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砷汙染?

2020-12-06 中國環境

  在自然界中,砷主要以二硫化二砷(雄黃)、三硫化二砷(雌黃)、硫砷化鐵等形式存在。含砷礦石的開採和冶煉,以砷化合物為原料的玻璃、顏料、藥物、紙張、半導體等的生產以及煤的燃燒過程中,均可能造成砷對環境的汙染。自然界的砷多為五價化合物,汙染環境的砷多為三價化合物。
  砷主要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接觸進入體內。無機砷在肝臟經甲基化後主要代謝為二甲胂酸,經腎臟排出體外。當砷的攝入量超過排洩量時,就會在肺、腎、脾、骨骼等部位,特別是毛髮、指甲中蓄積。三價砷在體內的蓄積性和毒性均較五價砷大。
  砷中毒的類型根據暴露時間可分為3種:①急性中毒:中毒劑量為10~50mg。常見於用砒霜(A s2O3)服毒自殺或誤食砷化物。飲水中砷濃度達20mg/L時,可使人急性中毒。其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嘔吐、腹痛、腹瀉等,嚴重時可因脫水引起休克,因呼吸及血管中樞麻痺而死亡。②亞急性中毒:典型例子是1955年在日本發生的森永奶粉事件。由於森永奶粉公司生產的奶粉在製造過程中混入了無機砷化物,致使1.2萬多名嬰幼兒中毒,其中130人死亡。主要臨床表現為肝腫大、發熱等,追蹤觀察還發現患兒中癲癇及大腦發育遲緩的發生率明顯高於一般嬰幼兒。再如,英國曼徹斯特市曾發生製作啤酒糖中混入砷的事件,造成6000多人中毒,70餘人死亡。主要表現為消化系統症狀、帶狀皰疹以及神經系統症狀。③慢性中毒:長期低劑量攝入砷化物達一定程度所致。發生原因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於環境汙染造成的。如中國湖南石門雄黃礦在開採過程中汙染周圍大氣、水和土壤環境,引起居民砷中毒等。另一類是由於地質原因,環境中特別是水中砷含量過高所致。如智利、墨西哥、阿根廷、孟加拉國、印度等國以及中國的臺灣、新疆、內蒙古、山西等地飲用水中砷含量過高,引起人群慢性砷中毒。慢性砷中毒的臨床表現除一般的神經衰弱症候群外,還有皮膚色素異常,皮膚過度角化,多發性末梢神經炎,支氣管、肺部疾患以及末梢血管循環障礙等。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長期接觸砷與皮膚癌、肺癌的發生有明確的因果關係,並與肝癌、膀胱癌等內臟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動物實驗證明,砷有致畸作用。
  防止工業砷汙染的根本措施是改革工藝,對含砷的廢水、廢氣和廢渣加以綜合利用。與此同時,還須制定標準,控制砷化物在環境中的濃度。中國有的地區,地下礦產中有較高的含砷量,在進行地下水資源利用工程施工前應有預防性環境醫學監測。對砷中毒患者除採用二巰基丙磺酸鈉、二巰基丁二酸鈉等解毒藥和對症治療外,同時應脫離砷汙染環境,以利於疾病的治療。

