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追憶黃大年:他走進了海歸知識分子的靈魂

2020-12-06 大公資訊

  中新網長春7月13日電 題:海歸追憶黃大年:他走進了海歸知識分子的靈魂

  作者 郭佳 付強

  中國各界對於已故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的紀念活動已經持續數月。黃大年生前的秘書王鬱涵因此很忙,儘管她聲音已經沙啞,但仍然堅持著講述黃大年的點滴生活。

  「他的所作所為令人景仰,他理應被歷史銘記。」她說。

黃大年在畢業留言冊上的留言 吉林大學供圖

  2008年,中國開始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簡稱「千人計劃」)。次年,在國外生活18年的黃大年放棄英國的高薪與洋房回到中國,在吉林大學全職任教,成為「千人計劃」專家落地中國東北的第一人。

  此後七年,他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

  原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財至今仍保存黃大年2009年歸國前發給他的一封郵件:「多數人選擇落葉歸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實纍纍的時候回來更能發揮價值。現在正是國家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這批人應該帶著經驗、技術、想法和追求回來。」

  黃大年不僅自己這樣做了,還積極呼籲在海外有影響的專家加入進來。

黃大年生前為學生講課 吉林大學供圖

  進入21世紀,人類在跨學科的航天、海洋、生物、信息等領域競爭愈演愈烈,人才競爭也是如此。作為戰略科學家,黃大年敏銳地意識到了交叉學科的重要性,回國後便積極籌備成立吉林大學交叉學部,並從海內外廣納人才。

  中國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吉林大學智慧海洋研究中心主任崔軍紅就是在黃大年的感召下,從美國回來並加入到吉林大學交叉學部的典型代表。

  崔軍紅回憶說,初次見面,黃大年與她長談六七個小時,除了告訴她吉林大學正在做的交叉學科可以為智慧海洋提供支持外,還懇切地說中國海洋戰略需要她這樣的科學家。

  「吉林沒有海,但黃大年老師海一樣的胸懷、格局、風格深深感動了我,我當時就覺得我要回國。」崔軍紅說。

黃大年與萬米鑽機模型合影 吉林大學供圖

  在黃大年的感召下,王獻昌、馬芳武等一大批在海外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千人計劃」專家紛紛來到吉林大學。

  儘管平時科研任務很重,但為了能與海歸有更多交流,黃大年還是欣然接受邀請,擔任吉林大學歐美同學會會長,每當有青年海歸遇到困惑,他都第一時間為他們解惑。

  在中國,海歸有著百餘年歷史,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留學熱潮便一直在持續。從留美幼童到新文化運動旗手,從科學家到商業精英,一代代的海歸源源不斷地融入到振興祖國的洪流之中。

  「他走進了海歸知識分子的靈魂,引領了這個群體樂觀、忘我地實現價值。」吉林大學歐美同學會常務副會長任波說。

  「有一名學生要到海外留學,問黃大年老師怎麼選專業。沒想到黃大年回復他『國家需要什麼?』」吉林大學人才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徐昊至今難忘,後來那名學生去英國選擇學習智能製造。

  據黃大年博士研究生周文月介紹,七年間,黃大年26次組織學生去海外參加國際會議,增長見識,並告訴他們「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回來;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報國。」

  「他是了不起的『帥才』。」吉林大學常務副校長邴正評價黃大年時說,他能夠凝聚海內外相關學科的人才共同合作,他的科技組成員團隊有上百人,遍布中國東北、西南、華東、華北等地區。

  正值盛夏,在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內,電扇一刻也不停歇,科研人員一片忙碌。黃大年生前團隊的科研人員正將追思之情融入到工作之中。

  黃大年生前助手於平說,他走後整個團隊工作更加努力,只為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完)

