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陶澍教授團隊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雜誌發表論文,主要觀點是中國農村燒飯和取暖產生大量PM2.5汙染,導致每年數十萬人死亡。
在對室內PM2.5的研究進程中,陶澍團隊根據能源類型(包括煤炭、生物質和清潔能源)、活動類型(如做飯和取暖)、地理區域(城市和農村)及場所類型(室內和室外)對排放變化進行了建模。
在之後的統計表明,僅2014年,中國約有115萬人因PM2.5的吸入而早亡,其中居民使用固體燃料(用於做飯、取暖等)相關的死亡達77萬,佔67%。
家庭能源消耗中有88%是來自固體燃料。而在這其中,固體燃料的使用基本都在農村地區,做飯中所使用的41%是固體燃料,這就導致家庭做飯導致的PM2.5排放要比其他活動高出很多,能源的消耗佔7.5%,但卻帶來了27%的PM2.5排放。
研究人員進一步對室內外不同濃度的PM2.5進行了分析量化,發現整個社會的平均PM2.5暴露量為69±30μg/m3,這可能會導致115萬人因PM2.5的吸入而過早死亡。而根據濃度的分布以及排放的差異,鄉村地區與PM2.5相關的早亡人數為64萬,城市地區與PM2.5相關的早亡人數為51萬。這意味著,鄉村地區PM2.5相關死亡風險比城市高45%。
簡單說,這一研究提醒人們兩件事,一方面,比起室外空氣汙染,室內空氣汙染更應該被重視;另一方面,鄉村地區的PM2.5排放量貢獻或比城市地區更大,因此鄉村地區正承受著更大的環境危害。
《柳葉刀》在2017年時,也發文分析了1990年到2015年,全世界有關空氣汙染死亡率和疾病負擔的變化趨勢。
研究顯示,在25年的時間裡,全球的PM2.5濃度增加了11.2%,從1990年的39.7 µg/m⊃3上升到了2015年的44.2 µg/m⊃3。在這期間,2010年到2015年這5年時間裡增加的速度最快。
圖源:醫咖會
在全球人口最多的10個國家裡,印度和孟加拉國的PM2.5濃度從2010年之後就一直持續快速增長,而巴基斯坦和中國的數值相對穩定,可也一直保持在較高的狀態。
研究表明,2015年,全球因為PM2.5長期暴露造成了420萬人死亡,而這一數值在1990年的時候是350萬人。但PM2.5的年齡標化死亡率下降了,1990年為65.6/10萬人,2015年為57.5/10萬人。
在我國,2015年導致的死亡人數為110萬,不同省區之間的年齡標化死亡率差異大,比如青海是132.1/10萬人,香港是40.6/10萬人。
圖源:醫咖會
汙染率增加導致的絕對死亡數量明顯增長,這對於我國來說是一項重大的挑戰。
長期以來,有關大氣汙染主要都圍繞室外的環境,而室內空氣汙染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根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的統計表明,室內空氣汙染是影響我國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的第5位因素。2013年,室內空氣汙染造成的死亡人數為80.7萬,出血性腦中風為16.9萬人,缺血性腦中風為8.8萬人,缺血性心臟病為15.2萬人。
而導致室內空氣汙染的因素,除了吸菸、廚房油煙、裝修汙染等人為因素之外,在室外空氣汙染濃度較高的情況下,即便是緊閉門窗,室內外的空氣交換依然很頻繁。換言之,在室外空氣汙染嚴重時,室內的空氣汙染也同樣如此。
除此之外,農村地區大規模的使用固體燃料做飯和取暖,也是導致室內汙染的主要誘因。日常使用固體燃料做飯,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了20%,全因死亡風險增加了11%。使用固體燃料取暖,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了29%,全因死亡風險增加了14%。
針對鄉村地區,使用固體燃料做飯和取暖,導致室內汙染嚴重的問題,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陶澍表示,這需要採取綜合的措施進行治理才能改善局面。
首先,應該提升全社會對室內空氣汙染的關注,尤其是農村地區,很多人的自我保健意識比較低,要通過多方的宣傳和呼籲,提高全社會的關注度。
其次就是要採取實際的行動,鼓勵鄉村地區使用清潔能源做飯取暖。根據陶澍教授的調查,此前華北地區鄉村室內的PM2.5濃度為200微克每立方米,而一些地區採取了清潔能源取暖之後,室內空氣品質明顯提升。
他提示,除了清潔能源取暖,更要推動「清潔做飯」,才能減輕室內空氣汙染。
綜合來說,只有全社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採取切實的舉措去改善鄉村地區取暖做飯的能源使用結構,最終這個問題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參考資料:
[1]柳葉刀:2015年PM2.5造成中國110萬和全球420萬死亡.醫咖會,2017-04-12
[2]農村室內空氣汙染有多嚴重?結果觸目驚心.南方周末,2016-12-21
[3]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中國循環雜誌,2020-9(0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