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地球遠古生命揭示奧秘和演化歷史

2020-12-04 搜狐網

  「生命就像一部既沒有觀眾又沒有劇本的大戲,它從不停頓地演繹了數十億年。」對於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朱懷誠研究員和其他20多位科學家來說,「尋覓地球遠古的生命就是我們的任務,這是比神話故事更加迷人的科學。

」他們研究的對象是各種地質時代中的生物化石,所揭示的是遠古生命的奧秘和生命演化的歷史,是一個生命進化過程中的真實而又神奇的故事。

  古生物學和地層學領域的中國唯一

  「在古生物學和地層學領域,我們是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朱懷誠告訴記者,實驗室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1989年批准建立的中國科學院開放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利用我國得天獨厚的豐富化石資源,實驗室對具有重大意義的古生物學、地層學關鍵問題進行了科學探索和理論總結。」

  過去五年來,在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和中國科學院等的支持下,實驗室瞄準本學科領域的國際前沿和熱點,在地球生命史及年代地層等方面開展了國際前沿領域的研究,直接參與了該領域的國際競爭與合作,培養出一批優秀青年學者和學術帶頭人。現在,實驗室已經形成以年輕科學家為主體、老中青相結合的精幹的科研隊伍。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1個。在2000年和2005年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兩次被評為優秀。

  一系列科學發現震驚世界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們實驗室已經成為一個在國內有強大吸引力、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研究基地。」說起實驗室,朱懷誠研究員的話語裡充滿了自信。的確,在最近幾年裡,實驗室取得了一系列震驚世界的科學發現,為人類探索生命演化史中的幾個關鍵階段作出了重大貢獻,先後有13篇論文在《科學》、《自然》等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其中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的研究成果在2003年獲得了空缺多年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生命起源與早期演化是當今科學界最為關注的前沿領域之一,廣泛涉及地球科學及生命科學的許多重大疑難問題。「澄江動物群」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最具多樣性的動物群,它蘊含著揭開生命早期演化與「寒武紀大爆發」奧秘的大量信息和重大線索。這次大爆發是生物演化進程中規模最宏大、分類等級最高、影響最深遠的適應輻射事件,不僅無脊椎動物門級代表幾乎都已誕生,更為驚喜的還出現了高等脊索動物。陳均遠研究員等首次在雲南昆明海口寒武紀早期帽天山頁巖中發現了毛顎類化石,為「寒武大爆發事件是現代生物多樣性和動物基本體制起源的偉大起點」這一科學推測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論文於2002年10月發表在《科學》雜誌,引起了國際同行和眾多媒體的極大興趣和廣泛關注。之後,他們再接再厲,進一步運用分支分析的方法研究海口蟲與脊椎動物、脊索動物的親緣關係,進一步提出海口蟲是處於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過渡的「消失了的中間環節」。

  2004年6月,陳均遠研究員在《科學》上公布了又一重大科學發現,即迄今最古老的兩側對稱動物化石——貴州小春蟲在甕安生物群中被發現,這一成果對於破解真體腔動物的起源之謎提供了重要線索,因為地球早期生命從輻射對稱到兩側對稱的演化是生命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重大事件,它意味著一系列遺傳基因的重要創新,並由此促進生命的形態、行為向更加複雜的階段快速發展。

  在地史時期生物起源、輻射、滅絕與復甦的研究方面,由戎嘉餘院士主持的國家973項目,也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項目組成員在古生物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等資料綜合分析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古生代和中生代之交(距今2.5億年)的生物大滅絕是爆發性的,動搖了過去分期滅絕的觀點。這一研究成果在2000年7月發表於《科學》雜誌。他們提出超級大滅絕發生的原因可能受大規模火山噴發、地外物體撞擊等突發因素驅動,這對解釋地球生命超級大滅絕和對人類全面地認識地球生命演化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另外,「熱河生物群的演化與環境演變研究」和「熱河生物群綜合研究」在鳥類、獸類和被子植物的起源與早期演化、訪花昆蟲與被子植物協同演化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對於解決中國陸相侏羅—白堊系的界線,探討東亞中、新生代古氣候和古環境變遷,以及現代氣候、環境演化趨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在全球地質年表上楔上中國「金釘子」

