下面我代表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以及《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科學通報》等5家編輯部宣布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是:
1.研製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
2.開創煤制烯烴新捷徑
3.揭示水稻產量性狀雜種優勢的分子遺傳機制
4.提出基於膽固醇代謝調控的腫瘤免疫治療新方法
5.揭示RNA剪接的關鍵分子機制
6.發現精子RNA可作為記憶載體將獲得性性狀跨代遺傳
7.研製出首個穩定可控的單分子電子開關器件
8.構建出世界上首個非人靈長類自閉症模型
9.揭示胚胎發育過程中關鍵信號通路的表觀遺傳調控機理
10.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向為人類科學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中國科學家表示熱烈的祝賀和崇高的敬意!
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具有以下特點:
1. 在引領科學前沿方面持續取得突破
在世界上首次將量子效應從電子拓展到原子核,並定量給出了水中原子核量子效應對氫鍵強度的影響;基於納米催化原理開發出了新的催化劑,實現了煤基合成氣致烯烴的新的反應路線;研製出世界上首個真實穩定可控的單分子電子開關器件等。
2. 基礎研究緊密結合經濟發展需求
2016年度我國科學家在化石能源的清潔利用和新能源開發方面取得突破:一是研發了一條煤基合成氣制烯烴的新的反應路線;二是通過研發新的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液體燃料。
3. 基礎研究聚焦國計民生和科技惠民
我國科學家在重要農作物產量性狀、株型及其調控通路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2016年度又在水稻產量性狀雜種優勢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2016年度我國科學家在代謝性疾病跨代遺傳、腫瘤免疫治療、自閉症非人靈長類模型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為某些疾病的治療和藥物研發奠定了基礎。
4. 生命科學領域前瞻性重大科學研究蓬勃發展
我國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取得快速發展,在基因組測序及其關聯分析、結構生物學、幹細胞等領域佔據一定優勢地位,在免疫學、神經生物學、表觀遺傳學等領域取得具有特色的系列突破性成果。2016年度關於剪接體結構、腫瘤免疫治療、自閉症動物模型、獲得性性狀跨代遺傳和胚胎發育表觀遺傳調控的研究進展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5. 在某些學科前沿形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團隊
我國科學家在某些學科前沿持續取得突破,形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團隊,如:包信和研究團隊將納米催化原理應用於綠色能源化學取得系列開創性進展,施一公研究團隊在結構生物學領域持續取得突破,徐國良研究團隊在TET雙加氧酶介導DNA去甲基化領域的深入研究等。這些團隊的研究成果曾多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三、專家解讀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並頒發榮譽證書
1.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解讀 「研製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
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電催化劑的研製成功非常有意義,由於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該研究結果不僅提供了一條新的能源途徑而且還可實現減排,對於減輕二氧化碳排放對全球變化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科學上實現二氧化碳的人工轉化需要較高的能量,目前人類探索並提出了三條途徑:一是人工模擬光合作用實現光催化,二是電催化,三是加氫催化。但目前實際上能夠採用的是二氧化碳加氫催化,但其能耗較高。實現二氧化碳的高效清潔轉化和資源化利用是該領域全世界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的問題,也是競爭的熱點。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究發現原子級薄層表面的鈷原子具有更高的電化學還原二氧化碳的本徵活性和選擇性,而部分氧化的原子層可進一步提高了它們的本徵催化活性。他們研製的鈷/氧化鈷雜化二維超薄結構催化劑可在室溫常壓下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其甲酸產物選擇性達到90%以上。這一突破讓我們看到了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的希望,這個成果也發表在了2016年1月7日的《自然》雜誌上。
