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飲用水除砷科研成果獲IWA全球創新項目獎

2020-12-08 中國水網

  第七屆世界水大會於9月19日至25日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在飲用水除砷及水體砷汙染治理方面的研究與工程應用成果,經過全球水行業知名專家數輪嚴格評審,在與眾多學術機構、企業和政府部門參與的激烈競爭中勝出,被授予國際水協(IWA)2010年全球應用研究創新項目獎(Project Innovation Awards)。獲獎成果由生態環境中心曲久輝,楊敏,劉銳平,王洪傑等完成。

  IWA為了推動水工業可持續發展、激勵行業技術創新,於2008年開始設立包括Applied Research Projects、 Design Projects、Operations/Management、Planning Projects、Small Projects等5個獎項在內的PIA創新項目獎。本次全球獲獎項目共17個;其中應用研究類4個,其餘3個獲獎單位為新加坡公用事業局、加拿大魁北克大學、美國CDM公司。這是我國首次獲得該獎項。

  長期以來,曲久輝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針對全球性砷汙染控制與治理的技術難題,提出了三價砷和五價砷一步法去除的新原理,發明了氧化-吸附同步除砷新材料,攻克了飲用水除砷及水體砷汙染治理中的多項關鍵技術,建立了高效除砷的系列新工藝,申請多項發明專利。應用該項成果,完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體砷汙染治理工程,建成了我國第一座大型除砷水廠,承擔了我國規模最大的城市水廠強化除砷改造工程,形成了飲用水除砷和水體砷汙染治理的系統化解決方案,開創了多項工程化應用先例。

