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研究團隊展示新型除砷材料和設備

2020-12-04 人民網

  正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環境中的砷國際學術大會」上,由中國醫科大學和美國夏威夷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展示了能將水砷濃度降至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健康標準以下且不產生二次汙染的除砷材料和設備。

  中國醫科大學公共環境與慢性疾病研究中心教授孫貴範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經過長達12年的努力,團隊研發出3種納米微陶除砷產品,其中微陶顆粒過濾器和微陶濾紙已獲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認證。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成立於1944年,是專注於公共衛生、安全和環境標準制定、產品測試和認證服務的非政府組織,該基金會是世界衛生組織在食品安全和飲用水安全與處理方面的指定合作中心。

  納米微陶材料除砷的原理是將砷先物理吸附在直徑1納米至50納米的介孔裡,然後通過與針狀納米零價鐵材料緩慢反應,將砷封閉固定在小孔內部。新材料在不使用電壓和化學品的情況下高效過濾掉砷等重金屬,操作簡單,應用範圍廣且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材料在吸附砷後無任何二次汙染,即不會將吸附在材料內部的砷重新釋放到外界環境中。

  據介紹,在中國多地不同地質和含砷量水質汙染區進行的現場驗證均顯示,上述除砷材料和設備對水砷的去除能力達到90%以上,且不造成二次汙染。

  砷在中國民間俗稱「砒霜」,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種有毒類金屬元素。某些特殊條件下含砷礦物會發生溶解,導致地下飲用水的天然砷汙染。而長期飲用高砷含量地下水的居民容易罹患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簡稱地砷病。全世界至少有1億人飲用水砷含量超標。

  本次學術大會於7月1日到6日在北京召開。除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外,大會吸引了來自美國、加拿大、印度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機構的代表和研究人員。與會人員在探討多種方案和技術時一致表示,除砷技術首先要立足於終端應用者,應用簡便、經濟且不造成二次汙染是除砷技術能真正得到應用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責編:溫慶(實習生)、徐祥麗)

