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我是科學家」·|
飽受空氣汙染的地球 | 圖片來源:http://secondwindairpurifier.com
你還記得一年中有多少日子都被霧霾嚇得戰戰兢兢地出門?毋庸置疑,以霧霾為代表的空氣汙染等問題,正在越來越多地入侵我們的生活。
一說到空氣汙染,有人會習慣性地把它等同於PM2.5(細顆粒汙染物)。但事實上,評定空氣汙染的指標裡,可不單單只是這個傢伙。目前的空氣品質評價使用 AQI(Air Quality Index:空氣品質指數),它衡量了6種主要汙染物,分別是SO2、NO2、PM10、PM2.5、O3和CO。
隨著環境問題被廣泛關注,以及防治措施的實行,在許多報告中都顯示,空氣中有害細顆粒物的數量正在慢慢下降。但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篇文章卻指出:PM 2.5的減少,卻導致了另一種汙染物——臭氧汙染的增加,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圖片來源:Pixabay
臭氧的好與壞 圖片來源:https://ecology.wa.gov
提起臭氧,很多人都會想到臭氧層,也就是距離地球表面15-50km的平流層中,一層高濃度的臭氧區域。它能吸收掉陽光中的大量紫外線,所以被稱為地面生物的「保護傘」。
但由於臭氧的強氧化性,當它分布在地面上時,就變成了另一種角色。濃度超過一定值的臭氧,是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此時的它就化身了「惡魔」:高濃度的臭氧會損害眼睛、呼吸道等,嚴重的還會導致肺氣腫、意識障礙和死亡。以呼吸道疾病為例,0.1-0.2mg/m³的濃度,就會引起哮喘發作。高濃度臭氧對老人和孩子的影響最為嚴重。
空氣中的臭氧汙染主要來自於化學反應,有三個主要因素:氮氧化物(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強烈陽光。
化石燃料燃燒時,會向大氣中排放 NOx 和VOCs 等汙染物,在強烈陽光下這些汙染物間會發生光化學反應,就會產生臭氧。
臭氧並不像細微顆粒物那樣會讓空氣混濁,而強烈光照下會誘導臭氧生成,所以臭氧汙染常出現在風和日麗的日子。有時候出門看到晴空萬裡,你會覺得空氣清新通體舒暢,殊不知臭氧汙染可能悄悄地在傷害著你。此外臭氧汙染並不能用口罩抵擋,除了在汙染時避免外出,沒有更好的抵禦方法。
美國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褐色為NO2汙染。圖片來源: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2015年平均臭氧汙染含量 圖片來源:http://ccacoalition.org
從2013年起,為了遏制空氣汙染的情況,國家制定了嚴厲的措施。包括限制上路汽車數量,關停燒煤舊式發電站或者改建為天然氣發電站等等。
這些措施看上去頗有成效:在一篇文章中,研究者們統計近幾年空氣品質,發現2013年到2017年,中國東部PM2.5的濃度下降了近40%。但在同樣的時間內,大城市的臭氧濃度卻上升了5%-10%。
臭氧的生成(圖中溫度為華氏度,即32℃左右)。圖片來源:https://slideplayer.com
其實在之前就有很多調查報導,指出PM 2.5降低和臭氧汙染加劇存在著相關性,那這二者究竟有什麼淵源呢?
研究者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空氣中的這些顆粒物就像小海綿一樣,能吸附化學自由基,以阻止臭氧的產生。當PM2.5濃度降低,細微顆粒減少時,對反應物的吸附量也會減少,最終導致大氣氧化性增加,促使VOCs和NOx轉化成了臭氧。
此外,如果PM2.5濃度過高,光照和輻射就會減弱,達不到臭氧生成的條件,反過來,PM2.5等細微顆粒降低,光照增強可能會促發臭氧的濃度增加。
研究大氣化學與環境工程的教授Daniel Jacob,在一篇新聞稿中指出:環境治理導致臭氧汙染加劇的現象,在其他國家都未曾觀測到過,看上去中國在環境環境治理問題上,似乎有些太著急了,對於PM2.5的治理上,中國只用了4年的時間,就得到了美國在30年所完成的效果,如此引發的新的問題也應該帶來一點反思。
雖說目前臭氧汙染的危害還遠不及PM2.5,但其上升的趨勢還是需要及早被遏制。生態環境部的專家劉炳江在一次發布會上談到了解決之道。他認為這二者之間的聯繫,起到了很好的提醒作用,能督促在重視PM2.5治理的當下,同時去注意臭氧汙染的防治。而目前最好的方法還是控制VOCs的排放:「因為VOCs既可能轉化成PM2.5及PM10,又是形成臭氧的前體物,控制它可以起到一箭雙鵰的效果。」(譯者:小刀;編輯:大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