  今年6月,該項目還獲得國際水協東亞區應用研究創新項目獎。

編輯:周芸

相關焦點

  • 工業廢水和飲用水除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這一技術突破,使全球含砷飲用水及含砷工業廢水中徹底消除砷成為可能。這是25年以來,第一個通過此項認證的技術和產品。「這是對中國醫科大學和美國夏威夷大學合作歷時十多年的研究成果的最好肯定,對於全球超過兩億還在飲用高砷水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好消息。」 中國醫科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環境與慢性病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兒基會砷中毒領域顧問孫貴範表示。
  • 除砷水,這次他們做到了
    納米技術突破這個飲用水過濾裝置是由中國和美國兩地的科研人員通過長達十多年對水質汙染的監測以及材料技術的攻關研製而成的,兩個團隊分別位於瀋陽的中國醫科大學以及夏威夷大學。這項被稱為微鼻(MesoNose)水過濾器的核心技術是運用特殊納米材料製成能夠實現砷吸附功能的濾料,不僅能夠去除水中的三價砷和五價砷,而且能將其吸附並鎖定於材料中,避免造成二次汙染。微鼻技術的發明人、夏威夷大學環境材料研究員董良傑博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飲用水砷汙染威脅全球的公共健康,這項技術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和位於瀋陽的中國醫科大學歷經了12年的研究、開發和完善。
  • 中美研究團隊展示新型除砷材料和設備
    正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環境中的砷國際學術大會」上,由中國醫科大學和美國夏威夷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展示了能將水砷濃度降至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健康標準以下且不產生二次汙染的除砷材料和設備。
  • 太鋼六項科技成果獲冶金科學技術獎
    日前,2020年度冶金科學技術獎評審結果揭曉,太鋼6個項目成功上榜。其中,太鋼牽頭的1項成果、參與的2項成果共3項成果獲冶金科學技術一等獎,3項成果獲三等獎。冶金科學技術獎是由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和中國金屬學會設立,經國家科學技術部正式批准的鋼鐵行業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組織評審一次。
  • 11人、154項成果獲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彰顯北京科技創新風向標
    包括自然科學獎15項,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10項;技術發明獎12項,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6項;科學技術進步獎127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33項,二等獎93項。這些獲獎成果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支撐北京高質量發展,為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積蓄了新動能。
  • 中國醫科大學等研發新型除砷材料—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王卉)「在山西、內蒙古、甘肅等省區砷中毒病區開展的地下砷汙染飲用水現場驗證均顯示,該材料對水砷的去除能力達到
  • 雲南科技工作者何黎、張宗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央廣網昆明11月5日消息(記者陳鴻燕)11月3日北京舉行的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上,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雲南省皮膚病醫院執行院長何黎、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宗亮榮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 贛州市20項科研成果獲省科技獎
    9月3日記者從贛州市科技局獲悉,9月2日在南昌召開的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江西省隆重表彰了榮獲2019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獎的單位和個人。其中贛州市20項科研成果獲得省科學技術獎勵,是贛州市歷年獲獎項目數之最。這20項科研成果中,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2項。
  • 半導體所:舉研究所科研人員合力 謀半導體科學創新發展
    黃昆先生在獲得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同時,獲得國家500萬元的獎勵,按照黃昆先生的意願,用其中450萬元設立了「黃昆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科學研究獎」,該獎勵基金在2005年4月,正式獲科技部批准。基金主要用於獎勵在半導體物理、半導體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突出成績的青年人才。 李晉閩還介紹,半導體所倡導設立的「半導體科學技術論壇」,在中關村地區非常有影響。
  • 中美團隊新除砷技術挑戰「頭號化學品毒物」
    經專家調查發現,孟加拉國土壤深層自然形成的砷含量非常高,數千萬民眾因飲用受到砷汙染的水遭遇健康威脅。世界衛生組織將孟加拉國的砷汙染危機形容為「歷史上一國人口遭遇到的最大群體中毒事件。」砷在中國民間俗稱「砒霜」,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有毒類金屬元素。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含砷礦物發生溶解,導致地下飲用水的天然砷汙染。
  • 佔比超四成,青島百項成果獲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7月2日,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在濟南舉行,共授予245個項目(人選)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青島共有100項成果獲獎,同比增長52%,佔全省的41%,其中牽頭完成85項,同比增長63%。此次我市獲獎項目不僅在數量上創歷史最好成績,在「質量」上也表現優異:在省獎一等獎壓縮16%的基礎上,仍然完成了12項一等獎。
  • 改革、創新、引領——清華大學2016年科研工作回顧
    由清華負責運營的「神威·太湖之光」計算機系統蟬聯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冠軍,清華大學計算機系薛巍、地球系統科學系付昊桓等共同領導的團隊完成的「千萬核可擴展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項目榮獲國際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採用清華大學王向斌小組提出的4強度優化理論方法,多個單位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超過400公裡抵禦量子黑客攻擊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 趙忠賢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分別以超導和青蒿素為顯著成就
    除最高科學技術獎外,9日還揭曉了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這三大獎的279個獲獎項目。今年國家科技獎的一大特點就是女科學家成績突出,大放異彩。除屠呦呦外,在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中,15個項目由女性主導,包括首項由女科學家掛帥的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以及3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四川大學馮小明院士獲傑出教學獎、王仕銳校友獲創新創業英才獎!
    11月20日,第二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和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教育部醫學教育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林惠青,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等出席頒獎典禮。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馮小明院士榮獲傑出教學獎;2006級口腔醫學(八年制)專業王仕銳同學榮獲創新創業英才獎。
  • 我市155個項目(人選)獲2019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獎
    2019年度全市共有155個項目(人選)獲獎,中國海洋大學李華軍院士、海爾生物醫療股份有限公司劉佔傑總經理榮獲市科學技術最高獎,另外10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6項成果獲技術發明獎、132項成果獲科技進步獎、5人獲國際合作獎。市科學技術最高獎實現技術創新及產業發展雙引領。
  • 深晚報導 | 薛其坤任南科大校長 系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曾獲「諾獎」級科研成果
    除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獲 " 諾獎 " 級科研成果這些最為人熟知的標籤外,薛其坤還被稱作 " 量子王國垂釣者 "。2013 年 5 月,薛其坤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同年帶領的研究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觀測到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被楊振寧評價為諾貝爾獎級別的研究成果。今年,薛其坤院士榮獲 2020 年度菲列茲 · 倫敦獎。
  • 武漢高校教授完成的科研項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徐衛林主持的&34;項目從實驗室論證到企業應用歷時七年,基於傳統環錠紡紗技術上的重大創新,顛覆傳統理論,通過微集聚、捻式集聚、盤式集聚重塑成紗三角區,發明串聯式半開放多重集聚紡技術及其核心裝置,利用該技術對普通環錠紡細紗機進行創新改造,並進行紡紗工藝技術的創新,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研製出表層紗線緻密毛羽少而內部柔軟且高強的新型紗線,為我國現有1億餘錠環錠細紗機升級改造提供了一種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