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闞海東:警惕低濃度一氧化碳的健康危害

2020-11-27 騰訊網

本刊記者 鄭挺穎 崔悅

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的倡導和支持下,2017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組建了由郝吉明院士、高吉喜研究員、闞海東教授等專家組成的10支環境科學首席傳播專家及團隊,首席專家及團隊針對青少年、農村居民、城鎮居民、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群,圍繞生態環境部中心工作、社會熱點和公眾關切,在各類環保科普宣傳活動、專業環境科技論壇中開展環境科學傳播。本欄目圍繞熱點環境話題,採訪10位環境科學首席傳播專家,與公眾分享他們的最新思考。 ——編者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中)向研究生薑宜萱(左)和劉聰(右)講解大氣汙染採樣。

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可與人體內血紅蛋白結合,引起缺氧、心肌缺血、心臟節律改變等系統性危害。大氣中的一氧化碳大多來自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燒,如機動車尾氣等。高濃度一氧化碳的毒性家喻戶曉,如煤氣中毒,但對大氣中低濃度一氧化碳的健康風險,則少有人知曉。隨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在醫學研究領域大顯神通,低濃度一氧化碳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也被我國科學家證實。

研究範圍覆蓋中國272個城市

一氧化碳常被視為交通汙染的一部分,但它對健康風險影響幾何?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與中國疾控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周脈耕研究員領銜的研究團隊,為此展開了艱辛的探索。2018年1月,他們在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星球健康》雜誌(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的子刊)上發表了一項覆蓋中國272個城市的研究成果——《大氣中一氧化碳和心血管系統死亡:我國272個城市研究》,探索了大氣中一氧化碳對人群死亡的影響。

2018年1月,闞海東教授與周脈耕研究員領銜的研究團隊在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星球健康》雜誌(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的子刊)上發表了研究成果——《大氣中一氧化碳和心血管系統死亡:我國272個城市研究》。

9月26日,《環境與生活》記者採訪了闞海東教授,闞教授指出:「低濃度的一氧化碳仍舊存在顯著的心血管系統健康風險,應當進一步收緊目前我國的一氧化碳空氣品質標準。」

主要來自機動車尾氣排放

人體內正常水平的一氧化碳血紅蛋白含量為0.5%左右,安全閾值約為10%。當一氧化碳血紅蛋白含量達到25%~30%時,顯示中毒症狀,幾小時後人就會陷入昏迷。當一氧化碳血紅蛋白含量達到70%時,即刻死亡。血液中的一氧化碳血紅蛋白含量達到30%~40% 時,血液呈現櫻紅色,皮膚、指甲、黏膜及口唇部均有顯示。深度中毒者會出現驚厥,腦和肺部出現水腫,心肌受到損害等症狀,如不及時搶救,極易導致死亡。

美國衛生部門把一氧化碳血紅蛋白不超過2%作為制定空氣中一氧化碳限值標準的依據。考慮到老人、兒童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安全,我國環境衛生部門規定:空氣中的一氧化碳的日平均濃度不得超過1毫克/立方米;一次測定最高容許濃度為3毫克/立方米。

闞海東教授說:「高濃度的一氧化碳中毒是一個經典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們所說的低濃度一氧化碳指的就是空氣中的一氧化碳,它對應的高濃度指的就是煤氣中毒這個特殊的暴露場景。何為低濃度?我認為,就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室外大氣裡的一氧化碳的濃度。在我國,大氣中一氧化碳汙染物主要源於機動車尾氣的排放。」

一氧化碳會搶佔氧氣傳輸通道

據闞教授介紹,「大氣中一氧化碳和心血管系統死亡」課題研究歷時3年,研究表明,即便短期暴露於一氧化碳,心血管病死亡尤其冠心病死亡風險也會顯著增加,一氧化碳暴露後的兩天內,心血管病死亡風險最高。此外,該項研究證實了一氧化碳健康效應的獨立性,表明低濃度的一氧化碳仍舊存在顯著的心血管系統健康風險。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迄今為止在發展中國家開展的最大規模的相關研究。

「大氣中一氧化碳和心血管系統死亡」研究課題團隊在復旦大學合影。

談起研究的發現,闞海東笑著說:「這個研究最有意義的地方,就是我們發現來自交通的空氣汙染與心血管系統的死亡風險增加有關係。為什麼說它有意義,因為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的結合力比氧與血紅蛋白的結合力大200至300倍,它會搶佔血液裡氧氣傳輸的通道。高濃度的一氧化碳會引起中毒,低濃度的一氧化碳會不會通過影響血液裡面血紅蛋白的功能,來造成心血管系統疾病風險的增加,這是值得探究的一個問題。」