  全球界線層型研究是全世界地質學家共同參與的一項地學領域最基本的立典性工作,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全球統一的地質年表、一個標識地球各種物質和生命過程的、精確的時間標尺。

  這種「共同語言」包含有101個年代地層界線點,即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俗稱「金釘子」),「金釘子」一經確立就成為「法定」的全球對比標準。因此,長期以來,各國地質學家都在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建立這樣的「國際標準」。「金釘子」的形成是地學各領域綜合研究的精華,「金釘子」的確立體現出一個國家地學研究的綜合實力和水平,代表國家的榮譽。

  實驗室的陳旭院士及其研究集體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和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獲得了我國在世界上的第一個「金釘子」———奧陶系達瑞威爾階的全球界線層型,這也是國際奧陶系內部界線的第一個「金釘子」。金玉玕院士及其課題組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使2000年公布的《全球年代地層表》上出現了以中國的剖面作為標準的名字———「樂平統」(包括長興階和吳家坪階)。他主持的新一代國際二疊紀年代地層系統將「樂平統」作為國際二疊系上統的標準層序,結束了國際地質年表中沒有我國學者建立的地質年代單元的歷史。

  2003年9月,經過6個國家的激烈競爭,實驗室彭善池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在寒武系首個「金釘子」的競爭中奪魁。他們從1992年起,通過對湖南省西北部花垣縣排碧鄉寒武紀地層剖面精細的生物地層學和地球化學等的綜合研究,確立了作為全球標準的一個「統」級單位和一個「階」級單位,並分別以我國地名命名為「芙蓉統」和「排碧階」,同時還確立了這兩個單位共同底界的「金釘子」。

  瞄準世界前沿和國家需求

  「在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群體』的資助後,我們把目光更多的放在了國際前沿領域,並加強了國際合作的力度。」朱懷誠告訴記者,在穩定的資助下,實驗室加大了野外工作力度,開始嘗試採取完全新鮮、連續的樣品,在浙江長興煤山剖面建立了「鑽取巖芯」的項目,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大的反響,吸引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等多個國家優秀的科學家參與,展開了天外撞擊證據盲測等研究,將對全面揭示泛大陸時期中國和全球性生物滅絕過程和環境演變起到借鑑和啟示作用。

  實驗室還確立了分子古生物學的前瞻性研究方向。這是古生物學與生物學和地質學的交叉領域,是一個新的邊緣學科生長點。它主要任務是發掘地質時期的古DNA、胺基酸等分子化石,研究其保存規律,將古生物化石記錄與現代分子生物學數據緊密結合起來,探討生命演化進程,計算演化速率,探討重要生物類群起源的時間。

  在對具有重大意義的古生物學、生物地層學關鍵問題進行探索研究和理論總結的同時,實驗室也一直注重發揮自身的優勢,積極投身國民經濟主戰場,為國民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作貢獻。朱懷誠研究員主持的研究群體從「七五」、「八五」到「九五」連續參與和主持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塔裡木盆地石油天然氣勘探」有關專題研究,在塔裡木盆地古生代和北方石炭—二疊紀古生物學和生物地層學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填補了該區地層研究的許多空白。對於將來的研究方向,朱懷誠告訴記者,實驗室將從古生物門類的研究入手,對中國及其鄰區重大地質歷史時期古生態系、生物古地理和古氣候等一系列關鍵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和系統總結。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對於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勘探與開發亦將具有全局性的指導意義。

