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春7月13日電 題:海歸追憶黃大年:他走進了海歸知識分子的靈魂
作者 郭佳 付強
中國各界對於已故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的紀念活動已經持續數月。黃大年生前的秘書王鬱涵因此很忙,儘管她聲音已經沙啞,但仍然堅持著講述黃大年的點滴生活。
「他的所作所為令人景仰,他理應被歷史銘記。」她說。
黃大年在畢業留言冊上的留言 吉林大學供圖
2008年,中國開始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簡稱「千人計劃」)。次年,在國外生活18年的黃大年放棄英國的高薪與洋房回到中國,在吉林大學全職任教,成為「千人計劃」專家落地中國東北的第一人。
此後七年,他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為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
原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財至今仍保存黃大年2009年歸國前發給他的一封郵件:「多數人選擇落葉歸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實纍纍的時候回來更能發揮價值。現在正是國家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這批人應該帶著經驗、技術、想法和追求回來。」
黃大年不僅自己這樣做了,還積極呼籲在海外有影響的專家加入進來。
黃大年生前為學生講課 吉林大學供圖
進入21世紀,人類在跨學科的航天、海洋、生物、信息等領域競爭愈演愈烈,人才競爭也是如此。作為戰略科學家,黃大年敏銳地意識到了交叉學科的重要性,回國後便積極籌備成立吉林大學交叉學部,並從海內外廣納人才。
中國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吉林大學智慧海洋研究中心主任崔軍紅就是在黃大年的感召下,從美國回來並加入到吉林大學交叉學部的典型代表。
崔軍紅回憶說,初次見面,黃大年與她長談六七個小時,除了告訴她吉林大學正在做的交叉學科可以為智慧海洋提供支持外,還懇切地說中國海洋戰略需要她這樣的科學家。
「吉林沒有海,但黃大年老師海一樣的胸懷、格局、風格深深感動了我,我當時就覺得我要回國。」崔軍紅說。
黃大年與萬米鑽機模型合影 吉林大學供圖
在黃大年的感召下,王獻昌、馬芳武等一大批在海外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千人計劃」專家紛紛來到吉林大學。
儘管平時科研任務很重,但為了能與海歸有更多交流,黃大年還是欣然接受邀請,擔任吉林大學歐美同學會會長,每當有青年海歸遇到困惑,他都第一時間為他們解惑。
在中國,海歸有著百餘年歷史,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留學熱潮便一直在持續。從留美幼童到新文化運動旗手,從科學家到商業精英,一代代的海歸源源不斷地融入到振興祖國的洪流之中。
「他走進了海歸知識分子的靈魂,引領了這個群體樂觀、忘我地實現價值。」吉林大學歐美同學會常務副會長任波說。
「有一名學生要到海外留學,問黃大年老師怎麼選專業。沒想到黃大年回復他『國家需要什麼?』」吉林大學人才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徐昊至今難忘,後來那名學生去英國選擇學習智能製造。
據黃大年博士研究生周文月介紹,七年間,黃大年26次組織學生去海外參加國際會議,增長見識,並告訴他們「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回來;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報國。」
「他是了不起的『帥才』。」吉林大學常務副校長邴正評價黃大年時說,他能夠凝聚海內外相關學科的人才共同合作,他的科技組成員團隊有上百人,遍布中國東北、西南、華東、華北等地區。
正值盛夏,在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內,電扇一刻也不停歇,科研人員一片忙碌。黃大年生前團隊的科研人員正將追思之情融入到工作之中。
黃大年生前助手於平說,他走後整個團隊工作更加努力,只為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