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5 北極星環保網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2020年4月29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在線發表了關於生命耐砷機制起源的研究論文"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 expanded the genetic repertoire of arsenic metabolism and cycling",揭示了地球砷環境演變與微生物抗砷分子機制進化的因果關係。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朱永官團隊和美國佛羅裡達國際大學Barry P. Rosen團隊聯合完成。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博士後陳松燦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國新為共同第一作者,朱永官研究員和Barry P. Rosen教授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重構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過程是地球環境科學和地球生物學研究中最具挑戰的研究課題之一。生命從出現到進化需要不斷適應有害的物理化學環境,包括重金屬的毒害。砷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劇毒類金屬,其氧化還原轉化及環境行為影響著生命的演化進程。在地球演變歷史中,砷的形態及其毒性隨地表氧化還原狀態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元古代早期(24.5–23.5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GOE)是地球大氣首次大規模充氧事件,對砷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大氧化事件之前,原始地球環境中氧氣濃度極低,砷主要以三價還原態(如亞砷酸鹽)的形式存在。隨著氧氣濃度的增加,環境中的三價砷被氧化為五價砷(如砷酸鹽),導致原始生命首次暴露於五價砷的毒害之下,並成為威脅地球生命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然而,生命是如何應對由大氧化事件導致的砷環境毒性的劇變尚不明確。

該研究利用系統進化基因組學(phylogenomics)、分子鐘理論(molecular clock)和生物進化模型(macro-evolutionary model),估算了目前報導的所有微生物砷解毒基因的起源時間,重構了大氧化事件前後微生物抗砷系統的演變,並結合地球化學證據闡述了砷在環境中的變化與生命耐砷分子機制進化的關係。研究結果表明,在三價砷主導的原始地球環境中,微生物砷解毒系統由還原態砷的抗性機制構成。主要途徑包括三價砷的外排和甲基化,分別由亞砷酸轉運蛋白(Acr3)和砷甲基轉移酶(ArsM)介導。為了緩解由大氧化事件導致的五價砷的毒害作用,微生物進化出砷酸鹽還原酶(ArsC),並與原有的砷外排機制共同組裝出了五價砷的解毒途徑。隨著大氣游離氧的積累,氧氣被微生物利用以抵抗砷的毒性。其中,需氧酶ArsI(碳-砷裂解酶)和ArsH(甲基砷氧化酶)介導抗砷途徑的產生和演化,使得微生物砷解毒系統進一步擴張(圖1)。

該聯合團隊長期致力於砷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微生物抗砷分子機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已在Nature Plants,PNAS和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本研究以微生物抗砷系統的進化為例,系統描繪了地球演化歷史中生命對重金屬環境毒性的適應過程,為闡明重金屬元素循環、生命進化和地球演變之間的交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視角。另外,該研究探索了新型「化石」—生物基因組在解決前沿進化生物學問題中的應用模式,所獲得的結果對理解重金屬汙染環境下的生態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為人類適應、調控、改造和治理汙染環境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本項目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430858),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B(XDB15020302和XDB15020402)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基金(GM55425和ES023779)的資助。


