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1日電 絲綢路上,黃河河畔,有這樣一支科研團隊,將自己的熱血灑在西北這片土地,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科研的第一線,積極開展半乾旱氣候變化研究,化地域劣勢為科研優勢,為國家、為西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建平,是這支科研團隊的核心力量,十多年前他毅然放棄在美國安逸的工作和優厚的待遇,選擇全職歸來,將大半生的時光灑在了西北熱土。傾盡心血將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帶回母校,用一流的科學理念、一流的世界眼光和一流戰略思維實現了科研創新、理念創新和制度創新,取得了國際一流的科研成果,同時帶領出一支堅守在我國西北艱苦地區的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立足西北 放眼全球進行人才培養
黃建平團隊立足西北,放眼全球,通過實施西北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發揚學科優勢,注重局校合作、軍地合作、國際合作,秉承建設研究型學院的戰略發展模式,行走在科研第一線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為我國大氣科學領域培養了一批能夠堅守西北、開疆拓土、奉獻國家的青年傑出人才。
黃建平教授在野外做試驗
雖身處西北落後地區,在科研和生活條件上有著種種難關,但黃建平團隊的教師們毅然迎難而上,勇於創新,頑強攻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這種高尚情操與蘭州大學「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校訓精神高度契合。團隊成員潛心科研,無私奉獻,具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始終本著對教育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持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在我國西北落後地區形成了一支主要由青年學者組成的國家級創新研究群體和國家級教學團隊 。
立足國家需求 提高社會服務能力搞科研
黃建平團隊在自身建設中,積極響應國家科技強國的政策和方針,在艱苦的科研環境中鍥而不捨、砥礪前行,立足國家需求,提高社會服務能力,致力於開展半乾旱氣候變化研究。
2017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黃建平論文入選「2016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黃建平卻表示國家需求是他們永不言敗、銳意進取的原動力,他說:「在國際社會中某些國家只顧自身利益退出《巴黎協定》,中國卻一直在環境治理方面表現出積極的態度,並採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我們的祖國是有擔當和負責任的世界大國。」
在氣候變化方面,黃建平想要通過研究數據和結論來喚醒國際社會對於乾旱半乾旱區域氣候變化的重視。他提到,乾旱半乾旱區大多位於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想要有良好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重視氣候變化對其產生的巨大影響,也要讓世界認識到發展中國家所承擔的更多的苦難。
黃建平團隊成員艱苦建設蘭州大學半乾旱氣候與環境觀測站
2017年11月15日,黃建平團隊又在Reviews of Geophysics發表最新科研成果。黃建平的研究視野從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擴展到全球乾旱半乾旱區域,並且提出全球升溫應控制在1.5℃以內,這一研究引起世界廣泛關注。黃建平解釋道:「2℃是全球平均的一個增溫閾值,但全球升溫2℃,我們西部地區、乾旱半乾旱地區就要升溫4℃,很多的動植物就會死亡,農作物產量大幅度降低,河流會幹涸,但如果控制在1.5℃,我們則升溫3℃,雖然只相差1℃,但很多動植物就不會慘遭滅絕,這是非常重要的1℃。」
他還介紹說:「氣候環境的惡化會像癌症一樣,由最初一小部分慢慢向外擴展,最終摧毀一個整體。全球溼潤地區也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面臨危機。因此,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全球必須一致行動,緩解氣候變化對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影響。」
開拓創新 發揮「一帶一路」戰略地位引領學院建設
在黃建平的辦公桌上擺著四張特殊的照片,他介紹那是對他成長過程中有著關鍵影響的四位老師。從1978年考入大學時對大氣科學一無所知,到1988年在蘭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一步步走上科研研究道路,黃建平對大氣科學的熱愛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他感慨道:「我特別要感謝在求學階段的每一位恩師,包括北京大學楊大升教授、王紹武教授、謝義炳教授,以及我的博士生導師醜紀範院士,他們對科學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我,並激勵我一定秉承恩師教誨,作無愧於時代的氣象工作者。」
十幾年來,黃建平和他的團隊成績斐然,但最讓黃建平感到驕傲的是學院的人才培養。黃教授抓住國家聯合培養博士生的計劃,每年大氣學院都有一到兩個名額,將最優秀的學生推薦到世界各國最頂尖的團隊中去學習。他們留學於不同的國家,在大氣科學的每一個領域、小的分支專業進行學習。至今,已有30多人學成回國並留校,均已成為大氣學院創新團隊和教學團隊的主力,2017年被教育部遴選為蘭州大學「雙一流」建設的一流學科,有力提升了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科的國際影響力。引進人才,建立蘭州大學半乾旱氣候與環境觀測站,成功研製出國內首臺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波段拉曼螢光雷射雷達系統,獲多項國家發明專利,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已經一步步實現在荒漠中的科研崛起。
黃建平團隊不僅是蘭州大學「自強不息,獨樹一幟」校訓精神的詮釋者,更是無私奉獻、科技報國的黃大年式團隊的呼應者。在他們示範帶動和接續奮鬥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會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