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天空風雲變幻,歲月的江河激流匆匆。唯一不變的是,總有殷殷志士甘為國家鞠躬盡瘁,總有拳拳赤子願為民族負重前行。
中國長春,吉林大學地質宮,門前一對石獅左右雄踞,見證了超越一個甲子的滄海桑田。
66年前,新中國第一所地質學校——東北地質專科學校(合併到吉林大學的長春地質學院的前身)在此誕生,李四光衝破重重阻力,離開英倫回到祖國,擔任這所學校的首任校長。
7年前,大雪紛飛的平安夜,一位國際知名學者「作別西天的雲彩」,從英國劍橋飛回祖國懷抱。他悄然踏進吉林大學地質宮,腳步聲卻震驚了整個世界。有外國媒體報導稱:他的回國,讓某國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裡。
他就是黃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當今中國不可多得的戰略科學家。
心有大我,讓他的行止有了山的巍峨;至誠報國,讓他的胸懷有了海的遼闊。他以戰略科學家的氣魄,為國家地球深部探測技術運籌帷幄;他以教育家的身姿,為培養學生盡心盡責;他似一朵浪花撞擊著夢想的礁石,又像熾熱的熔巖衝出地殼,奔湧燃燒,光芒四射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2017年1月8日,黃大年永遠地走了,帶著他對祖國最深沉的眷戀,帶著祖國對他最不舍的呼喚……
一粒中國夢的種子發了芽
大雪無痕,英雄有跡可循。
黃大年「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從哪裡來?
一個人的成長成才,有其宏大的時代背景和獨特的心路歷程。
剛剛大學畢業的黃大年,在畢業留念冊上,就寫下了這樣的豪言,「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
「父輩們的祖國情結,伴隨著我的成長、成熟和成才,並左右我一生中幾乎所有的選擇。這就是祖國高於一切!」從他的一份工作自述中,也能清晰地管窺他高尚的內心世界。
這是怎樣一位純粹的、有情懷的、赤膽忠心的科學家!
黃大年出生於廣西南寧,父母都是老一輩知識分子。父親對黃大年的要求十分嚴格,常在一些小事中鍛鍊他的記憶能力和應變能力。「中國的未來絕不能沒有文化知識。」記憶中,父親經常講到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他們「沉穩」「和善」,「帶回國的行李箱中滿滿都是書。」
1966年,「文革」爆發,8歲的黃大年正上小學三年級。受這場浩劫的波及,他隨父母下放到桂東南一個遙遠的小山村。初中時黃大年離開家,到羅城縣的「五七」中學讀書。這是一所工農兵學校,雖然教學環境封閉,但學習生活井井有條。黃大年從這裡學到了自律、獨立,每當他聽下放的知識分子講課,眼睛裡便滿是崇拜的「星星」。
艱苦的生活,磨礪著他幼小的心靈;漂泊的日子,讓他在適應各種環境中倔強成長。高中時,他又跟隨父母輾轉廣西貴縣,考入貴港中學。高中畢業時,當地的地質隊要招兩名航空物探操作員。由於反應機敏,成績優秀,17歲的黃大年從幾百人中脫穎而出。
作為航空物探操作員,他第一次從飛機上俯瞰廣袤土地、秀美山川,激動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對祖國河山質樸的愛,深深植入他的心田。
從此,黃大年的「地質夢」拉開了序幕。
1977年恢復高考,關閉十年的考場重新敞開大門。全國570萬考生用激情和渴望驅散了寒冬,黃大年也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他欣喜若狂地拿起書本,踏上高考徵程。
高考前一天,黃大年走了近一天的山路,到達廣西容縣楊梅公社高中考點,跟隨浩浩蕩蕩的趕考大軍進考場。有志者,事竟成。黃大年如願以償,以楊梅公社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長春地質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系(現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
「把失去的光陰奪回來」,是當時大學校園最流行的口號。在長春地質學院的地質宮,黃大年真正走進了地球物理學的殿堂,他幾乎天天泡在地質宮二樓的閱覽室,厚厚的一本弗拉基米諾夫數學物理方程習題集,做了一遍又一遍。聰明加刻苦,他連續獲得「三好學生」和標兵表現獎。
課堂上認真聆聽,圖書館聚精會神;舞臺上一展歌喉,足球場揮汗如雨。黃大年不僅學習好,還多才多藝,大家都喜歡這位陽光帥氣、聰敏機慧、熱情奔放的青年。
美好的大學時光倏忽而過,轉眼來到畢業季。當時流行寫畢業留念冊,在冊子上留下青春的照片和臨別的贈言。
那是一張一寸黑白證件照,24歲的黃大年,一頭濃密黑髮,目光堅毅,俊朗的臉龐充滿朝氣。照片上方,有一句贈言簡短有力:「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
一顆中國夢的種子,此時發了芽。
1982年,黃大年本科畢業,留校任教。一年後,又考取碩士,碩士畢業,繼續留校任教。他曾獲得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地礦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從助教到講師,風華正茂的他一路優秀,1991年破格晉升副教授。