                                                        本版文章由李維整理

相關焦點

  • 食品中的砷汙染有什麼危害?
    砷元素廣泛的存在於自然界,共有數百種的砷礦物是已被發現。砷與其化合物被運用在農藥、除草劑、殺蟲劑,與許多種的合金中。 在古代,三*化*砷被稱為*霜,但是少量的砷對身體有益。,雖然出身非金屬一族,但卻有很多與重金屬類似的特性,所以食品的重金屬汙染也不能忽視。
  • Science:新風險模型凸顯了中國地下水的砷汙染風險
    這一模型目前正在中國投入使用以確定地下水砷汙染的擴散。Luis Rodriguez-Lado博士是該模型設計團隊的一名研究人員,他解釋說:「由於使用了受到汙染的飲用水而導致砷中毒是世界上許多地區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慢性砷中毒病例在像孟加拉等南亞國家中是特別突出的。
  • 稻田鎘砷汙染阻控原理與技術應用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根據2014  年原環境保護部與原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汙染公報顯示,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其中輕中度汙染佔超標點位的94.3%。耕地土壤重金屬汙染帶來了較為嚴重的農產品重金屬汙染風險。農產品中主要超標元素為重金屬鎘與類金屬砷。所有糧食作物中,稻米的鎘與砷超標率最高。稻田鎘砷汙染治理是我國農田重金屬汙染治理的重點與難點。
  • 水稻反射光譜監測農業土壤中砷汙染
    這些結果表明,利用水稻反射光譜監測農業土壤砷汙染是可行的。預測機制可能是土壤中As含量與水稻葉片或冠層葉綠素a/b含量及細胞結構之間的關係。砷(As)是一種對環境有毒的汙染物,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已知致癌物」。目前需要一種可靠且環境友好的方法來快速評估農業土壤中的砷汙染,以診斷可疑的汙染區域並控制恢復過程。
  • 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獲進展
    砷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劇毒類金屬,其氧化還原轉化及環境行為影響著生命的演化進程。在地球演變歷史中,砷的形態及其毒性隨地表氧化還原狀態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元古代早期(24.5–23.5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GOE)是地球大氣首次大規模充氧事件,對砷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科學家發明一種可以清除汙染水中砷元素的系統
    外媒稱,巴塞隆納自治大學分離技術小組和巴塞隆納Leitat技術中心的科學家們研發出了一種消除汙染水中砷元素的系統,將汙水處理系統的效率提高了600%。據埃菲社巴塞隆納9月23日報導,巴塞隆納自治大學發表公告稱,這一系統的發展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全世界大約有6000萬人生活在被砷汙染的地區,因攝入有毒物質而中毒的患者數量則高達70萬,而且這些患者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根據歐盟規定,人類飲用水中砷的最高含量為0.01毫克/升,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不超過這個數字。
  • 致命毒藥砒霜裡的「砷」到底是什麼?
    砷汙染有多嚴重?砷汙染是指由砷或其化合物所引起的環境汙染。砷和含砷金屬的開採、冶煉,用砷或砷化合物作原料的玻璃、顏料、原藥、紙張的生產以及煤的燃燒等過程,都可產生含砷廢水、廢氣和廢渣,對環境造成汙染。大氣含砷汙染除巖石風化、火山爆發等自然原因外,主要來自工業生產及含砷農藥的使用、煤的燃燒。
  • 清華學生為村民過濾砷汙染地下水:免費不被在意
    很少人知道,在這些茂盛的向日葵腳下,有中國砷汙染最嚴重的地下水。  在一場與太原理工大學關於地下水汙染的交流中,一位名叫梁洪剛的學生告訴「清源」,自己家鄉的水質很不好,缺少有效的淨化裝置。那時他還不知道,在家鄉渾濁的水中,還隱藏著一種更可怕的物質。  時任「清源」社長的凱特·史密斯很快到了村子。在現場,這個主攻飲水安全的留學生發現自己帶去的檢測儀直接「爆表」:儀器只能顯示當地地下水砷濃度超過了100毫克每升,沒有更高的數值可以顯示。
  •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2020年4月29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在線發表了關於生命耐砷機制起源的研究論文"The Great
  • ...教授團隊及合作者在PNAS發文揭示大氣砷汙染對人體健康重要影響
    教育部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高會旺教授團隊及合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Global impact of atmospheric arsenic on health risk: 2005-2015」(大氣砷健康風險的全球影響
