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團隊新除砷技術挑戰「頭號化學品毒物」

2020-12-06 新華社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胡丹丹

為了解決生活用水問題,孟加拉國政府20世紀70年代起在國際援助機構幫助下在全國各地打了數百萬口深層管井,後來使用這些深層管井的居民逐漸出現多種健康問題。經專家調查發現,孟加拉國土壤深層自然形成的砷含量非常高,數千萬民眾因飲用受到砷汙染的水遭遇健康威脅。世界衛生組織將孟加拉國的砷汙染危機形容為「歷史上一國人口遭遇到的最大群體中毒事件。」

砷在中國民間俗稱「砒霜」,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有毒類金屬元素。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含砷礦物發生溶解,導致地下飲用水的天然砷汙染。被砷汙染的水無色、無味、透明度不變,普通人難以察覺和發現。而長期飲用高砷含量地下水的居民容易罹患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簡稱地砷病。患者會在幾個月乃至長達數年不等的時間裡出現包括皮膚、胃腸道、心血管和神經等器官和系統病變,甚至引發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組織將無機砷列為人類第一類致癌物,美國聯邦公共健康機構有毒物質和疾病登記局(ATSDR)一直將砷列為危害人體健康的「頭號化學品毒物」。

自1990年以來,各種報告繼續披露包括中歐、南美、蒙古及美國的某些地區的地下水也受到了這種化學物質的汙染。據估計,全世界約有1億人的飲用水砷含量超標,受到地方性砷中毒的威脅。砷汙染及其健康危害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

消除水中的砷汙染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是砷會隨氧化還原條件不同而變換形態,不少技術在實驗室條件下能很好地處理水中的砷,而一到現場遇到不同地質條件和水質化學元素,就容易導致技術失效。其次,無機砷不像有機汙染物,無法分解和消滅,處理後的砷容易產生二次汙染。此外,天然地下水含砷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自家打井抽水作為飲用水的農村等經濟落後地區,如果新技術在使用和維護過程中太過複雜,或成本太高,就很難加以推廣。

難道人類在處理砷汙染方面就束手無策了嗎?

7月4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環境中的砷國際學術大會」上,一個中美聯合研究團隊帶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由中國醫科大學和美國夏威夷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展示了能將水砷濃度降至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健康標準以下且不產生二次汙染的除砷材料和設備。

出席會議的中國醫科大學公共環境與慢性疾病研究中心教授、中華醫學會地方病學會前主任委員孫貴範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經過長達12年的努力,團隊研發出三種納米微陶除砷產品,其中微陶顆粒過濾器和微陶濾紙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別獲得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NSF)認證。微陶顆粒過濾器是該機構認證的首個飲用水除砷設備。

納米微陶材料除砷的原理是將砷先物理吸附在1到50納米的介孔裡,然後通過與針狀納米零價鐵材料緩慢反應,將砷封閉固定在小孔內部。新材料在不使用電壓和化學品的情況下高效過濾掉砷等重金屬,操作簡單,應用範圍廣且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材料在吸附砷後無任何二次汙染,即不會將吸附在材料內部的砷重新釋放到外界環境中。

材料發明者、夏威夷大學董良傑教授介紹說,此次NSF認證的技術和材料,在長達一年的周期內經過孫貴範團隊在中國山西、內蒙古、甘肅、雲南、湖南等地不同地質和含砷量水質汙染區現場驗證,均顯示對水砷的去除能力達到90%以上,且不造成二次汙染。與會專家們一致表示,除砷技術首先要立足於終端應用者,應用簡便、經濟且不造成二次汙染是去砷技術能真正得到應用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根據孫貴範教授主導的中國醫科大學團隊與瑞士聯邦水產科技研究所合作開發的地下水汙染物風險模型預測,中國近2000萬人生活的地區砷濃度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每升10微克標準閥值。

中國政府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投入巨大資金,通過尋找低砷水源,搞改水工程使砷中毒得到初步控制。但地下水砷汙染全部靠改水解決尚有很多困難且造價昂貴,因此孫教授表示,研發出以家庭和社區為單位的淨水除砷材料和裝置是最終防控飲水型砷中毒的關鍵。