相關焦點

  • 海歸摯友評價黃大年:報國榜樣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馬芳武介紹團體科研項目 冉文娟 攝 中新網長春6月5日電 (記者 李彥國 冉文娟)卓越科學家、國際著名航空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儘管已經病故,但他帶來的感召力不會彌散。6月5日,黃大年的摯友、吉林大學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馬芳武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黃大年讓人們看到了一個胸懷報國之志海歸的人生價值,他的榜樣作用將帶動更多人回國效力。在國外生活18年,物質條件優越。但當自己的國家在2009年啟動「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即「千人計劃」)時,黃大年說服家人、辭去職務,義無反顧踏上回國的旅程。
  • 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生前對話
    (時代先鋒)「為了理想,我願做先行者、犧牲者」——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生前對話  新華社北京5月18日電(記者王海鷹 王井懷)2017年1月8日,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猝然離世,享年58歲。  2016年12月5日晚上,在黃大年出差北京期間,記者對他進行了一次長達三個半小時的採訪。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是黃大年最後一次出差,也是他生前最後一次接受記者採訪。
  • ——追記海歸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
    ……  黃大年走了,又似乎未曾離開大家。  2017年1月8日,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猝然離世,終年58歲。  他是給地球做CT的人,是享譽世界的地球物理學家。他的科研可以上天、入地、潛海。他讓中國地球物理勘探正式進入了「深地時代」。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 最後的時光——追記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
    新華社長春5月18日電 題:最後的時光——追記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  新華社記者陳聰、吳晶  2016年11月29日,夜色如墨,天幕盡染。北京到成都的飛機上,黃大年突然暈倒。當時誰也不知道,這是黃大年走到生命盡頭,身體發出的最後預警。
  • 通訊:追憶黃大年的"英國往事"
    新華社倫敦7月11日電 通訊:追憶黃大年的「英國往事」   新華社記者   「謝謝大家鼓勵,明天上午開始,暫時失聯一小段時間。『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這是已故國際知名戰略科學家黃大年去年12月13日手術前夕在微信朋友圈發的一段告別留言,他以為自己只是暫時離開。
  • 原色黃大年:一位海歸科學家的精神世界「深探」
    原色黃大年:一位海歸科學家的精神世界「深探」 「為了理想, 王鬱涵的辦公室與507打通了,中間那道小門以前從來不關,「黃老師有什麼事兒,就會走過來跟我說,有時候他在那邊喊一聲,我就過去。」 「哐當……」一年前從507辦公室傳來的那聲悶響,王鬱涵每每追憶都心悸不已,「衝過去一看,黃老師倒在地上了。」
  • 【村官感悟】他叫黃大年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黃大年同志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為我國教育科研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先進事跡感人肺腑。」是的,他叫黃大年!  他叫黃大年,是一個曾讓美航母艦隊後退100海裡的偉大科學家。
  • 追憶黃大年,做中國夢逐夢者
    他一聽到《我愛你,中國》的歌聲就熱淚盈眶,他掛在嘴上的口頭禪是「我沒有對手,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他還說「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  這就是已故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的家國情懷,這就是他的責任擔當,他的生命價值凝聚著拳拳愛國之心,折射著熠熠報國之光。
  • 海歸科學家黃大年的最後30天
    他原本將帶著團隊繼續突破,卻最終倒在了崗位上,從2016年12月9日被查出膽管癌,到2017年1月8日去世,其間共計30天,享年58歲。 「他是最單純的赤膽忠心的海歸科學家。」 清華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說。膽管癌
  • 在英生前好友追憶黃大年:他身上有許多感人至深的瞬間
    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敖丹娜):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今年1月8日因病去世,年僅58歲。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黃大年的先進事跡做出重要指示。黃大年生前先後在英國求學、工作18年,2009年底從英國的劍橋返回祖國。
  • 他代表著民族脊梁」
    他代表著民族脊梁」——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事跡引發網友熱烈反響    「國之大匠」「中國的脊梁」「學術界的典範」這些詞,多次出現在一篇文章的網友評論裡。一個個10萬+的閱讀量、千萬次的點讚,還有許多人轉發時那句「潸然淚下」「已看哭!」……這一切,都是因為一位離世的科學家。    中央主要媒體17日播發了已故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的感人事跡,從文字到視頻均引起網友強烈反響。
