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年科研團隊:吉林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科研團隊

2020-12-06 吉林新聞網



為宣傳「黃大年式科研團隊」的先進事跡,「不負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提出的殷切期望,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用實際行動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展現吉林省在科技、人才方面厚重的愛國傳統、資源優勢和代表性人物,讓愛國精神、科學精神、奉獻精神深深植入吉林省幹部群眾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血脈,吉網、吉刻APP推出「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系列報導,本期聚焦的是吉林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科研團隊。

 

給地球做CT的團隊

 

什麼是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團隊?就是用物理的方法、原理和定理定律研究地球,為人類解決生存的資源、環境,以及地球的形成演化等問題,俗稱給地球做「CT」。

 

創造了我國地球探測技術與裝備歷史多項「第一」

 

吉網、吉刻APP記者了解到,吉林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科研團隊,源於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創建的長春地質學院,是國內最早從事地球探測與信息研發與人才培養的團隊,在我國地質事業各個發展時期均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創造了我國地球探測技術與裝備歷史上多項「第一」。例如:研發了我國第一臺航空核子旋進磁力儀,在國內率先開展高解析度地震勘探等。據悉,團隊主要成員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其中教授、副教授20人,現有骨幹人員95%具有博士學位,教授平均年齡46歲,65%具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團隊還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名,吉林省長白山學者1名,國土資源部傑出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2名,等等。

 

移動平臺探測技術地殼一號鑽機等方面取得突破

 

團隊成員主要負責開展地球深部探測技術和應用(給地球做CT)研究,在移動平臺探測技術、地殼一號鑽機、核磁共振找水和地質資源多元勘探理論與技術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為解決我國淡水資源缺乏,尤其是西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缺水形勢嚴峻的問題。團隊首次提出了核磁共振與瞬變電磁聯合波場成像探測方法,尋找到深部水與地層電性結構之間的量化關係,使地下水定量解釋深度達到400米,突破了國外核磁共振地下水最大150米的探測深度瓶頸,探測效率為NUMISplus的3-5倍,解決了深層孔隙水探測和基巖裂隙水難以確定井位的難題,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能生產核磁共振找水儀的國家。在2010年我國西南地區嚴重旱災發生時,為災區人民找到水源地26處,有效解決了災區的飲用水難題。此外,團隊還曾以加大科學鑽探驗證的深度和取樣力度為目標,成功研發了我國首臺「地殼一號」萬米大陸深部科學鑽探裝備,突破了多項重大關鍵技術,填補了我國在深部大陸科學鑽探領域空白。

 

黃大年科研團隊

 

與其他科研團隊不同的是,黃大年教授是吉林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科研團隊的傑出代表,他於1982年加入團隊,1992年出國留學深造,2009年全職回歸團隊,團隊實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和提升。

 

「我們的責任更加重大,其他團隊是黃大年式團隊,而我們是黃大年團隊,我們的團隊不單是要科學研究,,還要有人才培養,同時還要有科學引領;在弘揚黃大年精神的同時,傳承黃大年事業更加重要,我們要將我們的科研、人才培養以及相關的師德師風做到最好,完成黃老師未完的工作和事業。」團隊現任負責人、吉林大學教授院長劉財說。

 

吃苦耐勞踏實工作銳意創新

 

多年來,團隊一直秉承「吃苦耐勞、踏實工作、銳意創新」的李四光精神。堅持「立德樹人為引領、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並進、培養高質量人才和產出高水平成果」的團隊建設理念。團隊每個成員一直秉承我是一名教師,把「做人」與「育人」、「教學」和「科研」做好,作為教師,教書育人,堅持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對學生嚴格要求,一視同仁。

 

「我們最核心的工作是將育人放在首位,為國家做戰略人才儲備,我們為人才提供好的科研設備,導師對人才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引領,傳承黃大年老師的工作精神,老師們並不是要教學生,而是用自己的工作狀態影響團隊裡的每一個人。」團隊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劉洋說。

 

「研、嚴、妍」

 

為培養高質量人才團隊在教學實踐中堅持並豐富針對高質量人才培養的「研、嚴、妍」的教學理念,培養複合型、多學科交叉協作的人才,適應社會人才發展需要。

 