增加冠心病死亡的風險率

據了解,這項研究是一個覆蓋了全國272個城市的大樣本、大數據的工作,環境暴露數據來自我國環境部門的國控監測點,健康數據來自我國死因登記系統。在結合了環境大數據與健康大數據之後,研究人員分析了在全國水平上,一氧化碳的暴露與心腦血管疾病(比如說冠心病和中風)之間有沒有關係。

闞海東教授說:「冠心病是國人非常重要的一個死亡原因,大體上佔居民總死亡人數的20%到25%。也就是說,每死100個人,就有20個人是死於冠心病。空氣汙染物包含非常複雜的化合物,既有固態的PM2.5、PM10,也有氣態的汙染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等。在研究中,我們是有目的、有意識地,把多個汙染物放到統計模型裡面,控制其他汙染物,看一氧化碳對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響到底有沒有穩健性。」

那這樣的研究有什麼發現呢?闞海東教授介紹:「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在控制了所有其他氣態汙染物以後,一氧化碳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特別是對冠心病的影響,依然在統計學上有非常好的顯著性,但是對中風的影響,在控制了其他汙染物以後,就變得失去了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因此,我們認為,一氧化碳是值得進一步深究的大氣汙染物,儘管此前老百姓對空氣汙染的關注更多地放在了PM2.5上。」

2013至2015年,我國272個主要城市大氣中一氧化碳的年平均濃度為1.20毫克/立方米,範圍為0.43至2.45 毫克/立方米。闞海東的團隊發現,一氧化碳濃度與心血管病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並沒有明確的閾值,也就是說,他們未能得出影響心血管病死亡的大氣中一氧化碳濃度的最低值。

意外:對呼吸系統炎症可能還有保護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研究提示,低濃度一氧化碳在對心血管系統存在危害的同時,對呼吸系統可能起到減緩炎症的作用。對此,闞海東教授解釋道:「一氧化碳在某種程度上和氫氣一樣,是具有還原性的氣體,最近國內外有數個研究提示,低濃度下的一氧化碳似乎對呼吸系統具有一定的有益作用,就是說可以把呼吸系統的炎症降下來。毫無疑問,高濃度下的一氧化碳一定是對人的健康非常有害,比如煤氣中毒。但在低濃度下,部分研究發現,它對呼吸系統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保護作用,而對於心血管系統,特別是冠心病,它是一個明確的危害因素。」

建議提高機動車排放標準

闞海東教授說:「老百姓通常關注的空氣汙染物就是PM2.5和臭氧,除了這兩個,大家不要忘了其他的氣態汙染物。我國的國控監測點監測6種汙染物,每種汙染物都有一些獨特的地方。比如說二氧化硫,二氧化硫通常在人體上呼吸道就被擋住了,因為它的水溶性很高。所以,中國當前濃度二氧化硫的健康危害已經非常低了。但是,一氧化碳是不溶於水的,可以跑到我們呼吸道的深部,這種汙染物對人的健康影響還是值得大家重視的,不是無關輕重的。」

眾所周知,我們對PM2.5和臭氧還有一些有效的、個體的防範風險的方式。在室內,可使用淨化器來降低PM2.5濃度;在戶外,可以用口罩等措施進行防範。但是,一氧化碳可謂無孔不入,那我們應該如何防範其健康風險?

闞海東教授說道:「針對一氧化碳,我自己還沒找到有效的防範方法,因為一氧化碳不溶於水,個體要採取防範還是挺難的。我們更多的是要去思考,如何從源頭控制一氧化碳的排放。例如,通過出臺政策,進一步提高機動車的排放標準,讓內燃機更高效工作,減少不完全燃燒帶來的一氧化碳排放。」

那普通人真的就束手無策了嗎?闞教授說:「只能是儘可能離交通來源的汙染物遠一點,比如不要在有機動車的馬路兩邊晨跑和鍛鍊,最好到林木較多的公園和社區去健行和散步等。」