  • 他叫黃大年,一個讓美航母艦隊後退100海裡的人
    7年前的那個冬日,他頂著紛飛的雪花,從英國歸來,大步流星走進這裡的時候,震動海外。有外國媒體報導說:「他的回國,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裡。」    7年中,在這座科學的宮殿裡,他就像一枚超速運動的轉子,圍繞著科技興國這根主軸,將一個又一個高端科技項目推向世界最前沿,直至58歲的節點上戛然而止。
  • 走進中國雜誌:小龜龜|海歸協會客戶端創始人林熙先生專訪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林熙和他著手創辦的海歸協會開始走入大眾視野,「萬物生長靠太陽,大海航行靠舵手。」這首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的紅色歌曲在50年後的海歸時代,依然煥發著真理般的金色光芒。林熙說,本科畢業後的他,曾去過造幣廠搞印鈔機研發,由於不喜歡造幣廠封閉單調的生活,他辭掉了工作,去澳大利亞學習生活了一段時間。「出國之後才發現自己對祖國的深深依戀之情」林熙說,當他面對澳洲移民還是回到祖國的人生十字路口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回國。全球最大的海歸留學生社交平臺2006年,海外歸來的林熙以高出錄取分數線90多分的成績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正式攻讀運籌學的研究生。
  • 黃大年(上):以身許國 叩開地球之門
    ——追記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上)  作者:孟海鷹     7年間,夙興夜寐,黃大年帶領團隊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取得一系列卓越成就,以拼命三郎精神叩開「地球之門」,搶佔國際前沿科技制高點。  積勞成疾,天不假年,2017年1月8日,黃大年病逝於長春。他用短暫的一生書寫了新時期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2月24日,吉林省委、省政府追授黃大年為特等勞動模範,並在全省開展向他學習活動。
  • 長影電影《黃大年》全國熱映
    本報訊(記者馬璐 實習生楊拓)「我要學習黃大年老師把所有的精力、時間、愛心都投入到科研事業上的精神,學習他那種為科研獻身、追求真理的精神。」由長影集團領銜出品的主旋律題材影片《黃大年》自上映以來,在全國多地掀起了觀影學習的熱潮。
  • 評《黃大年》:主旋律作品須兼顧藝術水準和崇高精神
    電視劇所弘揚的黃大年精神正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精神,講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在黃大年身上體現的是最鮮明的。為什麼他能夠拋棄那麼優越的科研環境毅然回國,就是他相信我們國家的制度,相信我們的人民,相信祖國能夠給他的事業創造無限可能。他認為用自己所學知識報效祖國,是知識分子最好的選擇。
  • 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團來北體大作報告 ——「師德講堂」第二講開講
    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句句觸動心弦的話語,仿佛帶領大家穿越時空,回到黃大年教授奮鬥的歲月,看到了那個義無反顧回到祖國的他,那個為國家鞠躬盡瘁直到生命最後一刻的他。黃大年同志閃亮的身影,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點亮了一盞燈,一盞永不熄滅,匯聚著正能量的心燈。大家被黃大年教授的先進事跡深深打動,備受鼓舞,紛紛表示要學習他的崇高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新時期知識分子的力量。
  • 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各地區各部門結合黃大年先進事跡說感悟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黃大年夜以繼日、忘我工作,不計得失、甘為人梯,他曾說,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師,他主動擔任本科生班主任,指導規劃學生職業方向,急切地想把自己的一身本領教給學生。他經常鼓勵學生「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來;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報國」,質樸的語言彰顯了新時期知識分子的使命與擔當和對人才輩出的迫切渴望。  黃大年說:「國家在召喚,我應該回去!」
  • 學習黃大年愛國、敬業 為祖國做貢獻
    他回憶,1992年,黃大年獲「中英友好獎學金項目」全額資助,赴英國攻讀博士學位,成為當時國家教委公派出國30名留學生中地學領域唯一一個。之前,他和黃大年並不十分熟悉。2002年,他應邀到英國參加學術會議。黃大年很忙,但聽說母校來人,還是抽出時間見面。當得知他們在倫敦轉機時,黃大年硬拉著他們住在自己家裡,並親自開車送他們去機場,讓他在異國他鄉感受到了校友兄弟般的情意。
  • 「海歸」眾生相:海鷗·海帶·海草·海藻·海泡
    Zweig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因為一個人到國外學習再回到自己的國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他自己就是這樣。隨著中國教育的進步,他認為會有更多人出去,更多人回來。他對記者表示,「新海歸」必須要學習「內海」遊泳。1996年,他的清華校友張朝陽回國創業時,24歲的Sam踏上了美國的留學之路,攻讀計算機軟體專業,並拿到卡羅得大學MBA學位後,他進入了摩託羅拉總部工作。受學長們成功創業故事的吸引,2004年,Sam毅然辭職回到了老家北京,他想循著師兄張朝陽的足跡,進入無線網絡及通訊用品的創新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