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謝在庫研究員解讀「開創煤制烯烴新捷徑」
開創煤制烯烴的新捷徑這項進展發表在2016年3月4日的《科學》雜誌上,應該說這是包信和及潘秀蓮老師這個團隊長期堅持研究的結果,也是我國催化劑研究領域一件重大的事情。
我認為這項原創性成果意義特別重大,首先這種重大來源於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它的需求很大,因為烯烴是我國化學工業的一個基礎性和基本性原料,需求量目前依然很大;另一個方面從煤化工角度來說,它是煤化工方面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原創性成果,因為該反應過程屬於機理創新,該過程不需要水,這對於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第二,我認為該項進展的效益也將會是非常顯著的。因為該反應過程突破了傳統的合成路線,烯烴的選擇性大於80%,這就意味著製造成本將大幅下降,所以預計未來效益將會非常顯著。
第三,該研究屬於原始性創新、機理創新。因為該研究將一氧化碳的活化建立在氧化物催化劑上,這是原先沒有的原始性創新。
最後我期待這項重大的原創性成果能夠儘快的造福人類。
3.中國農業科學院李家洋院士解讀「揭示水稻產量性狀雜種優勢的分子遺傳機制」
關於水稻產量性狀雜種優勢的分子遺傳機制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突破。我們知道如果雜交後代各個方面的性狀優於其親本的話就稱之為雜種優勢。雜種優勢有重大的意義,能指導人類進行作物育種,有巨大的應用價值。只有在了解或者是探明雜種優勢的分子基礎之上才能夠更好地指導作物育種,否則我們的育種就還是處在一種摸索的階段上。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韓斌和黃學輝研究組與中國水稻所楊仕華研究組協作,系統的揭示了雜種優勢的分子遺傳機制,最終取得了非常令人矚目的突破。這一個突破的成果我認為有以下五個特點:
第一,在全面性方面,他們的研究針對三類現代雜交水稻品系都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分析;
第二,在規模上,他們在對1490多份雜交稻材料進行全局分析的基礎上,選擇了17套作為代表,然後對它們子二代的1萬多株系進行了分析,這樣對雜種優勢的理解就不是個別性的而是全面的;
第三,從技術方法上來說,該研究採取了先進的分析方法和技術手段;
第四,該研究不僅進一步證實了在雜種優勢性狀的顯性效應,而且不是針對一兩個基因,而是針對總共約400多個基因,研究了其綜合表達性狀;
第五,該研究成果完全基於我國目前栽培應用的水稻品種研究獲得,對於今後我國雜交稻選育具有非常強的現實指導性,能夠加快我國水稻育種進程,並培育出具有更強雜種優勢的雜交稻品種。
我認為這項研究進展是我們在雜種優勢研究中,迄今為止一個最全面、最有原創性的研究成果,我為這樣的成果感到高興,也為取得這項進展的同志感到高興,謝謝大家!
4.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徐寧志研究員解讀「提出基於膽固醇代謝調控的腫瘤免疫治療新方法」
眾所周知,腫瘤是一種很嚴重的疾病,是讓我們感到很害怕的一種疾病。近年來在腫瘤治療方面取得了飛快的發展,其中免疫治療方法為人類治療腫瘤提供了希望。我們中國的科學家,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徐琛琦、李伯良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的研究在如何提高免疫治療的有效性及其怎樣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線索。大家都知道腫瘤免疫治療不同於一般的腫瘤治療是靠藥物或者是靠放射性,又或者是靠手術去切除,它是儘可能地提高患者自己機體內的免疫細胞來治療腫瘤,其中最重要的是T細胞。近幾年免疫治療方面取得的一項重大的進展是美國發現了一個很有名的抗體——PD-1抗體,它可很有效地激活我們的免疫系統。我國科學家的這項研究與此不同,很有意思的是他們發現除了直接的激活免疫系統以外,抑制膽固醇代謝過程中的一個叫做膽固醇酯化酶的酶也能激活殺傷腫瘤的免疫細胞。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一個抑制膽固醇酯化酶的小分子,本與腫瘤沒有什麼關係,它是用於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症,已在美國進行了三期臨床實驗。現在發現具有很好的抗腫瘤效應,並且能與現有的臨床藥物PD-1抗體聯合治療來獲得更好的腫瘤免疫治療效果。這項成果對於整個人類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信息。所以他們的工作發表在2016年3月《自然》雜誌上,得到了評委很高的評價。
