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王燁捷)近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空氣汙染與健康領域取得重大進展,通過一項全球範圍的多國、多城市研究合作確證了顆粒物空氣汙染的顯著健康危害。研究成果《652個城市的大氣顆粒物汙染與每日死亡率的關係》(「Ambient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Daily Mortality in 652 Cities」)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
霧霾事件近年來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導了顆粒物空氣汙染的健康危害。然而,由於地區差異、方法學的不統一性以及潛在的報導偏倚等,導致研究間結果可比性較差。針對此,闞海東團隊組織了多國多城市研究平臺(MCC),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的頂尖空氣汙染研究專家傾力合作,進行了一項全球範圍內652個城市的顆粒物空氣汙染與居民死亡關係的時間序列研究和Meta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短期暴露可顯著增加居民的死亡風險;短期內細顆粒物濃度和粗顆粒物濃度的增加,與總死亡率、心血管死亡和呼吸道疾病死亡之間存在統計學的顯著相關性。研究還表明,在低於主要國際組織和國家的空氣品質標準限值之下,暴露反應曲線呈近乎線性增加,且不存在明顯的閾值,提示應進一步收緊空氣汙染治理的相關標準和政策。
該研究首次在全球範圍內系統地評估了顆粒物空氣汙染對居民死亡的影響,並探索了這種影響的地區、城市和人群分布特徵,擬合了具有全球代表性的顆粒物急性暴露反應關係曲線。研究結果可為世界衛生組織修訂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和風險評估提供重要的流行病學證據,為主要國家和組織未來採取公共衛生措施、降低空氣汙染的疾病負擔提供了科學依據。
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劉聰、副教授陳仁傑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闞海東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研究計劃「大氣細顆粒物的毒理與健康效應」的支持。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