中國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孫殿軍對該技術和產品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此技術「對消除重金屬對我國飲用水的威脅是一個有力補充,對我國偏遠地區、缺乏低砷水源的地區,不適合建集中供水的地區更是如此。它不僅除砷,也能除掉其他有害的重金屬元素。」

相關焦點

  • 工業廢水和飲用水除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國際癌症組織(IARC)將無機砷列為人類第一類致癌物,美國毒物和疾病登記署(ATSDR)一直將砷列為危害人體健康的化學品毒物的首位。十年磨一劍工業對含砷廢水的處理標準是不超過0.5毫克/升,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設定公共飲用水的最高砷允許濃度每升不超過0.01毫克。
  • 中美研究團隊展示新型除砷材料和設備
    正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環境中的砷國際學術大會」上,由中國醫科大學和美國夏威夷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展示了能將水砷濃度降至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健康標準以下且不產生二次汙染的除砷材料和設備。
  • 除砷水,這次他們做到了
    納米技術突破這個飲用水過濾裝置是由中國和美國兩地的科研人員通過長達十多年對水質汙染的監測以及材料技術的攻關研製而成的,兩個團隊分別位於瀋陽的中國醫科大學以及夏威夷大學。我們已經在美國成立了公司,從事下一步的製造和研發,會在矽谷總部繼續創造下一代技術和產品。」2006年,董良傑團隊在夏威夷大學研發出砷吸附技術,之後由中國醫科大學在現場實踐中不斷驗證,最終在中國的蘇州納米科學城完成了產品的商業化,並於2013年成立了一家名為微陶技術的公司,董良傑擔任公司CEO,負責全球業務的發展。公司已經在矽谷投資數百萬美元建立了生產線,製造下一代產品。
  • 我國飲用水除砷科研成果獲IWA全球創新項目獎
    第七屆世界水大會於9月19日至25日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在飲用水除砷及水體砷汙染治理方面的研究與工程應用成果
  • 中國醫科大學等研發新型除砷材料—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王卉)「在山西、內蒙古、甘肅等省區砷中毒病區開展的地下砷汙染飲用水現場驗證均顯示,該材料對水砷的去除能力達到
  • 危險化學品的分類
    (二)毒物的分類毒物的分類方法很多。有的按毒物來源分類,有的按毒物侵入人體的途徑分類,有的按毒物作用的靶器官和靶系統分類等。目前最常用的分類是按化學性質和其用途相結合的分類法:1、金屬和類金屬:常見的金屬和類金屬毒物有鉛、汞、錳、鎳、鈹、砷、磷及其化合物等。2、刺激性氣體:是指對眼和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的氣體。
  • 中美科學家團隊研獲新型柔性製冷方式
    原標題:中美科學家團隊研獲新型柔性製冷方式 本報訊(記者陳建強 劉茜 通訊員吳軍輝)近日在線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介紹了中國南開大學與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達拉斯分校的聯合科研成果:柔性製冷新策略——「扭熱製冷」。
  • 清華學生為村民過濾砷汙染地下水:免費不被在意
    「清源」團隊從慢濾池流出的水中取樣帶回北京。最終的分析結果顯示,水樣的砷濃度低於50毫克每升,達到了中國農村地區飲用水標準。從梁家堡水井裡直接抽出的地下水,砷濃度接近200毫克每升,幾乎是國家標準的4倍,世界衛生組織(下稱世衛組織)標準的20倍。  在梁家堡村,人們早就習慣了與這個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的化學元素共處,卻對它知之甚少。
  •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2020年4月29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在線發表了關於生命耐砷機制起源的研究論文"The Great
  • 燃煤電廠溼法脫硫廢水中砷的脫除技術研究進展
    燃煤電廠溼法脫硫廢水中砷的脫除技術研究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  來源:《現代化工》  作者:陳玉強 張勝寒等  2018/3/20 8:40:19  我要投稿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基於近幾年國內外關於砷脫除研究文獻