相關焦點

  • 中美團隊新除砷技術挑戰「頭號化學品毒物」
    7月4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環境中的砷國際學術大會」上,一個中美聯合研究團隊帶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由中國醫科大學和美國夏威夷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展示了能將水砷濃度降至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健康標準以下且不產生二次汙染的除砷材料和設備。
  • 中國醫科大學等研發新型除砷材料—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王卉)「在山西、內蒙古、甘肅等省區砷中毒病區開展的地下砷汙染飲用水現場驗證均顯示,該材料對水砷的去除能力達到
  • 工業廢水和飲用水除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這項技術和材料將水砷濃度降低至美國環保署(EPA)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設定的健康標準以下。指著發布會現場展示的一些嚴重砷中毒患者的圖片,哈爾濱醫科大學副校長、中國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孫殿軍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但對於砷中毒,當前並沒有特效藥,他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孟加拉國爆發全國性因飲用地下水造成的慢性砷中毒。當消息在美國《紐約時報》報導後,引起全世界的驚駭。在印度、我國大陸和臺灣、智利和其他國家也陸續發現砷中毒病區和汙染區。
  • 中美科學家團隊研獲新型柔性製冷方式
    原標題:中美科學家團隊研獲新型柔性製冷方式 本報訊(記者陳建強 劉茜 通訊員吳軍輝)近日在線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介紹了中國南開大學與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達拉斯分校的聯合科研成果:柔性製冷新策略——「扭熱製冷」。
  • 我國飲用水除砷科研成果獲IWA全球創新項目獎
    第七屆世界水大會於9月19日至25日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在飲用水除砷及水體砷汙染治理方面的研究與工程應用成果
  • 除砷水,這次他們做到了
    納米技術突破這個飲用水過濾裝置是由中國和美國兩地的科研人員通過長達十多年對水質汙染的監測以及材料技術的攻關研製而成的,兩個團隊分別位於瀋陽的中國醫科大學以及夏威夷大學。這項被稱為微鼻(MesoNose)水過濾器的核心技術是運用特殊納米材料製成能夠實現砷吸附功能的濾料,不僅能夠去除水中的三價砷和五價砷,而且能將其吸附並鎖定於材料中,避免造成二次汙染。微鼻技術的發明人、夏威夷大學環境材料研究員董良傑博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飲用水砷汙染威脅全球的公共健康,這項技術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和位於瀋陽的中國醫科大學歷經了12年的研究、開發和完善。
  • 研究發現狗能與主人「心心相印」;中美團隊打造新型液態磁鐵丨科技...
    19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這對於研究我國及全球早期哺乳動物演化做出了新的重要貢獻。●近日,日本熊本大學科研團隊的新研究發現,被主人飼養時間越長,狗與主人的心率變化越容易同步,這意味著狗和主人之間能發生「情緒傳染」。作為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狗被認為在約1.5萬年前至3.5萬年前進入人類生活。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狗逐漸能感知人類情緒變化。
  • 中美兩國科研團隊開發出新型柔性製冷方法 有望顯著提升熱機效率
    中美兩國科研團隊開發出新型柔性製冷方法 有望顯著提升熱機效率 來源:新華網 • 2019-10-12 17:14:10
  • 科學家打造出可實時監測地下砷含量的新型傳感器
    據外媒報導,砷跟許多重金屬一樣,作為採礦作業的副產品會汙染土壤和地下水、對人類健康和環境構成各種威脅。然而現在,一種新型的生物傳感器可以幫助我們消除這種劇毒化學元素的危險,通過跟植物的合作其可以實時監測這種化學元素在地下環境中的含量。
  • 復旦大學研製出新型材料 電導率是石墨烯千倍
    目前最主要的導電材料是銅,隨著計算設備體積越來越小,當銅變得很薄,進入二維尺度時,電阻變大,導電性迅速變差,功耗大幅度增加,這也是制約晶片等集成電路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瓶頸。
  •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2020年4月29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在線發表了關於生命耐砷機制起源的研究論文"The Great
  • 研究團隊展示可自我修復的智能導電聚合物
    常規材料會在撕扯破裂後維持這樣的狀態,但某些神奇的材料卻擁有「自愈」的特性。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亦於近日宣布了一種基於導電聚合物的新方案。其不僅能夠在遭受割傷後恢復,還與競品方案有很大的不同點。
  • 我國科學家制出新型超高導電材料
    我國科學家制出新型超高導電材料 發表於 2019-03-21 17:43:26 3月19日,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Materails》,發表復旦大學修發賢團隊最新研究論文,《外爾半金屬砷化鈮納米帶中的超高電導率
  • 中美研究破解鯨鬚結構 有望開發先進材料
    新華社華盛頓11月30日電(記者周舟)中美兩國研究人員最近合作破解了鯨鬚結構,發現了鯨鬚抗斷裂性能緣何優異的秘密,在此基礎上有望開發出輕質、高強韌的先進複合材料。  鯨鬚是鬚鯨口腔中呈梳狀的濾食系統,由一系列平行排列懸掛的須板組成,能將海水和食物分離,柔韌性極好,可數十年承受來自循環水流及捕食物的作用力而不斷裂。這種優異性能曾一度使鯨鬚成為西方國家用來製作女士緊身內衣的材料。
  • 中美團隊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研製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教授團隊開展多方合作,在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合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探索新的調控機制並構築新型手性納米功能材料是突破這一科學瓶頸的新途徑。
  • 寧波材料所等研發新型等離激元結構色材料及製備技術
    同樣地,在RGB色坐標下,實現了除紅綠藍三基色以外的豐富的顏色(圖1和2),色域寬且色彩飽滿,反射式顯色對角度不敏感,甚至可構建超黑吸收。所製備的樣品在大氣環境下放置一年後,無論是顏色外觀還是顯色光譜均保持穩定,凸顯了封閉式等離激元微納結構的優勢。為了提高紅色、綠色顯色的色彩飽和度,研究團隊提出了改進型的膜繫結構。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超材料開發出新型光學設備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超材料開發出新型光學設備  Evelyn Zhang • 2019-04-30 20:03:42 來源:前瞻網
  • 可導電的新型金屬有機框架材料,是可能的下一代半導體
    克萊姆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科學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最近證明,部分氧化形式的新型雙螺旋MOF體系結構可以導電、有可能使其成為下一代半導體。 該團隊的發現在2020年3月18日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s,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期刊。
  • 中美科研團隊開發出「扭麻花」製冷方法
    新華社華盛頓10月11日電(記者周舟)中美兩國科研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柔性製冷方法,使用橡膠、魚線和鎳鈦合金等材料像「扭麻花」一般實現製冷,有望顯著提升熱機效率,節省電能並降低製冷成本。近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這種被稱為「扭熱製冷」的新策略先對纖維加捻,然後通過解捻獲得明顯降溫,其卡諾效率可達67%,超過傳統空氣壓縮製冷不到60%的卡諾效率。卡諾效率是用于衡量熱機最大工作效率的指標。據介紹,目前空調和冰箱製冷消耗全球約20%的電能,需求還將繼續增加,這將進一步加劇地球溫室效應。
  • 中外研究團隊揭示甲烷影響砷遷移新途徑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近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德國圖賓根大學應用地球科學中心等機構研究人員,揭示了甲烷厭氧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提出了可能的代謝機理,並進一步闡明了該途徑對環境汙染、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健康的潛在影響。該成果對於理解甲烷厭氧氧化的生物學機制和防控環境重金屬汙染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地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