劉財解釋到,「三個詞有不同的含義,研是倡導我們的教學一定是在研究中進行,不能是一灘『死水』,教學研究,研究教學;第二個嚴是指要嚴肅學習態度,嚴肅教學管理;而更重要的是第三個妍,我們的學生要百花齊放,彰顯個性。」

 

為適應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團隊堅持應用地球物理卓越人才培養體系;為適應「新工程」發展需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引領、理工交叉融合培養為手段、以解決地質問題和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全新人才培養體系。以「實驗、實習一體化」的模式構建實踐教學內容,以「抽象理論形象化、野外現場室內微型化、數據處理可視化」思路建設實驗室,以「課內課外結合、校內校外結合、虛擬實體結合」理念建設實踐基地。

 

(來源:中國吉林網)

相關焦點

  • 21個團隊被授予吉林省「黃大年式科研團隊」榮譽稱號
    5月30日,吉林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科協、省科技廳在吉林電視臺「吉林好人發布廳」舉辦吉林省「黃大年式科研團隊」發布活動,授予21個團隊吉林省「黃大年式科研團隊」榮譽稱號。吉林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王曉萍,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車秀蘭,省政協副主席支建華出席活動並為獲獎者頒獎。
  • ...大年的特種無人機飛得更高更遠」——寧波餘姚科研團隊追思黃大年
    新華社寧波5月29日電 題:「我們一定要讓黃大年的特種無人機飛得更高更遠」——寧波餘姚科研團隊追思黃大年新華社記者許瑾、裘立華在浙江寧波人心目中,黃大年是智能製造產業研究院裡最為平易近人的「大家」——他在這裡,留下了未盡的事業。
  • 師者黃大年
    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財將一份關於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即「千人計劃」的材料發給黃大年的時候,黃大年心潮澎湃。他知道,回國的時機成熟了。2009年12月24日,黃大年和妻子在平安夜落地祖國。6天後,黃大年與吉林大學正式籤訂全職教授合同,正式開啟他的「壯校情、強國夢」。黃大年曾說,他的夢想是把地球變得透明一些、更透明一些。
  • 西南交通大學舉辦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
    報告會前,西南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王順洪會見了報告團成員。王順洪首先感謝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報告團給學校帶來了寶貴的精神食糧。他指出,黃大年同志為我國教育科研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事跡感人,堅定了我們學習的榜樣。西南交通大學也有一支「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交通隧道工程何川團隊,團隊帶頭人何川同志教書育人、德藝雙馨,整個團隊多年來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先進典型之「科研巨匠」黃大年
    2009年12月,黃大年放棄了在英國優厚的待遇,懷著一腔愛國熱情返回祖國,出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八年時間,他帶領團隊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取得一系列成就。2017年1月8日,黃大年因病逝世,享年58歲。
  • 寫在黃大年逝世一周年
    >於平,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黃大年生前助手。於平說:「現在,雖然再也看不到507的燈光,但黃老師在無數人的心中點燃了不滅的燈火……」他的團隊,正朝著大樹生長2017年11月,馬國慶抽出一周時間,從雪梨大學飛回長春,這七天裡,他要完成黃大年項目的啟動,與合作企業談判、與團隊成員交流……日程排得滿滿當當。馬國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黃大年的「大弟子」。
  • 海歸追憶黃大年:他走進了海歸知識分子的靈魂
    次年,在國外生活18年的黃大年放棄英國的高薪與洋房回到中國,在吉林大學全職任教,成為「千人計劃」專家落地中國東北的第一人。  此後七年,他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
  • 傳承黃大年精神,砥礪奮進新時代
    ,來到吉林大學和久別的地質宮,開啟他回國後「叩開地球之門」的科研之路。十年後的長春,天空依然飄起了雪花,仿佛訴說著對黃大年無盡的追思與懷念。1月7日,吉林大學黨委宣傳部、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等相關部門、學院負責人,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及2017級黃大年班的同學們齊聚吉大朝陽校區,共同緬懷黃大年同志,傳承黃大年精神。
  • 黃大年:以身許國的地球物理學家
    他悄然踏進吉林大學地質宮,腳步聲卻震驚了整個世界。有外國媒體報導稱:他的回國,讓某國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裡。  他就是黃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當今中國不可多得的戰略科學家。
  • ——追記海歸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