  • 電極療法:給砷汙染的土壤,來一次深度SPA
    上期筆者給大家介紹了客土法是如何對砷汙染土壤進行修復。那麼在本期筆者將帶來另外一種修復砷汙染土壤的方法——電動修復法。電動修復法是近年興起的具有極大土壤修復潛力的土壤修復技術,其原理是在汙染土壤中直接通以直流電壓,使得電解質溶液在電場中發生定向移動從而去除或稀釋土壤中的汙染物。
  • 除砷水,這次他們做到了
    這項被稱為微鼻(MesoNose)水過濾器的核心技術是運用特殊納米材料製成能夠實現砷吸附功能的濾料,不僅能夠去除水中的三價砷和五價砷,而且能將其吸附並鎖定於材料中,避免造成二次汙染。微鼻技術的發明人、夏威夷大學環境材料研究員董良傑博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飲用水砷汙染威脅全球的公共健康,這項技術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和位於瀋陽的中國醫科大學歷經了12年的研究、開發和完善。
  • 中美團隊新除砷技術挑戰「頭號化學品毒物」
    經專家調查發現,孟加拉國土壤深層自然形成的砷含量非常高,數千萬民眾因飲用受到砷汙染的水遭遇健康威脅。世界衛生組織將孟加拉國的砷汙染危機形容為「歷史上一國人口遭遇到的最大群體中毒事件。」砷在中國民間俗稱「砒霜」,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有毒類金屬元素。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含砷礦物發生溶解,導致地下飲用水的天然砷汙染。
  • Science:全球高砷地下水分布及其危害
    為了確定未知的砷汙染地區,更清楚地明確這個全球問題的分布範圍等,首先需要明確高砷地下水的分布,其次,人類大量開採地下水資源的行為如何影響高砷地下水向周邊或鄰近沒有砷汙染的含水層遷移,也非常值得探索。已有研究表明,可以利用實測砷濃度資料庫和相關地質參數(如氣候、土壤、地質、地形相關參數),採用統計學習方法預測高砷地下水的分布。
  • 湖南石門:河水砷超標千倍 157名村民致癌死亡
    那麼時隔近十年時間,鶴山村土壤砷含量有無變化,土壤汙染程度又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呢?記者就這個問題電話採訪了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陳同斌,他從1998年開始,便著手進行石門地區砷汙染土壤修復研究工作。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陳教授,石門那邊對於汙染土地和水質,現在它是什麼樣的程度?
  • 湖南石門河水砷超標1000多倍 157名村民致癌死亡
    陳同斌:砷汙染和超標吧。《經濟半小時》記者:問題是有是吧,跟1995年數據相比較是呈現一個什麼樣的變化?陳同斌:這個沒有,這個沒有比較。當記者向陳同斌了解鶴山村最新的砷汙染的相關數據時,陳同斌並沒有給予正面回答,但是肯定了石門地區砷汙染的情況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對於農作物生長和人的生存環境都存在危害。
  • 中美研究團隊展示新型除砷材料和設備
    正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環境中的砷國際學術大會」上,由中國醫科大學和美國夏威夷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展示了能將水砷濃度降至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健康標準以下且不產生二次汙染的除砷材料和設備。
  • 工業廢水和飲用水除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在印度、我國大陸和臺灣、智利和其他國家也陸續發現砷中毒病區和汙染區。此後,砷的深度處理技術和產品研發是多年來全球科學家研究的一項重點課題。砷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類金屬元素,主要與含硫的巖石和礦物結合。在某些特殊地質、地貌、氣候和水文條件下,含砷礦物發生溶解,將砷元素釋放進入地下含水層,導致地下飲用水的天然砷汙染。
  • Nature Geoscience:地下水-河水交換帶——地下水砷的集散地
    高砷地下水一般形成於乾旱或者半乾旱地區的內陸盆地,且多形成於還原條件下, 其主要控制機理是吸附有砷的鐵、錳氧化物等發生還原溶解,砷得以解吸進入地下水。長期以來,原生高砷地下水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嚴重環境地質問題之一。
  • Nature Geoscience:地下水-河水交換帶——地下水砷的集散地
    南方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席教授鄭焰在同期Science上發表觀點文章,強調了全球民用井水砷篩查的必要性。高砷地下水一般形成於乾旱或者半乾旱地區的內陸盆地,且多形成於還原條件下, 其主要控制機理是吸附有砷的鐵、錳氧化物等發生還原溶解,砷得以解吸進入地下水。長期以來,原生高砷地下水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嚴重環境地質問題之一。