圖1 大氧化事件之前(A)與之後(B)微生物抗砷分子機制的演變。


原標題: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研究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朱永官團隊和美國佛羅裡達國際大學Barry P. Rosen團隊聯合完成。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博士後陳松燦和中科院生態中心研究員孫國新為共同第一作者,朱永官和Barry P. Rosen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重構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過程是地球環境科學和地球生物學研究中最具挑戰的研究課題之一。
  • 朱永官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嘉興兩院院士增加至54人
    朱永官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嘉興兩院院士增加至54人 發布日期:2019-11-26 08:01 信息來源:嘉興日報瀏覽次數: 其中,桐鄉濮院人朱永官成功當選。據悉,朱永官當選後,嘉興的兩院院士人數增加至54人。  據悉,朱永官院士長期從事環境土壤學與生物地球化學研究,在汙染(特別是砷和抗生素等)環境效應和控制原理、微生物生態學和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學耦合機制等領域做出了系統性的創新工作。200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 桐鄉人朱永官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桐鄉人朱永官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目前,桐鄉籍兩院院士人數增加至6人!  朱永官院士,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朱永官院士長期從事環境土壤學與生物地球化學研究,在汙染(特別是砷和抗生素等)環境效應和控制原理、微生物生態學和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學耦合機制等領域做出了系統性的創新工作。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和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等。主要研究成果於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第一完成人)和2013年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農業科學獎。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 |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那些執著和堅守的人,他們終會把過往雕刻為一段精彩的歷史。在從事全球變化研究的科學家們眼中,時間則是開展空間對比的基準。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就有這麼一支從事全球變化研究的「有思想、有平臺、有成果」的高水平團隊,他們徜徉在過去-現在-將來間,窺探著地球環境變化的歷史與奧秘。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那些執著和堅守的人,他們終會把過往雕刻為一段精彩的歷史。在從事全球變化研究的科學家們眼中,時間則是開展空間對比的基準。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就有這麼一支從事全球變化研究的「有思想、有平臺、有成果」的高水平團隊,他們徜徉在過去-現在-將來間,窺探著地球環境變化的歷史與奧秘。
  • 中科院院士朱永官「把脈」廣西土壤汙染治理
    朱永官院士為廣西土壤汙染治理支招。趙瑞攝廣西環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鑫在會上發言。趙瑞攝研討會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黨委書記朱永官攜手生態環境領域專家,以「助推農村水環境治理建設宜居美麗鄉村」為主題,圍繞土壤綠色生態修復和農村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目標,按照「問題精準—對象精準—措施精準」的思路,通過專題報告和技術產品推介方式開展精準研討。
  • ...教授團隊及合作者在PNAS發文揭示大氣砷汙染對人體健康重要影響
    2020年6月8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高會旺教授團隊及合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中科大聯合國際團隊取得量子測量研究重要進展
    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德國、義大利以及瑞士的理論物理學者合作,在光子系統中首次實驗使用糾纏集體測量(entangled collective measurement)將量子比特熱力學系統中投影測量的反作用(back action)降至最小
  • 海氣相互作用研究取得的重要進展
    吳立新院士為共同通訊作者,實驗室在讀博士生耿濤以及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的多位知名學者為合著者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對全球極端天氣災害、漁業生態環境及人類經濟社會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本研究首次發現並提出,厄爾尼諾可以通過氣候系統的非線性作用「記住」其過去的表現並對其將來變暖下的響應做出相應調整。通過對歷史與將來溫室氣體強迫的氣候模型進行若干次重複試驗,每次試驗只在初始條件中增加一點隨機的微小擾動,研究發現模型氣候系統接下來厄爾尼諾的演變發展都會截然不同(類似於「蝴蝶效應」)。
  • 中科大量子測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11月2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日前在量子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對演化的相干量子系統上的一個可觀測量進行兩次投影測量時,第一次測量通常會改變第二次測量的統計信息,這就是所謂的測量反作用。這一反作用的根源在於量子投影測量會完全破壞量子系統的量子疊加性。國外科學家研究指出,在不違背量子熱力學的基本漲落理論的前提下,無法設計出一個測量方案完全避免反作用,但可以通過集體測量的方式來減少反作用的程度。
  • 環境汙染物及碳納米材料的毒性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思金研究組在非編碼RNA—miR-214拮抗砷誘導的細胞凋亡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由基研究期刊
  • 中外研究團隊揭示甲烷影響砷遷移新途徑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近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德國圖賓根大學應用地球科學中心等機構研究人員,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並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汙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該成果對於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汙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地球科學》。
  • 江蘇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入選Nature研究亮點!
    近日,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劉健教授課題組在明朝末年崇禎大旱的氣候演化模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導致明末莊稼絕收、經濟惡化,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和清朝(1644-1911)的建立,對中國的歷史進程具有深遠的影響。
  • 環境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1957年11月生於山東萊陽,籍貫山東萊陽。198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7年、1991年先後獲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博士學位。現任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美國化學會ES&T雜誌副主編、《環境化學》主編、《科學通報》執行副主編。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尋覓地球遠古生命揭示奧秘和演化歷史
    對於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朱懷誠研究員和其他20多位科學家來說,「尋覓地球遠古的生命就是我們的任務,這是比神話故事更加迷人的科學。」他們研究的對象是各種地質時代中的生物化石,所揭示的是遠古生命的奧秘和生命演化的歷史,是一個生命進化過程中的真實而又神奇的故事。  古生物學和地層學領域的中國唯一  「在古生物學和地層學領域,我們是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華北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中國科大團隊在量子存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合肥在線訊(記者 王旭)1月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存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首次實現了按需式讀取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器。該成果12月28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該成果對大容量量子存儲和構建量子網絡均有重要意義。
  • 中美研究團隊展示新型除砷材料和設備
    正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環境中的砷國際學術大會」上,由中國醫科大學和美國夏威夷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展示了能將水砷濃度降至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健康標準以下且不產生二次汙染的除砷材料和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