相關焦點

  • 【新華網】探究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秘
    揭示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義  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包括:  發現翼龍伊甸園,揭秘翼龍生命史——大量3D翼龍蛋和胚胎首次發現;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侏羅紀滑翔哺乳形類動物的新發現;華南寒武系底部有口無肛的微型後口動物;中國許昌發現晚更新世古老型人類頭骨;地質微生物記錄海洋和陸地的極端環境事件;1.3億年前早期鳥類化石揭示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
  • 青藏科考尋找生命演化奧秘
    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展第一次青藏科考,這次科考的任務是闡明高原地質發展的歷史及隆升的原因;分析高原隆起後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的特點及其利用改造的方向和途徑。  今年9月,新京報我們視頻作為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七地層古生物專項2020年科考隊的獨家報導團隊,跟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南京大學的專家們一起見證了科考的整個過程,為科考系列科學傳播打造示範效應。這是中國科學院地層古生物科考和新媒體融合報導傳播方式的首次探索創新。
  • 探究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秘——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新華社南京2月8日電 題:探究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秘——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新華社記者邱冰清、王珏玢中國古人和歐洲古人之間有基因交流嗎?揭示生命起源與演化奧義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包括:發現翼龍伊甸園,揭秘翼龍生命史——大量3D翼龍蛋和胚胎首次發現;中國顯生宙腕足動物屬志;侏羅紀滑翔哺乳形類動物的新發現;華南寒武系底部有口無肛的微型後口動物;中國許昌發現晚更新世古老型人類頭骨;地質微生物記錄海洋和陸地的極端環境事件
  • 地球歷史和生命演化展覽盡在番禺博物館!
    廣州既有歷史的悠久又有現代感的科技實力,想同時領略其魅力,那參觀博物館真是個不錯的選擇!據小編所知,廣州博物館數量也是相當驚人,那就一一去看看可好?由於居住在番禺,那去番禺博物館就是最近的。番禺博物館有幾個展廳有展示番禺古代文明、尹積昌雕塑館、一樓還有冼星海紀念館;也會不定期舉行其他展覽;最近就在舉行地球歷史與生命演化的展覽!有沒有很感興趣,反正小編是非常感興趣。這次展覽也是做足了功夫,不僅有很多圖文資料還有很多實物,各種隕石、不同時期的動植物化石、更有恐龍蛋、從未聽過的遠古動物骨架。
  • 地球生命演化的環境之思
    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對於地球以及地球生命奧秘的探索,一刻也沒有停止,可惜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對地球科學的認識還過於膚淺。長期以來,地球被賦予更多的是神話傳說與文學想像,較之其他領域的科學研究來講,人類揭開地球科學神秘面紗的步伐是遲緩的。《地球生命的歷程》這本書中,用簡介精準的文字和直觀生動的圖幅,為地球生命的起源與演化,進行了全景式的解讀。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原標題: 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華北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重新認識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
    早白堊世哺乳動物——蓋氏熱河俊獸揭示了哪些進化趨勢?國寶大熊貓的祖先在其基因中傳達了何種信息?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以下簡稱「十大進展」),清江生物群、熱河俊獸、大熊貓古基因組等研究入選,這些成果,作為我國2019年在古生物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4)
    前文簡介:之前的章節講述了地球最初的地質紀元——冥古宙時期的大致狀況,以及地球生命從誕生到演化出細胞生物的基本歷程。地球至此也迎來了第二個地質紀元——太古宙,本章的內容便從太古宙開始。太古宙始於38億年前,也就是內太陽系大撞擊結束之後。地球上在此時已經出現了一些簡單的原核生物,如細菌和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藍藻菌等。
  • 《生命簡史》: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參考消息網8月22日報導  人們回溯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的歷史,無非是想從過去發生的事情中,尋找到對今天和未來的啟示。而研究自然的歷史,即便是在以上億萬年為時間單元的地質史中,講述地球40多億年來生命起源與演化的歷史,也是極為少見的。探索生命演化歷程有什麼用?