科學的春天裡,疾步如飛的黃大年和百廢待興的中國,一起追趕著世界。
一顆赤子心,時刻準備著
「對我而言,我從未和祖國分開過,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黃大年雖然身在海外,但一顆心,時刻準備著回來。
作為享譽世界的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在英國搞科研,始終是一個被追趕者,但他並不覺得榮耀,因為他是「有祖國的人」。
「作為中國人,無論你在國外取得多大成績,而你所研究的領域在自己的祖國卻有很大差距甚至剛剛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滿腔赤子情,一顆報國心。對於黃大年來說,學成歸來,報效祖國,才是最大的成功,才是今生今世最大的價值。
1992年,黃大年再次來到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中英友好獎學金項目」啟動,通過層層篩選,黃大年拿到了全國僅有的30個公派出國名額中的一個,他被派往英國利茲大學地球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是同批留學生中唯一來自地學領域的博士生。
「我一定會把國外的先進技術帶回來!」臨別時,黃大年鏗鏘的話語,至今留在老師、同學的心中。
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千人計劃」專家毛偉健與黃大年結交已有25年。黃大年來到利茲大學攻讀博士時,毛偉健正在利茲讀博士後。「他背個雙肩包,一見到我就興衝衝地自我介紹。」第一次見面,黃大年就給毛偉健留下深刻印象,他們知音初遇,惺惺相惜,後來經常在一起談生活、談學習。
黃大年知道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四年裡,他對時間吝嗇至極,每分每秒都在吸納、都在追趕。1996年12月,黃大年以排名第一的成績獲得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成為該系獲評優秀學生中唯一的海外學生。
博士畢業後,黃大年回到母校。此時,國外同行在航空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日新月異,黃大年唯恐落下追趕的腳步。第二年,經單位同意,他又前往英國,繼續從事探測深水油氣和水下隱伏目標的研究,成為當時該領域的少數中國人之一。
這是一家名為ARKeX的航空地球物理公司,黃大年在公司裡擔任高級研究員和研發部主任,是一個被仰望的傳奇人物。他帶領一支包括外國院士在內的300人「高配」團隊,主要從事海洋和航空移動平臺探測方法、技術和裝備研發。它是一種能夠在海洋和陸地複雜環境和條件下,通過快速移動方式實施對地穿透式精確探測的技術裝備,被廣泛應用於油氣和礦產資源勘探。這項技術是當今世界各國科技競爭乃至戰略部署的制高點,是強國展示實力的重要標誌。
本領過硬,黃大年成為國際著名航空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專家,受到國際同行的尊敬。許多年後,當黃大年帶隊到他曾經工作過的英國公司考察時,對方安排他們參觀正在研發裝置的核心部分,甚至不吝介紹其中的重要參數。此情此景,讓隨團考察的中科院院士羅俊感慨萬分:「我從事這項工作多年,還第一次受到西方發達國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一晃10多年,英國儼然成了黃大年的第二故鄉。事業有成,收入優渥,有花園洋房,妻子在倫敦經營著兩間診所,女兒也上了大學,一家人的生活安逸舒適。
可是,他心裡始終有一團熔巖渴望爆發、渴望奔湧,渴望將這份光與熱奉獻給祖國。
2004年,黃大年正在大西洋深水處攻關「航空重力梯度儀」軍轉民技術時,父親走到了人生的最後時刻。電話那頭,父親深情地對大年說:「兒子,估計我們見不到最後一面了……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國的人!」兩年後,母親也悄然離去。當時,黃大年正在國外一個空軍基地做試驗。母親臨終前,留下的還是那句話:「你是有祖國的人。」
自古忠孝難兩全,康河的水,大年的淚,赤子的心。
海漂18年,黃大年一直懷揣著對祖國的惦念,對父母雙親的惦念,無論是回國講學還是參加學術會議,他總會像一葉風帆急急駛來。而18年後真正歸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不願做康河柔波裡的一條水草
歷史的天空風雲變幻,但總有相似的星光交相輝映。
半個多世紀以來,有過兩次大的歸國潮,都與國家、民族的召喚緊密相連。
李四光們的歸來,是奔向「新中國」;黃大年們的回國,是踐行中國夢。
2008年12月,中國決定實施「千人計劃」,旨在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工作或以適當的方式為國服務。中國夢這三個字,讓以黃大年、施一公、潘建偉等為代表的留學人員無比振奮。他們紛紛匯入歸國大潮,引領中國在多個科研領域躋身世界前列。
