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孟夏、闞海東課題組在PM2.5精準暴露評價的方法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1-02-15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近期,我院孟夏、闞海東課題組在PM2.5精準暴露評價的方法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結果以「Estimating PM2.5 concentrations in Northeastern China with full spatiotemporal coverage, 2005-2016 」為題在線發表於遙感領域權威雜誌Remote Sensing & Environment (文章連結為 https://doi.org/10.1016/j.rse.2020.112203,IF:9.1)。

高精度的暴露評價是開展高質量PM2.5相關流行病學研究的關鍵步驟。越來越多的研究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反演的氣溶膠光學厚度 (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這一參數來預測地面PM2.5濃度。但是雲覆蓋或者高反射地面(例如冰雪覆蓋)會導致AOD的顯著缺失,進而影響PM2.5暴露評價的準確性。該問題在我國東北地區尤其突出。

受雲覆蓋和地面冰雪覆蓋的影響,我國東北地區的年均AOD時空覆蓋率僅為32%,並且缺失主要集中在PM2.5汙染較重的冬季。例如2015年冬季,AOD在研究範圍內的50%地區完全缺失,這將顯著增加該地區PM2.5暴露評價的誤差。

針對該問題,孟夏、闞海東課題組與美國埃默裡大學劉陽課題組合作,在我國東北地區利用AOD、氣象參數、同化數據和土地利用等數據,基於隨機森林方法在日均值和1km×1km 空間解析度水平預測了地面PM2.5濃度。研究利用不包含AOD的隨機森林模型實現了研究範圍內PM2.5預測的100%時空覆蓋,同時整合包含AOD的隨機森林模型來進一步提升預測準確度。

整合後的每日水平的PM2.5預測值與實測值的一致性較高(R2=0.81,圖1)。該方法將東北地區冬季PM2.5預測的時空解析度從20%提升到100%,同時將預測誤差從28%降低到2.5%,顯著提升了PM2.5暴露評價的準確性。

圖1. 合併模型的PM2.5預測值(x軸)和地面監測站PM2.5實測值(y軸)比較的密度散點圖

黑色斜線代表y=x回歸線,紅色斜線代表實測值和預測值的線性回歸

基於該研究建立的PM2.5預測數據集,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東北地區2005-2016年PM2.5的時空分布特徵。時間趨勢分析發現東北三省PM2.5濃度自2005年開始上升,在2008-2009年間達到第一個高峰,在2013-2015年間達到最高濃度,隨後顯著下降(圖2);儘管如此,2016年東北地區PM2.5濃度仍然高於我國空氣品質標準GB3095-2012中規定的35 μg/m3的年均濃度限制。

空間分布上,東北地區PM2.5濃度自北向南逐漸上升,高濃度PM2.5集中出現在哈爾濱-長春-瀋陽沿線及周邊的城市群。在捕獲城市之間PM2.5濃度變異的同時,該方法還可以在千米水平識別城市內部PM2.5濃度的梯度變化(圖3)。該暴露資料庫可以進一步有力支持空氣品質改善評估以及流行病學研究。

圖2. 東北地區(All)、遼寧省(LN)、吉林省(JL)和黑龍江省(HLJ)2005-2016年PM2.5濃度變化的年際趨勢

  

圖3. 我國東北地區2013年1km×1km 空間解析度PM2.5年均濃度的空間分布

對比左側兩幅小圖可以發現瀋陽市區內綠地覆蓋 (紅色方格) 區域PM2.5濃度相應降低

我院青年副研究員孟夏和博士後劉聰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闞海東教授和美國埃默裡大學劉陽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大氣細顆粒物的毒理與健康效應」的支持。

供稿 | 王維棟

往期推薦:

關於火鍋,你知道健康不長胖的吃法嗎?