5.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許瑞明研究員解讀「揭示RNA剪接的關鍵分子機制」
非常榮幸今天在這裡解讀十大進展裡面關於RNA剪接關鍵分子機制的這一進展。該研究進展是由清華大學施一公實驗室完成的,我認為這是科學前沿的一項進展。
它說明什麼問題呢?RNA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實際上它與我們每天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就像我們拍電影,首先是拍成一系列片段,這些片段是不連續,而且包括一些不需要的內容,需要進行剪接加工最終形成一個連續漂亮的故事。我們人體也是一樣的,生物體中發揮主要功能的是蛋白質,而蛋白質是由基因編碼形成的。基因是由鹼基組成的,蛋白質所有的編碼信息都存在那兒,但它是不連續的,中間包含一些非編碼的序列。如果要編碼成蛋白質,就需要把中間沒有用的序列剪掉,然後拼成一個個完整片斷。人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首先將DNA轉錄為RNA,然後再將RNA進行剪接加工形成一個個完整的信使RNA,再翻譯成一個個蛋白,該過程是由一個稱為RNA剪接體的蛋白機器完成的。施一公教授領導的團隊的重大發現,就是揭示了這個機器怎麼識別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無用的信息,並把無用的信息剪掉,而將有用的信息連到一塊。這是一項非常難的工作,因為在高等生物細胞中同時有無數個這樣的事件發生,這個蛋白機器需要識別哪兩個位點要去切,然後再連在一起,既不能切錯也不能連錯,一旦出錯就可能不能編碼形成蛋白質或編碼出一個錯誤的蛋白質,進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另一方面,我們知道人類基因組中包含約2.5萬個編碼蛋白質的基因,而蛋白質的數目要遠大於這個數字,實際上我們曾經預測人類有10萬個編碼基因。為什麼基因少、其編碼的蛋白質卻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RNA剪接同一個基因能夠產生不同的蛋白質,不同細胞或一個細胞處於不同階段同一個基因可能有不同的剪接方法,編碼形成不同的蛋白質,其出錯與是否正常發育和疾病發生直接相關。因此,揭示RNA剪接體如何工作非常重要。
關於這方面的工作,施一公教授2016年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4篇論文,基本覆蓋了對RNA剪接全過程的了解,這是一個生命科學領域裡程碑的工作,是我國科學家對於世界科學做出的重大的貢獻,我們也希望施一公研究組做出更多更好的工作,謝謝大家!
6.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研究員解讀「發現精子RNA可作為記憶載體將獲得性性狀跨代遺傳」
這個工作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段恩奎研究員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科學研究所翟琦巍研究員合作完成的。這裡面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們一般都說父親和母親將基因遺傳給孩子,但最近幾年的研究有了新的發現,我們也許從父親、母親那裡獲得的不僅僅是基因本身,還有一些其它額外的信息,這些信息有時候對我們的性狀或者說疾病發生等等都有可能有很重要的調控作用。
在這項工作之前已經有人發現,如果父親和母親比如說吃高脂的食物容易自己產生糖尿病等胰島素的失控,但有時候父親、母親出問題,孩子也會出問題。關於這個有很多的探索,但大部分人關注的是精子或者卵子裡面的DNA有什麼變化等等,而在這項工作中周琪、段恩奎和翟琦巍研究員卻關注了RNA。他們發現,如果吃了高脂類食物以後精子裡面會累計特殊的RNA,而這些特殊的RNA會導致代謝基因的失調。這表明精子可能提供的不僅僅是一套基因組DNA,它有可能以RNA方式提供特別的信息改變性狀。這是非常有創意的想法,因為大家之前以為卵子提供的信息更多,因為卵子很大,除了DNA外,卵子有很多蛋白質、RNA,而精子非常小,一般大家的想法可能裡面就是基因組,沒有別的東西,而這項工作就發現其實精子也可以產生額外的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因此這個工作非常有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周琪院士他們已經獲得過一次十大進展,當時他們做的是另外一個和這個有關係的工作,他們發現體細胞誘導重編程形成的多能性幹細胞能夠完全產生一個小鼠個體,真正意義上證明了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的全能性。我們期待他們將來還會有更多的成果,謝謝大家!