本刊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環境與生活》雜誌社。

本欄目責編/鄭挺穎 zhengtingying@vip.163.com

網編:劉暢

相關焦點

  • 復旦研究發現小粒徑顆粒物危害更大 建議重點防治
    復旦大學昨天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空氣中危害更大的「健康殺手」其實是粒徑更小的顆粒物PM0.5。  對心血管疾病影響大   復旦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闞海東教授課題組經過實地觀察分析後,發表研究報告指出,粒徑在0.25至0.50微米範圍內的顆粒物數濃度與居民健康危害的關係最為顯著,且粒徑越小,健康危害越大,而粒徑大於0.50微米的顆粒物數濃度與居民健康風險沒有顯著關聯。
  • 科學網—揭示大氣中低濃度一氧化碳對健康有害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闞海東課題組與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周脈耕團隊合作,首次在全國水平上揭示了環境中低濃度的一氧化碳與心血管系統死亡
  • 復旦直博生一作發15篇SCI,擔任12本SCI期刊的審稿人
    而他在復旦的故事,遠遠沒有結束。他就是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15級直博生劉聰,主攻環境流行病學研究,師從闞海東教授。圖源:復旦大學劉聰,公共衛生學院2015級直博生,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專業,導師闞海東教授。
  • PM0.5危害更甚於PM2.5 顆粒物越小越吸附有害物質
    復旦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闞海東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在大氣顆粒物汙染與健康研究方面所做的一項研究發現,粒徑在0.25-0.50微米範圍內的顆粒物數濃度對居民健康的危害,尤其是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最為明顯,且粒徑越小,對健康危害越大。
  • 復旦研究表明小於0.5微米大氣顆粒物危害更大
    中國網11月4日訊(記者王龍龍 閆景臻)日前,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等發布研究論文,稱粒徑小於0.5微米的大氣顆粒物對人體健康危害更大。該論文發布在公共衛生領域權威期刊《環境與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大氣汙染 濃度 不僅僅 粒徑 沉積 課題組 大氣 危害 表面積...
    然而,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對人健康的影響更大卻乏人知曉。近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闞海東教授課題組在大氣顆粒物汙染與健康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論文已發表於公共衛生領域權威期刊《環境與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復旦研究顯示:PM10、PM2.5短期暴露可增加居民死亡風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王燁捷)近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空氣汙染與健康領域取得重大進展,通過一項全球範圍的多國、多城市研究合作確證了顆粒物空氣汙染的顯著健康危害。
  • PM0.5:比PM2.5小但危害大
    早報記者 韓曉蓉 實習生 戴心怡PM2.5一直被認為是大氣汙染和造成人體健康的罪魁禍首,但昨日復旦大學傳出消息稱,PM0.5對人體健康危害非常顯著,並且它約佔空氣數量濃度的90%。昨日,復旦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闞海東教授課題組在大氣顆粒物汙染與健康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發現直徑小於等於0.5微米的顆粒物(PM0.5)對人體健康危害非常顯著,相關論文已發表於公共衛生領域權威期刊《環境與健康展望》。據論文第一作者孟夏介紹,近年來我國多地發生嚴重霧霾天氣,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汙染物是PM2.5。
  • 最新科研成果顯示:PM0.5以下顆粒對人體健康危害更大
    然而,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對人健康的影響更大卻乏人知曉。近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闞海東教授課題組在大氣顆粒物汙染與健康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論文已發表於公共衛生領域權威期刊《環境與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空氣汙染成健康「隱形殺手」 在我國是第四死亡因素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闞海東教授,在12月21日新疆預防醫學30周年學術交流會上指出,空氣汙染正成為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  空氣汙染一直以來就是我國長期存在的一個歷史性問題。據了解,1990年,我國平均PM2.5濃度水平已到達59微克每立方米,這是一個什麼概念?PM2.5小於10微克每立方米才算是到達了安全值。
  • ...徵程上不斷提升醫學科技創新能力 復旦上醫醫學基礎和臨床研究...
    近日,一篇《中國領銜多國合作登上NEJM:全球視角下的空氣汙染》的推文,引發學界廣泛關注,該文介紹了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團隊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大氣汙染相關研究最新成果。《新英格蘭雜誌》收錄全球頂尖醫學成果。
  • 室內氡汙染需警惕 它可是引起肺癌的第二「殺手」
    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19種主要的環境致癌物質之一。有關室內氡與肺癌關係研究的最新資料也顯示,肺癌危險度與氡暴露水平呈線性相關,氡成為繼吸菸之後引起肺癌的第二「殺手」。   那麼,室內氡主要來源於哪裡呢?荊楚網介紹:   1.從房基土壤中析出的氡。在地層深處含有鐳、釷的土壤或巖石中存在高濃度的氡,這些氡可以通過地層斷裂帶,進入土壤和大氣層。
  •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唐亞林教授榮獲第十屆錢學森城市...
    專家評審組分別圍繞「城市流動人口問題」、「城市交通問題」、「城市教育問題」、「城市衛生健康問題」、「城市土地與住房問題」、「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城市環境問題」七大徵集主題進行評審,經不記名投票評議,在各個徵集主題中產生錢學森城市學金獎1名,錢學森城市學金獎提名獎10名。
  • 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在中國大陸設首個卓越中心,落戶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IRDR)國際卓越中心主任湯緒教授12日上午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上海在極端天氣氣候與公共健康方面的城市治理方面已有國際上領先的探索,通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協同創新,將有望進一步升級,為中國在國際治理方面承擔更大的責任提供支撐。
  • 2017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實驗室科研助理招聘2人...
    職位名稱:實驗室科研助理工作地點: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工作性質: 全職(一)崗位職責1.參與完成「十三五」傳染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和發熱伴出疹症候群病原流行規律及重要呼吸道病毒和腸道病毒變異變遷研究、英國維康信託基金會合作項目:醫院季節性流感患者前瞻性隊列研究,計劃在項目醫院納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住院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