從「救國夢」到「強國夢」,從「個人夢」到中國夢,兩代留學生用他們的行動詮釋了報國的赤誠。
「梁園雖好,非久戀之鄉」。漂泊18年,黃大年一直在等待,等待一個機遇,等待一次召喚。
2009年4月,時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的劉財,把國家「千人計劃」有關材料試探性地發送給遠在英倫的黃大年。
聽到母校的召喚,海外赤子的一顆心,被徹底激活。黃大年第一時間就明確表示,考慮回國。
黃大年需要祖國,祖國也需要黃大年。
「多數人選擇落葉歸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實纍纍的時候回來,更能發揮價值。現在正是國家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這批人應該帶著經驗、技術、想法和追求回來。」在黃大年給劉財的一封郵件中,愛國之情一覽無遺。
劍橋的寧靜,康河的柔波,在黃大年心中難免有牽絆、有不舍。他的科研團隊也再三挽留。「夥計,你別走,留在這裡,我們會有更多成果。」國際航空物理學家喬納森·沃特森後來回憶說:「當黃教授離開英國返回中國的時候,我們特別悲傷,對他的為人以及事業上的成就都非常尊重,許多人想讓黃教授留下。」
他的妻子張豔在賣掉苦心經營的兩個診所後,蹲在一堆醫療器械裡失聲痛哭,她是學醫的,那是她一輩子的夢想。
可黃大年歸心似箭,再難動搖。
「康河留下了我的眷戀,而地質宮刻有我的夢想。」那時,國內頂尖科研單位的許多橄欖枝,都向黃大年拋來,但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母校,因為那是他夢想出發的地方。
2009年12月24日,平安夜,長春大雪,一架民航班機緩緩降落在長春龍嘉國際機場。18年的英倫生活,黃大年「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6天後,黃大年與吉林大學正式籤下全職教授合同,擔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他因此成為東北地區第一個國家「千人計劃」專家。
每每想起籤約的場景,黃大年都會感慨萬千,以至於7年後的同一天,他徹夜難眠,在朋友圈中這樣寫道:
「從海漂到海歸一晃18年,得益於國家強大後盾,在各國才子強強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從未言敗,也幾乎從未敗過!有理由相信,回歸到具備雄厚實力的母校,只要大家團結和堅持,一定能實現壯校情、強國夢。」
一人力量小,「千人」力量大
「我最驕傲的,就是入選了『千人計劃』專家,因為有一群赤膽忠心的『千人』和我一樣回歸祖國,一同前行。」
世界科技的競爭,往往沒有第二,只有第一。地球深部探測技術,也是如此。
地球深部還隱藏著多少秘密?這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一個國家的戰略需求。西方發達國家在上世紀70至90年代已經完成一輪深部探測,牢牢佔據了地質科學領域的制高點,而我國在本世紀初才剛剛起步。國家戰略的推進,需要一批科技領軍人物,需要一批戰略科學家。
黃大年,就是「千人計劃」引進的一位不可多得的戰略科學家,他能深入專業探幽微,又能跳出專業覽全貌,有著深邃的戰略眼光、高超的科技宏觀決策能力和凝聚其他科學家的巨大人格魅力。
他的回國,能讓某國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裡,就說明了一切。
2009年4月22日,第四十個「世界地球日」到來的時候,我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正式啟動,叩響了「地球之門」。
這是我國歷史上實施規模最大的地球深部探測計劃,是趕超世界科技先進水平的重大戰略計劃。該計劃設置九大項目49個課題,集中了國內118家機構、16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參與其中,被稱為中國地學界的「集結號」。
一聲號角響,萬千英才聚。
黃大年甫一回國,就被委以重任。作為第九分項「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的首席科學家,他以吉林大學為中心,組織全國優秀科研人員數百人,開啟了深地探測關鍵裝備攻關研究。
黃大年致力攻關的「航空重力梯度儀」,就像一個「透視眼」,給地球做CT,能洞穿地下每一個角落。這套系統十年磨一劍,在近年來探明的國外深海大型油田、盆地邊緣大型油氣田等成功實驗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顛覆性」技術推動行業突破的典範。
但在這一產品和技術上,西方對中國實行最為嚴格的禁運和封鎖。「這是國家發展無法迴避與繞開的話題,要發展就必須要有裝備,就必須突破發達國家的裝備與技術封鎖。」黃大年深知,要想叩開「地球之門」,必須靠中國人自己。
方向確定了,擼起袖子加油幹!
可項目剛剛開展的時候,國外養成的慣性思維、行事風格、處事理念,讓黃大年對工作中的一些事情經常不理解,很生氣,又無奈。(溫紅彥 吳儲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