7.北京師範大學方維海院士解讀「研製出首個穩定可控的單分子電子開關器件」
大家都知道電子器件目前做的越來越小,甚至可以進入我們身體內,這就產生一個問題,電子器件最小能到什麼程度,也就是說其極限是什麼?理論上,我們可以講其極限可以小到分子,因為再小性質就變了,實際上就變成另外的物質了,就像我們吃的糖,糖分子再小就不是糖了,也就沒有糖的味道了。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能否做出這樣的單分子電子器件。
北京大學郭雪峰研究組與徐洪起研究組的工作為單分子電子器件的研製開啟了曙光。他們成功解決了單分子電子開關器其中的兩個關鍵的難題,首先他們選擇一種叫做二芳烯的有機分子作為開關分子,並使這種有機分子與用作電極的石墨烯通過共價鍵連接起來。我們知道共價鍵是非常強的連接,這使得形成的電子器件非常穩固。其次,他們成功使這種二芳烯分子的環形碳骨架在光或者電場誘導下進行打開和閉合,實現了導電和斷電的開關功能。這是世界上首例真實、穩定、可控單分子電子開關器件。他們研製的這種單分子電子開關器件異常穩定和精確可控。文章發表後,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8.北京大學王韻教授解讀「構建出世界上首個非人靈長類自閉症模型」
非常榮幸今天有機會來介紹構建出世界上首個非人靈長類自閉症模型這項工作。我們知道自閉症也叫孤獨症,它是早期兒童發育障礙引起的神經精神疾病,患者一般是從嬰兒時期發病。他們的行為表現主要是,他們不能與同齡兒童建立夥伴關係;還有非常麻煩的是交流障礙,他們不能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和別人沒有眼神上的交流;還有就是興趣缺失和重複性的刻板行為。這種疾病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有效的藥物和方法。
近年來,各國的自閉症發生率不斷攀升。我國是人口大國,自閉症預計達到了1000多萬,這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極大的負擔。但是自閉症的病因不清楚,唯一明確的是與遺傳因素有關係。臨床研究和轉基因研究發現了一個稱為MECP2的基因,這個基因如果在患者或者小鼠中增多會讓患者和小鼠產生自閉症的行為。我們知道自閉症是非常複雜的,如果用小鼠來研究治療人類疾病是非常不可行的,所以我們需要構建一個與人類更為貼近、高級的動物模型。
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仇子龍研究組與非人靈長類平臺孫強團隊合作,在這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他們構建出了世界首個自閉症非人靈長類模型。他們通過慢病毒攜帶自閉症基因,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把它導入到猴的大腦裡面去,使猴子大腦中MECP2基因表達增多。行為研究發現,這種轉基因猴具有了與人自閉症類似的行為,比如說刻板行為和語言障礙。但這種構建動物模型的周期非常長。他們的另一項重要貢獻就是,他們首次在靈長類中成功通過精巢異體移植的方法加快猴類繁殖周期,歷時三年半就得到了攜帶人類MECP2基因的第二代轉基因猴模型。
這項研究2016年2月4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同期雜誌就刊登了新聞評論,其他一些國際著名的新聞媒體,如紐約時報、華爾街時報、英國BBC都進行了跟蹤報導,國內的新華社等也進行了專題報導和專訪,而且論文發表後被很多的國際雜誌所引用,充分展示出它在國際上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據我所知,他們已經開始對這種轉基因猴做進一步的研究,比如觀察腦內的變化,我想這些研究一定會給臨床提供更多的基石。我先解讀到這裡,謝謝大家!
9.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研究員解讀「揭示胚胎發育過程中關鍵信號通路的表觀遺傳調控機理」
非常榮幸今天第二次有機會來解讀我們十大進展的工作,因為這項工作也是非常出色的工作,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徐國良研究組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孫欣、北京大學湯富酬等合作完成的。我記得幾年前徐國良院士的一項工作也曾入選十大及進展。他們發現,TET雙加氧酶家族的酶能夠將的DNA甲基修飾進一步氧化為羥基、羧基,然後被識別和去除。當時研究的是生化機理,這項工作是那個工作的延續。我們知道,我們身上每個細胞攜帶的基因是相同的,但我們卻有多種不同類型和功能的細胞。所謂的細胞分化就是一種類型的細胞可轉變成多種多樣不同類型的細胞。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這是因為雖然細胞中的基因都相同,但是不同細胞中基因的表達是不同的。也就是說,細胞中有相當多的基因並不表達;而且這種情況在不同發育階段和不同類型細胞中是不同的。而導致基因不表達的原因就是這些基因被修飾了,如甲基化。徐國良院士上次入選十大進展的工作就是告訴我們,細胞中TET酶如何將甲基化去除使基因能夠表達。而這項工作就是告訴我們,TET酶導致的去甲基化與甲基轉移酶導致的甲基化如何競爭,導致了不同發育階段和不同類型的細胞具有不同的基因表達,從而使受精卵細胞一步步發育成生物個體的。因此這項工作在科學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謝謝大家!
