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發布!江蘇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入選Nature研究亮點!

2020-09-11 南京師範大學本科招生

近日,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劉健教授課題組在明朝末年崇禎大旱的氣候演化模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以&34;為題在2020年8月出版的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發表;8月25日,Nature雜誌將該論文遴選為Research Highlights(研究亮點)論文進行了介紹。

明朝崇禎大旱發生於1637-1643年間,是近千年來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旱災之一,導致明末莊稼絕收、經濟惡化,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和清朝(1644-1911)的建立,對中國的歷史進程具有深遠的影響。


該研究基於古氣候重建資料和模式模擬數據,首次從內部變率和火山外強迫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究了持續7年之久的崇禎大旱的成因。結果表明,明朝末年的崇禎大旱最初來源於氣候系統的內部變率(1637)。之後,在1641年,南菲律賓群島Parker火山的噴發加劇並延長了這次乾旱。重建資料中,崇禎大旱於1641年強度達到最大,與該年熱帶火山噴發的作用對應。通用地球系統模式(CESM)過去千年氣候模擬試驗(CESM-LME)以及火山敏感性試驗結果均顯示,火山噴發與內部變率的線性疊加能夠加劇乾旱,Parker火山的噴發使得乾旱增強並延長了4年,這與重建結果一致。


該項研究對於深入理解崇禎大旱的形成機制、進一步探究內部變率與外部強迫對年代際乾旱的共同影響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對未來加強氣候災害的風險預測和災害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為南京師範大學2020級博士研究生陳可凡同學,導師為劉健教授,第一通訊作者為劉健教授團隊寧亮教授,第二通訊作者為劉健教授團隊密切合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劉徵宇教授。

劉健,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古氣候模擬、全球季風演變、極端氣候事件、未來氣候預估、全球變化及其區域響應等。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先進個人獎、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終身會員、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江蘇省&34;獎、南京師範大學&34;先進個人獎等獎項和榮譽。


關注&34;頭條號,獲取更多關於&34;、&34;建設高校——南京師範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南京師範大學官網、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相關焦點

  • 呂偉明研究員團隊在雙極性巨磁電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近日,理學院物理系呂偉明研究員團隊在雙極性巨磁電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電場驅動的錳氧化物雙極鐵磁性」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ure Comm. 9, 1897, 2018)。
  • 新冠肺炎抗疫科研攻關取得系列研究進展丨亮點成果
    近年來,中科院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為進一步增進公眾對中科院亮點工作的了解,同時促進院屬各單位進一步加強對重大成果的傳播推廣,特啟動「中科院科技創新亮點成果篩選」活動。中科院相關職能部門現已推薦候選條目,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投票,相關得票數將作為正式當選條目的重要參考依據。
  • 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月27日,科技部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結果,浙江大學醫學院/求高院雙聘教授胡海嵐主持的「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項目入選。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崔一卉代表團隊接受榮譽證書。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張旭院士對這一項目進行解讀。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重磅消息!近日,江蘇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登上Nature主刊!
    特刊以&39;加油&34;(A watertight plan to fuel the future)為題,重點報導了中科院院士鄒志剛帶領的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團隊在清潔能源制氫、氫能高效利用基礎研究及產業化進展。
  • 人類演化研究成果再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是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等部門組織,由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諮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學者,從推薦的「年度270項自然科學各領域重要研究成果」中經過初選和終選兩輪投票選出。截至2018年2月已舉辦13屆,是我國基礎研究傳播工作的品牌項目。
  • 「拓撲絕緣體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入選201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1月18日上午,科技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1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清華大學薛其坤、陳曦研究組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馬旭村研究組,方忠、戴希研究組,孫慶豐和謝心澄,在拓撲絕緣體領域實驗和理論兩個方面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廣泛影響,該成果以總選票排名第一入選「201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成果!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面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和武漢市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發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團隊。團隊先後全職引進國家級、省級人才工程人選解明教授、王德宇研究員、劉志宏教授等高層次人才。經過初期的建設和發展,在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20-01-11 2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Nature 重磅:潘建偉團隊實現數十公裡遠程量子儲存器糾纏
    北京時間 2 月 13 日凌晨,最新一期 Nature 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的最新重磅成果:兩個量子存儲器通過光纖跨越數十公裡實現遠程糾纏。儘管相關研究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但由於嚴重的傳輸損失,此前兩個節點之間可實現的最大物理距離是 1.3 公裡,想要實現遠程糾纏依然存在巨大挑戰。
  • Nature雜誌12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首次將細胞剪接體---在一種被稱作「RNA剪接」的過程中切割和重新連接RNA分子---的一個核心組分的功能與線蟲的壽命相關聯。這一發現有助認識剪接在壽命中的生物學作用,並且提示著操縱人類特定的剪接因子可能有助促進健康老齡化(healthy aging)。
  • 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研究團隊兩項成果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王德松教授研究團隊在構建負載型銀納米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283, 119592, IF="16.68)。
  • 我校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和生命科學學院林正紅教授團隊分別取得研究領域重要突破
    宋永端教授團隊在控制學科相關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自動化學院宋永端教授團隊通過與國際著名控制專家密西根州立大學的Hassan Khalil 教授團隊深入合作,成功破解了非線性非最小相位系統輸出調節控制難題。同時,研究團隊將該控制理論及算法成功應用到「平移振蕩器旋轉執行器」實際系統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該項成果標誌著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在控制科學與控制工程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入了世界前列。
  • 重磅消息!河南大學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李林松教授、杜祖亮教授等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張振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成功入選。
  • 北大3項成果入選2017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編者按:2018年2月27日,2017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結果發布,北京大學共有3個項目入選,分別是:藥學院周德敏教授和張禮和院士研究組的「將病毒直接轉化為活疫苗及治療性藥物」,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馬丁研究員團隊與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和大連理工大學合作完成的「實現氫氣的低溫製備和存儲」,分子醫學研究所和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等單位聯合組成的程和平院士研究組的
  • 【催化】納米碳催化作用本質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經過近20年的發展,研究者在納米碳催化劑製備方法及其在不同催化體系中的應用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是在分子或原子尺度上對納米碳催化本質過程的解釋,以及納米碳催化劑本徵活性的評價和比較等問題上仍不清楚。
  • 楊建明教授團隊木質纖維素預處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楊建明教授團隊木質纖維素預處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建明教授團隊在利用木質纖維素降解液合成生物基產品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生物工程技術領域Top期刊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5年影響因子為
  • Nature雜誌1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公司(Haplogen GmbH)共同創立者Thijn Brummelkamp博士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在微小RNA病毒(picornavirus)領域取得一項有前景的研究結果。【4】Nature新文章為人類腸道菌群研究提供結構基礎DOI: 10.1038/nature20828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
  • 古脊椎所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中國古生物學會近日評選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團隊完成的十項成果入選,反映了我國古生物學者在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
  • 家蠶國重藍廣芊/代方銀團隊在止血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功能材料學領域頂級期刊《先進功能材料》在線發表學校家蠶國重室研究骨幹藍廣芊副教授、代方銀教授團隊在快速止血新材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該文報導可應用於貫穿型和不規則創面大出血止血用的材料創新。該研究通過對止血粉的表面賦能,使止血顆粒在施加於傷口時能高精度「自推進」至深型、貫穿型、無規型等類型的大出血傷口的隱蔽出血點,並發揮其負載的止血因子的作用實現傷口靶向止血。研究成果革新傳統止血材料僅僅依靠創口表面封堵的常規方式,取而代之以能實現將止血材料快速遞送到傷口內部出血點進行精準止血的止血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