扎心!2.5億中國人被這件事困擾

每天報告超過400例 | 關於愛滋病的9個真相

相關焦點

  • 清華醫學院廖洪恩課題組合作在腦腫瘤精準診療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醫學院廖洪恩課題組合作在腦腫瘤精準診療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4月26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廖洪恩教授課題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外科王貴懷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診療》(Theranostics)上發表題為《雙模態光學診斷實現神經外科腫瘤精準在體識別》(Dual-modality optical diagnosis
  • PM0.5:比PM2.5小但危害大
    昨日,復旦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闞海東教授課題組在大氣顆粒物汙染與健康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發現直徑小於等於0.5微米的顆粒物(PM0.5)對人體健康危害非常顯著,相關論文已發表於公共衛生領域權威期刊《環境與健康展望》。據論文第一作者孟夏介紹,近年來我國多地發生嚴重霧霾天氣,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汙染物是PM2.5。
  • 復旦研究顯示:PM10、PM2.5短期暴露可增加居民死亡風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王燁捷)近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空氣汙染與健康領域取得重大進展,通過一項全球範圍的多國、多城市研究合作確證了顆粒物空氣汙染的顯著健康危害。
  • PM2.5是什麼意思?PM2.5有什麼危害?
    隨著全國各地空氣出現嚴重汙染,pm2.5屢屢爆表,我國多個城市發生嚴重霧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一個原本陌生的術語——PM2.5。那麼,到底pm2.5是什麼意思?pm2.5對人體的危害有哪些?  PM為英文particulatematter的縮寫,翻譯成中文叫做顆粒物。
  • pm2.5是什麼?pm2.5標準是什麼?pm2.5的影響
    早在奧運會期間,一些國外的人就因為覺得北京的空氣汙染太嚴重而帶口罩,雖然北京在奧運會期間城市綠色環保做得很不錯,但是這也逐漸帶動起了人們對空氣汙染物的好奇,這裡我們就來了解一種空氣汙染物質pm2.5。
  • PM2.5是什麼?PM2.5有什麼危害?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一個原本陌生的術語——PM2.5。那麼,到底pm2.5是什麼意思?pm2.5對人體的危害有哪些? PM為英文particulate matter的縮寫,翻譯成中文叫做顆粒物。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有時也被稱作入肺顆粒物。
  • ...大氣汙染 濃度 不僅僅 粒徑 沉積 課題組 大氣 危害 表面積...
    東方網記者杜麗華10月27日:隨著PM2.5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不少人已經知道其對人帶來的影響。然而,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對人健康的影響更大卻乏人知曉。近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闞海東教授課題組在大氣顆粒物汙染與健康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論文已發表於公共衛生領域權威期刊《環境與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空氣動力學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PM2.5)被認為是大氣汙染的罪魁禍首。
  • 最新科研成果顯示:PM0.5以下顆粒對人體健康危害更大
    東方網記者杜麗華10月27日:隨著PM2.5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不少人已經知道其對人帶來的影響。然而,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對人健康的影響更大卻乏人知曉。近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闞海東教授課題組在大氣顆粒物汙染與健康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論文已發表於公共衛生領域權威期刊《環境與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空氣動力學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PM2.5)被認為是大氣汙染的罪魁禍首。
  • 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結構引起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特別是碳化鐵納米材料,因其較高的飽和磁化強度、優異的穩定性、高效的催化活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點,在納米磁學、費託合成催化、電化學能源存儲與轉換以及生物醫學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目前的碳化鐵製備方法繁瑣,常常採用成本高、形貌難以控制、操作也較繁複的高溫固相反應或者雷射熱分解等技術。
  • 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原標題:物電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我校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魯兵安教授課題組在儲能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楊鈺樺博士為第一作者、魯兵安教授為通訊作者,在ACS Nano(影響因子12.88)發表了題目為《Bacteria Absorption-Based Mn2P2O7-Carbon @ Reduced Graphene Oxides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s》的論文。
  • 華東師大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課題組和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因在光動力治療、光敏催化以及3D列印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新型光敏劑的開發倍受關注。光敏效率是衡量光敏劑性能的重要指標,提高光敏效率一直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在π-共軛分子中通過共價有機合成引入多個重原子或增加大的π-共軛體系,從而促進自旋軌道偶合(SOC)和降低單線態三線態能極差(ΔEST),是目前常用的提高光敏效率的策略。
  • 林思劼教授課題組在納米材料環境安全性評價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
    林思劼教授課題組在納米材料環境安全性評價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 來源: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8-04-17  瀏覽:
  • 詳解PM2.5是什麼?PM2.5標準是什麼?
    導讀可能很多朋友看到pm2.5有一些陌生,其實它是空氣中的一種顆粒物,可以進入人體肺部,對人們的身體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現在國內處於亞健康的人佔了很大一部分,了解一些關於pm2.5的信息還是很有好處的,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什麼是PM2.5,PM2.5的標準是什麼?
  • 朱俊傑課題組在可編程聚合物庫及生物邏輯運算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朱俊傑課題組在可編程聚合物庫及生物邏輯運算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03-21 1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校張立學教授課題組在電化學儲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張立學教授課題組與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楊東江教授課題組等密切合作,在鹼金屬離子電池碳基電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 of Intrinsic Defects of Carbon Materials on the Sodium Storage
  • 《自然》:暨南大學團隊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0日,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研究員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題為「Deciphering Human Macrophage Development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
  • 郎明林課題組在植物有機硒富集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大學生命學院郎明林課題組目前在富硒植物MeSeCys累積機制方面取得重要新進展。人類目前有機硒的獲取主要來源於植物,而在植物中負責無機硒轉化為有機硒的關鍵酶是甲基硒代半胱氨酸轉移酶(selenocysteine methyltransferase, SMT )。但大多數普通植物和作物均缺乏有效的無機硒向有機硒特別是MeSeCys的轉化能力。
  • 同濟大學許維課題組在聚乙炔鏈的表面合成和表徵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9月2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在線發表了同濟大學許維教授課題組與瑞士Empa研究所Roman Fasel教授課題組等關於聚乙炔鏈在表面原子級精準製備、表徵及電子學性質測量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 清華航院張一慧課題組在三維仿生軟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航院張一慧課題組在三維仿生軟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5日電 3月4日,清華大學航院張一慧教授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了題為《基於理性仿生設計的軟質三維網狀材料》(Soft Three Dimensional Network Materials
  • 我國紫外雷射器關鍵技術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清華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擔的「十二五」863計劃新材料領域「紫外雷射器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課題和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承擔的「深紫外雷射器及人工晶體關鍵技術」課題取得重大進展,於近期通過了課題技術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