  • 飲用水永久性化學品汙染成全球性問題,中國團隊提供最新研究
    團隊基於研究結果指出,迫切需要從受影響城市和地區的飲用水中去除這些物質,並且更好地控制和減少工業及其他源頭釋放的PFAS。研究團隊認為,這些地區PFAS濃度較高主要是由於密集的工業生產活動(尤其是含氟聚合物的生產)和這些地區較高的人口密度。研究團隊還利用之前被認為會造成健康影響的PFOA、PFOS的平均及最高濃度,研究了中國人群每天通過飲用水對PFAS的潛在暴露量。他們發現,與美國毒物和疾病登記署(ATSDR)2018年提出的每日PFOA可耐受攝入量3ppt的標準相比,多地的人群每日攝入量均超過此標準。
  • 安全生產技術知識點:工業毒性危險化學品對人體的危害
    2020年安全工程師備考已經開始,建設工程教育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安全工程師安全生產技術知識點,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  既然選了,就堅決的走完這條路。既然選擇了安全工程師,就要朝著它勇敢向前,每天進步一點點,基礎紮實一點點,通過考試也就會更容易一點點。
  • 化學品相關英文縮寫介紹
    最近在看化學品的相關資料,看到有很多縮寫,有一部分小夥伴可能不清楚是什麼意思,我就簡單的把一些常見的英文縮寫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 中外研究團隊揭示甲烷影響砷遷移新途徑
    沿著這個思路,趙和平團隊在富含甲烷的溼地實地取樣,並結合同位素示蹤的異位培養,試圖富集培養更多此類功能微生物,結果他們發現了甲烷氧化耦合砷還原現象。在這個轉化過程中,甲烷被氧化成為二氧化碳,同時環境中常見的重金屬砷,從五價結合態轉變成了更易遷移、更易溶解也更具毒性的三價砷。
  • 檢測汞與砷 原子螢光檢測技術及其不確定性分析
    【摘 要】在日常生活中,汞與砷會以各種化學形態侵入到環境中,會汙染空氣,汙染水質及土壤,同時也會造成食品汙染,直接間接地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傷害。檢測技術中原子螢光檢測技術則可以用來檢測飲用水中汞和砷的含量,土壤中砷含量及食用大米中汞含量是否超出國家標準,用以保障人們的正常生活與身體健康。本文主要對原子螢光檢測技術及其不確定性進行分析,以期對相關人員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 同濟大學研究團隊首次證明中藥劑量科學性
    同濟大學一研究團隊給出了答案:不同於西藥高劑量化合物的單一作用,中藥的用藥本質上是低濃度化學品的混合聯合作用,由此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了「可依據環境化學品領域近年來熱門的『Hormesis(毒物興奮效應)』確證中醫用藥科學性」這一新觀點。
  • 菏澤化工廠爆炸,化學品爆炸對人體的危害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化學工業也在不斷的提升中,而且化學品得到廣泛的應用。其中危險化學品的主要危害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蝕,環境汙染。特別是現在從事危險化學呂的人員,很容易受到傷害,那麼化學品對人體的危害有哪些呢?相信大家都很想知道吧,下面一起來了解下化學品對人體的危害吧。
  • Science:新風險模型凸顯了中國地下水的砷汙染風險
    這一模型目前正在中國投入使用以確定地下水砷汙染的擴散。Luis Rodriguez-Lado博士是該模型設計團隊的一名研究人員,他解釋說:「由於使用了受到汙染的飲用水而導致砷中毒是世界上許多地區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慢性砷中毒病例在像孟加拉等南亞國家中是特別突出的。
  • 什麼是砷汙染?
    在自然界中,砷主要以二硫化二砷(雄黃)、三硫化二砷(雌黃)、硫砷化鐵等形式存在。含砷礦石的開採和冶煉,以砷化合物為原料的玻璃、顏料、藥物、紙張、半導體等的生產以及煤的燃燒過程中,均可能造成砷對環境的汙染。自然界的砷多為五價化合物,汙染環境的砷多為三價化合物。
  • FBI局長指責中國:FBI頭號任務是「抓中國間諜」
    【環球網軍事綜合報導】「中國是美國頭號威脅嗎?」對於這一問題,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克里斯多福·雷給出的答案很明確——沒有任何國家比中國對美國構成的威脅更大。他是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專訪時說這番話的,他不僅聲稱中國間諜活動是FBI反諜報工作的頭號任務,還說中國的目標是「能偷走的全偷走,成為自給自足國家,同時讓美國企業關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