  • 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而研究自然的歷史,即便是在以億年為時間單元的地質史中,講述地球40多億年來生命起源與演化的歷史,也是極為少見的。探索生命演化歷程有什麼用?地質學家探究漫長歲月中地球上發生的那些事兒,是否真實可信?100多年來,伴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地質古生物學中很多已經成為定論的內容,都在不斷地改寫。可以這麼講,自然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被改寫的歷史。
  • 尋獲生命和地球歷史演化的密碼
    做客直播間,通過恐龍的歷史為你揭開古生物學的神秘面紗。 古生物學是研究古代(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物界及其發生、發展的科學,它不僅要研究生物本身,而且要研究一切與生物活動有關的資料。 古生物學幫助我們尋獲生命和地球歷史演化的密碼,進而探討生命的自然本質。 NO2. 北大的古生物學?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4)
    前文簡介:之前的章節講述了地球最初的地質紀元——冥古宙時期的大致狀況,以及地球生命從誕生到演化出細胞生物的基本歷程地球至此也迎來了第二個地質紀元——太古宙,本章的內容便從太古宙開始。太古宙始於38億年前,也就是內太陽系大撞擊結束之後。地球上在此時已經出現了一些簡單的原核生物,如細菌和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藍藻菌等。科學家在澳洲西部發現了形成於約35億年前的古老巖石,上面就有藍藻菌沉積的痕跡。這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化石之一,直觀地揭示了當時地球上的生命演化狀態。
  • 地球生命演化的驚天之謎!
    地球生命在幾十億演化的歷程裡,經歷了怎樣的坎坷與血淚?經歷了多少次命運的轉折?今天,生命所有的成功與失敗都經由人類基因組計劃一一展現世人面前。無論你在哪裡發現生命,海底滾燙的熱泉的生命也好,天上雲層中的冷細菌也罷,你都能無一例外地覓見它的蹤影。甚至,你還可以在一些嚴格來說並不算有生命的生物體,例如巨型病毒上,發現它。這個序列之所以如此普遍,是因為它是地球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而且在生命體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所以自出現以來,幾乎沒什麼變化。
  • 科學網—馮·卡門撞擊坑地形演化歷史獲揭示
    研究者供圖 ■本報記者 甘曉 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公布的消息,11月21日,「玉兔二號」月球車結束寒冷漫長的月夜休眠期,受光照成功自主喚醒,恢復月面工作,進入第12個月晝工作期。11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機構組成的團隊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發表論文,揭示了「嫦娥四號」著陸區馮·卡門撞擊坑地形演化歷史,為認識該區域地質演化歷史和物質來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肩負使命的「玉兔」 作為月球上最大和最古老的撞擊盆地,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演化過程一直受到全世界科學家高度關注。
  • 新ALMA觀測揭示共同演化黑洞的奧秘
    根據一個解釋星系和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和演化的流行場景,星系中心的輻射——超大質量黑洞的位置——可以顯著影響分子氣體(如CO)和星系的恆星形成活動。圖1:DOG的圖像,WISE1029。左邊和右邊的面板顯示了來自斯隆數字天空測量(SDSS)的光學圖像,以及來自WISE的中紅外圖像。圖像大小為30平方角秒(1角秒為1/3600度)。
  • 通過月壤也能研究太陽歷史和生命演化進程
    新華社華盛頓6月22日電(記者周舟)美國航天局日前宣布,其科研團隊發現月壤可以成為人們了解早期太陽活動的窗口,從而為地球何以能夠孕育生命提供證據。  研究人員此前發現,月壤中鈉和鉀的含量遠少於地球土壤,但一直不明白為何如此。
  • 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被破解
    科研人員通過從雲南澄江化石庫中發現的節肢動物始祖——「仙掌滇蟲」(Diania cactiformis),首次揭示了原口動物亞界中最令學術界困惑的起源謎團,即節肢動物門的起源與早期演化難題。 節肢動物門是現生動物中分異最大、屬種數量最多的一個動物門,所擁有的物種數比地球上其餘30多個動物門的物種數總和的4倍還要多。其主要包括昆蟲類、蛛形類、甲殼類和已經絕滅了的三葉蟲類。
  • 青島市博物館《地球生命演化特展—宇宙的奇蹟·地球與生命》開展
    《地球生命演化特展——宇宙的奇蹟·地球與生命》近日在青島市博物館開展。該展覽是是青島市博物館在2021年開年之際,為廣大觀眾精心奉上的一場大型科普探索類展覽。展覽由青島市博物館與北京北大寶石鑑定中心聯合主辦,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提供全部展品和學術支持。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3)
    說得再具體一些,就是生命體從最初的多分子有機聚合物形態一步步演化成具有較為完整的組織結構形態和相應功能的生命粒子,最終進化出擁有封閉自身結構的生命體——原核生物。原核細胞生物原核生物擁有細胞壁,細胞中央含有核物質,卻還沒有完整的細胞核。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2)
    地球誕生短短數億年後,生命的火花便已於極度惡劣的外部環境中點亮。在本章,筆者將接著介紹有機物是如何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構造出最初的生命體,以及地球生命最初的演繹歷程。當前科學家尚不能完全確定最初生命體的具體分子組合形態。但我們還是能通過分析揭示組成最初生命體的有機物所必須具備的一些基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