    「老同學,再會,我一定把國外先進的技術帶回來!」1992年,他獲得留學基金資助,赴英國利茲大學地球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臨別前夕,黃大年重重地拍著同窗好友林君的肩膀說。  博士畢業後,他來到英國劍橋ARKeX地球物理公司領銜的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動平臺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場探測技術團隊,這是一支囊括外國院士等人才的高配團隊。
  • 黃大年:給地球做CT的科學家
    他悄然踏進吉林大學地質宮,腳步聲卻震驚了整個世界。有外國媒體報導稱:他的回國,讓某國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裡。他就是黃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當今中國不可多得的戰略科學家。心有大我,讓他的行止有了山的巍峨;至誠報國,讓他的胸懷有了海的遼闊。
  • 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舉行
    本報訊(記者 劉玉 通訊員 王鈺慧)12月1日,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東北大學舉行,該校全體在校領導班子成員、學校副處級及以上幹部、師生代表聆聽了報告會。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黃忠民,黃大年同志科研團隊成員、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平,吉林大學教育工會副主席、歐美同學會常務副會長任波,黃大年同志的學生、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王泰涵4位報告團成員,分別以「戰略科學家的中國夢」「地質宮不滅的燈火」「留學報國的時代楷模」「黃老師,我們想您!」
  • 中國科學家黃大年 給地球做CT的科學家
    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在中國,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從事的是給地球做CT的工作,通過探測技術,能夠快速掃描海面以下很深的區域,無論是礦藏還是潛艇部隊都逃不過他的法眼。  7年前,當他離開旅居18年的英國回到中國,有外國媒體報導稱:「他的回國,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裡。」
  • 全國「時代楷模」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團首次走進河南
    報告會上,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原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黃忠民,黃大年科研團隊成員、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平等5位報告團成員分別以《戰略科學家的中國夢》《地質宮不滅的燈火》《留學報國的時代楷模》為主題,用樸實的語言和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講述了黃大年同志感人至深的先進事跡。
  • 黃大年「大弟子」馬國慶:要做好黃大年精神的接力員
    馬國慶是戰略科學家黃大年歸國後的第一批博士生之一,堪稱「大弟子」,現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恩師去世的一年間,作為黃大年核心團隊一員的他,比以前更忙了。  1月8日,是黃大年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吉林大學將舉辦一系列活動紀念和緬懷他。  「我們學習黃大年精神,首要的就是接力黃老師生前的科研事業,研製出國之利器,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 黃大年:用生命書寫探地故事
    原標題:黃大年:用生命書寫探地故事 傳承民族精神 奮鬥新時代距離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教授黃大年去世,已經過去了22個月,很多人都很想念他。「黃老師傾盡畢生心血的地球探測項目還在繼續,我們時刻都在懷念他,他的為人處世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 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擁有英國別墅卻毅然回中國,有「瘋子」之名
    為了讓科研項目的進度加快,吉林大學的地質宮門口,一個「違章建築」拔地而起。這是一座機庫,是黃大年帶著團隊建造用於科研的。由於手續不齊全,所以要拆掉。但黃大年為了保住這個機庫,竟然直接躺在車底下。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黃大年也因為這次「耍無賴」在吉林大學被稱為是「瘋子」。但只有跟著他,為中國的地球物理事業奮鬥著的人,才真正清楚他究竟是為了什麼。
  • 黃大年先進事跡激勵知識分子愛國奮鬥:以家國為念 為民族燃燈
    【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  2017年1月8日,年僅58歲的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黃大年因病在長春去世,永遠地離開了他熱愛的祖國,離開了他傾注無數心血的教育科研事業
  • 黃大年逝世三周年:未竟事業取得重要進展
    吉林大學「黃大年班」學生向黃大年雕塑敬獻鮮花。 張瑤 攝中新網長春1月7日電 (記者 郭佳)中國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團隊核心成員、吉林大學教授於平7日在長春接受中新網專訪時表示,黃大年的未竟事業取得了多項重要的進展。
  • 黃大年:從南寧走出的戰略科學家
    陳志華說,黃大年在英國時已是國際上知名的戰略科學家,回國後,在吉林大學又是幾百人科研團隊的帶頭人,肩負著價值幾億元的科研項目,「這麼出名的科學家,一點架子都沒有,待人特別熱情,除了保密的不能說,他會經常和我分享工作上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