10.北京大學謝心澄院士解讀「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水無處不在,理解水的結構和它的物理化學特性對於人類社會和生命活動具有非常直接和深遠的意義,但水的結構和許多物理化學特性至今還無法被人理解。
《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時公布了125個最具挑戰性的問題,其中一個就是水的結構如何,水為什麼這麼複雜?水相對於其它材料體系來說具有一個很大的特殊性,對於普通的材料體系,由於原子核的質量遠遠大於電子的質量,原子核的量子化效應可被忽略,這時候僅考慮電子的量子化,而原子核被當作經典粒子來處理。但是水有大量的氫原子,而氫原子核比較輕,因而其量子效應將會比較顯著而不能忽略。所以對於水來講,必須同時考慮氫原子核和電子的量子化,以及它們之間的耦合及全量子化。
氫核的量子效應對水的氫鍵相互作用到底有多大影響?或者說氫鍵的量子成分有多大?被認為是揭開水的奧秘所需要回答的關鍵問題之一。由於氫核的量子化研究無論對於實驗還是理論都非常具有挑戰性,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理論上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同時考慮電子和原子核的量子化,這提高了計算難度和計算量。而實驗上探測設備不僅要對電子的量子態敏感,而且要對原子核的量子態敏感,而通常電子的量子態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局部環境的幹擾,因此要有更高的抗幹擾能力。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王恩哥研究組在實驗上發展了一套「針尖增強的非彈性電子隧穿譜」技術,在理論上開發了基於第一性原理的路徑積分分子動力學方法,解決了全量子化計算難題,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
該工作對氫鍵的量子成分有多大?這個問題進行了解答,澄清了學術界關於氫鍵量子本質的長期爭論,刷新了對於水和其他氫鍵體系的認識,該研究成果發布在2016年《科學》雜誌上,同時德國的權威的專家對該工作進行了專題評論,該工作還被兩院院士評選為2016年國內科技十大進展新聞。還有該工作的實際意義並不局限於水,它也為觀測和思考其他輕元素構成的物質打開了一扇大門。除了水,核量子效應還有可能表現在氦、氮等輕元素材料體系上,這些具有不同特性的量子材料體系,為量子調控研究提供了極大的空間。目前量子調控研究還基於傳統的電子上,輕元素體系的原子核量子效應研究將突破傳統研究的局限性,並有望產生新的技術,這是一個具有全新挑戰性的研究方向。謝謝大家!
四、入選進展代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院士發表感言
感謝給我機會讓我代表我們今年獲得十大進展的單位和同事來講幾句話,我也感謝今天到場的幾位領導、嘉賓和同行,也感謝我的點評嘉賓朱冰研究員。
回顧12年的歷程我有幾個感受,一個是中國的基礎研究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體量也越來越大,而且基礎研究現在也深入人心,現在大家都知道基礎研究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我們今天所企盼的技術實際上就是在基礎研究裡面一點一滴累積出來實現的。
我們知道作為一個科學家,國家給了我們一個施展的空間和機遇,我們希望一個工作能夠系統第做下來,能夠做一些更加前瞻性的、有重要價值的工作,我們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在看似平凡的基礎研究裡提煉出有顛覆性的作品。
剛才朱冰研究員說了一件事情,希望大家今後能夠做更大的貢獻和突破,我相信在短短的12年裡我們能夠看到中國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入選十大進展越來越困難,這是好事情,不僅對中國人是好事情,對所有人也是好事情。當有一天,來自於我們十大進展的工作,足以笑傲江湖去講的時候,我相信中國的春天正式來臨。今天也很開心作為科學家有小小的滿足和自豪感,也很開心再次站在這個臺上,儘管之後很艱難,我們也希望還能站到這個臺上來,同時也祝願大家新年快樂,也期盼中國科學有更美好的未來,謝謝大家!
五、張峰處長致會議結束語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我國基礎研究成果亮點紛呈。除了入選的十大進展外,其實我們還有許許多多優秀的研究成果不能在這裡一一展示。這些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廣大基礎研究工作者長期甘於寂寞、潛心研究,有的甚至是十年磨一劍。在此請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對他們為中國科技事業所作的貢獻表示崇高的敬意!
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